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都是四字句,两两对称,非常整齐,跟我们以
前学过的句式长短不一的《狼》《陈太丘与友期行》
等不同)这种特殊形式的文章,有个特定的名字,叫
做骈文。
主要特色:句式两两相对,讲究对仗、排 比、用典和一定声律要求。因为常用四字句、 六字句,也称四六体。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啊。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好文不厌百回读
1.作者用了哪一个字来概括这幅山水画卷? 2.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 写了哪 些景物呢?
精读细研 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山之高 水之净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小结
概括主题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 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论今,表达了作者热 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古代读书人都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学成文武 艺,货与帝王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但是陶弘景为什么只愿意待在山中,不 愿出山呢?为什么陶弘景会有这样的想法?让我 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那个时代(齐读):
动景
合作探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表达效果: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 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 气息。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 的健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 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 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抬头望月则发无限 感慨。
《答谢中书书》课文课件

《答谢中书书》课文课件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课文背景•课文内容解析•主题思想分析•文学价值与影响•课文中的文化现象解释•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课文背景01CATALOGUE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南北长期对峙,战争不断。
当时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比较繁荣。
尽管如此,南朝的统治者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断发动战争,社会动荡不安。
作者介绍《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他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陶弘景的主要成就包括道教哲学、医学、药学、养生学等领域,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陶弘景为人清高,不愿做官,曾隐居茅山40余年,因此也被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当时陶弘景退隐山林,谢中书则是朝廷重臣,作者通过写信表达了自己归隐山林后的心境和对世俗的不屑。
这篇短文是山水小品的经典之作,也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
课文内容解析02CATALOGUE文章结构起承转合、虚实相生、画龙点睛。
文章分为三部分起承转合虚实相生画龙点睛文章开头以“答谢中书书”为起,中间承接、转折、展开,结尾以“观山之美”为合。
文章中既有具体描写的景物,也有抽象的感受和评价。
文章结尾点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开头呼应,突出主题。
重点字词解释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仙都,指神仙所居之地。
晓雾将歇: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指鱼;竞跃,争相跳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其,指山水之美;奇,指山水之奇异。
四时俱备:四时,指四季;俱,都。
夕日欲颓:颓,落下。
010203040506句子解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开篇以感慨发端,突出文章主题。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山高水清,用笔极简,却意蕴悠远。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作者对谢灵运的赞美,也寄寓着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
答谢中书书课件(20张ppt)

读课文
准确流利,富有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高峰如云,清澈 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颓( tuí )
与(yù )
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疏通文意。 2、小组交流,解 决存在问题。 3、小组讨论,概 括文章大意。
平视
壁,五
色交辉。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早 晚
四 季
时 间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想一想
文章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全诗表达了 作者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 今知音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感。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 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 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 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 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 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文章思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如云,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 描绘景色 感慨、议论,总 括全文
合作探究
谈谈作者 写景的角度。
高峰入云 两岸石
视 角
仰 视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49页)

思想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隐含着什么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 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 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带有自豪 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 带着美去升华美& 山水
高峰入云;
仰视
概括文中景色之
相映
清流见底&
俯视
四季之景
美;并思考作者是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
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12.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主题思想
•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 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yù其奇者&
两分钟后;比比谁读的最好&
一、朗读课文;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朗读——感受文章的节 奏音韵之美
• 答谢中书书
•
陶弘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课件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的意思
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 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看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 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 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 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例1:
遥望远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还不时有小雨点跳入水中,鱼儿跃 起的波浪,好似亭亭的少女摆起的裙幅。
例2:
清晨,晓雾将歇,在薄薄的晨雾中,隐约可见绿树的绰约风姿,那一片 生机勃勃的劲草,更是绿的耀眼,绿的鲜明。
例3: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远处传来阵阵鸟鸣……
例4: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
课后作业
你的家乡也有不少美丽的风景,请用“总—分—总”的结 构写一篇小短文。(字数在200字左右)
谢谢观看!
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 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 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 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沉 鳞 竞 跃
主旨
本文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 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 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 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共24张

