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兰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
黄连温胆汤加减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结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组 患者 3 0例 , 中药联 合标准三联 疗法治疗 , 分别对 患者 治疗前、 治疗结束后 1月均行 胃镜检 查和I 】 当 床症状评 分。结果 治疗组 H.
p y l o r i 转阴率为 8 6 . 7 %, 而对照组 H. p y l o r i 转 阴率为 6 1 . 5 %, 对两组进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P <O . 0 5 )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临床症 状评 分进行 比较 , 差异均具有统计 学意义( P <o . o 1 )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进行 比较 , 差异也具有统计 学意义( P <o . 0 5 ) 。 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 学处理 , 结果显示组 间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 P <0 . 0 5 ) 。结论 与单 纯西药标 准三联疗 法相 比, 黄连 温胆 汤加减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脾 胃湿热型结节性 胃炎幽门螺杆 菌根 除率明显提 高, 且在改善 患者临床症状、 消除 胃粘膜 炎症等
1 . 1临床资料 自 2 0 0 8 年 6月 一 2 0 1 2年 6月我院 胃镜检查 患者 6 1 3 2例 , 诊 断结节性 胃炎患者 8 9例。符合纳人 标准 的 5 6
例, 其 中男 1 6 例, 女4 O 例, 年龄 8 — 4 8 岁, 平均 2 5 . 4 . 岁 。随机分 活组织做病理组织嗜银染色及 1 4 C尿素 呼气试验均 阳性者定为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
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后,每组中40例患者。
A组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B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分别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数据形式进行记录后,在两组间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
结果:A组中,治疗效果为治愈、显效、有效的病例数分别为19、11、8,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在B组中,治疗效果为治愈、显效、有效的病例数分别为5、13、11,治疗总有效率为72.5%(29/40),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显著(X2=7.4379;P<0.05);同时,在B组中有10例患者中出现了不良反应,而A组中仅有1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的出现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375;P<0.05)。
结论:对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治疗的效果,快速缓解患者的病情,避免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脾胃湿热;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致病原因多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1】,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食欲不振、出血等情况【2】,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困扰。
其中,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是最为常见的胃炎类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加重,引发胃黏膜糜烂、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3】,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温胆汤中医临床运用经验体会总结

温胆汤中医临床运用经验体会总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之一,它从一个治疗“不得眠”的方子,经过数十代人的探索,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其积淀之久、变化之妙,绝非一般时方所能比。
这说明一个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临床上认真实践,缜密思考,就可以拟定出新的方子,为解决棘手疾病闯出一条新路。
今就温胆汤的沿革及其发挥与应用,略述己见,冀予同仁参考。
沿革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已佚),后被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录,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以下称孙氏温胆汤)。
方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计六味。
有人认为,温胆汤是后人在《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旨意下,采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枳术汤等加减而成,此说不无道理,但温胆汤的组方配伍却是有着质的飞越。
到了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出现了三首温胆汤,一首在“肝胆经虚实寒热证治”篇,其组成、主治与孙氏温胆汤相左;另两首分别在“虚烦证治”篇和“惊悸证治”篇,此二方较孙氏温胆汤多了茯苓和大枣两味药(以下称陈氏温胆汤),计八味。
“虚烦证治”篇的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与孙氏温胆汤基本一致,只是云“又治惊悸”;而“惊悸证治”篇的主治病证繁多,云“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远远超出了孙氏温胆汤的治疗范畴。
陈氏温胆汤的药物剂量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比起孙氏温胆汤的变化不仅仅是多了茯苓与大枣,更重要的是生姜用量从四两减为五片。
后世医家所用温胆汤多从陈氏温胆汤变化之,所治病证亦尊“惊悸证治”篇所云。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1-30T08:03:51.03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4期作者:关湘云[导读]关湘云(甘肃省成县中医医院;甘肃成县742500)【摘要】目的:分析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
方法:抽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5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病例,根据病患的个人意愿划入中药组与西药组(n=25)。
西药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中药组病患的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对较低,与西药组对应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西药组Hp根除率是76.00%(19/25),中药组Hp根除率是96.00%(24/25),中药组根除率更高(p<0.05)。
西药组患者的病情恢复率是80.00%,中药组病情恢复率是96.00%,中药组的病情恢复率相对较高(p<0.05)。
西药组、中药组患者用药期间分别发生5例、1例不良反应,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较好,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为不同原因所诱发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或者萎缩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1]。
慢性胃炎患者多具有上腹部胀痛、反酸及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病情时间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常规临床多使用西药治疗。
但是慢性胃炎病患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可能会出现各类药物副作用,影响病患治疗的依从性及用药的效果。
黄连温胆汤取自《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具有清热祛湿、理气化痰的功效。
为了深入探究不同方式治疗黄连温胆汤的作用,文章抽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5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病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讨论,报道如下。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

.7 .. 4.
