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体圈定资源储量估算及生产勘探
关于矿体圈定和资源量估算某些问题的讨论

• 对于黑色金属和化学矿山,采用经济品位作 为最低工业品位;
• 对于一般非金属矿山,品位指标不起主导作 用,而是矿石质量、开采及建设条件起主导 作用,经济品位的研究可以粗略些。
向山东同行 致敬!
关于矿体圈定和资源量估算 某些问题的讨论
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评审中心
主要内容
• 工业指标 • 矿体圈定 • 矿体连接 • 矿体外推 • 估算参数
(面积、厚度、品位、体积质量)
• 值得重视的若干问题
(极少量工程、稀疏工程、矿区地质测量、矿石技术加工性能)
• 国外估算实例简介
勘查规范
• 详查、勘探所用指标通常应结合预可行性研究 或可行性研究,依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论证、确 定的工业指标圈定和估算。
• 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所需的工业指标,应严格 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制定、下达。 《固体矿产勘查总则》(GB/T13908-2002)
工业指标选择
• 选取不同于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或改 变工业指标应提供由具有设计资质单位编 写的工业指标推荐书或论证报告。
铜,铅,锌,银,镍, 钼(DZ/T0214-2002)
时,通过多个方案试圈比较(可结合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 究进行)确定,推荐矿体形态完整、资源回收率高、有开采效
益指标的方案,并报有关部门审批下达。制订工业指标时还应
尽可能考虑投资者的要求。
工业指标选择
• 预查、普查时,可用一般工业指标进行圈定和 估算。
• 涉及向国家交纳价款的资源储量核实,按 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 国土资发[2007] 26号,关于印发《固
如何进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与开采设计

如何进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与开采设计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与开采设计则成为实现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与开采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一、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是确定矿产资源含量和可采储量的过程。
它是矿产资源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准确的估算结果对后续的开采设计和资源利用至关重要。
1.采样与分析采样是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第一步。
通过对矿石或矿砂等样品的采集,可以获取有关矿石中矿物成分、品位和含量等信息。
在采样过程中,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避免人为因素对样品造成影响。
分析则是根据采集到的矿石样品进行的化学分析或物理分析。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确定矿石中不同元素或物质的含量,从而推断出矿石的品位和储量。
2.地质建模与资源评估地质建模是矿产资源估算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和解析,可以构建出地质三维模型。
地质三维模型包括矿石展布、断层、构造等信息,为进一步的资源评估提供基础。
资源评估是在地质建模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和模拟等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根据地质实际情况和采样分析结果,结合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手段,得出矿产资源的含量、品位和可采储量。
二、矿产资源开采设计矿产资源开采设计是根据矿体特征和资源储量分布,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和设计参数。
它直接影响到矿石开采的效益和安全,并决定了整个开采过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1.工程地质调查与安全评估工程地质调查是开展矿产资源开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岩层特征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确定矿区的稳定性和开采条件。
安全评估是对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
根据矿区地质条件和矿石开采方式,分析和识别可能的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开采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开采方案设计与效益评估开采方案设计是制定矿产资源开采的具体安排和方式。
根据矿产资源的地质属性、储量分布和开采方式的选择,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
矿体圈定与资源储量估算(赵亚辉)

1.1.3.2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要求
• (1)最低可采厚度: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
