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厌食症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病(TCD编码:BEZ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症(ICD-10编码:R63.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临床常见证候:脾虚食积证脾胃不和证脾胃阴虚证脾虚肝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厌食病(厌食症)。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厌食病(厌食症)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微量元素、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腹部彩超、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食积证:健脾消食。

(2)脾胃不和证:运脾开胃。

(3)脾胃阴虚证:滋脾养胃。

(4)脾虚肝旺证:疏肝健脾。

2.外治法(1)药物敷脐法(2)穴位贴敷疗法(3)推拿疗法(4)捏脊疗法(5)针灸疗法(6)针刺四缝穴疗法(7)耳针疗法(8)隔药艾灸(9)刮痧疗法(10)脉冲离子导入经皮给药治疗3.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食欲增强,食量增加。

中医小儿厌食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小儿厌食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小儿厌食症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表现有:1.病程较长,一般指2个月以上;2.以厌恶进食,食欲减低、食量减少同时存在,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较,以厌食为主症;3.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不是指其它疾病中可出现的厌食症状。

临床上分为脾失健运、胃阴不足、脾胃气虚、肝气不和四种类型。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足三里。

【操作】局部消毒,先用生姜片擦足三里,再用艾条点燃端对准施灸部位约0.5寸高度,灸3分钟。

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能耐受为度。

1次/天,3天为1疗程。

2.穴位贴敷疗法【药物】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IOg,炒菜瓶子6g,炒鸡内金5g o【操作】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加淀粉1〜3g,用开水调成糊状,晚上临睡前敷于患儿脐上,外用纱布覆盖,加胶布固定,第2天早上取下。

每日1次,连用5天为1疗程。

如不愈,可间隔1周,再用1疗程。

3.拔罐疗法【主穴】足三里(双侧)、中脱穴。

【操作】取生姜30g,肉桂3g o用水250ml先煮生姜,微沸后10分钟加肉桂,2〜3分钟取汁,取口径适中的玻璃罐3只,将药汁倒入,闪火法将罐扣于穴上,5分钟左右取下,每日2次。

适用于脾胃气虚之厌食症。

4.耳穴压豆疗法【主穴】脾(双)、胃(双)、右肝、右皮质下、左内分泌。

腹痛者加腹;腹胀者加艇中;腹泻者加大肠、神门;盗汗者加心、肺、神门;易感者加咽、内外鼻。

【操作】为用75%乙醇常规消毒两侧耳廓,在脾、胃、神门、内分泌等穴处,用0.5Cm义0.5Cnl的胶布贴压白芥子籽,其中胃穴需要用2粒药粒上下紧密排列贴压。

每日按压10次以上,每次1分钟,5天换贴1次,10次为1疗程。

5.按摩疗法【主穴】肾俞、脾俞、胃俞。

【操作】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示指抵在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示指前方,合理夹住肌肉提起,而后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5次,但捏第3次时,在肾俞、脾俞、胃俞穴处将皮肤提起。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的相关知识一、概述: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一般为2月以上。

可发于任何年龄,以1 ~ 6 岁为多见,个别可延及学龄期。

于夏季暑湿当令,脾为湿困之时,常使症状加重。

本病属于中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

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

二、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与小儿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有关。

微量元素锌参与体内的多种酶的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缺锌时酸的活性下降,因而影响食欲。

中医学认为,厌食可由饮食不节、先天不足、多病久病、暑湿熏蒸、环境精神因素影响等多种原因引起。

《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食欲,致肌瘦。

”在众多病因中,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其任意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饮食不节,偏食多食,饥饱不均,久而久之,损伤脾胃,导致脾运胃纳功能失调。

然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食不消,脾胃不和,则水谷精微不得四布以滋养全身,进而出现见食不贪、肌肉消瘦、面色不荣等症。

患病日久,可致患儿身体瘦弱,正气不足,易感受各种病邪,变生疳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患,严重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三、临床症状及危害:厌食的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拒食、饮食过少、便秘、间断性腹痛、盗汗、消瘦、反复感冒等。

可导致腹泻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功能紊乱、机体防御功能差导致细菌、病毒感染或肠道内菌群失调。

同时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厌食若长期发展,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以及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易患各种疾病。

四、诊断:西医诊断标准: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持续2周以上,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诊断为小儿厌食症。

儿科小儿厌食病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小儿厌食病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等慢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较长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1/2。

(2)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3)应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排除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

