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辩证及用药初探
发热的中医治疗分析报告

发热的中医治疗分析报告前言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发热是一种体内的病邪在作祟。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发热时,常常依据发热的病因和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发热的方剂。
1. 五味子汤方剂组成:五味子、白芍、生地、玄参、甘草。
方剂功效:清热解毒、扶正固表。
适应症:阳明热毒发热、病程早期、发热不高、口渴欲饮、大便秘结。
用药注意:五味子和白芍不宜久煮,以免药性减弱。
2. 葛根汤方剂组成:葛根、麻黄、芍药、甘草、生姜。
方剂功效:解表发汗。
适应症:外感风寒感冒所致发热、头痛、恶寒、无汗。
用药注意:药性辛散的葛根在退热后不需再用。
3. 麻杏石甘汤方剂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方剂功效:解表发汗,清热化痰。
适应症:外感风寒感冒所致发热、寒战、头痛、咳嗽、无汗。
用药注意:发热者脉浮数者慎用。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发热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针灸疗法。
1. 贴类针灸常用贴类针灸方法如:天麻贴、石膏贴,贴敷俞穴、合谷穴等。
这些方法可减轻发热症状,并促进病邪从体内排出。
2. 灸法灸法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
使用艾条或其他药物进行灸热刺激,能够促进气血的循环,驱邪散寒,缓解发热症状。
3.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以达到治疗发热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合谷、内关等。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发热是体内阴阳失调导致的症状,在日常饮食中适当调节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
1. 清热利湿食物适宜食用的清热利湿食物有:黄瓜、西瓜、苦瓜、藕等。
这些食物能够清热凉血、利尿解毒,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 益气补阴食物适宜食用的益气补阴食物有:银耳、百合、枸杞等。
这些食物能够滋阴降火,调节阴阳平衡,缓解发热症状。
3. 草药茶可以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等制作成草药茶饮用,对发热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三剂汤药巧治疑难杂症“发热待查”

中医三剂汤药巧治疑难杂症“发热待查”导读发热,很多人都能理解,就是发烧了,原因可能是感冒了,或者发炎了,但是你知道吗,无法明确病因的发热称作发热待查,是临床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那到底发热待查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刘大姐第3次因发烧住进医院,这三个月多来,沈大姐验血无数、光CT就做了20多次,还有骨穿、PET-CT……,几乎所有的诊疗手段都做了,但持续发热的原因就是找不到。
刘大姐曾是家里家外一把好手,而如今的她虚弱不堪。
丈夫说,爱人这“烧”发得蹊跷。
今年,爱人突然开始发热,39℃的高温,持续四五天才好转,但一周后,高烧卷土重来,如此反反复复。
跑了很多家医院,做了无数次的检查,刘大姐觉得她把别人一辈子的检查都做了。
但反复高热却未有丝毫好转,为什么高烧不退?为什么查不出原因?一种莫名的恐惧将刘大姐深深包围。
抱着最后的希望,丈夫带她来了圣方园中医门诊看了中医。
医案分析陈某女 55岁初诊:2021-1-5主诉:自觉忽冷忽热、汗出、恶风3月现病史:3月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忽冷忽热,发热时伴汗出、畏风寒,汗干后恢复正常,每天发作10次,伴口干、咽部异物感、咳白痰、大便稍稀烂,纳眠可,小便正常,无口苦、咽痛、咽痒、咽干、咳嗽、鼻塞、流涕、喷嚏、腹胀、腹泻、大便干结、黑便、血便等不适。
舌淡红胖大齿痕苔黄白润腻,脉弦滑稍缓。
曾多次在外院及诊所就诊,改善甚微,自觉是“疑难杂症”。
分析:患者反复忽冷忽热、口干、脉弦,考虑为邪犯肝胆;汗出、畏风寒、脉缓,考虑为表证未解;口干、苔黄腻、脉滑考虑存湿热内停;咽部异物感、咳白痰、大便偏溏、舌胖大齿痕苔白润腻,考虑为脾虚湿盛。
中医诊断:脾虚湿盛,日久化热生痰处方:柴胡15 黄芩10 生姜10 法半夏10 炙甘草6 大枣10 桂枝12 白芍12 薏苡仁30 豆蔻6 杏仁10 厚朴10 通草5 淡竹叶10 滑石15 紫苏梗10 茯苓10×3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2021.1.8患者大喜,诉忽冷忽热大减,发热时汗出明显减少,汗出后轻微畏风寒,每天只发作1-2次,咽部异物感、咳白痰缓解,仍有口干、大便稀烂,余无不适,舌淡红胖大齿痕苔黄白润腻,脉弦滑稍缓。
黄文政运用柴葛解肌汤合达原饮治疗不明原因发热验案1则

