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糖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PPT课件(共38单元)02 实验二 糖类性质实验 (一) ———糖类颜色反应

(2) 塞氏 (Seliwanoff) 试剂 0.5g / L 间苯二酚-盐酸溶液, 称取间
苯二酚 0.05g 溶于 30mL 浓盐酸中, 再用蒸馏水稀释至 100mL。
(3) 杜氏试剂 20g / L 间苯三酚乙醇溶液 (2g 间苯三酚溶于 100mL95%
乙 醇中) 3mL, 缓缓加入浓盐酸 15mL 及蒸馏水 9mL, 临用时配制。
(4) 其他试剂 10g / L 葡萄糖溶液, 10g / L 果糖溶液, 10g / L 蔗糖
溶液, 10g / L 淀粉溶液, 10g / L 半乳糖溶液, 10g / L 阿拉伯糖溶液, 1
g / L 糠醛溶液, 浓 H 2 SO 4 。
四、 实验内容
1.α-萘酚反应 (Molisch 反应)
塞氏试剂 5mL, 混匀。 将 3 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 浴中, 注意观察
, 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3.杜氏实验 取 3 支试管分别加入杜氏试剂 1mL, 再分别加入
1 滴 10g / L 葡萄糖溶液、 10g / L 半乳糖溶液、 10g
/ L 阿拉伯糖溶液, 混匀。 将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 观察颜色的
取 5 支试管, 分别加入 10g / L 葡萄糖溶液、 10g / L 果
糖溶液、 10g / L 蔗糖溶 液、 10g / L 淀粉溶液、 1g / L 糠
醛溶液各 1mL。 再向 5 支试管中各加入 2 滴莫氏试剂, 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 沿管壁缓慢加入浓 H 2 SO 4 约 1mL, 缓慢立起试管, 切勿
衍生物, 后者能与 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 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
特异反应。
二、 实验原理
苯二酚 0.05g 溶于 30mL 浓盐酸中, 再用蒸馏水稀释至 100mL。
(3) 杜氏试剂 20g / L 间苯三酚乙醇溶液 (2g 间苯三酚溶于 100mL95%
乙 醇中) 3mL, 缓缓加入浓盐酸 15mL 及蒸馏水 9mL, 临用时配制。
(4) 其他试剂 10g / L 葡萄糖溶液, 10g / L 果糖溶液, 10g / L 蔗糖
溶液, 10g / L 淀粉溶液, 10g / L 半乳糖溶液, 10g / L 阿拉伯糖溶液, 1
g / L 糠醛溶液, 浓 H 2 SO 4 。
四、 实验内容
1.α-萘酚反应 (Molisch 反应)
塞氏试剂 5mL, 混匀。 将 3 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 浴中, 注意观察
, 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3.杜氏实验 取 3 支试管分别加入杜氏试剂 1mL, 再分别加入
1 滴 10g / L 葡萄糖溶液、 10g / L 半乳糖溶液、 10g
/ L 阿拉伯糖溶液, 混匀。 将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 观察颜色的
取 5 支试管, 分别加入 10g / L 葡萄糖溶液、 10g / L 果
糖溶液、 10g / L 蔗糖溶 液、 10g / L 淀粉溶液、 1g / L 糠
醛溶液各 1mL。 再向 5 支试管中各加入 2 滴莫氏试剂, 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 沿管壁缓慢加入浓 H 2 SO 4 约 1mL, 缓慢立起试管, 切勿
衍生物, 后者能与 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 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
特异反应。
二、 实验原理
生物化学第一章糖类

D-阿卓糖
D-葡萄糖
D-甘露糖
D-半乳糖
D-古洛糖
D-艾杜糖
The
4 aldohexose has four chiral centers, thus has
2 =16 isomers.
第二十三页,共94页
D-塔洛糖
三、单糖的环状结构
许多单糖,新配制的溶液会发生旋光度的改变,
这种现象称变旋。从乙醇水溶液中结晶出的D(+)- glucose 称为α-型([α]20D= +112.2°),
2+
3+
Hg 和Bi 等)如Fehhing试剂(酒石酸钾钠、NaOH和CuSO4)、Benedict
2+
试剂(柠檬酸、NaCO3和CuSO4 )中的Cu 是一种弱氧化剂,能使醛糖的
醛基氧化成羧基,产物称醛糖酸,金属离子自身被还原。
能使氧化剂还原的糖称为还原性糖,所有的醛糖都是还原性糖。
Benedict试剂常被用作尿糖的定性与半定量测试。
2. 寡糖:是由2~2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糖
类物质。包括二糖、三糖、四糖、五糖和六糖
等。
第七页,共94页
五、旋光异构
1. 同分异构或称异构(isomerism)是指存在两个或多个具有
相同数目和种类的原子并因而具有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化合
物的现象。同分异构有相同的组成,故具有相同的分子式。
同分异构主要有两种:结构异构和立体异构。
classic sugar test—Fehling’s test that was used to test of excess sugar in blood and
urine of diabetics.
生物化学糖类代谢 PPT资料共63页

