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沙与植被变化专题2013年进展报告_温仲明
黄土高原植被-水文演变机理与协同调控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主要完成人:吕锡芝、余新晓、王道席、董国涛、杨胜天、张晓明、贾国栋、王志慧、秦天玲、赵阳、翟媛、王坤、张秋芬、王晶、刘姗姗。
构筑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充分发挥水循环的调节作用对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项目组构建了黄土高原长系列植被与水文精细化数据库,系统识别了黄土高原植被与水文要素的演变规律;自主研发了黄土高原分布式植被-水文模型和多尺度的蒸散发模型,结合多场景模拟试验,系统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与水文过程的互馈驱动机制,确定了典型植被的水分适宜阈值;开发了立地单元植被承载力的
评估模型,创建了面向生态水文服务功
能协同提升的植被空间优化配置技术,提出了黄土高原典型区
域植被空间对位配置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应用。
项目成果被纳入《防
护林体系规划技术规程》
等9项国家行业标准、
规范,在沿黄各省份水
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建
设等治理实践中得到广
泛应用,成效显著。
项
目授权发明专利23项,
登记软件著作权16项;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SCI / EI收录45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交流10余次;湖南卫视等公众平台对项目相关成果进行了科普展示,提高了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的公众意识;项目成果对推动生态水文与水土保持行业科技进步和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植被-水文相互作用机制基于遥感驱动的区域蒸散发模型
黄土高原水文要素演变规律黄土高原植被- 水文演变机理与协同调控技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供稿)。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 ,对淤地坝减洪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 。在 计算出淤地坝减沙量 (包括拦泥量和减蚀量两部分) 后 ,将淤地 坝减洪量计算分为两步 : ①计算未淤平坝地即正在拦洪时期的 淤地坝拦洪量ΔW 1 ,其拦洪量根据淤地坝拦泥量 (不包括减蚀 量) 依淤地坝拦洪时的洪沙比反推 ; ②计算已淤平坝地的减洪 量ΔW 2 。淤地坝的减洪总量为Δ W 总 =ΔW 1 +ΔW 2
·1 ·
编者按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是黄河泥沙及粗泥沙的主要 来源区。多年平均 (1950~1969 年) 径流量 73. 25 亿 m3 ,占三门峡以上对应的多年平均径流量 438 亿 m3 的 16. 7 % ;多年平均输沙量 9. 940 5 亿 t ,占三门峡以上对应的多年平均输沙量 14. 416 亿 t 的 69. 0 %。分 析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情况及成因 ,不仅对黄河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和 生态环境的改善 、指导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和人类活动也是极其重要的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 减沙效益分析》属水利部第二期黄河水沙变化研究基金项目 ,由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主持完成 。该 研究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采用了“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方法相互验证 ,对河龙区间水土保 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 。研究中 ,注意把握黄河中游近期水沙变化特点 ,将泥沙研究与径 流变化研究并重 ,尤其重视了对水保措施保存面积的核实 、减水减沙指标的确定等关键问题的研究 。此 外还考虑了河龙区间工业 、生活用水和人为活动增洪增沙对河流水沙变化的影响 。本刊将其主要研究 成果以专栏形式发表 ,以飨读者 。
其次根据小区坡面措施减洪减沙指标体系和流域坡面措施质量分级梯田质量分为4类林草地按覆盖度和枯枝落叶层质量分为3代入水沙平衡方程式通过迭代法即可计算出流域坡面措施减水减沙量在计算时还用泥沙模数代换法对小区减沙指标进行了修正
黄河流域水沙变化的文献计量分析

黄河流域水沙变化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帅;张秋芬;吕锡芝;王瑞鹏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24()5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我国水沙情形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为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形的热点及发展趋势,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对中国知网上1966—2022年间的1 907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等图谱,并对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自2000年开始,水沙变化的研究量逐渐呈上升趋势,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学术团队,且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是该领域发文较多的机构;(3)水文模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及径流是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这表明当前的研究侧重于这4个方面;(4)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黄河流域水沙变化的归因性分析及驱动机制的研究两个方面。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王帅;张秋芬;吕锡芝;王瑞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52;P333.4
