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1、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即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行动。

2、练太极拳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

3、练太极拳要“以气运身”,但是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的如何运行,而要意注于动作之中。

4、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

5、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与另外七大特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特点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1、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做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的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放长。

2、太极拳的�蚓⑸�于弹性,而弹性生于身肢的放长。

3、含胸要求胸部即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部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不可误认驼背为拔背,因为背驼就会前胸凹进,这样就会失去前胸的支柱作用。

4、沉肩的主要作用是使臂部与肩部因下塌而接牢,臂与肩接牢才能使臂生根。

5、坠肘可使肘部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手臂的螺旋缠丝运动就是以坠肘做中心的。

6、坠肘与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

7、开胯,屈膝的旋转,就是使腿部放长,用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当腿部外旋时,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

八门劲别与弹性的.�蚓�

1、太极拳要求用意而不用拙力,并不是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

2、八门劲的实质就是一个“�颉本�,其它七种劲别只不过是因为方位和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谓。

3、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蚓�”。

4、要练�蚓⑹紫纫�摧毁人身上原有的硬僵。练习太极拳应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消除鼓劲的阶段(即去掉僵劲),然后是生长新的弹性劲的阶段。

5、要练习�蚓⒐亟∫�领就是从用意着手,使思想上有放长的意思。

6、在人的身肢放长的情况下,使人精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反过来也就是说,只要神聚气敛,就可以引导意识上具有放长的神态,来促使身躯的放长,从而提高弹性和增强�蚓�。

特点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1、太极劲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翻转掌心,旋腕转膀)

2、拳论中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对立统一的太极劲。

3、太极拳必须运动如缠丝,或者说运动如抽丝。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运动的形象如螺旋。

4、由于掌心的内外翻转,表现出的旋腕转,旋�B转腿,旋腰转背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中旋转曲线,这是太极拳必须做到的要求。

5、在练习太极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或不得劲处,就可以依据缠丝的不顺遂处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遂,就可以使姿势得到纠正。

6、“云手”一式为双顺转双逆,左右大缠丝的拳式,“白鹤亮翅”是一顺一逆的缠丝,左手是向左、向里、向下的运动(逆缠丝),而右手是向右、向外、向上的运动(顺缠丝)

7、太极拳各式中的缠丝不外乎“双顺”“双逆”和“一顺一逆”三种组合方式。

8、无论是顺缠、逆缠,务须一缠到底。所谓“底”就是到达这一拳式表现劲别的落点处,也就是接做下一式的转关处。

特点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1、太极拳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

2、初学时,动作可以大虚大实,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3、虚实灵换的核心,在于意气的灵换。同时要在“中土不离位”及内劲中正的情况下来完成。(“中土不离位”就是指人体重心不离开两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

4、所谓虚,不是全无力量,所谓实,亦非全部占煞,。。。。。太极拳的动力本身就产生于重心偏差的倒换中。

5、开始学拳时亦采取大虚大实的姿势,如二八之比,随着功夫的熟练,就要转为小虚小实的姿势,如两腿的负重分配比例为四六分。

6、只有做到“中土不离位”才能前后左右变换而不受阻,若身体偏于一边来进行变换,就必须经过调整才能灵换过来。

7、“�蜣奂钒葱肴险妫�上下相随人难侵”,其中“上下相随”即指上下手足的虚实分明。

8、除了迈步时手随足来变换虚实外,大多数皆是足随手来变换虚实。

特点五、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1、为了在练拳中能做到一动全动,就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而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

2、所谓贯串劲,不只是主要关节的运动,而应包括连接关节的肌体。

3、练习太极拳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也就是要求腕关节动的愈小愈好,而脊柱却要求放长并动得要大些。

4、所谓发劲,是在沉肩坠肘之下,将各种曲蓄的内劲引导着由脊背传递到手臂上再发出去的意思。即所谓“劲由脊发”。

特点六、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1、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习全趟架子时能够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

2、一气呵成就是说在习练一趟拳架的过程中,劲路始终不断,波浪式地滔滔起伏不已,没有松口气和意念的分离现象。

3、手法上,在运劲时凡是遇到一往一复的动作,在往复之间要用折迭弥补其间,使前后两个动作能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即“欲上先下,欲前先后”。