nG-1-p+少量葡萄糖
2.2 糖原的分解 糖原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
-1,6糖苷键
-1,4-糖苷键
糖原的磷酸解
磷酸化酶(催化1.4-糖苷键断裂) 三种酶协同作用: 转移酶(催化寡聚葡萄糖片段转移)
脱枝酶(催化1.6-糖苷键断裂)
糖 非还原端 原 磷 酸 解 的 步 骤
最终产物是G和1-P-G
脱支酶(R酶):水解α -淀粉酶和β -淀粉酶作用后留 下的极限糊精中的1.6 -糖苷键。不能直接水解支链淀粉内 部的α -1,6糖苷键
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是淀粉水解的最后 一步。 •淀粉的彻底水解需要上述水解酶的共同作用,其最终产物 是葡萄糖。
α -淀粉酶
β -淀粉酶
β -淀粉酶
麦芽糖酶
影响酵解的调控位点及 相应调节物
调控位点
激活剂
抑制剂
a G激酶
ATP
G-6-P
ADP
b 磷酸果糖
ADP
ATP
激酶
AMP
柠檬酸
(限速酶) 果糖-1,6-二磷酸 NADH
c 丙酮酸激酶 果糖-1,6-二磷酸 ATP
Ala
糖原(或淀粉)
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a 葡萄糖
6-磷酸果糖
b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21,3-二磷酸甘油酸
规律:主要通过调节反应途径中几种酶的活 性来控制整个途径的速度,被调节的酶多数为 催化反应历程中不可逆反应的酶,通过酶的变 构效应实现活性的调节,调节物多为本途径的 中间物或与本途径有关的代谢产物。
23-磷酸甘油酸
22-磷酸甘油酸
2磷酸烯醇丙酮酸
小分子 大分子
生物化学第四章糖代谢ppt课件

为单糖。
吸收机制
单糖主要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 主动转运方式吸收进入血液。
影响因素
糖的消化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食物中糖的
吸收后的单糖主要通过门 静脉进入肝脏,再经血液 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 官。
淋巴运输
少量单糖和寡糖也可通过 淋巴管运输到血液循环中 。
06 糖原的合成与分 解
糖原的合成
合成部位
肝和肌肉是合成糖原的主要器官,其中肝糖原占总量10% ,肌糖原占90%。
合成原料
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
合成过程
包括活化、缩合、分支和交联等步骤,最终形成具有高度 分支结构的糖原分子。
糖原的分解
01
分解部位
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进行。
02 03
分解过程
柠檬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CO2、 H2O和大量ATP。
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 2
能量供应
糖有氧氧化是体内主要的能量供应途径,为细胞 活动提供ATP。
物质代谢枢纽
糖有氧氧化连接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 ,实现能量转换和物质转化。
3
维持血糖水平
通过糖有氧氧化,可以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 内。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激素调节
胰岛素促进糖有氧氧化,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则抑制该过程 。
底物水平调节
细胞内糖浓度升高时,可促进糖有氧氧化;反之,则抑制该过程。
酶活性调节
关键酶的活性受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共价修饰调节,从而控制糖 有氧氧化的速率。
05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磷酸戊糖的形成
在磷酸戊糖途径中,葡萄糖首先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随后经过异构化反应生成果糖-6-磷酸。果糖-6-磷 酸再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果糖-1,6-二磷酸,最终裂解成两个 磷酸丙糖分子。
吸收机制
单糖主要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 主动转运方式吸收进入血液。
影响因素
糖的消化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食物中糖的
吸收后的单糖主要通过门 静脉进入肝脏,再经血液 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 官。
淋巴运输
少量单糖和寡糖也可通过 淋巴管运输到血液循环中 。
06 糖原的合成与分 解
糖原的合成
合成部位
肝和肌肉是合成糖原的主要器官,其中肝糖原占总量10% ,肌糖原占90%。
合成原料
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
合成过程
包括活化、缩合、分支和交联等步骤,最终形成具有高度 分支结构的糖原分子。
糖原的分解
01
分解部位
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进行。
02 03
分解过程
柠檬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CO2、 H2O和大量ATP。
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 2
能量供应
糖有氧氧化是体内主要的能量供应途径,为细胞 活动提供ATP。
物质代谢枢纽
糖有氧氧化连接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 ,实现能量转换和物质转化。
3
维持血糖水平
通过糖有氧氧化,可以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 内。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激素调节
胰岛素促进糖有氧氧化,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则抑制该过程 。
底物水平调节
细胞内糖浓度升高时,可促进糖有氧氧化;反之,则抑制该过程。
酶活性调节
关键酶的活性受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共价修饰调节,从而控制糖 有氧氧化的速率。
05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磷酸戊糖的形成
在磷酸戊糖途径中,葡萄糖首先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随后经过异构化反应生成果糖-6-磷酸。果糖-6-磷 酸再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果糖-1,6-二磷酸,最终裂解成两个 磷酸丙糖分子。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9章 糖代谢(共110张PPT)

