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合集下载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儿童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因为肝胃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辩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食欲和健康状况。

为了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情绪、环境、生长发育、营养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拒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和心理疗法,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

而中医辩证施治则是通过调整肝胃功能、平衡阴阳,以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厌食症状。

2. 研究内容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10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常见病诊疗方案》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患儿入组后,根据中医辩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治疗手段,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

3. 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食欲改善情况、体重增长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

食欲改善情况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体重增长情况通过每月一次的体重测量和生长发育评估来评定,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使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量表进行评估。

4. 研究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50例患儿中有45例(90%)的食欲明显改善,其中26例(52%)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进食量,19例(38%)进食量明显增加。

体重增长方面,治疗后50例患儿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2例(84%)的体重增长达到了每月预期的标准值。

在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中,患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小儿厌食症中医症治浅谈

小儿厌食症中医症治浅谈

小儿厌食症中医症治浅谈近几年来,小儿厌食症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关注,目前已经成为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由过去的五谷杂粮,面食、蔬菜为主,而变成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鸡、鸭、鱼、肉、煎炸为主,加之年轻父母对喂养小儿经验不足,不能够使小儿胃肠功能循序渐进的转化,久而久之造成肠胃功能的损伤,形成厌食症。

本文参考中医古代文献,并从现代临床实际出发探讨中医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选用等内容,以指导临床治疗厌食症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中医古籍中有关厌食症的专门记载很少,其中“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有关论述如《脾胃论·饮食伤脾论》记载“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

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飨泄,或为肠僻,此胃伤脾亦伤明矣”,《赤水玄珠全集.伤饮伤食》指出“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类证治裁·脾胃论治》认为“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中医儿科专家才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

二、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1,喂养不当: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

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儿期未按时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过食肥甘,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饥饱无度,或滥用滋补之品。

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过用苦寒损伤脾阳,过用温燥耗伤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使受纳运化失常而致厌食。

3,先天不足:胎禀不足,脾胃薄弱之儿,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若后天失于调养,则脾胃怯弱,乳食难于增进。

4,情志失调: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

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变迁等,均可致情志怫郁,气机不畅,乘脾犯胃,形成厌食。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小儿厌食症中医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三种证型,具体辨证内容介绍如下:1.脾运失健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

分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

脾气通于口,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因而食欲减退,饮食乏味,厌恶进食,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减少。

脾失健运,中焦气滞则胸脘痞闷,胃气上逆则嗳气泛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脘腹饱胀,脾失升清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于。

患儿饮食数量虽少而质量常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体尚可。

舌苔白腻者为湿困脾阳之象。

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余君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藿香燥湿运脾,陈皮、砂仁理气助运,鸡内金、焦山楂开胃消食。

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燥湿助运;舌苔黄腻加薏苡仁、青蒿清化湿热;腹胀便于加枳实、厚朴理气通导;。

大便偏稀加山药、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麦芽、莱菔子。

2.脾胃气虚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

分析:脾胃气虚,运化力弱。

脾虚运化乏力,胃纳不开,故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

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

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虚之症。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加味。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医学|教育网,佐以陈皮理气助运、焦建曲消食助运。

舌苔白腻加苍术、扁豆燥湿助运;脘腹作胀加木香、香附理气助运;大便稀溏加煨姜、益智仁温运脾阳;水谷不化加山药、焦山楂健脾化食;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固护卫表。

3.脾胃阴虚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有严重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观察一组小儿厌食症患儿的疗效,以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在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某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为男性,年龄范围为2岁至6岁,平均年龄为4.5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排除了严重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

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按病情进行针灸、推拿、中药等综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辩证,选择了适当的针灸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等。

推拿治疗采用脾胃按摩、足三里穴按摩等方法。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如:脾胃虚弱者给予健脾益胃中药,痰湿停滞者给予化痰祛湿中药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口服促食剂,如:维生素B族制剂、营养饮料等。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期间每周进行一次复诊,记录患儿的体重、身高、食欲等观察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治疗后,所有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体重、身高有明显增长。

其中21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10%以上,4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5%以上。

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只有12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10%以上,2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5%以上。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相对较少,观察组出现气虚倦怠者7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者5例。

通过上述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辩证治疗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调整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食欲和增加体重。

中医辩证治疗在治疗小儿厌食症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少。

这表明中医辩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应用有较好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的临床观察小儿厌食症是中医儿科常见疾病,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脾胃素虚等原因引起,以3~6岁城市儿童较为常见。