4、步法上,凡遇动步进退时,在它们之间用一个“转换”来弥补其间。

5、练太极拳一开始就应注意将内意和外神寓于动作之中,毫不间断。

6、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圆就方之往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

7、太极拳在运劲达到终点时,应把这一拳式规定的劲别表现出来,而要表现出劲别来,就必须在圆行中现出方来,要想在运劲中表现出劲别,就必须有方,即拳论中所说的“只圆无方是滑拳,只方无圆是硬拳”。

8、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特点七、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相柔相济运动

1、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之化为柔软,这是一个较长的时期。

2、在化僵劲为柔劲的过程中,应尽力求柔,在毫不用力的原则下慢慢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愈不用力,就愈容易发现动作中的缺点。

3、拳谱上讲,练拳要“有心求柔,无意成刚”,所以动作不准用力,全身要松开。这种“松”是有意识的松,它要求由放长身肢来达到。

4、拳谱中说“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得坚刚之于内”。

5、刚柔变换,在神气上说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柔,显则刚。

6、在拳架的姿势上来说,是通过开合表现,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劲到达落点时则表现为刚。

7、要掌握刚柔相济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力求柔软,二是力求身肢放长,三是做到“柔行气,刚落点”。四是意气风发,即神气应忽隐忽现,心意应不断指挥。

特点八、快慢相间的运动

1、初练太极拳时,动作应越慢越好,将动作时间放长。

2、练习太极拳,只在动作慢了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才有修改的机会。

3、练习太极拳有快有慢,在每一个拳式中,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而后又转慢,如此周而复始。

4、太极拳的发劲,就是利用这种加速过程而实现的,把内劲在短距离内发出去的劲路称做“寸劲”。

5、太极拳规定,凡在转关折迭处应慢,过了转关后运用加速劲向快上运劲,这是演练拳式时的快慢原则。

6、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了方点后再转慢,尽头的落点要快。

以上内容是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的主要内容,在练习架子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

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太极拳的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拳谱规定: (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 (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 (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介绍 一、动作缠绕,式式相连 就是运动如缠丝,在缠丝运动过程中不得断劲。断劲有了空隙,失机失势是病。因此,在运动中一式结束,要用折叠手法转换接下一式,使动作之间没有断续处。 二、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初学太极拳一定要求慢,动作慢了才有建立动力定型和纠正姿势的机会,才能检查出 不顺随的地方。随着动作的熟练,可以加快速度。 转关折叠处要慢,体现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留恋缱绻,过了转关处,就要加快速度,当运劲到落点时最快。快慢相间也是人的天然本能,既是保健的需要,也是技击不可 少的。 三、对称协调,姿势圆满 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五个方面 一是意欲向下,必先寓下。 二是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三是前进之中必有后撑。 四是上下左右,相吸相系。 五是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四、腰为主宰,节节贯串 以上几点是,只有严格做到这几点,才能真正达到练拳保健,健体强身的目的。 练陈式太极拳如何做到周身放松 一是从正中求松 放松,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上寻求。否则容易出现松懈、松斜。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二是从慢中求松