条件下,对单个矿体(层)最小的开采厚 度(真厚度)要求。一般情况下,小于这 一厚度的,不得视为工业矿体。一般表述 如0.8m ,建议不再用≥ 0.8m。
1.1.3.2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要求
• (2)夹石剔除厚度或最大夹石允许厚度(真厚度) 是指圈定矿体时,在单工程中允许夹在矿体中非 矿石部分(围岩或矿化夹层)的最小厚度。厚度 大于或等于此指标的,作为围岩(夹石),不圈 入矿体。反之,作为矿体的一部分,一并圈入矿 体计算单工程平均品位,估算资源储量。但必须 注意确保矿石工程平均品位不得低于最低工业品 位,以防矿石品位的人为贫化。一般表述如2m。
(6)分岔矿体的连接——相邻两工程中,甲工程不含 夹石,乙工程含有夹石,一般情况下,当甲工程矿体 厚度大于乙工程中矿体与夹石总厚度时,按同一矿体 分岔连接,反之则按两个矿体连接。或工程中矿体夹 石厚度小于或等于其两侧矿体的厚度时,按分岔矿体 连接,若其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侧矿体厚度小于夹石厚度时,则按两
个矿体连接。见下图。
(4)相邻两工程中, 甲工程为最低工业品 位以上矿体,乙工程 为最低工业品位以上 矿体+低品位矿体,则 将两工程对应的最低 工业品位以上的矿体 相连接,不对应的乙 工程低品位矿体与甲 工程最低工业品位以 上矿体的顶板或底板 边界直接相连接。见 右图。
(5)相邻两工程,一工程为最低工业品 位以上矿体,另一工程达最低工业米百 分率(米· 克/吨值)要求时,二者直接连 接最低工业品位以上矿体,一般不再外 推估算资源量,见下图。
1.1.1矿床工业指标确定方法
• ③一般法:一般情况下, 从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或相应矿 种勘查规范建议的矿床一般工业指标中选取。取值范围不 能超出一般工业指标的浮动范围, 具体指标根据矿床的实 际情况确定。矿床内、外部条件好时取下限值, 反之取上 限值。这样确定的工业指标不需要详细论证, 也不需要报 批, 程序简便。该方法一般适应于普查和预查阶段。 • ④论证法:在详查、勘探阶段, 一般应结合矿床预可行性 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论证制定该矿床合理的工业指标并上 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 作为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的 依据。工业指标论证应由具有可行性研究资质的单位完成。
采矿业中的矿产储量评估方法

采矿业中的矿产储量评估方法矿产储量评估是采矿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采矿业中常用的矿产储量评估方法,包括资源量评估、矿床产状评价和储量计算等方面的内容。
一、资源量评估资源量评估是矿产储量评估的第一步,它是对矿床资源规模进行初步估计的过程。
在资源量评估过程中,通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估算,包括地质勘探、地球化学勘测和地球物理勘测等手段。
其中,地质勘探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地质体进行详细调查和岩心取样分析,可以确定矿床规模、矿石品位以及储量分布等重要参数。
二、矿床产状评价矿床产状评价是对矿床产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在矿床产状评价中,主要考虑的是矿床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矿石品位和矿石产量等因素。
通过对矿床产状的评价,可以进一步确定矿床的潜力和可开发性,为后续的储量计算提供依据。
三、储量计算储量计算是采矿业中矿产储量评估的核心环节,它是根据已有的地质勘探数据和矿床产状评价结果,对矿床的实际储量进行精确计算的过程。
在储量计算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体积法、权重平均法和三维模型法等。
其中,体积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矿床的空间体积进行测量,并结合矿石品位进行计算,得出矿床的总储量。
在储量计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影响储量的因素,如开采方法和采矿工艺等。
这些因素会对矿床实际可采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
四、储量评估的不确定性储量评估是一个相对复杂和不确定的过程,涉及的因素较多,包括地质、物理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因此,在进行储量评估时,必须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
为了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常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和验证,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结:采矿业中的矿产储量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涵盖了资源量评估、矿床产状评价和储量计算等多个方面。
在储量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产状情况,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和修正因素进行准确计算。
采矿业的矿产勘探与矿产储量估算

采矿业的矿产勘探与矿产储量估算矿产勘探是指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活动来查明矿产资源的存在、分布、规模和质量等情况的过程。
矿产储量估算则是在矿产勘探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步骤和数据分析,对矿产资源的储量进行合理、准确的估计。