(二)证候诊断1.脾虚食积证:食少,纳呆,懒言,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

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缓无力。

2.脾胃不和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常伴有嗳气泛恶,脘腹饱胀,大便不畅。

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濡缓或滑数。

3.脾胃阴虚证:食少、纳呆,口舌干燥,喜冷饮。

面色黄无光泽,皮肤干燥,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数。

4.脾虚肝旺证:厌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

舌光苔净,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食积证治法:健脾消食。

推荐方药:异功散加味。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佩兰、砂仁、神曲、鸡内金等。

经验方加减:佛手、山楂、麦芽、苍术、石菖蒲、白术、九香虫、党参等。

中成药: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等。

2.脾胃不和证治法:运脾开胃。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厌食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个症状,是由喂养不当、偏食零食、饥饱不匀等损伤脾胃所引起。

多见于婴幼儿。

病程较长,日久气血俱虚,抵抗力差,容易诱发其他病症。

【诊断】1.本病长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嬉耍如常,脉平,苔薄白,舌质正常。

2 .所表现的厌食、消瘦诸症,应与小儿府证作鉴别。

府证中的“府气”候,除消瘦食少之外,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腹胀,大便稀酒或便秘3 .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轻度下降。

部分患儿有血清锌、胃泌素降低。

4.需要排除肝炎、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出现的厌食症状。

【治疗】厌食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之外,尚有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等,均能收效。

其治疗原则,皆是调理脾胃。

比较而言,药物治疗与推拿或外治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论治厌食病在脾胃,辨证时应辨别以脾运失健抑或胃阴不足、脾胃气虚。

虽然三者均以厌食为主症,但有运化失健或阴虚、气虚之不同,要从证、舌方面加以鉴别。

治疗法则,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为指导思想,着重调和脾胃,转运中焦气机。

1.牌失健运证食欲不振或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净或薄腻,舌质正常,脉尚有力。

乃厌食初起,脾胃运化失常所致。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举例: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苍术、山楂、麦芽、佩兰、神曲各10g。

加减:腹胀,加鸡内金6g或枳壳6g。

便清,加怀山药10g,炮姜炭3g。

2.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大便干结,舌苔花剥或光红少津,夜寐不宁,面色微黄。

此素体阴虚,胃失濡养所致。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举例:养胃增液汤加减。

石斛、沙参、白芍各IOg,甘草、乌梅各4g,陈皮5go加减:苔腻、夹湿,加意及仁、茯苓各10g。

便澹,加山药10g,诃子肉5g。

拒食,加佛手片6g,谷麦芽各10g。

3.脾胃气虚证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形体偏瘦,不思饮食,食少便澹,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健牌益气。

方药举例:异功散加减。

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1、厌食时间:首先可以从厌食时间来做出诊断,通常来说,小儿厌食症会持续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时间。

2、年龄:据临床实践表明,小儿厌食症大多发生在14岁以下的男女儿童。

3、食量:小儿厌食症还可以通过食量进行诊断,一般3岁以下儿童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不足50克;而对于3岁以上儿童来说,如果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不足75克。

除此之外,摄入的肉、蛋、奶等都特别少,这就可以诊断为小儿厌食症。

4、味觉敏锐度:有些小儿厌食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味觉敏锐度降低的现象,其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舌菌状乳头肥大,严重者会还出现萎缩的症状;诸如此类症状可辅助判断小儿厌食症。

5、生长发育:通过生长发育的标准也可以判断小儿厌食症,在临床上小儿厌食症患儿的身高、体重都会低于同年龄正常平均水平,甚至在厌食期间患儿的身高、体重无增加。

6、膳食调查:小儿厌食症患儿的饮食会受到影响,其蛋白质、热能摄入量也会受影响,如果达不到供给量的70%~75%,而摄入的矿物质及维生素达不到供给量标准的5%,可判断为小儿厌食症。

7、除掉小儿厌食症病因以后,食欲慢慢的恢复正常。

厌食诊断详述

厌食诊断详述

厌食诊断详述
*导读:厌食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贫血;血生化检查血浆蛋白下降,顽固性神经性厌食症患儿有17-羟类固醇下降,血浆皮质醇含量正常或偏高等。

其他辅助检查:应常规拍胸片,做B 超、心电图等检查,以寻
找病因或排除疾病。

诊断:遇有厌食患儿,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作好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化验。

分清是否由于全身或消化系统疾病引起,是否药物影响,有否微量元素或内分泌素缺乏。

还要调查患儿家庭、托儿所及学校环境,有无不良精神刺激与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

然后确定病因。

偏食是儿童保健门诊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也是婴幼儿喂养困难、营养素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般表现为拒吃某种食物、挑吃自己喜欢的饭菜、不愿尝试新的食物和对食物缺乏兴趣等。