练陈式陈式太极拳的时候,要求快慢相结合,所以初学者在练习的时候,如果无法达 到放松,那么就必须要学会慢练。 从慢中才能逐节检查全身各个部位放松的程度,细细品尝放松的味道。 三是从缠绕中求松 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从缠绕之中求放松,因为陈式太极拳的松柔是在 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直来直去的动 作则很难育松。 四是从关键部位入手,寻求节节放松 比如把松肩与坠肘、塌腕结合起来,做到节节松沉,节节贯串。从蚕蛹、毛毛虫的蛹 动状态中去悟节节松动的规律。 五是从紧中求松 陈式太极拳要求全身各个部位松沉,必然加大下盘的支撑负担。因此,上盘中盘的松 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 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实践证明,拳走低架最有利于增强下盘 的稳固,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 从此处可以理解松与紧的辨证关系。为此,平时就要注意锻炼低架,锻炼下盘,特别 是独立步的支撑力,而为周身放松创造条件。 六是从推手中练“吃亏”入手,借对方之力来锻炼放松 推手,主要练借力的技巧。而借力,必舍已从人。顺遂对方来力。 推手时,往往是越怕输的人,精神越紧张,也最容易犯僵硬,丢顶,拱架之病。所以,我们主张开始练习推手时,要从练“吃亏”入手。 要敢于让对方进来,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练放长、练大幅度的引进,不怕吃亏, 不怕输,而是有意识地借对方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领。 此外,陈照丕先生还主张从发劲锻炼中求松,他提倡在练拳的第一个阶段,要练习猛打、猛甩,猛蹋、猛跌,猛蹿、猛落,从中求松。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 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的特点1、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确把刚劲和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的始终。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的标准。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标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技击的实用价值。只有刚柔相济,在实践上才有较高的意义。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2、快慢相间 快慢相间是陈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体现太极拳的节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势,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这样,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兴趣,做到活泼泼地汗流而不气喘。从技击上看,这种快慢相间的锻炼方法,利于增强发放弹抖劲过程中的缓冲力与爆发力的结合,并且有利于迷惑敌人。正如陈鑫所云:“虚拢诈诱,只为一转。”当然,在学习和练拳过程中,快慢可以由练拳人自行调节。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习拳时慢,发劲时快;练套路时慢,练单式时快。习拳时必须慢,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练单式则必须快,快方可练速度,练力量,以增功力。而且要注意慢中有

快,快中有慢。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快而不失沉着,慢而不可间断。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3、阴阳相合 宇宙万物皆具阴阳,都有阴阳对立、互根、消长、之属性,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无穷的运动规律,天地人都无不受着这个规律的制约。这种规律也存在于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人的生理、病理、生长、消亡都无不存在着这种周期运动的规律性。阴阳五行是创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因此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处处都会体现阴阳,只有坚持努力练习,达到阴阳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度境界,才能全面发挥太极拳真正的作用,正所谓陈鑫之精辟论断“…唯有五阴并五阳, 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4、内外兼修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有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进行疗病保健的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 一、引言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 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 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 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 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通过学习和练习陈式太极拳,我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同时也可以改善呼吸、放松身心,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因此,陈式太极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 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陈式太极拳的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1、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即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行动。 2、练太极拳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 3、练太极拳要“以气运身”,但是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的如何运行,而要意注于动作之中。 4、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 5、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与另外七大特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特点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1、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做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的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放长。 2、太极拳的�蚓⑸�于弹性,而弹性生于身肢的放长。 3、含胸要求胸部即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部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不可误认驼背为拔背,因为背驼就会前胸凹进,这样就会失去前胸的支柱作用。 4、沉肩的主要作用是使臂部与肩部因下塌而接牢,臂与肩接牢才能使臂生根。 5、坠肘可使肘部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手臂的螺旋缠丝运动就是以坠肘做中心的。

6、坠肘与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 7、开胯,屈膝的旋转,就是使腿部放长,用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当腿部外旋时,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 八门劲别与弹性的.�蚓� 1、太极拳要求用意而不用拙力,并不是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 2、八门劲的实质就是一个“�颉本�,其它七种劲别只不过是因为方位和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谓。 3、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蚓�”。 4、要练�蚓⑹紫纫�摧毁人身上原有的硬僵。练习太极拳应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消除鼓劲的阶段(即去掉僵劲),然后是生长新的弹性劲的阶段。 5、要练习�蚓⒐亟∫�领就是从用意着手,使思想上有放长的意思。 6、在人的身肢放长的情况下,使人精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反过来也就是说,只要神聚气敛,就可以引导意识上具有放长的神态,来促使身躯的放长,从而提高弹性和增强�蚓�。 特点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1、太极劲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翻转掌心,旋腕转膀) 2、拳论中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对立统一的太极劲。 3、太极拳必须运动如缠丝,或者说运动如抽丝。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运动的形象如螺旋。 4、由于掌心的内外翻转,表现出的旋腕转,旋�B转腿,旋腰转背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中旋转曲线,这是太极拳必须做到的要求。 5、在练习太极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或不得劲处,就可以依据缠丝的不顺遂处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遂,就可以使姿势得到纠正。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拳谱

