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_宋辰斐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儿童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因为肝胃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辩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食欲和健康状况。
为了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情绪、环境、生长发育、营养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拒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和心理疗法,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
而中医辩证施治则是通过调整肝胃功能、平衡阴阳,以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厌食症状。
2. 研究内容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10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常见病诊疗方案》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患儿入组后,根据中医辩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治疗手段,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
3. 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食欲改善情况、体重增长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
食欲改善情况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体重增长情况通过每月一次的体重测量和生长发育评估来评定,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使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量表进行评估。
4. 研究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50例患儿中有45例(90%)的食欲明显改善,其中26例(52%)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进食量,19例(38%)进食量明显增加。
体重增长方面,治疗后50例患儿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2例(84%)的体重增长达到了每月预期的标准值。
在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中,患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小儿厌食研究进展

【 要】 厌 食是 指 厌 恶 进 食 , 食 量 减 少 的 一 种 常 见 脾 胃疾 患 。 是 儿 科 的 常 见 病 、 发 病 , 病 程 较 摘 进 多 其 长 。长 期 厌 食 严 重 影 响小 儿 的 生 长 发 育 、 养 状 况 以 及 智 力 发 育 。 因 此 对 小 儿 的 成 长 造 成 极 大 的 伤 害 。 营 近 年 来 中 西 医方 面均 对 小 儿 厌 食 的治 疗 上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经 验 , 文 就 临 床 治 疗 小 儿 厌 食 进 行 综 述 。 本 【 键 词 】 厌 食 ; 中西 医结 合 ; 厌 食 / 因 学 ; 病 因 辨 证 ; 儿 童 关 病
中 国中 西 医结 合 儿 科 学 2 1 0 0年 4月第 2卷 第 2期
ChnP darItg ai W etMe , r2 1 , l , . i eit n erTrdt s d Ap 0 0 Vo No 2 2
・17・ 5
小 儿 厌 食 研究 进 展
曾 静 雯
作 者 单 位 :6 0 4福 建 厦 门 , 建 中 医 学 院 研 究 生 部 3 10 福 作者简介 : 曾静 雯 (9 4 ) 女 , 建 中 医 学 院 20 18 一 , 福 0 3级 七 年 制 中 医 班 。研 究 方 向 : 医儿 科 学 。 中
易 于 碍滞 气 机 , 峻用 消 剂 , 又会 损 脾 伤 正 , 治 疗 小 故
儿 厌 食时 以运脾 为 要[ 。《 枢 ・ 度 》 2 ] 灵 脉 中提 及 “ 脾 气 通 于 口, 和则 能 知 五 谷 矣 ” 脾 的论 述 , 为认 识 本 病 奠 定 了理论 基 础 。《 童 百 问 ・胃气 不 和虚 冷 》 凡 婴 “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能行水 除烦 。从参苓 白术颗 粒 中药组 成分 析 , 可见其 对于
小儿厌食有 补脾 益 气 的功效 。双歧 三联 活菌 胶囊 系 由双 歧杆菌 、 乳酸杆菌 、 肠 球菌组成的活菌 制剂 。3种菌 为人肠 道 的正常生理菌群 , 给药后 通过 重建宿 主肠道 菌群 间断微 生 态平衡 , 在 整个肠 黏膜 表 面形成 一道 生物 屏障 , 阻止致
对照组 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 ( 晋城 海斯 制药有 限公
司, 国药准 字 S 1 9 9 9 3 0 6 5 ) 治疗 , 1岁 以下 1次 1粒 , 1日 2 次; 1— 8岁 1次 1 粒, 1日3次 ; 8岁 以上 1次 2粒 , 1日 2 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 合参苓 白术颗粒 ( 云南 省腾 冲制药 厂, 国药准 字 Z 5 3 0 2 0 2 8 0 ) 口服 , 1岁 以 下 1次 0 . 5 包, 1日2次 ; 1 ~ 5岁 1 次 1 包, 1日2次 ; 5岁 以上每 次 1 包, 每 日3次 , 7天为 1 个疗程 。
茵 胶 囊 治 疗 小 儿 厌食 症 疗 效优 于 双歧 三联 活 茵胶 囊 。