O n e P r o v e d C a s e o f Hu a n g We n z h e n g b y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C h a i g e J i e j i De c o c t i o n
Ab s t r a c t : P r o f e s s o r Hua n g We n — z h e n g t r e a t e d f e v e r o f u nk n o wn o r i g i n b y t r e a t me n t b a s e d o n s y n d r o me d i f f e r e nt i a t i o n. Co mbi n i n g wi t h s e a s o n t o s e a s o n,Pr o f e s s o r Hua ng We n— z h e ng po i n t e d o ut t ha t t h e s umme r wa s ho t ,a n d we we r e e a s y t o f e e l t he mi a s ma o f d a mpn e s s pa t h o g e n.The pa t h o g e n hi dd e n i n mo y ua n, q i a c t i v i t y b l o c ka g e a nd we t c u r bi n g he a t l o dg i n g c a n c a us e f e v e r . Re l i e v i ng mo y u a n a n d c l e a r i n g i n t e r i o r h e a t we r e u s e d t o t r e a t f e v e r o f un kn o wn o r i g i n,a n d r e ma r k a b l e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wa s o b t a i ne d . Ke y wo r ds: Hua n g We n — z he n g; Fe v e r o f u n kn o wn o r i g i n;Pa t ho g e n h i d d e n i n mo y u a n;M e d i c a l r e c o r d
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

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小儿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发热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低烧,又称低热,指体温在37°c左右,不超过38°c,检查化验没有明确的异常指标,多见于体质虚弱、感冒后遗症、免疫力下降。
西医讲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总称为功能性低热。
这种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对患者和家属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一般的常规治疗,消炎退热、滋阴去火、清热解毒,很难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体质下降,而中医多认为本病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根本发热。
术业有专攻,王老师三代祖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专业治疗低热数年载。
对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烧低热,研究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对大部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文献记载:《素问,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虚劳里疾,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医学入门,发热》“内伤劳役发热,脉虚而弱,倦怠无力,不恶寒,乃胃中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宜补中益气汤。
”辨证论治:营卫不和低烧:症见头痛发烧、汗出恶风、四肢酸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减,气虚外感不固者加玉屏风散1.风热内温低热症见:发热无汗,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药:银花连翘散加减,口干头晕者加葛根、芦根。
2.气郁低烧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納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热甚者加黄芩,兼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活血调经3.血瘀低烧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疼处或肿块,面色微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弦或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发热甚者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4.湿瘀低烧症见: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三仁汤加减,呕恶加竹茹,藿香,陈皮和胃降逆。
