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武术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武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特点。
一、武术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国古代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格斗技巧。
这些简单的技巧逐渐演变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系统。
在古代,武术多数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很少有文字记录。
二、朝代间的变革与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武术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融合。
在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武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此时期的武术注重实用性和杀伤力,技法较为粗犷。
而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帝国的统一,武术开始注重礼仪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形成了一种以武术为基础的武术礼仪体系。
三、道家与儒家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礼仪、廉洁和道德品质。
武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与礼仪、道德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文武合一的理念。
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谐,通过锻炼身体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内功和心境的修炼。
四、各派武术的形成与传承中国古代武术在地域上具有较强的特色和差异,形成了多个流派和门派。
北方武术注重力量、速度和直线性,以形如龙、虎等动物特征为主。
南方武术注重柔韧性和变化性,以鹤、蛇等为形象特征。
各派武术在传承上也各有特点,有些流派注重口传心授,有些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五、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也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武术自古就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招式和动作。
中国武术注重内功修炼,追求以柔克刚、化敌为友的原则,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起源于原始社会,经历了朝代间的变革和融合;深受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多个流派和门派;受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熏陶。
中国武术介绍

在历史上,中国武术经历了多次外敌入侵和内部战乱的考验。为了保卫家园和民族尊严,武术逐渐形成了以实战为目的的技术体系。同时,武术也成为了历代文人学士、文化名流所推崇的对象,他们用诗词、歌赋、小说等多种形式来描述和赞美武术的神奇和魅力
PART 2
特点
特点
中国武术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特点
以柔克刚
除了以上几大流派,还有许多小的流派和家族传承,如福建的咏春拳、广东的蔡李佛拳等
起源于福建南部,擅长棍术和拳术,代表武术有南少林大洪拳、南少林炮拳等
起源于河北北部,擅长刀术和拳术,代表武术有北少林梅花拳、北少林燕青拳等
注重剑术和轻功,强调身法灵活和动作敏捷。代表武术有峨眉剑、轻功等
x
PART 4
价值和意义
-
THANK YOU
变化无穷
内外兼修
精神文化
PART 3
种类和流派
种类和流派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武术的种类繁多,流派林立。根据地域、历史、传承等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少林派:以少林寺为依托,以禅入武,以武修禅,讲究实战与禅修相结合。代表武术有少林十八般武艺、心意把等
武当派:强调内功修炼和养生之道,代表武术有太极拳、形意拳等
种类和流派
中国武术介绍
日期:20xx-xx-xx
-
目录
起源和历史
特点
种类和流派
价值和意义
中国武术介绍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员,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
它集哲学、医学、武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于一身,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PART 1
起源和历史
起源和历史
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狩猎活动,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武术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众多思想流派的精髓
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首先,中华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身心修炼方式,强调修身养性、强健体魄,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
其次,中华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动作的优美、舞姿的华丽和响亮的鼓乐,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此外,中华武术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佛家等,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自然、宇宙的独特理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追求。
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还表现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
作为中国古代武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武术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了古代战争、武侠文学、武术名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华武术,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武术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激发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活力。
同时,中华武术还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可以培养人们的品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中华武术还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的关注和学习。
在国际间,人们通过学习中华武术,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习俗和民俗,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传播。
同时,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华武术,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中华武术能够继续传承发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分类、技击特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1.1 传说中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传说,黄帝时代就有了武术的雏形,如黄帝内经中的八卦掌等。
1.2 军事需求的催生: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频繁,军事需求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朝代都有专门的武术训练机构,如唐代的武散、宋代的武班等。
1.3 文化熏陶的影响:中国武术还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禅宗等文化的熏陶,形成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二、发展历程:2.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各个朝代形成为了不同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2.2 近现代武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武术逐渐从军事训练转向民间传承,武术比赛和表演成为推广武术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和体育理论。
2.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武术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武术联合会的重要成员,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举办也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三、流派分类:3.1 南拳与北拳: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南拳和北拳两大流派,南拳注重身法灵便、快速攻击,北拳则注重力量和技击的表现。
3.2 内家拳与外家拳:中国武术还可以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流派,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和身心的调和,外家拳则注重技击的表现和力量的发挥。
3.3 传统流派与现代派别:中国武术还可以根据其传承方式分为传统流派和现代派别,传统流派注重师徒传承和宗族传承,现代派别则更加注重科学训练和竞技表演。
四、技击特点:4.1 内外结合: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功的修炼,如呼吸调控、意念运动等,也注重外功的表现,如拳法、腿法等。
4.2 柔中有刚:中国武术强调柔中有刚的原则,通过灵便的身法和技巧,充分发挥力量的效果,同时保持柔韧性和灵便性。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精神象征。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平、正义、自我提升的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哲学理念。
首先,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强调“以德行武”,注重内外兼修。
传统中国武术注重武德的培养,追求“武德兼修”,即通过练习武术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在中国武术中,学习者被教导要尊重师长、尊重对手、尊重规矩,讲究礼仪和道德修养。
