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病因

合集下载

中医内外兼治小儿厌食症50例临床观察

中医内外兼治小儿厌食症50例临床观察

32胃 阴不 足 型 : 证 要 点 : . 辨 口干 多 饮 , 不喜 进 食 , 质红 , 细 而 不化 , 部胀 满 , 不 调 为 主要 特 征 。 舌 脉 腹 大便 而厌食 症则 无 此特 症 。
数 , 法 : 胃育 阴 , 用 : 胃增 液 汤 加 味 , 药 : 斛 、 梅 、 其 次 和疳症 区别 , 治 养 方 养 方 石 乌 疳症 是 由于喂 养 不 当或 多种 疾病 影 响 , 脾 胃 使 沙参 、 玉竹 、 白芍各 lg脾 气不 足加 山药 , o, 口渴烦 躁 加 天花 粉 。 受 损 , 液耗伤 而致 的慢性 疾 病 , 厌食 症 足 除外其 他 慢 性 消化 气 而
关键词: 小儿 ; 食 症 ; 厌 内外 兼 治 ; 医; 中 临床观 察 中图分类号 :7 5 文 献标识 码 : R 2. 7 B 文章 编号 :06 07 (叭02 —0 6 0 10— 992 )104 — l
厌食 症 属 于 中医厌 食 范 畴 ,发病 原 因主 要是 饮 食 不 节 。 喂 无 效 。有效 率 9 % 8 养 不 当 、 致脾 胃不 和 , 纳 运化 失健 。若 因外感 或 某 些慢 性 疾 5 典型 病例 导 受 病 引起 的食 欲不 振 , 不 属 于本病 范 畴 。小 儿 饮食 不能 自节 , 则 加 患儿 、 某 、 、0岁 , 生 子女 , 市居 民 , 庭 条 件 优越 , 李 男 l 独 城 家 之脾 常 不足 , 常有余 , 肝 故易致 pJ 患 此症 。 bg 笔者 从 医几 十年来 , 爷爷 奶奶 带 养特 别溺 爱 。就 诊 , 素 厌食 、 食 , 纳 饮 , 平 拒 不思 食物 深深 感 到 , 由于 目前 生 活水 平 不 断提 高 , 独生 子 女 增 多 , 长对 无味 , 家 面色 少 华 , 稀 面 黄 , 体 消 瘦 , 神 活 动 尚可 , 小 便正 发 形 精 大 孩子 的 过分溺 爱 , 零食 的增加 , 速 了厌食 症 的 比例 。从 临 床 实 常 , 加 舌淡 苔 白微腻 , 尚有力 , 证 要点 ; 合脾 胃失 健 型 , 脉 辨 符 故用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

