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概念与特点
多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

多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第一章:多元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多元文化指的是由不同文化背景、信仰、习惯等因素组成的文化现象,以及在这些不同文化因素之间发生的相互融合、交流和碰撞。
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它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财富。
多元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因素的融合和交流,形成了文化多样性。
2.文化包容性:多元文化强调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惯,从而促进交流和融合。
3.文化交流性:多元文化的发展需要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文化创新性: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会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和创新思维。
第二章:跨文化研究的概念与方法跨文化研究是以比较不同文化系统的相似和差异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学科,它通过对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世界。
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2.对照法:在比较的基础上,建立对照关系,将不同文化系统中类似的内容进行对比。
3.文献与档案法:利用历史文献和档案,分析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演变和交流情况。
4.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情况和民俗习惯。
5.问卷调查法:设计问题,针对不同文化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
第三章:多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研究对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跨越文化壁垒: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研究有助于人们跨越文化壁垒,加深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2.促进文化共振: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研究有助于各个文化体系之间产生文化共振,从而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3.拓展文化视野: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研究可以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帮助人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4.促进文化创新: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同时也可以推动文化创新,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多和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研究综述:概念、内容及发展进程

文化长廊南方论刊·2020年第9期中国文化研究综述:概念、内容及发展进程吴冠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8)【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本文以中国文化的概念、内容、形成与发展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借鉴学界的既有成果来厘清中国文化的概念,探寻中国文化的精神。
通过历史的维度来梳理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探究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概念;内容;发展进程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如影随形。
中国文化则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精神家园。
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学习相关文献时,经常会看到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一些相似、相近或相关的概念。
所以要想进一步研究中国文化,梳理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必须要先弄清楚文化、中国文化这两个基本概念分别是什么。
熟悉概念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熟谙中国文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文化素养。
一、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文化”一词在近代人类学上的专门意义始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一八一七年的用法[1]。
然而,什么是文化,国内外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界定。
英、美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既定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而德国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生活的样态[2]。
可见,欧美国家的文化研究者对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
文化的定义各不相同。
台湾大学教授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列举了国外学者的四十七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并将这些定义归纳为六条[3]。
文化受环境的影响。
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2010,吕思勉)[4]。
广义的文化。
梁簌溟对文化的定义简单明了,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5]。
张岱年、程宜山,陈先达关于文化的定义有相似的地方。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张岱年、程宜山,2015)[6]。
文化研究知识:文化的特征与意义