通过练武术,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律意识,培养正直勇敢的品格。
其次,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注重“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武学中强调忠诚、诚实、正直等品德,要求练武者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武术训练要求练习者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动中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承诺。
这种武学精神不仅仅在武术训练中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强调“忍耐与坚韧”。
在武术训练中,往往需要经历枯燥和辛苦的练习,需要长时间坚持和不断克服困难。
武学精神教导练习者要有忍耐和坚韧的品质,能够面对逆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坚持,练习者可以培养出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强大的耐力。
最后,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还注重“自律与自控”。
武学训练要求练习者要具备自律和自控的能力,在实践中保持冷静、沉着,不受外界干扰,做到心如止水。
自律和自控是武学修炼的基本要求,也是武术者提高自身修养和技艺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自律和自控,练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心,做到心神专注、意志坚定,从而在武术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哲学理念。
这些武学精神不仅仅是武术训练中的修养要求,更是对每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准则和人生追求的引导。
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与身体的和谐统一。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一、什么是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数千年的智慧和历史文化。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法,更是一门独特的武术技艺。
中国功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哲学思想而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中国功夫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古代兵器中,剑、刀、枪、棍等武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用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巧逐渐形成了中国功夫中的拳法、腿法和器械法。
中国功夫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太极哲学,它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
少林寺的功夫则体现了佛家的慈悲和悟道的理念。
三、中国功夫的特点中国功夫有着独特的技巧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内外兼修中国功夫注重内外兼修。
内修意味着通过内功修炼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外修则是通过外在的动作、招式来展现自己的技艺。
2. 动静结合中国功夫强调动静结合,即在动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这种平静心态对于控制身体的力量和精确性至关重要。
3. 技巧多样中国功夫拥有丰富多样的技巧。
除了基本的拳法和腿法外,还有徒手器械、对练和散手等多种技术和形式,这使得中国功夫成为一门非常综合和全面的武术。
4. 融合哲学思想中国功夫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注重修身养性和精神上的修炼。
通过练习功夫,人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耐力和自律性,培养出坚韧的品质。
四、中国功夫的流派和代表作中国功夫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
以下是其中一些流派和代表作的简介:1. 少林功夫少林功夫是中国功夫中最有名的流派之一。
它源自中国的少林寺,讲究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少林功夫中有许多著名的招式,如醉拳、猴拳、鹰爪功等。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功夫中最广为人知的流派之一。
它以圆融、缓慢和柔和的动作为特点,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哲学的思考。
太极拳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养生的方法,让人在锻炼的同时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3. 形意拳形意拳是中国功夫中的内家拳之一,也是中国武术的重要传统流派之一。
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
一种思想、哲学和生活方式的表现。
武术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具有以下作用:
1. 培养人的身体素质
武术是一项全面性的身体锻炼方式,可以锻炼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多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武术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
2. 塑造人格
武术注重修身养性,通过练习武术可以培养出坚强、勇敢、自信、谦
虚等优秀品格。
同时,在练习中也需要遵守规则和纪律,这有助于培
养出自律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3. 传承历史文化
武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通过练习武术可以了
解其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并且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4. 增强国家凝聚力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武术,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5. 推广文化交流
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
通过举办各种武术比赛和活动,可以推广中华文化,并且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总之,武术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思想、哲学和生活方式的表现。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武术在未来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武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武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时期。
它既是一种实用的防身技能,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精神境界。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武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一、武术文化的起源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个时候,人们采用一些简单的防御技能来保护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创造更加高级的武术技能,并将其用于实战和娱乐活动中。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武术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
无论是历史上的战争还是现代的生活中,武术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武术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武术文化也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流派,每一种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武术流派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现。
近年来,武术开始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一种全球范围内的运动。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练习中心,人们可以学习到中国的武术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武术文化的精髓武术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兼顾实用和美学的双重作用。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武术是一种防身技能,可以使人们在危急时刻应对突发状况。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武术具有流畅的动作和华丽的招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四、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武术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练习武术,孩子们可以学会自我保护和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
同时,在武术的练习中,孩子们能够学会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困难,发扬勇气和坚持性。
总的来说,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源远流长。
随着全球文化的交融,武术文化也必将在更多的人中间闪闪发光,成为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元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文化一、中国武术起源及流派运生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
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
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
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
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