1例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中医用药分析

1例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中医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治疗思路,为临床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积累经验。
方法:辨证论治,分析致病因素对症治疗。
结果:该例病例好转出院。
结论:对于此类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治疗把握住阴液不足,阳气内盛的病机,以滋阴清热治疗会有好的疗效。
关键词:午后潮热;滋阴清热;清骨散;蒿芩清胆汤;不明原因发热在临床比较常见,因其病因比较复杂,表现迥异,缺乏特异性,涉及科室比较广泛,如内、外、妇、儿等科,特别是在儿科,小朋友又不善表达,给临床诊疗带来较大困难。
病例介绍:陈某某,女,13岁5个月,入院前曾多次门诊治疗,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予中西药治疗。
门诊多次诊治,低热发热症状未见缓解,于5月28日晚以“发热原因待查”收治入院。
入院查体时体温37.9℃,伴乏力,无其余不适,各项检查指标亦无异常。
女患童症见:午后低热,夜热早凉,盗汗,舌淡红,苔薄黄腻,舌体润,略有齿痕,脉细滑数。
入院后以布洛芬颗粒对症治疗发热,但每日午后至傍晚仍发热,后医师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同时以柴胡达原饮加减调畅气机,透达膜原治疗发热。
3剂方药(中药全成分颗粒剂)用后,患童仍以午后低热为主,但舌苔黄厚腻转轻为苔薄黄腻,食欲增强,但不思饮,口苦,咽干,胸膈痞闷,吞咽受阻,有异物感。
后中药以清骨散合蒿芩清胆汤加减,服用5剂后,低热痊愈。
分析:柴胡达原饮出自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由吴又可《瘟疫论》卷上的达原饮化裁而来。
柴胡达原饮由小柴胡汤去参、夏、姜、枣,加枳壳、桔梗、荷梗、厚朴、草果、青皮、槟榔衍化而成。
本方主治间日疟者,系瘟疫痰湿所致,但湿重于热。
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胃腑不实,不宜攻下[1]。
医师使用该方,患儿症状有所好转,但午后低热仍在。
中医认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大致分为两类:⑴感受外邪。
如感受风寒,入里化热,太阳阳明合并或阳明热盛、少阳湿热,或感受温热之邪,如风温、春温、暑温,热入营血等。
⑵脏腑虚损,阴阳失调。
中医辨证治疗不明原因发热1例

c o mp l e x. The r e re a ma n y k i n d s o fc l i n i c a l d i s e a s e s wi t h f e v e r a s s y mp t o ms . Th e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i n t h e re t a t me n t o f f e v e r h a s a u n i q u e a d v a n ag t e f o r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e l i n i c a l f e v e r p r o vi d e s mo r e i d e a s a n d me t ho d s .Th e c a s e
2 0 6 Ch i n a Co n t i n u i n g Me d i c a l Ed u c a t i o n ,V o L 9 , No . 7
-
吴承玉治疗不明原因发热验案1则

吴承玉治疗不明原因发热验案1则
孙鹏程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6(48)3
【摘要】发热一症本属常见,其于临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西医可使用物理法和药物法进行降温治疗,中医则依不同热型辨证施治。
然而临床上常因原因不明发热束手无策而困惑,中医非精于辨治者亦难治验。
导师吴承玉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临证四十余年,精于诊断,活于用药。
笔者跟随吴师出诊,观其用达原饮加减治疗不明原因高热1例,疗效显著,医理清晰。
现记录总结如下,以资同仁。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孙鹏程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09.3
【相关文献】
1.吴承玉治疗痛经的经验
2.吴承玉治疗肺癌经验
3.吴承玉教授治疗奶癣的临床经验
4.注重整体调理阴阳——吴承玉教授治疗肿瘤经验
5.吴承玉教授以血为本调治月经病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中药1剂退高热,辨证论治很重要!