本文将通过对采矿业的矿产勘探与矿产储量估算的介绍,来探讨这一重要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一、矿产勘探的意义与方法矿产勘探的目的在于查明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和开采可能性,为矿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矿产勘探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和遥感勘探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地下矿产资源的有关信息,如地层构造、岩性类型、矿石品位和储量等。
二、地质调查与勘探技术地质调查是矿产勘探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对地质构造、岩矿类型、地层分布和变化等进行详细研究,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地质勘探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和遥感勘探,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对地下物理场、地球化学特征和遥感图像等的分析来确定矿产资源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三、矿产储量估算的原理与方法矿产储量估算是在矿产勘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通过对勘探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对矿床特征的研究来确定矿产资源的储量大小。
矿产储量估算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数量法和质量法等。
其中,数量法是通过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来推算出矿产储量的大小;而质量法则是通过对勘探数据中含量、品位等信息的分析,结合地质模型,来估计矿产资源的储量。
四、矿产储量估算的数据处理与准确性控制在进行矿产储量估算时,数据处理和准确性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数据采集应准确、全面,同时要对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科学评估和效果验证。
此外,还需要建立可靠的地质模型和评价标准,以确保储量的估算结果是准确可信的。
最终,需要将估算结果进行详细的报告,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和验证。
结论矿产勘探与矿产储量估算是采矿业重要的环节,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矿山矿石储量估算与探明度评价

矿山矿石储量估算与探明度评价一、引言矿山矿石储量估算与探明度评价是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矿山规划、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矿产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矿山矿石储量估算与探明度评价的标准格式文本。
二、矿山矿石储量估算2.1 数据收集矿山矿石储量估算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矿石产量、矿石品位、矿石重量、矿石质量等。
可以通过现场勘探、地质勘测、矿山生产记录等途径获取这些数据。
2.2 数据处理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排序,排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以便后续的计算和分析。
2.3 储量估算方法根据矿石储量估算的要求,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常用的方法包括:等距法、等面积法、等体积法、等概率法等。
根据不同的矿石类型和矿床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储量估算。
2.4 储量估算结果根据所选用的储量估算方法,计算得出矿石的储量。
储量通常以吨或立方米为单位进行表示。
同时,还需要给出储量的可靠程度和置信水平,以便后续的资源管理和开发决策。
三、探明度评价3.1 探明度定义探明度是指对矿产资源的探明程度的评价。
它反映了矿产资源的勘探程度和可利用程度。
探明度评价是评估矿山矿石储量估算结果的重要依据。
3.2 探明度评价指标探明度评价指标包括勘探程度、矿石品位、储量可靠性等。
勘探程度反映了矿产资源的勘探程度,可以通过勘探孔密度、勘探孔间距等指标进行评价。
矿石品位反映了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含量,可以通过矿石样品分析和实验室测试进行评价。
储量可靠性反映了储量估算结果的可靠程度,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
3.3 探明度评价方法探明度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主要通过对勘探程度、矿石品位、储量可靠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定量评价则基于数据和统计学方法,通过计算和模拟来评估探明度。
3.4 探明度评价结果根据探明度评价的结果,对矿产资源的探明程度进行评估和划分。
采矿业中的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方法