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
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
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
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
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
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
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风采。
武术的主要内容由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
根据拳种和类别的不同,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有对练,风格不同,表现各异。
但共同的要求是动作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快速敏捷、节奏鲜明。
在武术的动作和练法中,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如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因素,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演练特点和攻防规律。
中国武术具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神韵,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和谐一致。
在中国武术的长期发展中,逐渐演化出十八般武艺或十八般兵器。
通常认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中国古代的兵器远不止这18种,平常所说的十八般兵器或武艺只不过是一种泛称。
中国武术文化底蕴丰富,门类众多。
按流行地区分类,划分为南拳、太极拳;按山脉、庙宇分类,可划分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按形象分类,可划分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术内容分类,划分为拳术类、器械类、气功类、摔跤类等。
拳术类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
器械类包括刀术、剑术、枪术、棍术四大主要形式。
气功类包括禅家、道家、儒家、医家和拳家五大派别。
摔跤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力和相扑,现称为中国式摔跤。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著名的武术流派是少林派、武当派和峨眉派。
(1)少林武术。
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
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
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2)武当武术。
因发源于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
武当武术起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末清初。
武当拳的风格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见长,以慢击快,以意运空,以气运身。
武当派拳术有无极拳、鹞子长拳、猿猴伏地拳、六岁散手和五当太乙五行拳等。
武当兵器有武当剑、白虹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
太极拳属武当著名拳种,影响极大。
太极拳在长期流传中,演变出许多支派,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太极拳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
后经提炼整理,又出现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等套路。
(3)峨眉武术。
发祥于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
峨眉拳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技法与风格。
它的主要技击特点是动作小,变化大,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静制动和以动制静并用,攻防时多顺势前钻,借力反击,以快取胜。
峨眉拳术有僧门、岳门、杜门、赵门四大家和洪门、化门、字门、慧门四小家,还分为黄林、点易、青城、铁佛、青牛五大门派。
此外,气功与摔跤也在中国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气功是一种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养生术和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气功在发展中,逐渐与各学说流派相结合。
儒家养气,旨在修身。
武术拳家养气,旨在积气。
医家养气,旨在治疾健身。
佛家养气,旨在排除杂念,达到禅定。
气功门派众多,尤以道家气功见长。
特别是从06年起,国家为了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组织专家研究推出了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对于强健人体健康,是有很能深的作用,深受群众的喜爱。
摔跤是两人相角的一种武术体育运动,摔跤一般均按体重分级进行,能使对手的身体任何部位(两脚除外)触地为胜。
摔跤也是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和保安族等都喜爱摔跤。
中国武术自唐宋后,就逐渐传向国外。
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习武者不少,并形成一些武术门派。
在欧美国家,中国武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称中国武术为“功夫”。
很多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首先是从了解中国武术开始的。
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竟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
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二、中国武术文化特点(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能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
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
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
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
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三、中国武术的价值论武术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位置。
武术从一个赤裸裸的狩猎、战争发展到一个具有多元功能的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具有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一个事物存在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中国武术也不例外,它具有许多长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具有鲜明的价值。
武术的价值, 就是凝结在武术发展运动中的精神和物质对我们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总和, 它是武术存在、发展、进步的标志。
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涵中国哲理之奥妙,由此又形成了内涵很广、层次纷杂的庞大理论体系,同时也就蕴涵了哲学、文化、医学、养生、军事、美学及体育等要素。
(一)武术的哲学价值中国的哲学渊源对中国武术必然造就了武术的哲学价值。
其观点主要有:天人合一观、太极哲理、道与气,其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套哲学范畴。
在中国文明土壤里成长的中国武术必然包含东方哲学思想的深蕴,并以之作主干和方向来构筑(二)武术的医学价值两千多年来,中医与武术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着,宏大、缜密的中国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武术理论及其流派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林谚语,应该是对这种影响的恰当的概括。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精气神学说、传统中医经络学说、中医辨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伤科等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武术把医学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
武术流派及各门派的点穴,针灸,按摩,推拿,救死扶伤等都是中医在武术中的发展运用。
(三)武术的军事价值虽然武术已从战争中逐渐消退,但是它在当今的和平战争中仍具有一定的地位,这只能从武术的体育价值中来说。
即武术与世界其他对抗项目的较量也是一个和平的战争。
中国武术奇葩——武当武术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相传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飞升,也是武当拳术的发源地。
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
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千米,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主要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台、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构成一幅瑰丽无比的丹青画卷。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当武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尤其是1978年以后,更有长足进展。
1982年举行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后,散在各地的武当派各门拳种拳法被逐步挖掘出来。
湖北省率先挖掘出拳种8门,后来搜集到各地挖掘整理的武当派拳种功法30多门。
有关部门还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出版了《武当》杂志。
1987年六月,武当山举行擂台赛,来自九省20多个武术代表队的160名武林好手登台献技,观众达15万人次。
1991年11月,中国湖北武当文化节在武当山举行,在群众中产生了强身爱国的良好影响。
武当武术一些拳种还流传到邻近各国及欧美和非洲许多国家。
武当山地区还把武当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培养后继人才。
2007年四月,武当武术论文研讨。
2007年11月武当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