引言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儿科疾病,以长期食欲减退、厌食、腹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如饮 食习惯、环境、遗传等有关。中医学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习惯、中医体质、中医经络等方面。 小儿的饮食习惯如过多食用生冷、油腻、煎炸等食物,或饮食不规律、偏食等 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厌食症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的体质 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较弱,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经 络理论则认为,脾胃经络与小儿厌食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药治疗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 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完善中医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探讨小 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以期对治疗方案做出更加精准的调整;2)加强小儿厌 食症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完善辨证论治体系;3)
西医研究进展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实验室指标和仪器检查的方法上,以 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另外,药物治疗也是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手段, 包括促进食欲和营养补充剂等。然而,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之处,如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对病情的长远影响尚不明确,且心理因素在疾病 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也需进一步探讨。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上常采用中药汤剂、中药灌肠、中 药贴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中药汤剂是根据不同证型,配制不同的方剂,以达到 调和脾胃、增进食欲的目的。中药灌肠是将中药煎成灌肠液,通过直肠给药, 以缓解厌食症状。中药贴敷则是将中药制成贴敷剂,外敷在小儿脐部,通过经 络作用改善厌食症状。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8 姜锦林 . 2] 中医药 综合 疗 法 治 疗过 敏 性 鼻炎 10例 体 2
会 [ ] 中华实用 中西医杂志 ,04 4 1 ) 1 . J. 2 0 , (7 :0 [9 刘巧平 , 建华 , 2] 刘 张亚 力.针刺鼻丘穴治疗变 态反应性 鼻炎 [ ] 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 ,0 5 2 ( ) 7 J. 20 ,8 3 :5—7 . 6 [0 赵 时碧 , 3] 张丽 , 赵颜 利 , 赵 氏雷 火 灸治 疗常 年性 变 等. 应 性鼻 炎 的 临 床 研 究 [ ] 针 灸 临 床 杂 志 ,0 5 2 J. 20 , 1
( )1 2 . 6 :9— 1
[ 1 吴朝晖. 氏抗 敏 鼻炎方 治疗 过敏性 鼻炎 3 2] 蔡 5例 [ ] J.
安徽 中医临床杂志 ,0 3 1 ( 2 :6 . 20 ,5 1 ) 49 [ 2 刘正隆.治疗过敏性鼻炎 18例 临床 报告 [ ] 江西 中 2] 0 J.
医药 ,0 2 3 ( ) 1 . 20 ,3 6 :8
关 键词 : 小儿厌食 症 ; 中医治疗 ; 综述 中图分 类号 : 2 2 4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0 3—8 5 2 o ) 4— 0 2— 3 17. 1 A 10 4 0(o 7 0 0 5 0
小儿厌食 症是指小儿长期 见食不贪、 欲不 食 振 、 至拒食 的 一种 常 见 的慢 性食 欲 障 碍 性 疾病 , 甚 是 儿科 的常 见病 、 多发 病 , 病 程较长 , 般为 2月 其 一 以上 J 。本病 属 于祖 国 医 学 “ 食 ” “ 食 ” “ 恶 、伤 、食 积 “ 、 痰滞 ” 等范 畴 。中 医认 为小 儿厌 食 多 与乳 食 不节、 痰湿内生 、 禀赋不足、 胃虚弱、 脾 情志不舒等 因素有 关 , 其病 位在 脾 胃。近几 年来 本病 有 日渐增

于己百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二法

于己百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二法
与鸡 内金组成 的对药健脾 益 胃,促 进 纳运 ,是治疗脾虚
不嗜食 、厌 恶进食 、不思饮食 ,实 则均为食欲减退 ,故
除满。鸡 内金 、砂仁 “ 宽中健 脾 ,消食磨 胃”( 滇南本 《
草 》、“ ) 醒脾 ,养 胃,通滞 气”( 本草纲 目》 《 ;焦山楂 、
炒麦 芽与神 曲合称 “ 焦三仙 ” ,消食 开 胃,是 治疗食积 、 食滞 的必用之 品 ;莱菔子既 消食 ,又行 气,主治消化不
科发挥》更是 明确指 出 “ 儿有 少食而易饱者 ,此 胃不受 、
脾之不能消也 ” 。因 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胃气主 降,脾 气主升 ;脾 胃纳运结合 ,升 降相因 ,食欲 才能正常 ,消
胀满 ,加木 香 lg O 、白芷 1 g 2 ,行气散郁 ;苔黄腻者 ,加
藿香 lg 薏苡仁 1g 化湿 醒 胃; O、 5, 便秘较甚 , 加大黄 ( 后 下) g 6 ,通腑泻热 ;胃热较甚 , 蒲公英 3 g 加 0 、连翘 3 g 0,
第 8卷第 l 4期 ・ 第 9 总 4期
21 0 0年 0 7月 ・下 半 月 刊