患儿可出现便血、便秘、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病症,影响其健康成长。

该病症有虚实之分,中医辨证治疗时,实证以消异为重点,虚证应注重调养,并进行辨证加减。

作者以我院收治的11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在0~10岁之间,中位年龄5岁;从病程看,1年以下者51例,1年及以上者59例。

患儿的主症为2月以上厌食,次症为大便不调、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发枯不泽、多汗。

患儿均出现夜不能寐和易出汗,但程度各不相同;精神尚好,活动如常,均有喜好零食杂物和偏食,进食不定时定量,形体偏瘦、面色少华,食欲不振持续较长,为合并其他疾病。

1.2 中医辨证治疗临床实践中,笔者辨证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治疗。

⑴胃阴不足型:患儿脉象沉细、指纹紫、苔少或花剥或无舌苔、舌红少津、烦躁少寐、口干食少饮多、大便干结,面色萎黄、纳谷呆钝,皮肤干燥。

自拟方药组成:甘草、白芍、乌梅、石斛、芦根、荷叶、北沙参、山药、玉竹等。

辨证加减:脾气薄弱者可加扁豆、山药;口渴者可加天花粉、芦根;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阴虚内热者加知母、丹皮;夜寐不宁者加莲子心、酸枣仁。

⑵脾胃气虚型:患儿面色白无光泽,形体瘦弱,精神不振,不思进食。

除厌食外,若进食稍多,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

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舌质淡,舌体偏胖,指纹淡,脉缓无力。

自拟方药组成:甘草、陈皮、茯苓、白术、人参等。

⑶脾失健运型:患儿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不知味,甚至拒食。

强行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

舌质淡红,舌苔白不厚或薄腻或微黄,指纹淡。

自拟方药组成:一份炙甘草,藿香、橘皮、苍术、厚朴、半夏曲均两份。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由于食欲减退或者消失,导致体重下降或生长迟缓的一种疾病。

由于小儿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会受到厌食症的严重影响,因此该疾病需要及早治疗。

传统中医具有较好的辩证论治方法,此次研究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来观察治疗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6岁间。

均符合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未接受其他医疗干预。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根据病人肝胃气滞、脾胃虚弱、心肝失调等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中医方剂。

结果:治疗后,30例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

观察体重和身高均明显上升,经过42天的治疗,患者平均体重增长1.2千克,平均身高增长1.5厘米。

治疗效果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讨论:中医理论认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为脾胃虚弱、肝胃气滞和心肝失调等因素。

由于病人年龄小,改善饮食和药物的刺激并不可取,治疗方法应尽量柔和。

采用中药进行调理,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提高身体代谢,增强食欲和消化功能。

中药治疗所选中药剂量适量,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中药治疗需要一定的专业医师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限制本次研究包括:病例数较少,难以准确描绘中医治疗喜食症的疗效,难以判断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是否有确切的临床价值。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是安全有效的,患者在治疗后能够增强自身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增速体重和身高。

因此,中药治疗可考虑作为小儿厌食症的关键治疗方法之一。

进一步研究可包括更多的病例数据,以观察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长期疗效和副作用。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拒食、厌食等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中医辨证治疗具有个体化、因人而异、病因治疗等独特优势,因此本文对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一、病例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拒食、口臭、脘腹胀痛等。

经过一周的调查问诊和体格检查,患儿体质偏瘦,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经常拒食,口臭,脘腹胀痛,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辨证论治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本治疗以解表化湿、理气消积为主要方法,具体辨证分析如下:(1)证候分析:该患儿为脾胃虚弱型厌食症。

口臭、脘腹胀痛等症状为脾胃失调所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气血两虚表现。

(2)治疗原则:补脾胃、调理气血,宣透化湿,消积胀。

(3)方药组合:选用六君子汤和消食导滞汤合用,具体方剂为: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苍术、甘草、大枣)加消食导滞汤(神曲、半夏、陈皮、枳壳、生姜、大黄、厚朴、茵陈蒿、山楂、桃仁、木香)。

三、治疗过程及临床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每天服用药膳一次,共治疗21天。

初治3天后,患儿食欲有所增加,并且拒食和口臭症状有所缓解,脘腹胀痛逐渐消失。

第7天后,患儿的食欲已经恢复正常,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也开始逐渐增加。

按照医生的嘱咐,患儿每周去医院复查一次。

经过21天的治疗,患儿全面康复,体重增加了2公斤以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均恢复正常,没有不良反应。