【相关文献】
1.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分析及原因探讨
2.21世纪初黄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3.1986—2020年黄河流域冻土研究中文文献计量分析
4.文献计量视域下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研究进展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高考地理综合题题型—开放性试题解析

综合题题型—开放性试题审题要求:此类问题常涉及行为动词有“提出、列举、简述、说明、采取”等,中心词一般为“措施”“意见”“建议”“理由”等。
主要涉及措施类和观点类试题,高考中一般一个题,分值在6~8分。
Ⅰ措施类措施类试题的设问中常见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选五选六的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必修二的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①.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②.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一、区域发展1.人口问题归纳分析角度:发达国家(地区):主要人口问题主要表现是老龄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我国虽然老龄化问题严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不宜采用上述措施,仍然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发展中国家(地区):主要人口问题主要表现是就业压力大,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
2.区域经济(农业、工业)发展【练习1】(12年山东潍坊3月)27.目前,东部地区已发现成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三大经济圈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分)材料一我国三大经济圈略图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山东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练习2】(13年广东卷)(28分)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
近30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第50卷第2期2021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50No.2Mar.2021近30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布和,乌兰图雅,旭沙,其乐木格,李雅琴(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利用1989—2019年4期TM/OLI遥感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二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呼伦贝尔沙地南部沙带植被变化的时空差异特征,结果如下:(1)沙地植被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共占总面积的65.76%,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的沙带边缘以及外围的沙质平原上;中覆盖度面积占19.42%,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沙带上;低覆盖度和中低覆盖度面积共占14.82%,相对集中发布于南部及西北部的沙带上。
(2)近30年研究区沙地植被低覆盖度、中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区面积呈波动式减少,减少幅度均在2009—2019年达到最大值;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区面积呈波动式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于2000—2009年和2009—2019年达到最大值。
研究期间中覆盖度区减少幅度最大,为23.39%,高覆盖度区增加幅度最大,为22.75%,表明研究区自然生态环境逐渐好转。
(3)近3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未发生变化区、恢复区和退化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3.45%、29.28%、17.27%.其中研究区东部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明显,研究区西部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覆盖度低等级向高等级转变。
关键词:呼伦贝尔沙地;植被变化;时空特征;生态修复中图分类号:K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735(2021)02—0174—08doi:10.3969/j.issn.1001—8735.2021.02.011植被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土壤、大气和水分的自然纽带,在陆地表面能量转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分循环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2]。
