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履约实践调研报告-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
古艺薪传未有竟时——泉州提线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报告

古艺薪传未有竟时泉州提线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报告王景贤洪世键2012年12月“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 秀实践名册”。
本计划包含泉州提线木偶戏、南派 布袋戏、北派布袋戏等三个福建木偶戏品种。
泉州 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泉州市木偶剧团)是 本计划的主要实施主体单位之一。
一、项目基本情况中国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约产生 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是中国不间断传承时间 最长的木偶戏品种。
它至今保存数百出传统剧目和 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并传承一整套“压脚鼓”等特色乐器的独特演奏技 法;同时也形成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表演技艺和 独具特色的木偶头像雕刻及木偶造型制作工艺。
因而成为中国提线木偶戏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
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首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 承载体,逐渐完成从家班、民间班社向国有剧团的 转变。
如今泉州木偶剧团已成为这一重要“非遗”项目唯一的国有集体性传承单位。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是集体性的传承。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团便把“保护传承古稀剧种艺 术”定为剧团工作的“第一要务”。
为了使全体演 职员都竖立起保护传承剧种艺术的责任意识和担当 意识,我团坚持不懈地对全体新老演职员进行剧种 历史和剧种艺术内涵的普及教育。
1996年,我团提 出48字的《同仁共勉》:“不因贫弱自卑,不因艰 难自弃。
不为狭域自限,不为小成自满。
坚守精神 家园,珍爱文化遗产。
不懈精益求精,持续创新发 展。
”以此凝聚全团演职员的集体意志。
同时,搜 集整理剧种史料、文物,开辟了 “泉州嘉礼馆”“艺 术发展陈列室”“对外(对台)交流陈列室”,既 向包括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参访者开放,也使之成为 全体演职员日常学习、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
福建木偶戏调研报告

福建木偶戏调研报告福建木偶戏调研报告福建木偶戏是福建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通过木偶表演者用手控制木偶进行表演,展示了福建地区的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福建木偶戏进行调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福建木偶戏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福建木偶戏起源于宋代,经过多代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了解,福建木偶戏剧团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表演特色。
木偶戏主要分为南派和闽北派两大流派,南派更加注重形式和细腻的表演技巧,闽北派则更加注重武戏和动作表演。
福建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主木偶、双主木偶和三主木偶等。
单主木偶只有一个木偶表演者,双主木偶有两个木偶表演者,三主木偶有三个木偶表演者。
表演者通过手控制木偶的身体和四肢的动作,用不同的动作和表情来演绎角色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福建木偶戏的表演技巧非常讲究,需要表演者在长期的训练中掌握木偶的特点和技巧。
福建木偶戏的剧目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戏、神仙戏、闽北拳、本港腔等。
历史戏主要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通过木偶的表演来展现历史的传承和演变。
神仙戏则以神话传说和仙侠故事为题材,展示了福建地区丰富的神话传统和民间故事。
闽北拳则是福建木偶戏的特色之一,它结合了武术和舞蹈的元素,展示了福建地区丰富的武术文化。
本港腔则是福建木偶戏的特色之一,它是福建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通过木偶的表演和唱腔来展示福建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
福建木偶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受众的变化,福建木偶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年轻人对福建木偶戏的兴趣也有所减弱。
此外,由于制作木偶和表演技巧的复杂性,福建木偶戏的传承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福建木偶戏,我们建议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福建木偶戏的宣传和推广,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加强福建木偶戏的培训和教育,培养更多的木偶表演者和爱好者。
再次,加强福建木偶戏的研究和保护,记录和总结福建木偶戏的历史和技艺,推动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

� �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 我省首批省级 "非遗"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 232 人 (含国家级 55 人) , 涉及 10 大类� 126 项� 项目中传统戏剧 (75 人)与民间工艺 (69 人, 包括民间美术� 手工技艺)人数 最多 , 各设区 市中泉 州� 福 州较为 集中 , 分别有 62 人和 42 人, 南平� 莆田较少, 各有 7 人与 10 人� 从年龄结构上看: 最高年龄为 90 岁, 最低年龄为 24 岁, 平均 年龄 59 岁� 其中 40 岁以 下的有 19 人 ,约占 总数 的 8% ; 41�60 岁的有 104 人, 约占总数的 45% ; 61 岁以上的有 109 人, 约占总数的 47%� 从生活保障上 看:年收入在 1 万 元以下的约占总数 的 34.5%, 在 1�3 万元的约占总数的 44.5% , 在 3 �5 万元的约 占总数的 12.7%,在 5 �10 万元的约 占总数的 5.6%,在 10 万元以上的约占总数的 2.7%�44.5%的人没有 社保, 28% 的 人没有医保� � �"非遗 " 项目传承现状 省级 "非遗"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其所属项目的传承发 展情况不尽相同, 据调查分析, 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拓展型, 约占 10%�这部分传承人既有艺术基础又 善于经营, 有适度的市场规 模, 已探 索出一条适应市场规 律 的经营机制, 实现新型的传 承发展�如厦门的 漆线雕, 近几 年来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创新与市场开拓, 表现形式比以往更 加丰富 时尚, 形成了 一个年产 35 万件左 右� 产值超过 5000 万元人民币的漆线雕产业, 并且市场 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二是局限型, 约占 55% �这部分 "非遗" 项目只能 基本 解决眼下生存的问题, 受到体制� 资金� 传统经营模式等因素 的限制, 市场狭小, 难以发展�如东山宋金枣张振成� 张振顺 兄弟以家庭作坊形 式进行生产, 销售途径单一, 面临较大 困 难�漳州八宝印泥久 负盛名, 然而因原材料不 断涨价, 加上 体制� 资金� 人员等问题, 传承发展也面临着困境� 三是濒危型, 约占 35% �这部分 "非遗" 项目的问 题十 分典型 , 由 于市场严 重萎缩, 老 艺人相 继去世 , 人 才青黄 不
漳州木偶戏研究报告 2010年9月4号

漳州木偶戏研究报告指导老师:吴晓红班级:高一年十二班课题小组组长:石瑜课题小组成员:石瑜康嗣超引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布袋木偶,一段段惟妙惟肖的唱腔,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杂技动作,一幕幕活灵活现的打斗戏,吸引了多少来往路人驻足欣赏。
那是在童年的街道口,那是在儿时的的小巷间广场上,还稚嫩的我们对布袋木偶戏的些许印象。
今日的街道车水马龙,然而当年那赢得阵阵喝彩的木偶戏让我拉着父亲的衣襟不舍离去的情景似乎还在眼前。
虽然我们为再也很难出现在街头的有些简陋的木偶戏台而感到遗憾,但我们更为偶尔出现于电视舞台上不断发展更新,与时俱进的布袋木偶戏而欢呼。
布袋木偶戏是我们童年的记忆,也是我们今日当守望的精神文化。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始了对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追寻。
研究过程第一阶段:查找资料。
(1)在网上查找相关网页资料和课题资料并记录下来。
(2)向当地文化局和有关部门询问和参考历史资料,并作相关访问和记录。
(3)制作一份问卷调查,分发给全班同学,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4)将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记录一份总结。
第二阶段:走访研究(1)通过石达洲老师(曾任漳州木偶艺术学校政治主任)联系漳州木偶艺术学校,征得学校同意,入校参观学习。
(2)采访漳州布袋木偶戏许洁莉老师及其学生,了解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发展状况。
(3)石瑜同学制作计划和采访内容并进行采访,康嗣超同学进行笔录和拍摄。
(4)将走访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第三阶段:表现形式(1)小组进行总结安排,讨论课题撰写内容和幻灯片制作。
(2)提交老师审核并请求指导,着手写研究论文和完成幻灯片制作。
追溯历史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
据史料记载,木偶戏“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
明代时期,木偶兴旺。
布袋木偶,仅福建漳州即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属泉州,北派属漳州,以龙溪布袋木偶戏最为著名。
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
【本科毕业论文】漳州木偶剧的现状和发展出路

【本科毕业论文】漳州木偶剧的现状和发展出路论文摘要漳州木偶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潮流和现代多元化文化元素的冲击下,漳州木偶剧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本文针对漳州木偶戏展开研究,首先概述了漳州木偶剧,然后对漳州木偶剧的现状及发展出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漳州木偶,表演形式,木偶造型,现状,发展出路目录论文摘要 (I)一. 绪论. (1)(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二)研究内容 (1)(三)研究方法 (2)二. 漳州木偶剧概述 (3)(一)漳州木偶剧源流 (3)(二)漳州木偶剧表演形式和木偶造型 (3)三. 漳州木偶剧的现状与发展出路分析 (4)(一)漳州木偶剧现状分析 (4)(二)漳州木偶剧发展出路建议 (4)四. 结束语 (5)参考文献 (6)致谢 (7)闽台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独特区域,其传统民间艺术更加独特,而闽台民间艺术又以漳州民间艺术最具代表性。
漳州地势险峻,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古时称为“痒羞之地”“、核查荒之乡”。
由于人们生存条件艰苦,祸福难料,因而“敬天礼神,崇鬼尚巫”之风盛行。
古老神秘的傀儡戏在漳州民间非常广泛,木偶艺术极盛,每到年节时,就有很多傀儡戏表演,这使得漳州木偶艺术成为闽台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
一. 绪论(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古代把木偶称为傀儡、魁儡或窟儡。
木偶最初用于丧葬演乐的演具,木偶戏在汉末进入宾婚嘉会,唐代木偶戏发展到了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宋代木偶戏空前兴盛,演木偶的“瓦肆勾栏”很多,木偶头的雕刻技巧亦惟妙惟肖。
元、明、清代木偶戏均很流行,并由福建省向东南亚和台湾等地流传。
木偶戏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是民间艺术的主流,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丰富的艺术魅力活跃在民间艺术的舞台上。
福建漳州木偶可谓是木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1-2]。
近年来,由于社会潮流和现代多元化文化元素的冲击,漳州木偶剧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本文针对当下漳州木偶剧的现状来研究其处于困境的原因,并寻求发展出路,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妙手生花,指掌传神——论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发展与表演技艺