据调查,挑偏食现象好发于6个月至6岁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比例高达30%。

食欲减退是指由多种功能性障碍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不想进食
或进食量显著减少。

预后:一般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后,预后多良好。

对伴有明显营养不良患儿或顽固性精神厌食症患儿,应采用中西结合、综
合治疗方法。

预防:首要的是合理喂养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见前述。

其次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避免滥用药物,增强体质,适当室外活动,保障小儿身心健康成长。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厌食的诊断,厌食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厌食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3-6岁育儿知识-厌食症的初期症状

3-6岁育儿知识-厌食症的初期症状

厌食症的初期症状【导读】厌食症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大部分人听到这个词可能只是一笑置之,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厌食,听着难免好笑。

可就是有那么一群人在你们为了混口饭吃而奔波劳累的时候他们却吃不了饭,甚至看到食物就会出现恶心反感呕吐。

厌食症是一种疾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厌食症的造成原因是什么,厌食症的初期症状是怎么样的,让我们一起往下了解吧。

厌食症的初期症状厌食症的初期症状是什么样的?很多人可能不会去多加在意,只是当做天气原因或者是近期肠胃不舒服,其实不然。

那么究竟所谓的厌食症是什么样的呢?厌食症患者不一定就说食欲极其的差,也会有食欲很好的时候,但是真正到了要吃饭的时候就感觉吃不下东西,吃一点就觉得饱了,胃部胀满。

而有的患者则表现为看见食物就不想吃,即使在很饿的情况下也不会想要去吃东西,但为了摄取能量,也会逼迫自己去吃一些东西。

厌食症初期在看到自己很喜欢吃的东西的时候也兴致缺缺提不起食欲,即使强迫自己去吃下东西过后,也会出现呕吐。

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生理状态,长期下去会对我们的身体正常非常大的伤害。

现在很多女孩子为了最求苗条的身材,都会通过节食的方法减肥,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健康的。

如果严重的话会出现厌食症,所以女生减肥一定要用合理健康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家人负责。

得厌食症的原因讨厌,厌恶进食,其实挺难想象,这从身体本身需求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那么得厌食症的原因有哪些?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让人出现这种违法本能的心理,行动的上的变化呢?第一,小孩子厌食。

小孩子的肠胃消化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如果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不加以注意小朋友的饮食,小朋友吃的杂,吃的零食副食物多。

挑食正餐不吃,家长纵容不理,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小孩子出现厌食症。

第二,减肥,怕胖。

很多女性为了减肥,生怕自己变胖,身材难以维持。

首先都会制定一套自己的减肥饮食,时时刻刻计较着卡路里的摄入,担心摄入过多的脂肪造成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一听到这个,妈咪们肯定会觉得很烦恼。

因为孩儿吃不下饭,久而久之,营养就会跟不上,那么就比同龄人发育得慢。

小儿厌食症到底是个怎样的病症?其诊断标准分别有哪些?
遇有厌食患儿,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做好体格检查及必要化验。

一般来说,小儿厌食的年龄在1~6岁之间,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则拒食达2个月以上,即可确认本病。

但是要排除那些可以导致厌食的慢性疾病及微量元素缺乏和维生索缺乏。

厌食症诊断标准如下:1、年龄
若是1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发现有明显食欲低下者,多为疾病所致,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由败血症、结核病、佝偻病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等。

年纪稍大的小儿要特别留意其饮食的习惯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家庭环境等等;因为家庭环境较好的家庭,小儿容易养成不好的进食习惯,喜欢吃零食等,都有可能引起厌食症。

2、食欲不振的程度
如果是轻度的食欲不振可能是因为零食过多或者天气、心情不好等原因等所致;若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是厌食症或者其他潜在疾病。

3、有无症状出现
若患儿有轻度食欲不振,但是依然活泼、愉快,多属正常情况。

若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热者,多系结核或其他感染。

伴有腹痛和便血者应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寄生虫等。

伴反应迟钝,皮肤粗糙,少汗和发育不良者,应注意甲状腺功能低下。

伴多汗、肋骨串珠、方额、颅骨软化等骨骼改变系佝偻病。

4、微量元素的检查
通过微量元素的检查,可以帮助找到是因为哪种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厌食症,也有助于判断。

还要与畏食区别开,虽然这两者都是食量减少,但畏食者的食欲正常、饥肠辘辘,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譬如口咽溃疡、牙痛、吞咽困难或腹痛等原因进食时觉不适、畏惧和拒绝进食而致食量减少,这些患者在消除了上述病因后食量便可恢复正常。

小儿厌食症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去进行诊断,妈咪们要时刻关注孩子是否有这个问题,那么好及时去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