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五、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六、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七、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八、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拳谱 马虹著 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金刚捣硾 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 第五式:单鞭第六式:搬拦捶 第七式:跃步护心拳第八式:跃步斜行 第九式:煞腰压肘拳第十式:井揽直入 第十一式:风扫梅花第十二式:金刚捣硾第十三式:庇身捶第十四式:撇身捶 第十五式:斩手第十六式:翻花舞袖第十七式:掩手肱拳第十八式:飞步拗鸾肘第十九式:云手(前三)第二十式:高探马

第二十一式:云手(后三)第二十二式:高探马 第二十三式:连环炮(一)第二十四式:连环炮(二)第二十五式:连环炮(三)第二十六式:倒骑麟 第二十七式:白蛇吐信(一)第二十八式:白蛇吐信(二)第二十九式:白蛇吐信(三)第三十式:转身海底翻花 第三十一式:掩手肱拳第三十二式:转身六合 第三十三式:左裹鞭炮(一)第三十四式:左裹鞭炮(二)第三十五式:右裹鞭炮(一)第三十六式:右裹鞭炮(二)第三十七式:兽头式第三十八式:劈架子 第三十九式:翻花舞袖第四十式:掩手肱拳 第四十一式:伏虎第四十二式:抹眉红 第四十三式:左黄龙三搅水第四十四式:右黄龙三搅水第四十五式:左蹬跟第四十六式:右蹬跟 第四十七式:海底翻花第四十八式:掩手肱拳 第四十九式:扫蹚腿(转胫炮)第五十式:掩手肱拳 第五十一式:左冲第五十二式:右冲 第五十三式:倒插第五十四式:海底翻花 第五十五式:掩手肱拳第五十六式:夺二肱(一)第五十七式:夺二肱(二)第五十八式:连珠炮 第五十九式:玉女穿梭第六十式:回头当门炮 第六十一式:玉女穿梭第六十二式:回头当门炮 第六十三式:撇身捶第六十四式:拗鸾肘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一般意义上,较之其他太极拳种,陈式太极拳更鲜明的特点有: 一是强调缠丝,浑身上下无处不缠。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实现一动无有不动,达到周身节节贯穿之目的。 二是练习过程讲究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相间。 三是练用上保留着腾挪闪战、蹿蹦跳跃之风。 从拳而论,严肃地讲,任何拳都讲缠丝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只要有转关过角或翻掌转腰处,必然依靠螺旋运转,这也是太极“形状”之表现。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本质就是劲走螺旋,以圆转迸退的方式实现生生不息。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于“自缠”。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陈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陈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心为令,气为旗;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太极拳是在行动中练(动中求静),因此名之为意气运动,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奉令而行,先意动后形动,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久练后气才能收敛入骨,在练太极拳时必须做到形如搏兔之鹰,神似捕鼠之猫,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 二身肢放长的 弹性运动 拳谱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松腰圆裆,开胯屈膝是腿部放长;这一系列放长,又促成了全身放长使身肢产生弹性,形成棚劲。身肢放长引起肌肉收缩和放长,可使体内血管畅通,消耗与吸收更多的氧气,促进新陈代谢。太极拳由八门劲别构成,即棚、捋、挤、按四正劲,采、挒、肘、靠四隅劲,实质上主要是绵软不断的弹簧劲--棚劲,要练棚劲,首先要摧毁

人身上原有的僵硬劲,旧劲不去新劲不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化硬为柔阶段时间需要3年左右,这样可以柔得更透,在行拳中身肢的放长,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即神聚气敛地练拳可以加强弹性提高棚劲。 三顺逆缠丝劲 的螺旋运动 拳谱云:运劲如抽丝;运劲如缠丝;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抽丝是在行拳架时螺旋中抽出,四肢伸缩形成螺旋的形状,由此产生缠丝劲,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不可能离开这种太极劲,练纯熟之后,缠丝圈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一些太极高手只见发劲,不见运劲,此乃运劲圈儿小到看不出,仅将发劲显露出来的具体表现,是紧凑不见圈的纯熟功夫。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可以很自然地将压力因旋转落空而被化去。缠丝劲在盘拳架时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练成高度纯熟的知己功夫后,最终练就周身一家的境界。因此要掌握缠丝劲,必须做到一举一动周身具要轻灵,动作须节节贯串,神宜鼓荡,气宜内敛,母使有缺陷、凹凸、断续。 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拳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虚实宜清楚, 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技术特点