关键词 : 小儿厌食症 ; 参苓 白术颗粒 ; 双歧三联活 菌胶 囊; 中西 医结合疗法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2 5 . 7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1 5 6 ( 2 0 1 3 ) 0 4— 0 0 2 5一 o l
注: 1 )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P< 0 . 0 5 。
总有效 率治疗 组 为 9 6 . 6 7 %, 对 照组 为 7 3 . 3 3 %, 两组
总有效率 比较 , 有显 著性差 异 ( P<0 . 0 5 ) 。治疗 组优 于对
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小儿厌食症是以小儿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拒食为特点的一种病证,针刺四缝穴是传统治疗4,JL厌食症的特效穴,具有消食导滞、退热除烦、益气养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笔者对近10年来关于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文献综述如下,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Ⅲ。
1.病因病机传统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长期偏食,也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病后失调等因素;病机概括为脾运失健,胃阴不足,脾胃气虚。
徐雯l31、赵兴元等14]、朱正君等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引入了“肝郁”一说。
徐雯提出病因有三:其一,过食肥甘厚腻,片面追求高营养高蛋白饮食,过吃零食,过食生冷;其二,素体脾虚,患病时使用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的药物,体内锌缺乏或内分泌功能紊乱;其三,小儿生活环境改变,恐吓、意外、事与愿违等,导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木旺乘脾,引起脾失健运,气机阻滞,受纳运化失常。
赵元兴等强调小儿易惊易恐,情感少于语言表达,致肝常有余,失于条达,横犯脾胃。
朱正君等则认为小儿厌食症之因源于肝,家长溺爱独生子女,长期强迫进食,引起小儿反感,以致肝气郁结犯脾,产生厌食。
2.治疗进展2.1 单用针刺四缝治疗小儿厌食症林昱等单用针刺四缝穴治疗本病患患儿80例,每隔7天针1次,2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6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
胡定柱等依四缝穴挤出液体量的多少采用不同频次针刺四缝穴治疗本病186例,总有效率为98.84%。
胡红等在单用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中,将口服胃酶合剂组设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在见效时间、食欲变化、体重变化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2.2针刺四缝穴配合其他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2.2.1 配合其它体针张若芬等为足三里、天枢穴分别对胃动力、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在用针刺四缝穴治疗本病时,配合天枢、足三里穴治疗患儿l26例,总有效率达91.3%。
胡素萍针刺上述穴位的同时,加刺内关、公孙、内庭穴,疗程结束后全部患儿精神、食欲、大便恢复正常。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儿童厌食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H b i C SDe br 0 2 V l 4 N . e e JT M,etm e 1 . o 3 . o9 2
12 49
儿 童 厌 食 症 的 中医治 疗 研 究 进 展
朱 薇 封 玉琳
( 上海 中医药 大学 2 1 0 0级硕 士研 究生 , 海 上
1 病 因 病 机
早产儿 、 体宜 温 中 祛 寒 , 脾 健 低 治 补
胃虚 弱 , 食 肥 甘 生 冷 厚 味 致 食 滞 胃 胃, 过 方用桂 附 理 中丸 ; 湿 困 中焦 者 , ⑤
1 1 现 代 医学 研 究 .
食 欲 是 高级 的 肠 , 者 多 虚 实 夹 杂 或 虚 多 实 少 J 治 宜 健 脾 燥 湿 , 用 藿 香 正 气 散 加 减 。 病 。 方
神经活动 现 象 之一 , 由下 丘 脑 摄食 中 于己百教授 认 为d J 厌食 症 常 由“胃 王 霞 芳 将 小 儿 厌 食 症 分 为 5型 辨 证 ,L 枢和饱食 中枢 2个 调 节 系统 控 制 , 其 热 ” 胃失和 降 , 失 健运 , “ 脾 或 脾虚 ” 中 施 治 : ①湿食里 滞型 , 治宜 消导 化滞运
偻病 等疾 病 的发 生。近 年来 , 童 厌 衰 而 生 也 ”, 胃 虚 , 天 之 本 生 化 无 象 , 久 多 伤 阴 , 宜 养 脾 胃 阴 精 , 儿 脾 后 病 治 方 食症 的发 病率 日趋 上 升 , 市儿 童 发 源 , 城 百病乃生。
用 沙 参 麦 冬 汤加 减 。苗 凌 娜 从 中 医 王 霞 芳 教 授 认 体质角度 进 行辨 证 论 治 : 脾失 健 运 ①
中 存 在 葡 萄 糖 感 受 器 , 过 食 高 糖 物 气 不 足 , 胃 纳 运 失 调 引 起 。 赵 琼 脾燥 湿 , 选 董 氏 开 胃散 ( 物 组 成 : 故 脾 方 药 质易产生饱感 J 。另外 , 内脂肪 酸 、 等 提 出 从 阴 论 治 , 为 因 过 食 高 营 黄莲 、 体 认 三棱 、 莪术 、 陈皮 、 枳壳 、 谷芽等 ) 氨 基 酸 增 多 也 会 影 响 中 枢 产 生 饱 感 。 养 、 激 素 类 食 物 , 久 而 致 脾 胃 阴 加减 ; 肝 胃不 和型 , 宜 疏肝 理 气 , ② 治 含 日 厌 食症 的诱 发 病 因一 般包 括 急 、 性 虚 , 慢 方 而其他病理 因素 气虚 、 湿滞 、 湿热 、 降逆 和 胃健 运 , 选 四 逆 散 或 柴 胡 疏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任 何一个疾病都是全身状况的局 部体现。治疗小儿厌食症时, 需要考虑患儿的全身状况,进
行整体调理。
辨证施治