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中药1剂退高热,辨证论治很重要!发热,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临床上最常遇见的症状。
不过虽然发热的症状相同,但是引起发热的原因却各不相同,临床一定要仔细辨证才能收获良效。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李乃庚教授、浙江省名中医许国华教授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医案3则。
让我们一起,学习名医医案,集各家所长,成就更有疗效的自己!感冒高热医案一则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黄某,男,52岁,教师。
初诊:1999年8月27日。
主诉及病史:前日午后突然恶寒发热,自测体温39.2℃,立即去某医院急诊。
作白细胞等常规检查,血象不高,认为“病毒感染”,当即输注青霉素、柴胡针等。
一度汗出热解,次日午后体温又上升,全身酸软乏力。
患者略知医道,听说是“病毒感染”,认为还是中医药较好而来求诊。
诊查:自测体温39℃(上午11时)。
恶风寒,发热,汗出,头痛身痛,口苦欲呕,咽喉干微痛,口渴喜冷饮。
心烦,四肢烦软,两小腿疼痛,饮食尚可,小便正常,大便2日未解。
察其体质中等,神志清楚,面色红光,唇红而干,舌质红苔白干,脉浮滑数。
辨证:寒温合邪,三阳合病。
治法:寒温合法,三阳并治。
处方:用柴、葛、羌、防汤、银翘、大板汤加白虎汤合方以治。
用药:柴胡、葛根、黄芩、银花、连翘各20g,防风、羌活、法夏、大青叶、知母各l5g,石膏50g,甘草10g、板蓝根、谷芽子各30g,2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
首次淡煎(煮沸10分钟),二次浓煎(煮沸30分钟),两次药液混合分4次(日3夜1)服完,进清淡饮食。
二诊:1999年8月29日。
上方服1剂,当天夜半汗出热退身凉,昨晨解大便1次,量甚多,诸症缓解。
已服完2剂,体温一直正常,一身轻松,惟两小腿疼痛虽减未消,口干咽干,口淡乏味。
察其神色正常,舌苔白干少津,扪其小腿有触痛感,脉细缓,是热病解后,津液损伤,脾胃未复。
而其小腿之触痛,当是寒温成毒,留滞筋肉,未能尽解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刘晓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学2008级本科生 XiaoxianLiu_0925@163.com 名老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辩治及用药初探 摘要:本文以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18例医案为研究资料,以Exeell软件键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本病的中医辨证思路以及用药规律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名老中医;不明原因发热;辨治;用药;统计分析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持续或反复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也有持续高热不退者。它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我国在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将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目前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诊断以及医案统计分析多采用Petersdorf 的标准:①发热病程≥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一周详细的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现代医学常冠以“发热原因待查”。临床治疗上常用多种抗生素、退热剂、激素及物降温等多种措施治疗然发热仍不能解除。而中医通过正确的辨证论治却能较好地控制热势。通过整理分析岳美中、李斯炽、伍炳彩、周仲瑛、李家庚、刘喜明、李可、魏品康、李振华、段富津、周耀庭、王霞芳等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医案18例,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辨证论治思路以及用药规律作初步探索。具体分析如下: 1 研究资料 于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分别以“不明原因发热”、“未明热”、“名老中医”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或于相关近现代名老中医经验医案著作中查阅有关医案,按照FUO的国际标准筛选近现代名老中医相关医案。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纳入标准:(1) 医案记录符合Petersdorf有关FUO的诊断标准:①发热病程≥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一周详细的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同时需满足以上3个条件);(2)医案资料基本完整,数据翔实可靠;(3)为本人或他人记录的我国近现代名老中医辩治医案。 2.2 分析方法:在实际检出文献或查阅医著所得医案中,经帅选后纳入18例,并作者简介:刘晓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学2008级本科生 XiaoxianLiu_0925@163.com