采矿业中的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方法在采矿业中,对矿产资源进行准确评估和储量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评估和计算结果对于决策制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采矿业中常用的资源评估和储量计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一、资源评估方法1. 地质学方法地质学是资源评估的基础,通过对地质构造、地质历史和岩矿组合等的研究,可以初步确定矿产资源的潜在规模和潜力。
地质学方法主要包括地质测量、地质制图和地质样品分析等。
2. 矿产地质学方法矿产地质学方法主要通过系统的矿产地调查和矿产地评估,综合分析矿床的地质特征、产状、物性等因素,以确定矿产资源的储量分布和可采性。
矿产地质学方法包括地质勘探、矿石取样和矿床评估等。
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在资源评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大量的矿产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矿产资源进行估计和预测。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分析、高斯模型和变异函数模型等。
二、储量计算方法1. 传统储量计算方法传统的储量计算方法主要依据地质调查和采矿工程测量数据,通过确定矿石体积和附着量,结合矿石的平均品位和开采率等因素,计算矿床的储量。
传统储量计算方法包括岩层法、横断面法和等面积法等。
2. 数学统计储量计算方法数学统计储量计算方法是基于大量的统计和数学模型,利用样本数据对整个矿床的储量进行推断和估计。
这些方法可以考虑不均质性、空间变异性和采矿工艺的因素,提高储量计算的准确性。
常用的数学统计储量计算方法包括克里格插值法、逆距离权重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等。
3. 3D建模储量计算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3D建模储量计算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对矿体进行三维建模,结合地质、测量和统计等数据,可以准确计算矿床的储量分布和可采量。
这些方法具有空间分析能力和可视化效果,有助于资源评估和决策制定。
三、结论资源评估和储量计算是采矿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地质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3D建模等技术手段,可以准确评估和计算矿产资源的潜力和储量。
矿山地质勘探与资源储量评估

地质资料整理与分析
原始资料整理
01
对勘探过程中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包括钻孔编录、坑道
素描等。
地质图编制
02
根据整理的原始资料编制地质图,反映矿区的地质构造和矿床
分布情况。
综合分析
03
对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矿床的成矿规律、控矿因素等
,为后续找矿勘探提供指导。
04
资源储量评估实践
储量计算与评估
矿山地质勘探与资源储量评估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目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矿山地质勘探概述 • 资源储量评估基础 • 矿山地质勘探实践 • 资源储量评估实践 • 矿山地质勘探与资源储量评估的关系 • 案例分析
01
矿山地质勘探概述
地质勘探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地质勘探是对地球表面或地下岩层、 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进行调查、研 究和分析,以了解其分布、性质、形 成条件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资源储量的定义与分类
资源储量定义
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经过 地质勘探确定的,在矿床内可采 出的有用矿物或元素的实际或推 定的量。
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 阶段的不同,资源储量可分为探 明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 源量。
资源储量评估的方法与标准
方法
资源储量评估主要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结合传统的统计和数学方法,利用已知样本的信息来估计总 体参数。
05
矿山地质勘探与资源储量 评估的关系
地质勘探对资源储量评估的影响
地质勘探是资源储量评估的基础
通过地质勘探,可以获取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等信息,为资源储量评估 提供基础数据。
提高资源储量评估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体圈定、资源储量估算及生产勘探一、资源储量类型1、资源储量分类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
2、资源储量类型划分(我国现行标准)根据国家标准GB/T17766-1999,我国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根据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程度,以及地质可靠程度,划分为16种类型;详见表1。