采用 s s 3 P S1. 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 ( ± ) 。采用 t 检验 ,计 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 P O 5为 <. 0
有统计学差异 。
临床痊愈 :症状 、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 ≥
9 %: 5
f l e sc r t a g in W e d n d c ci n u l s a dwi Hu n l n a e o t n h a o
凌 继 荣
( 深圳 市龙 岗区第二人民 医院 ,广 东
深圳 ,5 8 1 l 12)
中 图分类号:R2 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 .8 0( 0 1 10 4 .2 证型 :GD 5. 2 6 47 6 2 1 )0 .0 60 I 【 摘 要 】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 汤加减治疗脾 胃湿热型痞满证 的疗效。方法:将 中医符合 脾 胃湿热型痞满证 ,西 医符合 功能 性 消化不 良诊断的患者 9 ,随机分为 两组 ,试验组采用黄连温胆汤加 减治疗,对照组 口服西沙必利片 ,观察两组临床 疗效。结 2例
热偏 重者 加 栀 子 1 g 5 ,蒲 公 英 1g 5 ;纳 差 者 加 炒 二芽 各 1g 0 ,神 曲 1g 0 。每 日 1 ,分 2次 温 服 。对 照 组 给 予 西 沙 必 利 片 由西 剂 安杨 森 制 药 有 限公 司生 产 ,每 片 5 ,每 曰 3次 ,每 次 5 , mg mg 餐 前 半小 时服 用 。疗 程均 为 4周 。治 疗 期 间 停 用 其 他 治疗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的药 物 。 1 观 察 指 标 - 3
觉异常 、胃电节律紊乱等 胃源性 因素关系密切 。胃动力 障碍 的
【去脾胃湿热的千年古方:温胆汤】

【去脾胃湿热的千年古方:温胆汤】如果身体里的水液太多,脾来不及运化代谢,时间一长就自然形成了脾湿。
湿气淤积在身体里久了,就变成了粘稠的痰,脾湿又升级变成了痰湿。
所以有一种体质叫做痰湿体质(这个以后讲)。
脾湿的人,舌质淡红,舌苔白厚,就是寒湿。
脾湿的人,舌质暗红,舌苔黄腻,就是湿热。
舌头边缘通常有齿痕,那是因为脾湿后舌头变胖了,卡在牙齿上,时间久了就有了齿痕。
神医黄元御在给病人看病时,一看他的外貌、体型和舌苔,再把个脉,就基本可以判断他是否有脾湿了,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要面诊。
《伤寒论》祛湿健脾的经方“温胆汤”,你们可以用来喝,也可以用来泡脚。
因为脾湿严重或者脾胃虚弱的人,对汤药吸收的效果有时反而不如泡脚好。
温胆汤:半夏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甘草5克,枳实15克,竹茹10克,大枣15克(撕开),生姜15克。
(如果泡脚去大枣,不为啥,就因为大枣多贵啊,泡脚太可惜了)此方计量来源于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啊:半夏是降胃气的;茯苓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补中;枳实泄满而祛湿;竹茹降逆止呕,清热除烦。
此方最好连续服用10-15天。
这个方子不但祛湿,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效用,就是安神。
尤其是针对那些因为紧张而出现的症状。
比如孩子一面临考试了,压力大,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甚至其他各种各样的奇怪感受,这时用温胆汤就有特别好的效果。
因为痰湿生怪病。
这个方子在古时候经常是用来治神经病的。
(看看我们治神经病的药,无毒无副作用,老少咸宜,用了都说好,关键是口味好,有生姜和大枣耶)舌苔是黄腻的,就说明是湿热,这时就不能用补药了,而要用清热祛湿的办法,要用二陈丸配合二妙丸。
二妙丸这个中成药,其实是金元时期朱丹溪创制的方子,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在药店苫就可以买到。
这个药里面就有黄柏和苍朮两味,前面说的因为湿热引起的男性的阴囊湿疹、瘙痒,女性白带黄、臭,泌尿系统感染都可以用它洽疗。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肝脾湿热型白塞氏综合征》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肝脾湿热型白塞氏综合征》一、引言白塞氏综合征(Behcet's Syndrome)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以及皮肤、眼部等多部位损害。
其中,肝脾湿热型白塞氏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本文旨在探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肝脾湿热型白塞氏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
二、黄连温胆汤的组成及药理作用黄连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由黄连、温胆等中药组成。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温胆则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的作用。
该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湿热型疾病,如黄疸、痢疾等。
对于肝脾湿热型白塞氏综合征,黄连温胆汤能够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治疗方法针对肝脾湿热型白塞氏综合征,我们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具体方法为:取黄连、温胆等中药,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适当加减其他药物,如黄芩、栀子等,水煎服,每日一剂。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剂量及配伍。
四、临床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为: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及皮肤损害等症状得到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同时,实验室检查指标也得到了改善,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明显下降。
五、作用机制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肝脾湿热型白塞氏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利湿:方中的黄连、黄芩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2. 疏肝利胆:温胆等中药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的作用,能够调节患者的肝胆功能,改善机体的代谢状态。
3. 调节免疫: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六、结论本文研究表明,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肝脾湿热型白塞氏综合征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及调节免疫等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湿热内蕴导致的出汗异常医案散则

应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湿热内蕴导致的出汗异常医案散则已经立秋好几天了,正是秋老虎咬人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只要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这一类容易出汗的人,主要是因为湿热体质和气虚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容易生粉刺、痤疮,经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经常不舒服,小便甚至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会有带下颜色黄,男性阴囊潮湿多汗。