用Excel软件键入数据进行中医治法、用药的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药物统计分析主要统计使患者体温明显下降或基本恢复正常的初诊或二诊的处方用药。 3 统计分析结果 3.1 不明原因发热治法的统计:在本次统计18例医案中,以Excell软件键人数据,以频数描述,并以矩形图展示如下:
图1 18例不明原因发热医案中医证型分布 由图1可知,本次分析医案中各名老中医多从以下五个证型辩治不明原因发热:半表半里证(6例)、湿热郁阻证(6例)、脾胃气虚发热(3例)、久病气阴两虚(2例)及阴虚肝旺发热(1例)。其中18个有效处方中,名老中医们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法:①和解清透、行气化湿(见柴胡达原饮[1]、柴胡桂枝汤[2]、达原饮[3]、小柴胡汤[4]、蒿芩清胆汤[5]等,另有一例少阳阳明合病者以大柴胡汤[6]);②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见麻杏苡甘汤[7]、柴前梅连散[8]、藿朴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9]);③甘温除热、补气健脾(见补中益气汤[5]等);④益气养阴、清解余热;⑤滋肾调肝,养血清热(见六味地黄丸加减[10]),并结合患者的体质、治疗史及病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斟酌加减,灵活结合疏风解表、疏肝解郁、通腑下热、温阳化饮、通络止痛、重镇安神、潜阳退热等法。尤其是长期反复发热的患者,在辩治中注意湿痰淤三邪的致病作用[11],灵活应用化湿、化痰、化瘀之法,而久病伤正、耗伤气阴,又需时时顾护脾胃,固本扶正。 总观以上病案,名老中医对临床不明原因发热的的辩治可归纳为: 3.1.l 辨实热虚热:八纲辨证首辨阴阳,再辨虚实。发热属热病,辨为阳。上文作者简介:刘晓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学2008级本科生 XiaoxianLiu_0925@163.com
所见五种证型中,半表半里证、湿热郁阻证、阴虚肝旺发热均以实证为主;而上文脾胃气虚发热、久病气阴两伤以虚证为主。对于不明原因发热,多迁延月余甚至数月或更久者,故实证者亦多见虚实夹杂或后期多见由实转虚。若辩为实证发热,半表半里之邪伏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少阳;湿热郁滞,治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肝胆气郁化火,治以解郁退热;瘀血内阻,治以活血化瘀;疮毒内炽,治以清热解毒、清上泻下。若辩为虚证发热,气虚发热,治以甘温除热、补脾益气之法;血虚发热,治以益气养血;阳虚发热,治以温补肾阳;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12]。同时,应辨其实热与虚热之比例,分清主要证行及兼有症状,泻实热、清虚热、对症处理。本病多见虚实错杂,当要权衡扶正与祛邪的先后缓急,病情越复杂,越要抓住疾病的关键, 必先五胜, 即主要病机所在[13]。 3.1.2 辨邪之位、辨脏腑及标本缓急:半表半里证多从伤寒少阳经辩治以及《内经》膜原理论辩治;湿热郁阻证多从温病三焦体系结合卫气营血体系辩治;脾胃气虚证以及阴虚肝旺发热多从脏腑辩治;久病伤正、气阴两虚患者则从标本论治,虚则之其本。 3.1.3 使“邪有出路”:分析可见发汗解表、疏风散热、通腑消积、化湿利尿等法,分别从汗、大便、小便给热邪以出路,达到退热之功,副作用小,效果显著。 3.1.4 久病者注意湿痰淤三邪的作用,顾护脾胃,扶正固本:不明原因发热病程较长,久病必虚,发汗、通腑、利尿使热邪外泄的同时亦带走大量正气,配伍少量补气扶正、疏肝健脾养胃的药物,以助恢复正气,并及“同邪气抗争”的作用。 3.1.5 其他:久病伤正,须顾护中焦脾胃,不可任用苦寒泻火,药量多讲求轻灵醒脾助运、清透热邪;热邪伤阴,须时时注意顾护阴液,及早应用养阴生津之品;病情复杂,兼夹证多,脏腑功能失调,病久入络,日久可产生痰浊瘀血,使热邪难于消退,长期反复发热者可适当加用化湿、化痰、化瘀的药物[14],而燥湿、祛痰、活血通络之品又易伤阴,故又结合养阴之品,多以主药配伍入方, 数药组合能达到清除卫、气、营分之余邪, 补养肺胃之阴液的功效[15]。此为热性疾病的治疗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根据发病季节、地域、患者体质不同调整用药;保持大便通畅[16]。 3.2 不明原因发热治疗药物种类统计:18个处方中(首诊或二诊处方)共使用中药104种,以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药物分类法作者简介:刘晓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学2008级本科生 XiaoxianLiu_0925@163.com
