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古代简帛图书的检索方案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一、填空1.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和刻印本,甚至还包括石刻书籍。
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
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
每根竹片叫“简”,我们习惯上称为“竹简”。
连接起来的竹片, 就称为简册。
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绳和牛皮绳。
用牛皮绳连接的就叫“韦编”,所以成语有“韦编三绝”。
这种简册大约在商周时代已经出现。
2.古文经指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著作。
汲冢古书指晋武帝时在今河南省卫辉市魏襄王墓中发现的数十车竹简,其中有今天所见的《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
这两次发现都是战国简册。
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竹简, 其中有《尉缭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重要兵书。
1996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发现了三国孙吴竹木纪年简牍数万片,对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在古典文书方面数量最多、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3.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不但出土了一批帛书,如《老子》、《易经》、《战国策》等,而且还有绘在帛上的三幅驻军分布图, 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
4.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但简册和帛书同时存在,古书名。
但“坟典” 一词却成为中国古籍的代称。
2.八索九丘:也是传说中的古书。
据孔颖达解释,记载八卦的书叫“八索”,“索”是“探索”的意思;记载九州地理的书叫“九丘”, “丘”是聚集的意思,九州风气所聚,所以叫“九丘”。
但详细情况如何,没有人能说的清,因为从没有人见过。
3.四书五经:所谓“五经”,始于汉代。
汉武帝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开始有五经的说法。
汉代的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传》并入《春秋》,仍为五经。
“四书”的说法比较晚。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文献,通常指任何具有一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图谱乃至缩微胶片、电子声像资料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文献学即研究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
古典文献古典文献学指研究古典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古典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意义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
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
内容考实是古代学术研究中准确掌握、利用文献的前提。
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第一章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叫做文献的载体。
在古代,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帛和纸张。
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上面刻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占卜的“卜辞”,故又称“殷墟卜辞”。
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金先秦时期称铜为金。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铜和锡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是青灰色,所以成为青铜器。
古汉语电子语料库资源与类型概述

一、引言
古汉语电子语料库是一种数字化、可检索的语料库,其中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汉 语文本。这些文本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文体和主题,为学术研究、语言 学习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对古汉语电子语料库的深入研究, 学者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语言特点,为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和发 展提供支持。
五、使用建议
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以下为使用古汉语电子语料库资源的建议:
1、准确选择资源类型: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资源类型。如研究古代文学 和历史可以选择古代文献库;研究古汉语语音和语法可选择古汉语口语库;若 研究特定领域或主题,可选择专题数据库或综合数据库。
2、合理使用辅助工具: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古籍校对工具等提高研究效率。 同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以便更好地利用古汉语电子语料库进 行学术研究。
4、综合数据库:此类资源涵盖了古代文献、口语、专题等多个方面,如《中 国历代典籍总库》、《中华大典》等,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古汉语资料。
四、需求分析
不同用户对古汉语电子语料库的需求存在差异。对于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他们 更注重资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要求资源覆盖面广且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对 于语言学习者而言,他们更资源的易用性和丰富性,希望通过多种类型的资源 进行辅助学习;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他们希望资源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文化内 涵,能够满足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需求。
三、资源分类
1、古代文献库:此类资源主要包括古籍、碑刻、简帛等,如《四部丛刊》、 《碑刻录》等,适用于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