中医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 辨证施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
改善症状的目的。
标本兼治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症状是 标,其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失 调。因此,治疗时需要针对病 因进行标本兼治,调理脾胃功
02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定义和症状
厌食症定义
厌食症是一种以长期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伴有乏力、头晕、便 秘等全身症状。
症状表现
小儿厌食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挑食、偏食,甚至拒绝进食,可伴有恶心、呕 吐、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病因和病理机制
病因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消化系统疾病、精神因素等多个方 面。
能。
结合治疗的实践方法
中药治疗
根据患儿的中医证型,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中 药方剂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改善脾胃功能 的目的。针灸治疗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食欲。
推拿治疗
通过手法按摩,刺激患儿的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流通, 改善脾胃功能。推拿治疗还可以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增 加食欲。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调节胃肠道功能、改善 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研究不足之处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 偏倚和误差,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进行验证。
本研究未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 症的具体机制进行深入探讨,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进展

S i c l 0 4, sr c 2 . c o Cl On o,2 0 Ab ta t5 9 n
【0Mc lse V D n A K nsJ ,t . og tr l w u f 1] CokyE , u nJ , a i Ae Ln —em f l — po 1 oo a
维普资讯
床 医 学}
医学信息 20 年 6 07 月第 2 卷第 6 M d aI o a o.u.07V 12. o O 期 ei ln r tnJn 20. o 0 N . c fm i . 6
没有得到满 意的结论 , 如治疗 的持续时 间、 治疗期 间监测指 标、 如何避免不 良反应的发生 、 怎样 的方案对骨微 环境影响 最小 , 在众多 的双膦酸盐药物 的选择 中, 仍需要更 多的临床 研究 , 解答众多的疑问 , 以指导 临床应用 。 双 膦酸盐 临床应用 的进一步拓展 , 括乳腺癌和前列腺 包 癌 的辅助用药和减少肿瘤治疗中的骨质丢失 , 已经取得 了初
1 43 0 .
fe f co rn t n s eea r ii n e to ld ae o k lt mo bdt i mutpe my lma o l y l l eo .BrJ i
i ratc crwt du ate d nt ram n. n d n be a e i ajv l r aet te tN E g JMe . s n h n oo e l
19 ,3 () 5 - 6 . 9 83 96: 7 3 3 3
步 的结果 ,口服氯膦酸二钠 由于其 良好 的安 全性 和方 便性 ,
更适 于长期的治疗 ,因此已经有数个 研究取得 了阳性 的结 果 , 多的临床研究 尚在进行 中, 更 期望在未来 的几年 内可 以 得到 比较明确的答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宋辰斐潘燕君1夏以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上海200071)
【关键词】厌食;中医疗法;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2;R4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19(2014)10-1580-03
△通讯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
医院儿科,上海2000711上海市闸北区中医医院儿科,上海
200072作者简介:宋辰斐(1988—),女,2011级硕
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儿童肺系疾病。
小儿厌食症是儿童摄食行为异常的一种疾病,多发于1~6岁儿童,常表现为较长时间食欲缺乏或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并可造成患儿免疫力下降,从而使其他系统疾病的易感性增加[1]。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目前,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方法都缺乏统一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兹将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1.1病因及发病机制小儿厌食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杨丽娟等[2]认为,厌食症的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家长未及时添加辅食,小儿断乳年龄过大可导致小儿偏食,饮食习惯不良或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重要的病因。另外精神、药物及季节等因素均可造成小儿厌食。