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华应龙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以前在上中小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
只是笼统的明白:学好知识,考个好成绩,以后可以考个好大学。
而在华老师的课上,他每一次都会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门课;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某种需要,所以要学;因为为了后续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学等等。
所以,在他的课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他的——导入情境,也正是因为“导入情境”——解决了why这个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
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在紧张枯燥的数学课上,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从而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华老师首先拿出杀手锏——滑滑梯。
学生一看,立马就来了兴趣,在想老师到底在买什么关子?随着老师问题的提出,学生也拨开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当老师去掉两个瘦的和胖的滑滑梯,留下中等的那个滑滑梯,问:“滑梯的角要多大才算合适呢?”这是同学们犯难了……于是,学习“角的度量”便有了“借口”,接着,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主题,这样的情境既贴近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不为呢?游戏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过程中若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疑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华老师开始引入一个情境——“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
一听宝物一词,就给大家带来了新鲜感,顿时激起了学生想要找到答案的欲望。
接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原来距离宝物3米的比方不止一个,可以有很多地方,当然是建立在平面上的,而这些地方形成的点就构成了一个圆,从而顺理成章在感观思维上就给了大家一个圆的概念。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_心得体会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
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
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
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
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
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
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让我们一起看看: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
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
简约的情境 精彩的课堂——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教学片段赏析

简约的情境精彩的课堂——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教学片
段赏析
陈励群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数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前不久,我聆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深深地为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大气”的教学设计所折服。
尤其是华老师创设的“小明寻宝”的教学情境,它简洁、深刻、清晰、流畅,成就了精彩课堂。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陈励群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5
【相关文献】
1.简约的情境精彩的课堂——吴金根老师“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片段赏析 [J], 高莺
2.浑然大气铸成圆--听华应龙老师执教“圆的认识”有感 [J], 杨惠娟
3.立意炼就佳境智慧成就精彩——特级教师华应龙《角的度量》教学片段与赏析[J], 卢彪;刘全祥
4.浑然大气铸成圆——听华应龙老师执教"圆的认识"有感 [J], 杨惠娟
5.简约的情境精彩的课堂——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教学片段赏析 [J], 陈励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刻体验深入思考深化认知——“圆的认识”教学思考与实践

“圆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圆对小学生来说是认识图形的一次飞跃,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
人类对圆的认识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约在六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形的木盘。
在四千多年前,人们将圆形的木盘固定在木架下,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
会做圆,但不一定就懂得圆的特征。
一直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才给圆下了一个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公元前275年)给圆下的定义要早一百多年。
探寻圆的特征为什么会这么难?难在哪?在很多课堂里,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探索圆的特征,学生一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概括出圆的特征,非但不难,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中甚至可以看出他们并不认同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
我曾找来几个二年级的孩子,让他们观察折后的圆,他们也能发现折痕(半径或直径)都相等。
其实,难的不是发现半径都相等,而是从一个什么标记也没有的圆上发现半径、圆心的存在!能不能让学生也经历这个认知过程?即便想不出来,经历也是有意义的,一旦学生从探而不明、思而不得的强烈体验中找到圆的本质特征,或许会更折服于数学家独特的数学思考。
这种经历会让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更深刻,并从学习中感受到一种可贵的思维方式。
所谓可贵的思维方式,指的是人类对圆的特征的概括的思维方式。
圆的特征的概括与直线图形特征的概括完全不同。
直线图形的特征大都从图形的各组成要素(如正方形的边、角)去概括。
圆的特征显然无法从其组成要素(即一条封闭曲线)去概括,这就需要另辟蹊径。
圆的特征概括的是圆上的点的共同属性,这就需要人们的认识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超越:一是对线的认识的超越,要将线看成是点的集合;二是图形特征认识的超越,将对图形特征观察的视角锁定在组成图形的点的共同属性上。
这些认识对学生来说或许超出其认知的可能,然而,即使探索不出,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仍然是有意义的。
数学课堂要有“首尾呼应”的智慧——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维上 、 品德上有提 升 , 更重要 的是孩子 对课 堂生活 , 乃至对将来 的人生 有一种感悟 , 有一个思维爬坡和 心灵绽放 的过 程。 ” “ 首尾 呼应 ” , 其 实不是 一种新型 的教学模 式 ,
也 不 是 一 种 奇 特 的 教育 思 想 , 但 它却 好 似 一 滴 晶 莹
能 在 左 脚 的左 边 3 米处 ” 到“ 可 能在左脚的右边3 米
尾呼应” 的手法 以外 , 我们还可 以以 “ 经历知识的生 长过程” 为线索、 以“ 知识体 系的整体 建构 ” 为线索、 以“ 知识、 思想、 智慧的逐步提 升 ” 为线 索……这些
“ 思想线 索” 承 载 着 执 教 者 的教 育 理 念 , 它们贯 串、
为 什 么?怎 么 做?宝 物 距 离 你 的左 脚 3 米, 难 道 它就一 定会在 圆上D S ?” 这一 问, 打 破 了学 生已有 的认 知平衡 , 使得他们不 得不重新 回到知识 的 “ 原 点” , 在“ 融错 ” 的过程 中不 断否定 自我 、 完善 自我 , 从 而使学 生的智 慧在知识 的上升过 程中实现 了超
导学生 开展 了思 考 : 宝物 “ 可能 在左 脚 的左边 3 米 处 ”“ 可 能在 左脚 的右边 3 米处 ” …… “ 宝 物 在 一 个
圆上 ” 。 在这样 的 “ 寻宝 ” 过程 中 , 学 生渐 渐地感 恬
到 了 圆 的 本 质— — 圆 其 实 就 是 平 面 内 到 定 点 的 距 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虽 然 教 材 中没 有 出现 关 于
三 、“ 首尾呼应” , 展现 了智慧生长的过程性 。
数 学是一种 智慧 , 我 们 的数 学 教 育 要 “ 为 智 慧
的生长而教 ” 。 然而 , 在数学课堂 中该如何让学生的
读书交流PPT(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书心得)