Acting the Puppets to Miracle and to Perfection by Their Hand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f Performing Arts of Zhangzhou's Puppet 作者: 陈锦堂
作者机构: 漳州木偶剧团,福建漳州363000
出版物刊名: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46-51页
主题词: 布袋木偶戏;漳州地区;表演技艺;传承;妙手;传神;党和政府;百花齐放
摘要:漳州布袋木偶戏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关心支持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吸收了漳州地区较有成就的布袋戏各流派艺术之所长而熔于一炉,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和传承发展,经过历代艺人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表演精湛、
技艺超群、风格独特的漳州布袋木偶戏艺术。
它曾多次参加全国巡回演出,走遍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漳州布袋木偶戏 作文

漳州布袋木偶戏作文在福建的漳州,有一种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式,那就是布袋木偶戏。
这布袋木偶戏啊,就像是一个藏着无数惊喜的魔法盒子,一旦打开,就能带你走进一个充满奇幻和欢乐的世界。
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漳州布袋木偶戏,是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集市里人来人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就在我被这喧闹的氛围搅得有些晕头转向的时候,一阵清脆的锣鼓声传入了我的耳朵。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不大的舞台搭在角落里,台下已经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
我费力地挤到前面,终于看清了舞台上的景象。
只见一个老师傅端坐在幕后,手中熟练地摆弄着几个小巧玲珑的木偶。
这些木偶制作得极为精细,色彩鲜艳,表情生动,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老师傅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他的手指轻轻一勾,木偶便灵活地动了起来。
一个穿着古装的木偶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台来,只见它甩甩衣袖,微微弯腰,那姿态优雅极了,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的文人雅士。
老师傅一边操纵着木偶,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用独特的腔调讲述着故事。
这出戏讲的是一个英雄好汉行侠仗义的故事。
木偶中的英雄身背长剑,目光炯炯,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
当他与坏人打斗时,老师傅的双手快速地舞动着,木偶的招式凌厉,让人眼花缭乱。
台下的观众们时而紧张得握紧拳头,时而又为英雄的胜利欢呼鼓掌。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完全被这精彩的表演吸引住了。
我注意到,老师傅在操纵木偶的时候,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热爱。
他的额头已经布满了汗珠,但他丝毫没有在意,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
除了木偶的动作,舞台上的布景也十分精巧。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舞台,但通过巧妙的布置,却能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
有青山绿水,有古街小巷,还有热闹的集市。
这些布景与木偶的表演相得益彰,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在表演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让大家哈哈大笑。
有一个木偶的帽子不小心掉了,老师傅不慌不忙,用一个巧妙的动作让木偶捡回帽子戴上,还顺便做了一个滑稽的鬼脸,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漳州木偶戏调研报告

漳州木偶戏调研报告
漳州木偶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了解漳州木偶戏的发展现状和保护工作,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调研过程中,我首先前往漳州市的木偶戏艺术团,与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他们向我介绍了漳州木偶戏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独特之处。
漳州木偶戏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
其特点是以木偶为道具,运用特殊的操控技巧进行表演,结合音乐和唱腔,展现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木偶戏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个木偶表演、对偶表演和群众表演等,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双重享受。
然而,在调研中我也了解到,漳州木偶戏目前正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快速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导致木偶戏的受众逐渐减少。
其次,由于木偶艺术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专业的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也给木偶戏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漳州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漳州木偶戏。
其中,加强对木偶戏的宣传和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举办木偶戏展览、演出和培训班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木偶戏的了解和认同,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进来。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漳州木偶戏艺人的培训和扶持,建立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为有志于从事木偶戏的年轻人提供机会和平台。