孟宪敏等[3]认为,全身或局部疾病、喂养不当是导致小儿厌食症最主要的后天因素,各种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也是厌食的因素之一。另外,精神因素及药物影响也可造成厌食,但所占比例较低。胃运动功能的异常是小儿厌食症最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张寅等[4]对30例厌食症患儿进行液体胃排空、胃动力学指标测定,结果证实患儿确实存在胃运动功能障碍的情况。蒋丽蓉等[5]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小儿厌食症密切相关。对此类患儿及早治疗有利于改善患儿营养及发育[6]。姜永红等[7]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脑肠肽与小儿厌食症密切相关。多种神经肽能刺激或抑制下丘脑弓状核神经肽Y(NPY)和刺鼠相关蛋白(AgRP)的表达释放,从而影响食物摄入,导致脑肠肽-摄食中枢紊乱。微量元素与厌食密切相关,尤其是锌的缺乏在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肖满田[8]将厌食症患儿的血锌、血硒、血铁、血钙、血镁与正常儿童比较,发现厌食症患儿的血硒及血锌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表明硒的缺乏可导致患儿味觉异常,缺锌则使患儿味觉的敏锐度降低,导致患儿摄食量减少。蒋少华等[9]研究厌食症患儿的血清微量元素,发现厌食症患儿除缺锌外还可出现镁、钙、铁的降低及铜的升高,提示厌食可能还与其他微量元素的失调有关。1.2诊断标准临床发现大部分厌食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可无异常表现,为功能性厌食,仅有小部分患儿有器质性疾病。许多西医书籍并未将小儿厌食症列为单独的病种,而是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症状。2002年第7版《实用儿科学》[10]将小儿厌食症归为一个独立病种,并定义为: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2小儿厌食症的中医研究概况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的一种脾胃疾病。中医古籍对此病记载较少,至宋代将其列为儿科独立病证,称为“乳食不下”。后世医家又有恶食、食不下、不能食等多种病名[11]。2.1病因病机小儿厌食症的病位主要在脾,脾失健运,胃纳失司为主要病机。正如《灵枢·脉度》所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胃健运才可知饥欲食。各种原因使脾失健运均可导致厌食。古代文献中有许多针对厌食病因病机的论述,如《素问·奇病论》指出“甘者令人中满”,《素
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幼幼集成》指出“或因病有伤胃气,久不思食”,可见古人对厌食一证已有较全面的认识[11]。
现代医家对厌食症的病因进行统计研究,也颇有所获。胡爱国[12]对临
床300例厌食症患儿进行统计,发现厌食症的病因主要与喂养不当、先天不足、久病伤脾、思虑过度、暑湿熏蒸等有关。其中喂养不当占47.9%,先天不足占20.8%,久病伤脾占27.1%,为最主要的三大病因。王霞芳[13]经过
20余年的临床实践,将厌食症辨证分
为湿食里滞型、脾胃气虚型、肝胃不和型、营卫不和型及胃阴不足型。曾静雯[14]认为,夏季暑湿较重,暑湿熏蒸,
脾更易为湿所困,脾阳失展,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不思纳谷,故部分患儿夏令时症状可进一步加重。2009年出版的《中医儿科学》[15]将厌食症的病因
归纳为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
及情志失调,与临床统计结果基本相符,病机则归纳为脾胃不和,纳化失职,主张以健脾开胃为治疗大法。陈明英[16]认为,小儿厌食症与肝的疏泄
失常密切相关,虽然部分医家认为小儿情志病少,然清代《冯氏锦囊秘录》指出小儿“魂魄神志意之五志既全,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便有”,临床肝旺的厌食症患儿也屡见不鲜。
0851河北中医2014年10月第36卷第10期HebeiJTCM,October2014,Vol36,No.102.2诊断标准目前中医诊断尚无
统一标准。临床诊断以食欲减退为主。2003版上海市卫生局制订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7]将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定为: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可,活动如常;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之物,嗜吃零食或偏食等。3小儿厌食症的西医治疗方法3.1促进胃动力药物刘洪清[18]应用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厌食症患儿36例,治疗2周。结果:患儿食欲改善,饭量增加,总有效率85.19%。说明多潘立酮作为促进胃动力药,作用于外周的多巴胺受体,可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有效消除由于胃动力不足而产生的消化不良。尹小勇[19]应用西沙必利片治疗小儿厌食症46例,并与对照组应用复合维生素B液治疗小儿厌食症31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75%的患儿1周内食欲改善,3周后有效率93.5%。对照组20.8%的患儿1周内食欲改善,3周后有效率51.6%。2组1周内食欲改善率、3周后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西沙必利为多巴胺拮抗剂,不易渗透中枢,可作用于食管、胃及大小肠,起到促进胃肠道蠕动与排空的作用。3.2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制剂因小儿厌食症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密切相关,补锌剂作为常用药物被单独或联合应用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姚子玉等[20]应用锌硒宝片治疗缺锌的厌食症患儿180例,治疗1个月,总有效率93.9%。