为参照,以Excell软件键人数据,以频数描述,并以矩形图展示如下: 图2 18例不明原因发热医案药类分布 由图2,其中清热药包含两类,一是以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及清热凉血药为主的清实热用药共24种、共出现57次;二是清虚热用药4种,出现17次,以黄芩(炒)、青蒿、银花、连翘、知母、芦根、生地、丹皮、白薇、地骨皮为主;化湿药包含祛风化湿、芳香化湿、利水渗湿药19种,出现48次,以藿香、滑石、佩兰、厚朴、茯苓、苡仁、茵陈为主;解表药10种,出现27次,以柴胡、薄荷、葛根、麻黄、生姜、苏叶为主;补气药9种,出现25次,以甘草、黄芪、党参、西洋参、太子参为主;化痰止咳平喘药7种,出现16次,以半夏、杏仁、川贝、浙贝为主;补阴药5种,出现12次,以沙参、石斛、鳖甲为主;理气药6种,出现12次,以陈皮(橘皮)、枳壳、枳实为主;消食药4种,出现10次,山楂、神曲、麦芽、谷芽为主;潜阳药3种,出现9次,以龙骨、牡蛎为主;其他类别如泻下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补血药、收涩药、止血药、涌吐药,均在3种或3种以下,出现6次或6次以下,且多为兼有清热、化湿、化痰、活血、理气等作用,作为佐使药或臣药出现。如泻下药大黄通腑泄热[16],温里药肉桂温阳化饮、补血药白芍配合解表药桂枝可调和营卫又带收敛养阴作用、涌吐药常山(炒)适用于寒热如疟之发热类型等。而在18个处方共104种中药中,解表药中的发散风热药柴胡出现在12个(占2/3)处方中,功于解表退热、疏肝解郁,适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少阳半表半里、肝郁气滞、疟疾寒热等发热类型;清热燥湿药黄芩出现在11个处方中,功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清中上焦湿热,适用于湿温、暑湿之湿热中阻、肺经实热、血热、疮毒之类;补气药甘草出现在11个处方中,功于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适于脾作者简介:刘晓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学2008级本科生 XiaoxianLiu_0925@163.com
气虚弱、热毒之类;清虚热药青蒿出现在9(占1/2)个处方中,功于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适于温病后期阴分伏热或热病后低热不退、阴虚发热、外感暑热、疟疾寒热之类;化湿药藿香出现在8个处方中,功于化湿、解暑,适于湿阻中焦、湿温或暑温初起之类。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柴胡具有镇痛、解热、镇咳、抗炎、抗病毒感冒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芩具有抑制多种病原体、解热、镇压、保肝、利胆等作用;甘草具有镇咳、祛痰、平喘、解毒、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青蒿具有抗疟、增强免疫、解热、镇痛等作用;藿香具有抑制多种病原体、祛痰作用[17]。其他如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出现了7次,利尿药滑石出现6次(占1/3),银花、厚朴(厚朴花)茯苓、佩兰均出现了5次,生地、丹皮、知母、芦根、连翘、白薇、苡仁、陈皮(橘皮)、黄芪、神曲、杏仁、龙骨均出现了4次,其他药物均出现了3次或以下,包含了清热、消食、补气、潜阳等药类。由此,名老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用药规律可窥见一斑。 4 讨论 中医医案是祖国医学的文化瑰宝以及医学经验的历史积淀,而名老中医临床医案则具有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应传承与发扬。长期以来,医案的整理缺乏统计学的分析总结,而辨病论治也被认为是中医的不足之处。不明原因发热在临床上的病理研究以及治疗并未明确,施以现代医药技术而时见罔效,中医辨证治疗上多见各医家经验治疗,但未见证型、治法的统一。笔者通过分析统计名老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18例临床医案,以期对本病的辨证治疗思路以及用药规律作初步的探索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商建军,周耀庭.运用膜原理论治疗长期发热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2007,26(2):86-88. [2]张沁园,庞磊.李心机教授诊治不明原因发热1例[J].吉林中医药,2005, 24(4):6 [3]封玉琳,王霞芳.王霞芳治疗小儿热病验案三则[J].中医文献杂志,2009,6:43-45. [4]罗艳玲.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6):313-314. [5]王荣,姜元辉,南一,段富津.名老中医治疗发热验案略析[J].中外医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