表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3、资源储量分类编码各位数的意义表1中资源储量编码(111-334)各位数的意义如下: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4、我国历史上储量级别与现行标准资源储量类型之间的关系我国在1999年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出台之前,对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统称为“储量”。
过去对储量划分为“级别”;不同时期储量级别的划分及代号略有不同。
见表2 。
表2 我国历史上储量类型和储量级别划分表表2中B级储量从工程控制密度来看,相当于表1中探明的各类型资源储量,即B≈(111)、(111b)、(121)、(121b)、(2M11)、(2M21)、(2S11)、(2S21)、(331);C级储量同于C1级储量,相当于表1中控制的各类型资源储量,即C(C1)≈(122)、(122b)、(2M22)、(2S22)、(332);D级储量同于C2级储量,相当于表1中推断的资源量,即D(C2)≈(333);E级储量相当于表1中预测的资源量,即E≈(334)?二、矿体圈定及资源储量估算1、矿体圈定及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1)工业指标制定程序地勘单位建议→设计单位推荐→矿山企业(业主)认可。
或参照各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所拟定的参考指标,由地勘单位直接套用(一般应报业主认可);在地质勘查工作阶段较低时(如预查、普查),采用此法确定。
(2)工业指标的主要内容(以岩金原生矿为例)边界品位1g/t最低工业品位(块段平均品位) 2.5g/t矿床平均品位 4.5 g/t最低可采厚度0.8m夹石剔除厚度2m米·克/吨值 22、矿体圈定(1)地质界线的圈定与连接在圈定矿体界线之前,首先要根据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矿区地质条件、成矿地质条件、出露的各种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构造(褶皱、断裂与破碎带等)情况、蚀变分带等的分析研究,依据产出规律和分布特征对各类地质界线进行圈定。
不圈连地质界线,直接圈定矿体的做法是不对的。
(2)矿体边界线的圈定与连接a、根据基本分析取样化验结果,按照工业指标要求,对≥边界品位的样品圈入矿体边界线以内(单工程矿体边界线的确定)。
b、根据矿体产出特征,当相邻工程≥边界品位的样品属于同一个矿体时,对应连接矿体边界线(勘探线剖面矿体边界线的连接,见图1所示)。
c、对各条勘探线剖面上圈定的矿体,根据产出的地质位置、形态、产状等特征,确定为同一矿体时,将各条勘探线剖面所圈定的矿体投影到水平投影图上(当矿体倾角<45°时)或投影到垂直纵投影图上(当矿体倾角≥45°时),连接矿体边界线(参见图4)。
d、对位于同一勘探线剖面上的不同见矿工程,当一个工程见矿厚度较大,而另一相邻工程见矿较薄、但分几段出现时,若见矿孔段岩性特征均属同一含矿带时(如构造蚀变破碎带),可将工程中分段出现的矿体连接成分枝矿体,反映出沿倾向上矿体的分枝复合特征(见图2所示)。
走向上矿体的分枝复合特征亦类似连接。
e、当矿体部分地段见矿厚度小(小于最低可采厚度)、而品位较高时,采用米·克/吨值连接矿体。
f、矿体的外推原则外推距离为基本勘查网度的1/2。
有限外推:沿矿体走向、倾向楔形外推勘查网度的1/2,作为资源储量估算的边界线;若工程间距小于基本勘查网度,则按实际工程间距的1/2楔形外推,作为资源储量估算的边界线。
无限外推:沿矿体走向、倾向楔形外推勘查网度的1/2,作为资源储量估算的边界线。
用米·克/吨值圈矿的工程,不外推。
位于矿体边部的低品位工程不外推。
(3)矿体内部结构的连接矿体内部结构包括矿石类型(主要指工业类型)、矿石品级(工业品级、工业矿石、低品位矿石等)、夹石。
在圈定矿体边界线以后,要对矿体内部结构,即矿石工业类型、矿石品级、夹石按要求分别进行圈定。
圈定方法如下(见图3所示):a、根据矿石物相分析结果,圈定矿体三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界线。
b、根据工业指标要求,就单工程基本分析结果,划分出工业矿石、低品位矿石及矿体中的夹石。
c、单工程中矿石品级(工业品级、工业矿石、低品位矿石等)、夹石能对应连接时,进行对应连接;不对应时,则尖灭至相邻工程(即对角线尖灭)。
矿石品级、夹石界线的连接要符合矿体总的产出特征。
3、资源储量估算(1)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根据需要(如编制中长期矿山生产规划、近期生产计划、不同中段标高、不同平面分布范围、不同矿体、全矿区资源储量核实等),划定本次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2)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根据矿体形态、产状特征,以及工程布置情况确定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常用估算方法有断面法和地质块段法两种。
根据矿体形态、产状的不同,以及地形条件、工程布置的差异又可演变为平行垂直剖面法、水平断面法、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四种常用估算方法;还有一种不平行垂直剖面法(指勘探线布置彼此不平行时采用)。
不平行垂直剖面法因为极少采用,这里不作具体介绍。
a、平行垂直剖面法:工程布置时采用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勘探线,探矿工程(槽、坑、钻等)一般布置在勘探线上,且各见矿工程见矿中心点偏离勘探线的距离小于勘探线间距的1/4;矿体在勘探线剖面上的形态或为透镜状、或为不规则状,厚度变化较大时常采用此种方法。
所附图件:勘探线剖面图、矿体水平投影图(当矿体倾角<45°时)或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当矿体倾角≥45°时);勘探线剖面图用于测定矿体面积、计算体积,矿体水平投影图(或垂直纵投影图)用于划分资源储量块段。
b、水平断面法:当地形较陡、矿体产状较陡、岩石破碎(钻孔取芯困难)、工程布置时采用不同中段的穿脉坑道控制矿体(地表用槽探工程),不同中段的穿脉坑道沿勘探线布置,见矿工程见矿中心点偏离勘探线的距离小于勘探线间距的1/4;矿体在各水平中段上的形态或为透镜状、或为不规则状,厚度变化较大时可采用此种方法。