D墩 远O UF CC A 程育 TI /N OA N
于 己 百 教 授 治 疗 小 儿 厌 食 症 二 法
曹卫鹏 陈光顺 甘 肃省 兰州军 区空军机 关 医院 ( 3 0 0) 702
关键 词 :小 儿厌 食 症 ;名医 经验 ; 中医 药疗 法
d i 1. 6/i n17—792 1.4 0 o: 0 9 9 .s. 22 7.001. 3 3 js 6 0
文 章 编号 : 17-7 9 (00 1—0 50 6227 2 1 ).40 0 —2
于 己百教授耕耘 杏林六 十载 ,注重经 典学习 ,崇 尚 仲景学说 ,兼及 各家所长 ,中医理论功底深 厚 ,临床实 践经验丰富 ,治学严谨 ,勤奋 善思 ,师古不 泥 ,勇于创 新。在临证 中,尤其对小儿厌食症 的治疗 有能才能和谐 。胃为腑 ,属阳土 ;脾 为脏 ,属 阴土 ; 胃病易实易热 ,脾病 易虚 易寒 。观之 临床 ,于教授指 出 小儿厌食症 常 由 “ 胃热 ”胃失和降 ,脾 失健运 ,或 “ 脾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性感 染时 常伴有 短 期 厌食 ; 期 厌 食者 多伴 有 面 色 长
萎黄 , 体质 量不增 或 下 降 , 体 消瘦 , 肢 常有 器 质 或 精
神方 面的 障碍 。

泻 、 炎 或 其 他 传 染 病 后 , 虚 , 气 亏 之 , 及 脾 肺 体 正 伤
胃, 或病 后失 于调理 , 运 胃纳失 健 , 脾 可致 长期 厌食 。 1 3 先 天不足 , 天 失 养 先 天不 足 的婴 儿 , 称 . 后 古 “ 怯” 胎 弱” 多见 消瘦 、 胎 或“ , 胃肠 薄弱 , 出生 后 , 往往 不欲 吮乳 。后 天如失 于调 养 , 每易 造成 脾 胃虚 弱 , 不 思乳 食 , 以喂养 。诚 如《 儿 药 证 直诀 ・胎 怯 》 难 小 所
而成疾 者 ” 。说 明乳 食 壅 积 , 伤 脾 胃 , 致 食 ; 因生 活 环 境 改 变 , 志 或 情 不 畅 , 虑 伤脾 , 虚不 适 而致 厌 食 。万 密 斋 认 为 : 思 脾 “ 盖儿 初生 , 性多 执 拗 …… , 易使 怒 伤肝 气 生 病 ” 均 , 说 明“ 怒伤肝 ” 。因此 , ,g 食症 的治疗 上 , 食 在4 J 厌 饮
作 者 单 位 :1 0 5成 都 , 都 中 医药 大 学 附 属 医 院儿 科 607 成
第~作者 : 于苏平(9 5 , , 1 5 一)男 副教授 、 副主任 医师。研究方向 : 中西医结合治疗dJ 脾 胃疾病 , — i sh 2 @1 6c m。 ,L E mal z l 0 2 .o :
国情 的 以 预 防 、 理 指 导 与 治 疗 相 结 合 的有 效 措 施 。 心 【 键 词 】 厌 食 症 / 医 药 疗 法 ; 医 学 , 国传 统 ; 病 因 ; 病 机 ; 儿 童 关 中 中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的相关知识一、概述: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一般为2月以上。

可发于任何年龄,以1 ~ 6 岁为多见,个别可延及学龄期。

于夏季暑湿当令,脾为湿困之时,常使症状加重。

本病属于中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

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

二、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与小儿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有关。

微量元素锌参与体内的多种酶的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缺锌时酸的活性下降,因而影响食欲。

中医学认为,厌食可由饮食不节、先天不足、多病久病、暑湿熏蒸、环境精神因素影响等多种原因引起。

《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食欲,致肌瘦。

”在众多病因中,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其任意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饮食不节,偏食多食,饥饱不均,久而久之,损伤脾胃,导致脾运胃纳功能失调。

然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食不消,脾胃不和,则水谷精微不得四布以滋养全身,进而出现见食不贪、肌肉消瘦、面色不荣等症。

患病日久,可致患儿身体瘦弱,正气不足,易感受各种病邪,变生疳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患,严重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三、临床症状及危害:厌食的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拒食、饮食过少、便秘、间断性腹痛、盗汗、消瘦、反复感冒等。