基于卫星遥感的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第18卷第3期2013年5月气候与环境研究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V ol. 18, No. 3May 2013侯美亭, 赵海燕, 王筝, 等. 2013. 基于卫星遥感的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J]. 气候与环境研究,18 (3): 353–364,doi: 10.3878/j.issn. 1006-9585.2012.11137. Hou Meiting, Zhao Haiyan, Wang Zheng, et al. 2013. Vegetation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by using the satellite-deriv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A review [J].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Chinese), 18 (3): 353–364.基于卫星遥感的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侯美亭1, 2赵海燕2, 3王筝2, 4延晓冬2, 51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10008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3山西省气候中心,太原0300064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北京1000945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 要回顾了以往植被对气候响应的有关研究,从此类研究常使用的数据、方法及获取的结论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对降水、温度和辐射等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植被NDVI对降水的显著响应往往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干湿季气候差异明显地区,且具有一定的滞后特征,滞后的时间尺度与局地条件关系密切;温度成为植被NDVI控制因子的情况常出现在温带或寒温带地区,与对降水的滞后响应相比,植被对于温度的滞后响应并不是特别明显;辐射对于植被的主导影响主要出现在低纬度的部分区域、高云量区域和高纬度地区的特定时间段内。
汇报人:张晓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364.99 367.93
114.58 318.72 -250.41 68.61
52.18 54.74 22.66 44.17 -29.52 56.57
降水影响 变化值 变化率(%)
-46.27 18.48
-8.01
27.15
藉河流域 14000
Q/mm ΔQtot/mm ΔQclim/% ΔQhum/% 12000
1.20
1.25
1.30
地貌分形维数D i
流域地貌分形维数与年泥沙输移比
1.2
流域面积与年泥沙输移比
0.9
0.6
0.3
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流域面积F (km2)
李青云等
F(km2)
SDR
0.01
0.95
0.02
0.96
0.02
0.87
0.02
0.97
0.02
1.02
0.03
0.77
0.03
0.82
0.03
0.76
0.03
0.83
0.04
0.72
0.12
0.70
0.98
0.48
1.20
0.54
1.20
0.58
1.50
0.34
3.00
0.49
3.20
0.44
6.70
0.39
22.90
0.31
32.50
0.30
33.20
0.23
35.50
0.24
Roehl
F(km2)
SDR
1.02
黄河中游黄土粒度组成细,其河流的自然 泥沙输移比接近于1(张信宝等,2006)
渭河流域水沙多年变化及趋势分析_胡安焱

【水文#泥沙】渭河流域水沙多年变化及趋势分析胡安焱1,2,刘燕2,郭生练1,张学真2,林凯荣1(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2.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利用近50年来降水、水土保持措施、水利措施及工业生活用水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了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渭河流域水沙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90年代减少十分显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渭河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今后还应加强微观尺度和机理的研究工作;2003年以后渭河流域降水量将呈现10年左右的偏多期,水沙量也将呈现10年左右增长的趋势,必须提前安排好应对措施。
关键词:小波变换;水沙变化趋势;渭河中图分类号:P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379(2007)02003903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城市,于陕西省潼关附近汇入黄河,干流全长818k m,流域面积13.48万k m2。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一级支流,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5亿m3,也是一条多沙河流,多年平均向黄河输送泥沙1.34亿t。
渭河南岸支流源短流急,水量较丰,主要有石头河、灞河和黑河等;北岸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及丘陵区,源远流长,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有泾河、洛河等。
其中泾河和洛河是渭河最大的两条支流。
渭河流域地貌类型有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阶地区、河谷冲积平原区和土石山区等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主要类型区,也是主要产沙区。
由于渭河流域主要产水产沙区域在中下游,因此选择渭河林家村站、华县站以及泾河张家山站、洛河氵状头站做为控制站进行研究。