从整本书来看,给我的感觉就是华老师的勤奋好
学,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有独特的色彩和 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意蕴。我认为最成功的就是他 把学生真正推到教学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像呼吸一 样自由。”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 地去学,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发挥自 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 幸福。华老师的数学课,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 跃,有创见。教学中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 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活动设 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特别是华老师在讲“中括号”这一课时,那种机智, 那种欲擒故众,那种从容不迫,一点一点引导学生, 令人难忘。这节课,华老师讲的绘声绘色,充分运 用身边的点滴,每个环节都是引人入胜。一般老师 会简单的传授,十分钟就解决“中括号”的相关知 识。而华老师认为,这样就不能很好的解决相关知 识的传递,不能真正使学生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 性,掌握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准确、规范计算 有关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了。
本节课中,因为上课之前意外受伤的小 插曲,华老师也把它用来讲述中括号所代表 的意义,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 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达到了把教学 内容当做礼品或者说是玩具来与学生分享的 境界。正如泰戈尔所言:“如果鸟翅装上了 黄金,它将再也不会在空中翱翔。”
总之,《我这样教数学》一书是一本富有 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 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教学著作,是华老师二十 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 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 实感受。
例 • 8.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以“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 • 9.改造学习方式,享受课堂生活——以“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为例 • 10.大成若缺——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 11.请把题目认真读完——以六年级数学复习课“审题”教学为例 • 1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教学为例
圆的认识听课记录培训讲学

圆的认识听课记录华应龙《圆的认识》听课感受一、寻宝游戏出现圆师:小明在寻宝游戏中得到的提示是:宝物距离左脚有3米。
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里呢?刚才所发纸上的红点代表小明左脚的位置,一厘米代表一米的话,你能在纸上试着找出宝物的位置吗?师:PPT出示宝物可能存在的位置,形成一个图形。
学生都认出是圆。
师:宝物可能在哪里呢?师:宝物在圆周上。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圆呢?(半径为3m的圆)师:知道半径,还有一个词直径。
半径是3m,那直径呢?(6m)师:告诉小明,宝物是在半径是3m或直径是6m的圆上,可以吗?(圆心在小明左脚,半径为3m的圆上)师:为什么要补充圆心在左脚呢?(因为开始就告诉是在离左脚3m的地方)二、圆的特征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一个圆呢?师:要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圆的特征上去找,那么圆有什么特征呢?前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往往是从边和角来研究的。
但是圆没有角,这时候该怎么研究呢?(半径一样长,直径也一样长)墨子:“圆,一中同长也”,难道只有圆是一中同长吗?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是不是一中同长呢?(不是)师:谁来说说为什么?(中心到顶点是一样长的,到边上是不一样长的,而圆是一样长的)圆,没有角,是一条曲线组成的。
那我们再看看这个图形(椭圆),没有角,也是曲线组成的,它是圆吗?(不是,因为它不是一中同长)师:这样看的话,圆的特征用“一中同长”概括就行了。
我们的祖先总结出这个特征,比西方要早一千多年。
(哇。
)师:谁能用古老的语气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古人、思考的味道)师:现在重新看这个问题,宝物所在的位置为什么就是一个圆呢?就是因为它满足圆的特征“一中同长”,所谓“一中”就是指左脚的位置,同长就是3m。
思考:关于让学“定义”和经历“定义化”的改变。
在本节课中圆的半径、直径的定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笔带过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能掌握圆的这些基本知识吗?本课淡化了这些概念的“定义”,相反却非常重视对这些概念本质的理解:是什么(小明“寻宝”):在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初步感知确定“圆”的两个核心要素:圆心、半径。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课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实现以下目标:A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B通过与同桌合作交流、推理让学生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圆进行应用。
C结合现实、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课堂实践主要分以下几步:接着,我呈现视频课件。
森林动物运动会,小鹿开着三角形轮胎的汽车,小白兔开着长方形轮胎的汽车,小熊开着圆形轮胎的汽车,一个个来到运动场。
“哇——赛车啊”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了。
我接着问同学们:“想知道谁将获胜吗?”(有同学在小声的说是小熊,看来同学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学们紧盯着大屏幕,一边还喊‘加油’呢。
比赛结束了,小熊获胜!同学们意犹未尽。
我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紧接着问:“为什么小熊会赢呢?”“小熊的汽车轮胎是圆的!”“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圆形轮胎会赢吗?”我紧追不放。
同学们开始思考起来。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于是我板书“圆的认识”。
(在这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学生高兴的走入了课堂。
)2.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学们还能说出生活中圆形的东西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林榕界说:“轮胎﹑碗的底面﹑光盘都是圆的。
”这时同学们一个个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硬纸圆。
于是我让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对折圆,折了两次,同学们发现两次的折痕相交于圆中央的一点,这就是圆心,而这两条折痕就是圆的直径,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是半径。
我问道“那半径和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们开始了思考:并与同桌一起讨论交流起来。
用什么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折,有的同学在用尺子量,还有的同学把两个圆放在一起比较?几分钟后,同学们找到了答案:黄巧玉说:“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