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技术特点 一、动作缠绕,曲折连贯 每个动作都是以螺旋式和抽丝式的运动为核心的、由内及外的圆弧运动。外形主要表现为:上肢在空间做不同大小、不同形式的圆弧运动,同时上肢自身还要做螺丝形的旋转进退动作(如云手,两臂在体前交互外绕圈的同时,本身还要做内、外旋的转动)。上肢在做圆弧缠绕运动的同时,全身上下都在和谐地进行着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圆形动作配合。加之动作往复之间有“折叠”手法,所以使得动作更加圆活曲折。在整套太极拳各动作之间的衔接处,不可有明显的停顿,一些技术手法,如“续换”、“折叠”等,是一种劲力的顿挫变换和动作衔接方式,而不是动作的停顿、继续。 二、腰为主宰,以身带臂 腰是上体和下肢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对调整重心的稳定,对推动劲力达到肢体远端,都起着主要作用。太极拳的内劲运转,是通过腰脊来带动的,腰力运用得当,可加 强发力,提高发力速度。从用力顺序来讲,做上肢动作时,力要起于腰、行于肩、通于臂、达于手;做下肢动作时,腰催动胯、行于膝、达于脚。俗语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周身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太极拳的虚实变换,关键在于腰侧

肌的收缩。左腰侧肌收缩时,左腰侧和左腿为实,右腰侧和右腿为虚。反之,虚实互换。以身带臂,在动作中的体现是:腰胯领先,带动两臂做极为缠绕曲折的进退、屈伸等各种圆弧运动。如在起势动作中,身体向左前、右后来回摆动,带动两臂、两手做由小到大的圆弧缠绕运动。然后做金刚捣碓时,左脚向左前方擦出,腰胯领先,使身体前移,带动两臂弧形运动,向前做右虚步撩掌,而后完成金刚捣碓动作。从这简单的一例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起承转合,处处无不体现以腰为主宰的运动特点。 三、对称协调,圆满灵活 在练习过程中,要具有“意欲向上,必先窝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的动作意向。动作起来,步随身换,手领神随,“一动无有不动。 ”这样才能使身体不偏不倚,身形端正安舒,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周身协调一致,充分显示出陈式太极拳对称协调的特点。陈式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由身体重心的虚实变化、手法的折叠、步法的进退等,柔和、协调、紧密衔接起来,显示出了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前后贯串,轻柔、圆活、连贯的特点。 四、刚柔相济,节奏鲜明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内外兼修、意与气的 统一、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太极拳逐渐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支脉, 每个流派和支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以下是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最早的流派之一,以其实用性和 内功强大而闻名。陈式太极拳注重舒展、圆滑、连贯的动作,以柔克刚、 以曲治直为主要特点。其拳势缓慢稳健,刚柔相济,力量运用紧凑而刚劲。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陈王廷、陈小旺等。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少有的外家拳的流派,其特点 是动作舒展、大开大合,强调身体的自然状态和舒展肌肉。杨式太极拳的 动作相对较大,旋转度较大,动作幅度较大,注重松柔和舒展。其拳势稳健、刚柔相济,动静相结合。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杨露禅、杨班侠等。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和、流畅、轻灵为特点,动作相对慢,动作范围相对小。吴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连贯和流畅,动作偏向于曲线运动,注重意念引导和呼吸调控。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吴全旺、吴昌华等。 4.刘家太极拳:刘家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少见的一个,其特点 是动作柔和、轻灵,融入了较多舞蹈和气功元素。刘家太极拳的动作简洁、圆滑,注重气功的练习和调节。其动作以轻灵、舒展为主,体现了中和的 理念。刘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刘瑞松、刘志勇等。 5.齐鲁太极拳:齐鲁太极拳是以山东为中心地区流传的太极拳流派, 其特点是动作简洁、利落、刚劲。齐鲁太极拳注重意念的引导和身体的协