四、结论与讨论中医辨证施治所得到的疗效是非常优异的,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发挥个体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绿色安全、易操作、经济实惠等特点,更适合儿童群体使用,最终更好地保障了儿童健康成长。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为主的一类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

这种时候妈妈们要耐心的引导宝宝适当的吃一些东西,也可以在食物上花费心思,因此,小儿厌食症的治疗需要针对发病原因对症处理。

如果其病因是饮食不当,则应改正不良饮食习惯,着重恢复小儿的消化功能,可配中药成方让小儿进服,达到开胃健脾的效果。

如果病因是缺乏微量元素或疾病,那么家长需为小儿补充微量元素,并积极治疗疾病,让小儿尽快康复。

1、中药内服法:包括服用汤剂治疗和中成药治疗。

汤剂可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苍术、陈皮、佩兰、藿香、半夏、枳壳、神曲、鸡金、麦芽等,脘痞腹胀者,可加菜菔子、木香;湿热困阻者,可加薏苡仁;呕恶不适者,可加砂仁、叩仁。

中成药可用化积口服液、消食健儿糖浆等。

2、针刺疗法:刺四缝穴,常规消毒后先刺出液体挤出,至刺出血为止,3天后重复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辨证施治儿童厌食症有独特的疗效。

因此,了解中医对厌食症的理论,学习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胃是水谷之海,主要受理”,“脾主运化”。

厌食症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碍引起。

(1)原因:
①食滞: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饥饱,容易伤脾胃,导致“食滞”,“脾胃不和”,运输功能障碍,导致厌食症。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食物滞留时间长,滞热内生烧伤阴液,消耗正气,导致虚拟图像暴露,然后变成营养不良(营养不良)Ⅱ?、Ⅲ?)。

②脾湿:多见于大儿童,夏季,夏季湿气偏盛,湿邪内侵,脾湿困,运化受阻,引起厌食。

③先天性缺乏,活力弱:由于早产或其他原因,儿童发育不成熟,儿童先天性活力不足,肾气不足,脾胃功能弱,运输无权,厌食。

④脾胃虚弱:因重病或久病,正气不足,伤脾胃,脾失健运,引起厌食。

(2)辨证施治:
①宿食停滞、脾胃不和:主要证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吐食、酸味。

大便不消化,乳汁有奶瓣或大便秘结。

腹胀或腹痛,易怒易哭,夜眠不实。

苔藓淡黄腻,脉滑有力。

消食导滞,健脾健胃。

处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物:藿香、陈皮、焦三仙、萝卜子、砂仁、茯苓。

易怒、夜眠不实:加钩藤、珍珠母。

便干:改焦四仙。

便秘:加熟军。

②脾湿困,运化失调:主证:多见于大一点。

最近患了夏湿感冒,面色发黄,身体困倦乏力,口腻无味,不渴或大便松弛。

苔白腻布,脉络缓慢。

治疗:健脾燥湿,调中和胃。

处方:三仁汤加减。

常用药物:杏仁、生薏米、白蔻、陈皮、滑石、茯苓、焦三仙、砂仁、藿香。

③先天性缺乏,活力弱:主要证据:婴儿早产,出生后哭声弱,呼吸低,皮肤柔软无力,面色黄白,舌头浅,苔藓薄白,脉搏弱。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调节胃。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陈皮、砂仁、炒谷麦芽。

④积滞时间长,阴液消耗:主证: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口渴,脸颊发红,手脚发热,烦躁易哭,夜眠不实,盗汗。

舌红少苔或剥脱(地图舌),脉细滑。

治则: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常用药物:生地、元参、花粉、石斛、陈皮、砂仁、茯苓、鸡内金。

易怒、夜眠不实:加钩藤、珍珠母。

⑤肝热脾虚:主证:消瘦纳差,性急易哭,夜睡不安,舌质淡红,苔
薄白,旧齿上腭黄,脉细滑。

治疗方法:清肝健脾。

常用药物:青黛、紫草、建曲、焦楂、丁香、砂仁。

烦躁易哭,夜睡不安:加钩藤,珍珠母。

⑥积滞时间长,正气消耗(营养不良):主证:长期食欲不振,有时腹泻,身体消瘦,面色黄白无华,头发枯萎,精神不振,烦躁易哭,睡觉时露眼,或出现天挂(此时称慢脾风)。

舌头淡,苔藓少,脉搏弱。

治则:健脾益气,调中和胃。

方剂:人参启脾丸加减;人参(先煎)、白术、山药、莲肉、炒谷麦芽、鸡内金、陈皮、竹叶、玉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