1渭河流域水沙特点和多年变化根据渭河流域主要控制站渭河林家村站、渭河华县站、泾河张家山站、洛河氵状头站1950~2000年实测水沙资料分析,其不同时段的水沙变化情况见表1[1,2]。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各控制站径流表1渭河流域20世纪不同时段水沙变化情况时段渭河林家村站径流/亿m3泥沙/亿t泾河张家山站径流/亿m3泥沙/亿t洛河氵状头站径流/亿m3泥沙/亿t渭河华县站径流/亿m3泥沙/亿t50年代21.341.5414.98 2.71 6.700.9885.53 4.29 60年代31.231.8217.96 2.718.761.1896.18 4.36 70年代22.131.4912.49 2.60 5.911.1759.40 3.84 80年代22.750.9813.29 1.86 6.980.6779.20 2.76 90年代15.110.5312.39 2.21 5.580.9243.79 2.62量和输沙量在60年代均为最大值;各控制站90年代径流量均为最小值,但输沙量仅渭河林家村站和华县站为最小值,并且输沙量减小比较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区域典型支流水沙变化对退耕还林等坡面工程的响应 2013年进展报告
专题负责人: 温仲明 2013年12月16日 报告摘要 根据专题任务与目标,本年度开展的工作主要有:收集整理了延河流域与皇甫川流域的径流、泥沙、气象、影像、数字地形等基础数据;完成了两个典型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分析了53年来黄土高原降雨及极端事件时空变化,并重点分析了极端降雨的时空变化;比较了森林/非森林流域径流稳定性及演变趋势对比分析;基于MMF模型,完成了径流与泥沙模拟需要的参数率定,对延河流域的径流产沙进行了模拟;采用野外量测的方法,调查延河流域暴雨集中区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侵蚀产沙情况。 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年度取得的主要进展有:1)延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较大,林地覆盖率逐步增加,在2000年后,林草植被覆盖增加显著,而耕地比例则从1978年的66.82%降低至2000年的30.84%,再降低至2010年的16.05%;皇甫川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总体上以草地为主,且多年来的耕地、林地及草地面积比例变化较小;2)黄土高原区域年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同时降雨量带南移,雨季稍有推迟,尤其是暴雨、大暴雨事件重现期延长;3)林区流域和非林区流域径流量年际尺度分布表现出一致的强变异性,年内分布均为双峰型特征,但林区流域峰型平缓,非林区流域峰型陡峭;无论径流过程或径流量年变化,林区稳定性要明显优于非林区流域;4)MMF模型对径流的模拟精度要显著高于对泥沙的模拟精度,可能的原因,是MMF模型没有考虑淤地坝对泥沙的淤积过程;5)在暴雨集中区,坡耕地的土壤侵蚀量最大,大概是果园地的2倍,草地的4倍,而林草地几乎没有侵蚀;就不同植被结构而言,土壤侵蚀量分别是草本结构>灌草结构>乔草结构>乔灌草结构,具有良好结构的乔灌草群落在本次暴雨中的土壤侵蚀量微弱,大多数并没有侵蚀发生;调查还表明,在植被覆盖大于60%时,土壤侵蚀量渐趋稳定,并且土壤侵蚀微弱,与前人径流小区或观测小区得到的结果一致。专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表论文6篇。 报告正文 一、 研究内容与目标 根据项目任务,本专题的主要任务是: 1)了解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及生物措施历史演变及现状; 2)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措施蓄水拦沙的机理及其尺度效应; 3)不同区域典型支流水沙突变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响应。 专题的研究目标有: (1)实现小区及流域尺度植被减水减沙效益评估及尺度转换; (2)阐明植被减水减沙机理及流域尺度植被对减水减沙的贡献 (3)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河水沙变化的贡献 (4)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论文1-2篇 二、 本年度开展工作情况 根据课题任务要求,本年度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研究区的泥沙水文、数字地形、遥感影像等基础数据,并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典型流域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植被覆盖变化数据信息,退耕以来的植被覆被变化过程。 2、分析了53年来黄土高原降雨及极端事件时空变化,了解黄土高原降雨的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重点分析了极端降雨的时空变化。 3、选择森林区、费森林区的典型流域,开展了森林/非森林流域径流稳定性及演变趋势对比分析,了解不同区域的典型流域的径流变化趋势,以为了解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提供依据。 4、采用MMF模型,结合延河流域已经开展的工作,率定了模型需要的参数,模拟了延河流域植被减水减沙变化。 5、针对延安地区2013年度暴雨频发情景,组织调查了暴雨发生集中区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侵蚀调查,了解不同植被覆盖状况下的侵蚀产沙情况。
三、 年度研究进展 1、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的典型流域分别为皇甫川流域和延河流域,其中皇甫川流域干流长137km,流域面积3246 km2 ,地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交接地带,属于水蚀风蚀过渡区,是黄河粗泥沙产区及泥沙来源的主要地区。按不同地表物质分布和侵蚀差异可将流域划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土丘陵沟壑区 、砒砂岩丘陵沟壑区。而延河流域全长286.9 km ,流域面积7725km2 ,是黄河右岸、中游区上段的河口镇至龙门段的一级支流。流域内黄土丘陵沟壑面积占全流域的90% ,其中延长以上为黄土梁峁状丘陵沟谷区,安塞—延长之间沿河一带为河阶地,延长以下为黄土宽梁残塬沟谷区,流域出口处为黄土覆盖石质丘陵沟谷区。两个典型流域在黄土高原水系中的具体位置如下图所示: 根据任务需要,本年度从不同途径,收集整理两个典型流域的泥沙水文、气候、数字地