(4)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5)特殊生理功能的物质 (6)保护与润滑:蛋白聚糖(粘膜与分泌物)
9.1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 糖类中多糖和低聚糖,由于分子大,不能透
过细胞膜,所以在被生物体利用乏前必须水 解成单糖,其水解均依靠酶的催化
淀粉的酶促水解
纤维素的酶促水解
9.1.1 淀粉的酶促水解
• α-淀粉酶:水解淀粉分子内部任意部位的α1,4糖苷键(内切酶)
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2;在循 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TP;更为重要的是 有 4 次 脱 氢 反 应 , 氢 的 接 受 体 分 别 为 NAD+ 或 FAD , 生 成 3 分 子
乙醛 乳酸
乙醇
糖酵解产能效率
步骤
能量产物
葡萄糖→ G-6-P
-ATP
F-6-P → F-1,6-2P
-ATP
1,3-二磷酸甘油酸 → 3-磷酸甘油酸 +2 ATP
PEP → 烯醇式丙酮酸
+2 ATP
合计
ATP
ATP数 -1 -1 +2 +2
+2(葡糖糖) +3(糖原、淀粉)
葡萄糖酵解产能196kJ/mol,糖原、淀粉酵解产能183kJ/mol, 1molATP捕获。
从葡萄糖或糖原开始至生成丙酮酸, 分别包括10或 11步连续的酶促步骤
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丙糖磷酸的生成 4个阶段 丙酮酸和ATP的生成
丙酮酸继续氧化
(1)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从葡萄糖开始经过三步--消耗2个ATP,有2个不可逆反应
ATP ADP
葡萄糖 激酶
ATP ADP
果糖磷 酸激酶
(5)特殊生理功能的物质 (6)保护与润滑:蛋白聚糖(粘膜与分泌物)
9.1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 糖类中多糖和低聚糖,由于分子大,不能透
过细胞膜,所以在被生物体利用乏前必须水 解成单糖,其水解均依靠酶的催化
淀粉的酶促水解
纤维素的酶促水解
9.1.1 淀粉的酶促水解
• α-淀粉酶:水解淀粉分子内部任意部位的α1,4糖苷键(内切酶)
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2;在循 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TP;更为重要的是 有 4 次 脱 氢 反 应 , 氢 的 接 受 体 分 别 为 NAD+ 或 FAD , 生 成 3 分 子
乙醛 乳酸
乙醇
糖酵解产能效率
步骤
能量产物
葡萄糖→ G-6-P
-ATP
F-6-P → F-1,6-2P
-ATP
1,3-二磷酸甘油酸 → 3-磷酸甘油酸 +2 ATP
PEP → 烯醇式丙酮酸
+2 ATP
合计
ATP
ATP数 -1 -1 +2 +2
+2(葡糖糖) +3(糖原、淀粉)
葡萄糖酵解产能196kJ/mol,糖原、淀粉酵解产能183kJ/mol, 1molATP捕获。
从葡萄糖或糖原开始至生成丙酮酸, 分别包括10或 11步连续的酶促步骤
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丙糖磷酸的生成 4个阶段 丙酮酸和ATP的生成
丙酮酸继续氧化
(1)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从葡萄糖开始经过三步--消耗2个ATP,有2个不可逆反应
ATP ADP
葡萄糖 激酶
ATP ADP
果糖磷 酸激酶
生物化学糖代谢(共110张PPT)

(三)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是指在线 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 ,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三羧酸循环是 德国科学家Krebs于1937年提出的,于1953年获诺 贝尔奖。该循环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不仅是糖分 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也是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的 主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该酶活性中心对ATP的Km低,别构中 心对ATP的Km高。因此低浓度时ATP与 活性中心结合发生酶促反应,而高浓度 时ATP可以与别构中心结合,从而抑制 酶活。
(2)受到柠檬酸、脂肪酸别构抑制
这两种物质合成的原料间接来自糖酵解。
(3)果糖-2,6-二磷酸对EMP的调节
当血液中糖水平降低时,激活胰高血糖素释放于血液中 ,启动cAMP级联系统使PFK2/FBPase2多肽上特定的一个 Ser残基磷酸化、PFK2抑制,使F-2,6-BP水平降低,从而 降低EMP水平。反之,当葡萄糖水平高时,蛋白磷酸酶水 解PFK2/FBPase2上磷酸导致F-2,6-BP升高,提高糖酵解的 速率。
此阶段在细胞胞液(cytoplasm)中进行 ,一分子葡萄糖(glucose)分解后净生 成2分子丙酮酸(pyruvate),2分子ATP ,和2分子(NADH +H+)。
两分子(NADH +H+)在有氧条件下可进
入线粒体(mitochondrion)产能,共可得 到2×2或者2×3分子ATP。故第一阶段可 净生成6或8分子ATP。
淀粉磷酸解
(2)糖原
动物淀粉,主要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中。
(3)纤维素
(4)果胶物质
双糖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