2、古汉语口语库:此类资源主要收录古代方言、民间文献等,如《宋元话 本》、《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等,适用于语言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
3、专题数据库:此类资源按照特定主题进行分类,如《中国基本古籍库》、 《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方便用户按照兴趣和研究需求进行检索。
中国历史文献学

居延汉简:20世纪主要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泛称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可以利用《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等资料进行研究。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其中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总成七部。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版本学:版本学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以及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方面内容的一门学问。
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选出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70年代,先后由外国考察队、探险家以及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献,共约3万件。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新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摘要]我们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蕴涵在古典文献典籍中,中国古典文献学要与时俱进,既要探讨历代学者研究古典文献的内在精神实质,又要在继承中有所发扬。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应至少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古典文献理论研究,二是古典文献整理与利用的实践。
在很多时候,古典文献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互为指导,同时进行的。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版本;校勘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极其丰富的传世和出土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典籍的产生、开展、整理和利用的科学。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缺乏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缺乏征也。
文献缺乏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
〞可见,“文献〞一词的最早含义:“文〞,指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献,指活着的贤人的才识。
今天的我们所理解的古典文献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具有肯定价值的古代图书档案资料;一是能传递信息符号的文物。
前人已经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目录的编纂、版本的鉴别、文字的校勘、训诂、古书的辨伪与辑佚等。
这门学问始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
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勘、编目、编纂,以供后人查考。
自此之后从汉代的班固、许慎、郑玄直到后来的纪昀、章炳麟、王国维等许许多多的学者从事过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的工作。
中国古典文献学应至少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古典文献理论研究;二是古典文献整理与利用的实践。
二者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必须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又必须将实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我们不能将二者孤立起来,有时研究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将古典文献学等同于纯理论的研究或者仅仅理解为古籍整理都是片面的。
理论研究包含传统古文献范围内的研究,如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等,还有一些新的理论研究,如古典文献的保存与复制理论研究、古典文献的检索与利用理论研究、古典文献学的编制理论研究等;其它理论研究还应包含古典文献的收藏研究、出土文献研究、考据研究、古典文献研究开展的历史研究、少数民族古典文献研究。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作者:曹可寒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4期摘要:自2003年李守奎《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一文之后,尚无专门综述文章全面整理学界关于楚帛书在李文之后发表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神话学和天文历法、艺术美学(包括书法绘画等)、语言文字学、通论四个方面出发,就2003年至2018年间有关楚帛书的诸多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楚帛书研究综述楚帛书即指1942年于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中被盗掘出的一件比较完整的战国帛书和一些帛书残片,这些帛书被人们称为“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简称“楚帛书”,或“楚缯书”。
21世纪以前,对楚帛书的研究可依照帛书处理技术的发展分为蔡修涣临写本、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The Freer Gallery of Art)全色照片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红外线照片的三个阶段,这已基本成为学界共识,此处不再赘述。
李守奎于2003年发表的《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1]中对新世纪之前的楚帛书研究作了主要综述。
此后除一些硕博论文中偶有涉及外,尚无专门综述文章全面整理李文之后发表的研究成果①。
本文拟就近十五年楚帛书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一些成果未发表于期刊杂志,笔者只能就其他论文之参考文献按图索骥,虽欲竭泽而渔,然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勉力而为,敬祈见谅。