平时有喝酒、抽烟和熬夜不良生活方式的,就很容易出现湿热体质,这类人夏季特别容易出汗,而且脾气会比较急躁,一般是青壮年为主,当然老年人也有这种情况,不过老年人由于阳气不足,一般是痰湿体质多一些今天主要讲一下湿热体质的人,出汗异常的问题。
对于湿热体质容易出汗的这一类人,临床上我一般用黄连温胆汤来加减治疗。
黄连温胆汤这个方剂呢,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去大枣加黄连而成。
由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等组成。
这个方子主要功效是清热化痰燥湿。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既然是体内湿热重,那清热去湿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化痰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其实湿和痰都是同样的病理产物,都是津液不能正常代谢,这部分不正常的津液,比较稀的就是湿,比较黏的就是痰。
所以对于湿热体质,既要化痰,又要祛湿。
这样讲可能还是很抽象,很多人还是不能确定我是不是湿热重导致的出汗多,那咱们就通过三个具体的医案来看一下。
这三个医案是13年到14年的,最近刚让学生给整理出来。
第一个医案是自汗严重。
这个患者,男,25岁,形体偏胖,平时爱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2013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的自汗1年多。
患者从2012年5月份出现自汗,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
近半个月以来,正好赶上夏天天气热,出汗的情况加重,稍微活动就出汗,心里紧张的时候出汗也明显,以手脚心出汗严重。
这个患者非常怕热,头面油垢,脸上尤其感觉是糊了一层油一样,早晨起床感觉口干苦,神疲乏力,心烦,头重身子困乏,经常觉得胸闷堵得慌,胃口不好,容易腹胀,尿黄浑浊,大便呢是既容易便秘又经常大便溏稀,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惠兰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
王惠兰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脾胃湿热证在
北方并不多见,但近年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增多趋势。
在跟王惠兰老师学习中发现每遇脾胃湿热证,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而获良效。
现将老师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和常用治法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
《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
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
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
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
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1.1 感受外邪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
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
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
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
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
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1.2 饮食不节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
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
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
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1.3 情志因素“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
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
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
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当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2 主方温胆,审证灵活加减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
“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
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
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
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
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
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
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
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
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
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
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
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
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
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
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
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3 验案举例患者,女,68岁。
因感冒愈后上腹胀满,痞闷不舒,纳呆恶心,矢气时作,大便溏而不爽,口干不思饮,身困乏力月余就诊。
查见面色萎黄,舌质略红,苔淡黄厚腻,脉细滑,下肢微肿。
并述多年来每逢感冒或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即发上症。
辨证:脾胃虚弱、湿热蕴中、湿重于热。
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
温胆汤加减。
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
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g,改苍术为白术15g,继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进食觉香,食量仍少,大便软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腻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巩固疗效。
作者单位:730000甘肃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