形及遥感影像等数据,具体数据信息为: ① 延河流域 遥感影像: 1978(MSS),1990-2012(TM) DEM: 5m/25m 气象数据:1960s-2010 径流泥沙: 1970-2010 ②皇甫川流域 遥感影像: 1978(MSS),1990-2012(TM) DEM: 5m/25m 气象数据:1954或1985-2009
图1、典型流域在黄土高原水系中的位置 径流泥沙:1965-2010 2、分析了典型流域植被覆被变化 基于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解译获取了两个典型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重点分析了两个典型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图2、图3)。
图2.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图(1978-2010) 表1 延河流域耕地及林草植被变化 根据图2及表2,延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较大,林地覆盖率逐步增加,在2000年后,林草植被覆盖增加显著,而耕地比例则从1978年的66.82%降低至2000年的30.84%,再降低至2010年的16.05%。 图3.皇甫川土地利用变化图 表2 皇甫川流域耕地及林草植被变化 根据图3及表2,皇甫川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总体上以草地为主,且多年来的耕地、林地及草地面积比例变化较小。 3.53年来黄土高原降雨及极端事件时空变化 对黄土高原区域53年来降雨等值线及暴雨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域年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同时降雨量带南移,雨季稍有推迟,尤其是暴雨、大暴雨事件重现期延长(图4)。 区域间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西北部年、季降雨量呈微弱增加趋势,降雨量带移动不显著,极端降雨事件呈明显减少趋势。东南部,年、季降雨量呈较严重的减少趋势,降雨量带明显南移,极端降雨事件有轻微减少趋势。53年来,越来越多的降雨发生在极端事件中,会引起降雨侵蚀力的增加,尤其在黄土高原南、中、东部明显。这些地区植被正承受着降雨减少-温度升高的环境胁迫。降雨量减少可能导致侵蚀减弱,但极端降雨引起的侵蚀量增加(图5)。 图4 黄土高原53年降雨量等值线的变化 图5 黄土高原暴雨发生频率变化图 4.森林非森林流域径流稳定性及演变趋势对比 研究选择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流域(黄陵、张村驿)和非林区流域(吴起、志丹、刘家河),进行径流稳定性及演变趋势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流域和非林区流域径流量年际尺度分布表现出一致的强变异性,年内分布均为双峰型特征,但林区流域峰型平缓,非林区流域峰型陡峭。 林区流域年内分布较非林区流域均匀,前者径流集中期较后者滞后1个月。 近50年来,林区流域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而非林区流域年、夏、秋及汛期径流量表现出显著性减少趋势,且有显著的跃变时间。
无论径流过程或径流量年变化,林区稳定性要明显优于非林区流域。 表3流域径流年际分布特征统计
水文站 多年年均 (mm) 最大值(mm) 最小值(mm) 极值比 峰均比 变异系数(C.V.) 黄陵 46.8 132.0(1983) 18.6(1974) 7.09 2.82 0.613 张村驿 21.4 63.8(1964) 7.5(1972) 6.17 3.25 0.460 吴起 27.4 88.9(1994) 12.2(2008) 7.30 3.24 0.505 志丹 38.5 84.3(1977) 9.7(2006) 8.70 2.19 0.485 刘家河 31.9 54.5(1966) 16.8(2006) 3.25 1.74 0.333
024681012
024681012径流深(mm)
月份
黄陵张村驿吴起志丹刘家河 图6 林区/非林区流域月均径流量对比 表4流域径流年内分布特征统计
水文站 集中期 集中度 峰枯比 峰均比 汛期径流深及比例(mm,%) 非汛期径流深及比例(mm,%) 黄陵 8月23日 0.32 4.3 1.9 18.6 39.8 28.2 60.2 张村驿 8月15日 0.23 3.4 1.8 8.3 40.3 12.3 59.7 吴起 7月10日 0.48 20.3 3.4 15.9 58.1 11.5 41.9 志丹 7月12日 0.52 24.5 3.4 23.8 62.0 14.6 38.0 刘家河 7月13日 0.43 11.0 3.0 17.5 55.0 14.4 45.0
表5 流域时段径流量演变趋势检验 时期 黄陵 张村驿 吴起 志丹 刘家河 Z P Z P Z P Z P Z P 年 -1.09/ ns / -0.273 -0.78/ ns / -0.041 -2.70/**/-0.260 -3.65/ ***/ -0.642 -2.01/ **/ -0.208
春 -1.26/ ns / -0.049 -0.37 / ns /-0.007 -1.06/ ns /-0.011 -3.34 / ***/-0.081 -1.44 / ns / -0.022 夏 -0.42/ ns / -0.037 0.83 / ns / 0.023 -2.81/ ** / -0.224 -2.95/ ** / -0.420 -2.37/ * / -0.201 秋 -1.23/ ns / -0.132 -1.48 / ns / -0.039 -2.04/ * / -0.024 -3.75/ ***/ -0.109 -1.87/ + /-0.030 冬 -0.06/ ns / -0.001 -0.15 / ns / -0.001 0.86/ ns / 0.005 1.51/ ns / 0.015 5.82/ ***/ 0.030 汛期 -1.07/ ns / -0.128 -0.93 / ns / -0.035 -2.59/ ** / -0.200 -3.26/ ** / -0.483 -2.79/ ** / -0.235 非汛期 -0.13/ ns / -0.029 -0.26 / ns / -0.008 -2.27/ */ -0.049 -3.16/ ** / -0.155 -0.06/ ns / -0.002 1月 0.64/ ns / 0.006 -0.24 / ns / -0.001 1.59/ ns / 0.004 3.08/ ** / 0.006 5.86/ ***/ 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