学界对楚帛书的研究涵盖范圍较为广泛,本文将之主要分为神话学与天文历法、艺术美学(包括书法绘画等)、语言文字学、通论四个方面来讨论。
楚帛书由三组文字和四周围绕的十二个神像组成,帛面中央的两组文字分别按其行段可分为八行段和十三行段。
认为帛书上南下北为正的学者如饶宗颐、巴纳德等通常以八行段为甲篇,十三行段为乙篇,边文为丙篇;认为帛书上北下南为正者如董作宾、严一萍等通常以十三行段为甲篇,八行段为乙篇,边文为丙篇;另有一些学者如李零认为帛书结构应是两种摆放方法结合,先读十三行(甲篇),再颠倒读八行(乙篇),再颠倒接读边文(丙篇)。
论甲骨文在中国图书史上的地位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论甲骨文在中国图书史上的地位袁 琳 郭旭东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图书史可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简帛文化时期①。
依据文献记载和在长沙、信阳等地发现的楚国竹简等考古实物,这一时期的上限被定在春秋战国时代。
简帛的确位于我国图书史的前段,这点勿庸置疑。
但将春秋战国时代定为其上限,似有不妥之处,特别是殷墟甲骨文发现后,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以及考古新成果的不断问世,将这一阶段的上限推至殷商时代已是大势所趋。
笔者认为:就目前所知,甲骨文应是我国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图书实物,殷商时期也应是简帛文化时期的起码上限。
把甲骨龟册说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这一观点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认同的人也愈来愈多。
但检索有关论文和著作,大多都仅是笼统地说说而已,详细论证者几乎没有。
因此,笔者欲利用文献、甲骨文、特别是大量的殷商考古资料对这个问题作一认真分析和论述,以期更加坚定这一观点的基础。
殷墟甲骨文,是上一世纪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与记事文字。
自发现至今,共出土了15万片左右,其内容涉及到商代历史的方方面面。
经过近百年来的深入研究,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国际性学问。
甲骨文作为近世以来的一项重大发现,以其时代久远成为目前许多学科追溯它们渊源的巢穴。
就探索中国图书史这一问题而言,甲骨文显然也应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查启森先生在总结中国图书史之后认为,图书的构成应当包括5个方面:1.以一定的知识为其内容;2.以一定的信息符号(主要是文字)作为表达方式;3.以一定的载体作为存在的依据;4.以一定的生产方法进行制作;5.以一定的形态显现出来。
②依据这5个条件,我们将甲骨文与之相比照,并有侧重地讨论其中的有关问题。
文字作为图书产生的前提,是图书构成的重要条件。
“书”在古代原本就是指文字而言。
甲骨文在殷墟发现后,经学者们认真研究后认为它是商代的文字,其单字约有4500个左右。
中国古代文学网站

1、国学网2、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3、中国诗歌网4、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5、北大中文论坛6、司马迁研究网其他相关网站:1.在线历史文献中国史部分:/~baojie/history/histbook.htm2.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http://202.113.20.150/net25/3.中国传统文化网:/4.中国儒学网:/5.中国古典文学论坛:/index.asp6.古风论坛:/bbs/index.asp7.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_Univ.of Michigan:/~iinet/ccs/8.全唐诗库:/qts/9.海纳百川:/10.素心学苑:/~luolian/suxinshuzhai.htm台湾中研院汉籍电子文献.tw/ftms-bin/ftmsw3史语所中文资料库.tw/database/index.htm史语所简帛金石资料库.tw/~wenwu/search.htm中华电子佛典线上藏经阁大正藏全文检索.tw/cbeta/result/search.htm 故宫寒泉资料库.tw/s25/index.htm诗经全文检索.tw/NPB/home.htm全唐诗全文检索.tw/QTS/HOME.HTM宋诗全文检索.tw/QSS/HOME.HTM唐宋词全文检索.tw/TST/HOME.HTM台湾古典汉诗全文检索.tw/cp红楼梦全文检索.tw/HLM/retrieval/database/database.htm三国演义全文检索.tw/san/bin/s_full.HTM水浒传全文检索.tw/shz/bin/s_full.HTM中国书法网甲骨文图文:/书法:/Html/20041913143-1.Html(三希堂法帖)/gb/art/sfw/enjoy/enjoy.htm在线汉语大词典:http://202.109.114.220/网络版异体字字典:http://140.111.1.40/main.htm唐宋名家词选:http://210.77.126.13/ci/filedefault.html古典名著宝库:/book/gdmzbk/南开大学电子书http://202.113.21.169:7685/wxzp/ ... 5%B5%E4%C3%FB%D6%F8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唐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国古代简帛图书的检索方案
一、分析课题
简帛是纸发明之前我国文献的主要载体,对其出土与文献的介绍等方面的内容,检索将围绕此类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具书和数据库.
二、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
(一)纸型工具书
1.《文史工具书概述》
检得简帛见于《文史工具书概述》第45页.
2.《中国简牍集成》
3.《中国简帛书籍史》
4.《楚系简帛释例》
5.《简帛》
(二)互联网搜索引擎
1.百度
以“简帛”为检索词检索,检得百度百科中只有研究简帛的图书信息
2.谷歌
以同样的检索词检索,得到的仍是以百度为准.
3.维基百度
以“简帛”为检索词,有更多关于简帛的信息.
(三)网络数据库
1.江苏教育学院图书馆
2.超星数字图书馆
以“简帛”+“书名”+“全部联合检索”,共检得16种图书,其中《简帛:
发现与研究》, 《楚汉简帛书典》等对本课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3.OPAC系统
以“简帛”+“所有字段”+“中文文献”联合检索,共检得203条结果
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以“简帛”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数据库,中国优
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联合检索2000-2012年间的数据,共得到236条
记录.
三、检索结果分析
简帛是自殷商迄魏晋长时期的书写材料,之后才被纸取代.自1901年开始各地发现简帛,利用一些纸型文献能够查看到最透彻的简帛研究.
互联网搜索的结果,搜索的不多,维基百科里的信息或更多,并且相对全面,所以可以以维基百科的结果为准,但仍需不断改善,更新.
本校图书馆有关简帛的书更寥寥无几,可以到南京图书馆,或北京图书馆去翻阅.
本课题目的在于写介绍简帛图书的文章,算是一般性的学术研究,因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中的内容还是会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