可导致腹泻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功能紊乱、机体防御功能差导致细菌、病毒感染或肠道内菌群失调。

同时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厌食若长期发展,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以及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易患各种疾病。

四、诊断:西医诊断标准: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持续2周以上,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诊断为小儿厌食症。

中医儿科学孩子厌食症的中医调理之道

中医儿科学孩子厌食症的中医调理之道

中医儿科学孩子厌食症的中医调理之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厌食是让许多家长感到头疼的问题。

看着孩子对食物提不起兴趣,日渐消瘦,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

其实,中医在调理孩子厌食症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孩子厌食症,在中医看来,多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若喂养不当、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都容易导致脾胃受损,从而出现厌食的症状。

首先,喂养不当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吃过多的零食、甜食,或者饮食没有规律,时而过饱,时而饥饿,这些都会损伤脾胃。

另外,食物的种类过于单一,或者烹饪方式不符合孩子的口味,也会让孩子产生厌食情绪。

情志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惊吓、压力过大,或者家庭氛围不和谐,都可能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

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的思虑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进而影响食欲。

久病体虚同样不容忽视。

孩子生病后,身体的正气受到损伤,脾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病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调理,就容易出现厌食的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调理孩子厌食症的呢?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中医会开出相应的方剂。

比如,如果孩子是脾胃气虚型厌食,表现为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可能会使用四君子汤加减来健脾益气。

如果是脾胃阴虚型厌食,表现为口干多饮、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可能会用养胃增液汤来滋养脾胃之阴。

除了中药,中医推拿也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手段。

家长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比如顺时针按摩孩子的腹部,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还可以按摩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位,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

食疗在调理孩子厌食症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山药粥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以将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与大米一起煮粥给孩子吃。

山楂麦芽汤能消食开胃,用山楂、麦芽加水煮后,给孩子当茶饮。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调理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少吃零食和甜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病因
小儿厌食症作为儿科常见的疾病类型,城市儿童的整体发病率比农村高,1-6岁是厌食症的高发期,该疾病主要表现便是儿童对食物兴趣低,临床称为食欲不振及拒绝进食,该疾病治疗后整体预后良好,一旦病情延展,容易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及身体发育,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或则无法进入睡眠状态,儿童发生厌食症对家长的生活也会产生影响,该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在中医领域厌食症属于“不食”、“不嗜食”等范围,因此,中医及西医治疗厌食症均有不同看法,因此,还需明确小儿厌食症中西医病因,从而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一、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通过对厌食症儿童的长期观察,发现厌食症属于一种独立疾病,主要是食欲减退及消失,进食量少,在餐桌上人们会看到儿童,吃两口饭菜便下桌,长期出现这种情况,便思考儿童已经发生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目前并无明确的发病机制,厌食症病因合并多种因素,比如,家长在喂养小儿过程中添加辅食时机不当,或者小儿断母奶年龄过大,或小儿饮食习惯差,或受疾病、精神及药物因素影响,或微量元素缺乏,均会导致小儿偏食厌食。

研究认为上述喂养不当、全身及局部疾病等都是主要因素。

精神及药物因素也可导致儿童发生厌食,但引发的厌食率较低。

微量元素与厌食症紧密相关,尤其儿童缺锌、铁是引发厌食症的重要因素,故在儿童厌食症治疗过程中,我们往往为儿童补充钙铁锌等元素,使得儿童厌食有效改善。

另根据胃动力学标准,我们认识到胃肠活动异常亦是厌食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临床在检查厌食症过程中,实验室指标一般没有异常表现,只有小部分儿童存在器质性病变,才有相应的检验指标改变。

二、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小儿厌食症在中医中早有记载,我们可以对古代典籍进行回顾,宋朝时期将厌食症纳入儿科独立疾病范畴,被人们称之为“乳食不下”,后世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恶食、不能食等病名。