总的来说,漳州木偶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然而,面临的困境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培训人才等措施,相信漳州木偶戏可以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履约实践调研报告——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管 婧(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 要: 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表演特点,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喜怒哀乐,又能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
它是一种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独特风格、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
文章以在分析漳州布袋木偶戏价值的基础上,阐述了表演与雕刻技艺并行的传承体系以及漳州布袋木偶戏现存的问题和反思。
关键词:漳州;布袋木偶戏;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y for T raining Coming Generations of Fujian Puppetry Practitioners——Safeguarding and Fransmission of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GUAN Jing(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 China)Abstract: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has a long thousand-year history, its defining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is the use of fingers and the palm to directly control the puppet during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such control lends itself to lively, lifelike actions which are capable of displaying the full gamut of emotions and physical actions present in a traditional non-puppet opera. Furthermore, it allows actions difficult for human performers to perform. It is an ancient form of highly skilled, elegant and characteristic puppet performance theat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e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performance and engraving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of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Keywords: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safeguarding and transmission作者简介:管婧(1987-),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E-mail:******************.漳州布袋木偶戏俗称掌中戏或“景戏”“指花戏”,为傀儡戏剧种之一。
其历史悠久,据载“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至今已流传千年。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布袋木偶戏就已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台湾省等地,它的表演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木偶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喜怒哀乐,又能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
它是一种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独特风格、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1]。
1历史、研究与传承价值推动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弘扬与传播(1)历史价值。
漳州历史悠久,自公元686年建州开始,至今已有1 332年。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唐宋以来漳州的傀儡艺术得到快速发展。
据载,布袋戏“源于晋,兴与宋,盛与明”。
南宋时漳州木偶戏已相当兴盛,漳州知州朱熹(公元1190年)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南部地区及台湾省[2]。
(2)研究价值。
漳州布袋木偶戏偶像造型精美,表演技艺精湛,表现内涵丰富,是中国戏剧史和木偶史中特征鲜明的艺术品种。
研究和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特别是对其历史与现状进行全方位考研,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木偶戏史以及中国戏剧学史,而且可对世界木偶戏史的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弘扬传播价值。
1960年漳州布袋木偶表演大师杨胜、陈南田赴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剧节,荣获表演金质奖章,名扬海外,为祖国赢得荣誉。
改革开放后,漳州市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出访亚、欧、美、澳、非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受到国外观众以及外国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界第一流艺术”。