调,身体动作以直线为主,力量运用较为直接。齐鲁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于老泉、曹秀清等。 总的来说,太极拳几大派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秉持着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即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意驭气。无论是陈式、杨式、吴式、刘家还是齐鲁太极拳,都强调内功、意识和呼吸的统一,注重身体的柔软性和力量的调配,追求内外一体、刚柔相济的境界。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表现方式,但都体现出了太极拳的艺术魅力和武术实用性。

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及学习方法

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及学习方法 陈式太极拳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拳法将呼吸和吐纳结合到一起的拳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独有五大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陈式太极拳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拳法将呼吸和吐纳结合到一起的拳法。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 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什么是经络呢?它其实就是遍布在我们的人体内的气血的通路。 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 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什么是推手呢?推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使用的技击手法。

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 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 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 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 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

陈氏太极的特点

陈氏太极的特点 一、二路的特点及其异同 第一路特点是:以柔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质量唯柔软是求,柔软是化劲的基础,运用柔软以迎刚,可以化刚为乌有。初期动作力求缓徐,一揣摩行气运劲,全身内外,一动全动,使能处处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势,练成随遇平衡的技能。缠丝劲是粘化、牵动、进逼的核心,缠绕圆转,功深后能达到即化即打,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去的技术。发劲的运用,原则上是没有牵动则不发。缠丝劲的锻炼,能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稳而又灵活善变的内劲。陈鑫曾说:“一举动,轻重,刚柔俱发。” 可以说,陈式太极拳特点是:以缠丝劲为灵魂,以内劲为统驭,这是太极拳推手时具有威慑力量的基本条件。第一路是以身领手的动作为主,足随手运,动分(离心力)静合(向心力),不断变化,不断调和。技击性战略原则,为一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练拳速度快慢相间,以便于为20左右分钟练完一套拳。运动量可以调节,架子分高中低三种,可以分别适应于疗病保健,曾强体质,学习技击的目的。 第二路(炮捶)的特点是:从松柔入手,刚中寓柔,以刚发为主。行气运劲,以缠丝劲锻炼为主,而刚发的动作较多。品质以刚强是求,刚强是克制柔弱之道,而至刚亦能克刚,故以刚中有柔,为克柔胜刚之道。刚遇刚则刚坏,柔遇刚则折,隙匾乃见,是为我顺人背之关键。动作以迅速占势,占先。由迅速得以遇隙即击不失其机,所谓“知机其神”。技击性战略原则为隙开则迅速占先,发则所当必,必摧。第二路有“窜蹦跳跃,腾挪闪展”的动作,又多发精,震足,故迅速疾快,一般约为三分钟练完一套拳。由于速度快,爆发力强,原来不适宜于年老病弱者练习。近代改进教学方法,对一般学习者,亦从松柔入手,以用意贯劲,代替发精,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欢迎阅读!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

即现在广为流行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 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 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 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氏太极拳的特点 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以自己参考了武式太极拳的理法,融会形意拳、八卦拳之精义,而创立的一门以完备人的良知良能为目的的

陈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

陈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 陈氏太极拳及其主要特点: 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 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 4.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 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那么可练低架子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讲解: 第一式:太极起势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间轻抵上颚,二目平视。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一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缘、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二目平视。 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到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慢踏平。周身放松,气沉丹田,降于涌泉,屈膝松胯,下沉时呼气。此时脑空心静,思想高度集中,心中无一所念,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松肩沉肘: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屈膝松胯,两脚踏实,二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弛下降,促使心气下降,切忌肩上耸,横气填胸。此动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身体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二目平视。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裆部要松、虚、活。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此动呼气。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缠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要求:上掤转体时,要结合裆腰劲,松胯塌腰,劲贯手掌。此动吸气。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90度,重心由右移到左腿,右脚尖外摆,两手左顺右逆缠向右后,目视左前方。此动呼气。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里合扣裆,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手掤,目视左前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