对小儿厌食症病因进行分析,中医学者认为儿童脾胃功能失调是主要诱因,在《灵枢·脉度》中便有所记载,脾胃健运情况下人们才能正常饮食。

古代资料中很多资料都对厌食症病因有所记载,在《素问·奇兵论》中指出厌食症往往是“胃肠所伤”,或者受到其他疾病影响,伤及胃气,久不能食,这也体现出古人对厌食症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现代医学研究者对厌食症的病因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古代学术思想,认为厌食症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病位主要在脾胃。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存在婴儿期未及时添加辅食;或过食肥甘、恣意生冷;或饥饱无度,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若患他病,误用攻下、苦寒之药损伤脾阳;过用温燥之药耗伤胃阴;或夏伤暑湿,湿热困脾,均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厌食。

胎禀不足,后天失于调养,也可致乳食难增进。

小儿卒受惊吓或思念压抑或环境变更,均可致情志抑郁,肝失条达,乘脾犯胃,形成厌食。

三、小儿厌食症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
①西医治疗厌食症的方法:医学研究者认为治疗小儿厌食症可以采取西医治疗方式,比如,使用多潘立酮悬浊液配合葡萄糖溶液治疗,经过两周治疗,儿童厌食症便会有明显改善,家长们会发现儿童吃东西的动力有所增加,多潘立酮是一种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能加速患儿排空胃肠,消除胃动力不足引发的消化不良问题;也有人认为针对儿童厌食症,可采取西沙必利片治疗,该药物能改善儿童食欲,西沙必利片作为多巴胺拮抗剂,在食管及胃肠中起效较快,加速胃肠道蠕动能力,进而增进小儿食欲;还有使用培菲康散剂治疗厌食症,通过调节儿童胃肠微生态系统,提升胃肠道有益菌的同时,也能加速身体营养吸收,儿童在服药一段时间后会感到饥饿,从而加大饮食摄入量,逐渐达到治愈厌食症的目的,整体效果较为理想。

②厌食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内容丰富,儿童发生厌食症的原因在于脾胃失调,故可采取运脾法治疗,运有动之意,是脾脏的基本功能。

中医将儿童证型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治疗以运脾开胃、健脾益气、
滋脾养胃为主。

脾失健运型患儿,结合理气及消食法治疗,运脾开胃,方剂中包含苍术、佩兰、陈皮等;脾胃气虚型患儿则是采取益气法和健脾法治疗,常见药物是党参、茯苓、苍术等;胃阴亏虚型患儿则采取滋养法治疗,滋脾养胃,常见药物是麦冬、生地、乌梅等。

也有人将小儿厌食症分为五种类型,包括脾胃气虚型及肝胃不和型等,比如,脾胃气虚型患者可采取异功散加减治疗,而营卫不和型则施以桂枝汤加减治疗。

经典方剂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报道较多,茯苓白术散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剂,药物成分中含有山楂、陈皮、党参、茯苓、扁豆、连翘等,该药物对厌食症的整体治疗效果显著。

③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厌食症的常规治疗理念,在厌食症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对症的中成药,比如,针对脾失健运引发的厌食症,选择健脾四号合剂治疗,药物中包括苍术、茯苓、车前子、黄芩、甘草等,并联合西药调节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联合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药物成分发生冲突,在口服西药1小时后,家长可以让儿童口服中药,通过药物联合作用改善儿童机体微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厌食症治疗效果。

但多数儿童不愿意口服中药,他们会感到中药太过苦涩,难以下咽,因此,人们可以以中药片剂为主,这种药物下咽较为容易,也不会使儿童对服药产生恐惧感。

部分儿童能够接受中医按摩及推拿、针灸治疗,此类治疗方法在中医领域属于外治法,在按摩推拿时,主要通过顺运内八卦及清补脾经等手法,改变儿童脾胃环境,并适当为患儿补充锌元素及钙元素,以此联合治疗也能见到显著效果。

总而言之,在儿童厌食症治疗过程中,应当关注厌食症的中西医病因,结合病因采取对应的中医及西医治疗方式针对性更强,结合患儿机体状态及胃肠环境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能改变单一西医及中医治疗现状,使儿童能健康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