韦彦成[21]应用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联合葡萄糖酸锌片治疗小儿厌食症45例,总有效率87.0%。3.3调节肠道微生态制剂许春娣等[22]应用培菲康散剂治疗厌食症患儿134例,治疗4周,总改善率84%。说明调节肠道微生态制剂对小儿厌食症有疗效,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有益菌的比例,促进肠道对营养的吸收,且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促进肠道蠕动,提高患儿饥饿感,从而改善症状。3.4其他欧立平[23]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厌食症56例,好转率96.4%。通过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水平,达到预防细菌和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目的,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4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方法4.1中药辨证论治江育仁教授认为,小儿厌食症当用运脾法治疗,小儿脾常不足,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有动而不息之意,是脾的基本生理功能,以张隐庵《本草崇原》“凡欲运脾,则用苍术”的理论基础,将苍术作为运脾的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并将小儿厌食症分为偏于功能失调和偏于脾胃虚弱2种。偏于功能失调者,予燥湿、理气、消食法,药用苍术、佩兰、陈皮、鸡内金、焦山楂等;偏于脾胃虚弱者,予健脾、益气法,药用党参、茯苓等,配以助运之神曲、陈皮等[24]。王霞芳[13]将小儿厌食症分为5型,即湿食里滞型、脾胃气虚型、肝胃不和型、营卫不和型及胃阴不足型。湿食里滞型方用董氏开胃散加减(药物组成:胡黄连、五谷虫、厚朴、青皮、陈皮、茯苓、莱菔子、连翘、枳实);脾胃气虚型方用异功散加味;肝胃不和型方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营卫不和型方用桂枝汤加味;胃阴不足型方用养胃汤加减。应用经典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报道很多,参苓白术散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方剂之一。童桦等[25]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药物组成:山楂、神曲、茯苓、陈皮、党参、炒白术、淮山药、炒麦芽、扁豆、连翘、甘草。结果:总有效率95.0%。赵希林[26]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多种证型小儿厌食症30例。以藿香、葛根、甘草、木香、太子参、茯苓、白术为基本方,脾失健运型去白术加苍术、枳实炭、神曲;脾胃气虚型去木香,加山药、枳实炭;脾胃气阴不足型去木香,加山药、乌梅、石斛;肝脾不和型加柴胡、白芍药、香橼、佛手。结果:总有效率96.7%。周黎黎[27]临床观察发现,加味益胃汤(药物组成:北沙参、麦门冬、生地黄、玉竹、石斛、生麦芽、生谷芽、藿香、山药、莲子、乌梅)可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此方可改善厌食症状,并可减轻患儿手足心热等阴虚证候。殷琦侃[28]应用桂枝汤治疗小儿厌食症,
将桂枝汤和消导药配合使用,经临床观察确实可改善患儿症状。尤在泾曾言桂枝汤“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厌食症患儿既有饮食积滞,又有脾失健运,此类患儿消不宜,补不受,恰可用桂枝汤调其阴阳。无论是名家经验还是经典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当从脾论治,以求脾气健运,胃纳如常,脾胃升降有序。4.2中成药治疗徐银芳等
[29]
应用
王氏保赤丸治疗以脾失健运为主要病机的小儿厌食症50例,有效率92.0%。沈永权等[30]应用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
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100例,可明
显改善患儿食少、腹胀、腹痛及大便异常等症状,总有效率76.92%。夏以琳等[31]应用健脾四号合剂(药物组成:
苍术、麦麸草、茯苓、藿香、厚朴、车前子、黄芩、甘草)治疗湿阻中焦、脾失健运的厌食症患儿30例,并与对照组应用多潘立酮混悬液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2组胃动力均有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健
脾四号合剂在提高患儿食欲的同时也可改善患儿胃动力,并且副作用更小。除服用中药及中成药,外治法也可应用于厌食症患儿,针对进食进药极度困难或伴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外治法更能突显其优势。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疗法,如与内服药物配合,内外合治,能进一步提高疗效。5结语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常见病,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故家长对本病尤为重视。厌食症患儿多无器质性疾病,合理喂养和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是关键,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排除厌食诱因,所以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十分重要。在小儿厌食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临床治疗仍以改善食欲为主。目前西医主要应用促进胃动力药物、补锌剂及调节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临床可起到一定疗效,但患儿
1851河北中医2014年10月第36卷第10期HebeiJTCM,October2014,Vol36,N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