所附图件: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中段地质平面图用于测定矿体面积、计算体积,矿体垂直纵投影图用于划分资源储量块段。
c、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工程布置时采用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勘探线,探矿工程(槽、坑、钻等)一般布置在勘探线上,但由于钻孔偏斜、见矿中心点偏离勘探线距离较大,或地形条件限制、迫使探矿工程(槽探、钻探)布置时就偏离勘探线较大距离;矿体产状较陡(倾角≥45°)。
矿体在勘探线剖面上的形态较简单,或为脉状、或为层状、似层状,厚度变化不大时常采用此种方法。
所附图件:勘探线剖面图、矿体垂直纵投影图;矿体面积测定、体积计算、块段划分等均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勘探线剖面图只用于反映矿体的剖面形态、产状和内部结构,以及工程控制程度等。
见图4所示。
d、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此方法原则上同于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
二者区别主要在于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储量时,矿体倾角较缓(倾角<45°)。
(3)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①平均品位(C)的计算a、单工程平均品位:用基本分析单样的品位与样品取样长度加权平均求得,计算式为:b、块段平均品位:由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内的单工程平均品位与单工程矿体样长加权平均求得,计算公式为:c、矿体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矿体平均品位按矿体不同类型块段矿石量与块段平均品位加权平均分别求得;矿床平均品位按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各矿体不同类型矿石量与矿体平均品位加权平均分别求得。
其计算公式为:矿床平均品位计算式与上式类同,不再赘述。
d、特高品位处理:矿区主要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介于83~94%之间,属均匀范畴。
参考《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标准,将金品位大于矿体平均品位6倍的单样品位,作为本矿床特高品位处理(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较大,品位变化属于不均匀范畴时,则将金品位大于矿体平均品位8倍的单样品位,作为特高品位处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下限的确定:根据分析结果,估算出各矿体的矿石量和金属量,求得各矿体的平均品位,确定各矿体的下限。
处置办法:用特高品位样在内的单工程平均品位代替特高品位,重新计算得出单工程平均品位。
图件表示:在工程素描图中,仍按分析结果进行计算、表示其平均品位;在采样平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勘探线剖面图、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中,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则按处理后的结果表示。
有必要说明的是:凡视为特高品位的样品,均对其副样进行了第二次检查分析,当两次分析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时,方确定为特高品位样品,并用第一次分析结果进行特高品位处理。
联合村矿段勘查范围内需要处理的特高品位样品共四个,处理结果见表3。
勘查范围内特高品位样品机处理结果表表3Ⅲ-8 1.83 10.98 PD2160CM31-19 29.57 5.50 2.15Ⅲ-10 2.13 12.78 TC35-7-4 36.59 22.218.29 TC35-7-5 24.91 22.21表3中TC35-7号探槽(控制Ⅲ-10号矿体)为一特高品位工程,用22.21×10-6替代特高品位后,该工程平均品位为18.69×10-6。
为了消弱其在资源储量估算中的影响,本报告又对其进行了二次处理,即与旁侧的TC35-6号探槽(平均品位2.59×10-6)进行了合并计算,合并后的平均品位为8.29×10-6。
矿体块段资源储量估算中即用8.29×10-6进行估算。
我们认为这样处理是合理的,不会夸大该矿体(块段)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②厚度(H)的计算单工程矿体厚度:槽探工程:H真=L(sinαcosβcosγ±sinβcosα)式中:H真—单工程矿体真厚度L—样长α—矿体倾角β—工程坡度角γ—工程方位角与矿体倾向之锐夹角注:当工程方向与矿体倾向相反时用“+”,反之,用“-”。
式中:H水—单工程矿体水平投影厚度H真—单工程矿体真厚度α—矿体倾角θ—矿体倾向与勘探线方位之锐夹角坑道工程:单工程矿体真厚度(H真)计算公式同探槽工程。
鉴于坑道工程中取样均为水平取样,故单工程矿体在勘探线方向的水平投影厚度(H真)采用下式计算:H水=Lcosθ′式中:H水—单工程矿体在勘探线方向的水平投影厚度L—样长θ′—工程方位与勘探线方位的锐夹角钻探工程:H真=L(cosαcosβ-sinαsinβcosγ)H水=L(cosαctgβ-sinαcosγ)式中:H真—单工程矿体真厚度H水—单工程矿体在勘探线方向的水平投影厚度L—样品代表长度α—钻孔截穿矿体时的天顶角β—矿体倾角γ—钻孔截穿矿体处之倾向的方位角与矿体倾向方位角之间的夹角注:当矿体厚大,采用勘探线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可以直接用单工程穿矿厚度(视厚度)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