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概括?
陶弘景认为,“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使性成真。”意 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率性而为是正道,只有率 性而为,才会找回自我,成就自我。陶弘景的本性是什 么呢?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坐卧其间,吟咏盘桓。 《南史·陶弘景传》。即喜欢游山玩水,如痴如醉。陶 弘景天性爱山水,十五岁著《寻山志》。他从小就喜欢 书法,6岁时书法就小有成就。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 传》,日夜研读,立志养生。他又喜爱医药学,亲自到 自然中去寻找药物,以实际的观察印证书中的内容。误 入尘网十几年后,他毅然决然跳出了华乐的欲界,迁入 山中,率性而为,生命之灯绽放光芒。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课文朗读
疏通文意
的
共同,一起。
耸入(进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 清澈见底。
交相。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3.听到“仙都”一词,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
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漫步山林中,眼前都是绿油油的树木,竹林,环境很清 幽,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真是人间仙境。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雾气将散未散,淡淡的晨雾在树林里若隐若现, 如梦如幻,还幽幽的传来猿鸟的叫声,显得宁静;
将要。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 出水面。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19张PPT)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翻译课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要求:读出景物的壮美和秀美
提示: “高峰入云--四时俱备”应读出景物的壮美 “晓雾将歇--沉粼竞跃”应读出景物的秀美
三读课文
要求:读出作者的陶醉和赞叹
佳句赏析
方法指导:
1.第一层,对句子描绘的内容进行“再描绘”。
2.第二层,评赞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其字、 句、手法好在哪里?
佳句赏析
赏析景物描写切入点: 1.视角:仰视、俯视、平视、环视 2.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3.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4.主要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绘、 衬托 5.情感: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由心生、托物言志 6.用词巧妙: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 作者介绍 2 简介课文 3 词语释义 4 课文翻译 5 美读课文 6 赏析佳句
7 探究主题
目录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 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自号华 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 白先生。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 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 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梁武帝对 其恩遇有加,遇到国事每每往山中请教,因此 有“山中宰相”之誉。
佳句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课件36张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第5页/共36页
让我们通过朗读领略文章的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 口齿清楚,缓急有序,轻重有度, 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第17页/共36页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散尽。
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坠落 潜鳞在,水 借中代的鱼鱼。。争相。跳出水面。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第18页/共36页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第6页/共36页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7页/共36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
一起。 谈论,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第16页/共36页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四季。 都。存在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信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学习目标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景物之美。 四、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 感情。
板块一
走 近作
者
作者 简介
陶弘景(456——
通明
536),字________,丹阳秣陵(今江苏南
京)人。
思想
南朝齐、梁时期____ 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山常中去宰山相中征询他的
意见,时人称为“_______
”。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文人往往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 此,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本文是作者 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 是江南山水之美。
板块二
美 文阅
读
陶弘景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板块三
理 解美
文
短文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分析梳理,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开头 •以“山川之美,古来 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 •具体描写“山川之美” 结尾 •议论抒情,总括全文 面
板块四
美 文共
赏
请以“山川之美,美在
”的句式写一段话,合理想象,从
多个角度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点拨:注意对写景方法的总结)
晨昏变化 之美
思考
怎样理解 文章最后一句?
在描写、赞美山川美景之后,作者似 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 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 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 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课堂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借状高峰清 流、石壁清林,绘日光变化、猿鸣鱼游 等美景,表露了他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及对友 人的劝勉之意。
拓展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吴均
动静相称之美
动态: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静态:(略)
相映成趣
俯仰结合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变化多姿
远近结合之美
远景:高峰入云 近景:清流见底
思考
全文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早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傍晚: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扩展: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欧阳修《醉翁亭记》
色彩搭 配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扩展: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视听结 合之美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王维
理解课文
一.自读课文, 画出疑难语句。
二.小组讨论交流 ,解决疑难,教 师巡视指导。
抢答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坠落)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