通过对外交流活动,使传承人了解当今世界木偶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创作趋势,有助于进一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同时,扩展剧目创作和传承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在增进交流与友谊中扩大漳州布袋木偶艺术的影响。
2 表演与雕刻技艺并行的传承体系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艺术,汇集了各艺术门类的特点,体现出丰富布袋木偶戏的内涵。
漳州布袋木偶戏保持着表演与雕刻技艺并行的传承体系,其传承可以追溯至清中晚期[3]。
(1)灵巧生动、出神入化的表演技艺传承。
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3派,各有特色(后来有人将“牡丹亭”派列入“福兴派”)。
“福春”派创始人是陈文浦,“福兴”派创始人是林鹏。
近200年来,至今已传承7代人[4]。
代表性的传承人如下所列。
郑福来(1899—1965),“福春”派第三代传人,福建龙溪县(今龙海市)浦园村人。
13岁出师,在布袋戏班当乐手,拜名艺人洪和尚学表演,同时向戏班的木偶雕刻师蔡金钟学习雕塑、粉刷木偶技艺,成为漳州布袋戏一位不可多得、全面的艺术家。
他表演的布袋木偶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动作灵活、语言风趣。
1952年12月他和陈南田主演的《大闹天宫》被拍入中国第一部木偶艺术片《闽南傀儡戏》。
杨胜(1911—1970),福建漳浦县佛昙镇大白石村人,出生于布袋木偶艺术世家,是杨家第三代传人,享有“童子头手”的美称。
其艺术继承了“福春”派戏状元杨高金的传统,并吸收了各家木偶戏流派的精华和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福建北派布袋戏艺术的杰出代表。
杨胜的木偶表演,富有京剧韵味,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舞台动作明快,节奏感强。
他尤其善长武打戏和抒情戏。
双手能同时表演两个思想、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
如在《雷万春打虎》这出戏中,他先后操纵5个木偶,创造了5个不同的形象。
陈南田(1914—1980),台湾台南市人。
自幼酷爱布袋戏艺术,15岁从台湾渡海到漳州,先跟杨港(“福兴”派第四代弟子)学艺。
翌年,正式拜郑福来为师,18岁出师,擅长表演“金殿戏”与“武打戏”。
1952年在排练《三打祝家庄》剧目时,他和师傅郑福来将这个剧目由“坐式”改为“立式”的表演,以容纳4位以上演员上场。
这一改变推动了布袋戏表演技艺的创新与提高。
杨烽(1951—2003),出生于漳浦佛潭,木偶表演大师杨胜的二子。
他继承了木偶世家的一套技艺,为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并为漳州木偶艺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此外,还有陈锦堂(陈南田之子,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导演),庄陈华(国家一级演员),吴光(国家一级演员),洪惠君(国家一级演员)等卓越表演艺术传承人。
(2)雕刻技艺的传承。
漳州布袋戏的木偶雕刻艺术细腻,人物造型精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具有工艺品的珍藏价值。
布袋木偶头造型分为:生、旦、净、未、丑5大类。
各大类又分成若干小类,有200多种造型。
近代负有盛名的雕刻技艺传承人主要有徐年松家族和许盛芳家族。
徐氏家族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①徐年松(已故),漳州民间著名布袋木偶雕刻家,祖传木偶雕刻世家,是徐氏第五代传人,以徐氏家族“大头旺仔”为特征。
②徐竹初,徐氏家族第六代传人,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布袋木偶雕刻家。
③徐聪亮,徐氏家族第六代传人,徐年松次子,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布袋木偶雕刻师。
许氏家族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①许盛芳99100剧团尝试使用定型的剧本戏,并增加儿童戏、现代戏和影视剧,这也为今后的木偶戏进校园和利用多媒体渠道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
(2)保护继承传统剧目,创作时代新剧目。
历代漳州布袋木偶戏表演艺术家们积累了数以千计的传统剧目,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一笔财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发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先后在1953年、1963年两次从社会上招聘十几位文字功力好的知识青年,分别为布袋戏老艺人记录口述剧本,全部用毛边纸行笺抄成,一式3份存档。
然后注释、编印《传统剧目选》(龙溪布袋戏)2集;选出8个优秀传统剧目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福建卷)。
此外,在国家文艺方针指引下,从1953年至1965年,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了多位剧作家配合老艺人,不间断地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排演了一批传统剧目。
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打虎》《大闹天宫》(1952年由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成我国首部木偶电影片)、《蒋干盗书》《路打不平》《抢亲》《战潼关》。
除了上述已拍成电影片的7个剧目外,整理排演的独有传统剧目还有:《画皮》《苏义先生》《卖马闹府》等36部戏,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
目前已发掘、抄录的传统剧目还有:131部全本戏,81部折子戏,107部连本戏,总计319部1 561本。
随着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演出,创作剧目也紧跟而上,又编演了《拔萝卜》《东山战斗》等26个现代木偶剧。
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布袋戏剧本的创作演出,硕果累累,精品叠出,共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铁牛李逵》等创作剧本28本,55部集。
4 后继人才的培养(1)将传习、教育、演出、培训相结合。
成立于2005年,现已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木偶学会,是全国高校中首个大学生木偶学会,分为编剧组、表演组、雕刻组。
学会的成立得到了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是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唯一的合作高校,团内庄陈华、洪惠君等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受聘为学会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