文化研究知识:文化的特征与意义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性存在,具有其独特的特征与意义。
在此,我将从文化的本质特征、历史演变、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特征与意义。
一、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创造性、传承性和开放性。
首先,文化具有创造性。
文化是人类创造、传承、发展以及创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来源于人们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精神世界等方面的认知和想象。
人们通过思考、观察、实践等方式,在不断创造和发展文化。
其次,文化具有传承性。
文化不仅是源于人们创造的积累,更是由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语言、习俗、信仰、文艺、科技等多个方面。
人们在接触、交流、学习、实践中完成对文化的有效传承,并将其传向未来。
最后,文化具有开放性。
文化发展与时俱进,需要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向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精髓。
文化之间的多元性、交流性和融合性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的历史演变文化的历史演变充满了曲折与辉煌,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社会部族化现象愈加普遍,各部族间的文化也逐渐形成并传承下去。
而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各领域也出现了独立、复杂和多样的文化形式。
各种文化在互相交融、互相借鉴、互相激发中不断成长。
从古代到现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期,如文化大革命、文艺复兴时期等。
每个时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特点,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三、文化的价值意义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赋予了人类社会和个人以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文化是人们相互协作的传统行为,在文化中,人们可以形成一种以文化和道德规范为基础的社会秩序,消除隔阂,促进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统一。
其次,文化能够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弘扬优秀的人文精神,提升个体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个体和社会的繁荣、进步添砖加瓦。
最后,文化具有振奋士气的作用,能够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和文化自信,为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提供坚实的基础。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读本》目录1. 文化研究读本简介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4)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6)2. 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7)2.1 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8)2.2 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9)2.3 文化研究的流派与理论 (11)3.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2)3.1 原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4)3.2 农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变革 (15)3.3 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冲击与融合 (16)4.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7)4.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8)4.2 现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0)4.3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多元化 (21)5.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影响 (22)5.1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24)5.2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5)5.3 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6)6. 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 (27)6.1 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8)6.2 文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29)6.3 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的关系 (31)7. 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 (32)7.1 文化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33)7.2 文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 (35)7.3 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6)8. 文化交流与合作 (37)8.1 文化交流的概念与意义 (39)8.2 文化交流的形式与渠道 (40)8.3 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42)9. 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方法 (43)9.1 文化批评的概念与功能 (44)9.2 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与技巧 (45)9.3 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47)10. 案例分析 (48)10.1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49)10.2 其他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案例分析 (50)1. 文化研究读本简介《文化研究读本》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文化现象和问题的综合性学术著作。
本书精选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在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文化视角。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的概念、特点、历史与动因一、什么是“文化研究”所谓“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在西方学术界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顾名思义地简单理解为对于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它与一般所说的(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cultural research),以及文化理论、文化批评也不同,更不等同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文化分析”。
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文化。
这里所介绍的“文化研究”,是特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生发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英语世界,然后逐步影响到全世界的一种学术思潮或一个知识流派,所以又称文化研究学派。
在西方,有些文章为了区别这个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常常把前者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作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是由1964年成立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由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几位奠基人的研究及其成果,如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的《识字的用途》、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爱德华·汤普森(E.P.Th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等著作所奠定。
“文化研究”涉足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横跨全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但与“文化研究”联系特别紧密的,一般认为有四大学科,它们是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
因为“文化研究”为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及其它大众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大众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因此,它被公认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大重要流派。
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文化研究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化现象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介绍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帮助读者了解和应用文化研究。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在进入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中创造和传承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思想、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艺术作品等。
文化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共享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二、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1. 文化研究的范畴:文化研究的范畴涉及广泛,包括文艺、历史、宗教、民俗、语言、社会等多个层面。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探讨文化现象。
2. 文化研究的目标:文化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文化现象的研究,加深对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3. 文化研究的方法:文化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实验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方法。
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文化研究的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获取对特定文化现象的深入理解。
文献研究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进行。
2. 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指研究者亲自走访文化现象发生的地方,进行深入观察和交流。
实地调研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真实地了解和感受文化现象。
3. 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寻找异同之处,从而揭示文化本质和特点。
比较研究可以横向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可以纵向比较同一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4.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通过实验方法来测试和验证文化现象的假设和理论。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探究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 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责任。
四、文化研究的意义和应用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探讨人类的文化思维和行为方式,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
文化研究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

文化研究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文化研究: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通过文化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以及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表现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探讨不同文化的特点。
一、语言的特点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区域的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而英语则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语言,注重简洁和实用。
不同文化的语言特点还体现在语法结构、词汇用法和口音等方面。
例如,日本人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因此他们的语言中有许多敬语和尊称词;而西班牙语中的音调鲜明,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二、风俗习惯的特点风俗习惯是文化的外在体现,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中国人重视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而日本人则喜欢举办茶道和花道等传统文化活动,讲究礼仪和细节。
此外,不同文化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注重热量的搭配和口味的协调;而西方人则更加偏爱肉类和奶制品,追求多样化的口味和色彩。
三、宗教信仰的特点宗教信仰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不同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体现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社会伦理的追求。
例如,印度的教规严格,信奉印度教的人们相信轮回转世,追求解脱和灵性的觉醒;而伊斯兰教在穆斯林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信徒们以清真寺为信仰中心,积极参与教义活动。
宗教信仰的特点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基督教注重道德和仁爱,促进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权和民主的发展;佛教的修行思想则在东方文化中深受推崇,倡导心灵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四、艺术表现的特点艺术是文化的精髓和表达方式,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主题,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表达;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注重人的形象和真实性的再现,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主义精神的绘画风格。
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文化的概念和作用1.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要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社会科学家等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但至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简单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具体地讲,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从广义上讲,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俗,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2.文化的作用。
文化具有什么作用呢?从社会方面来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落后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从人文方面来看,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3.文化强国的特点。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那么,什么是文化强国,怎样才算是文化强国呢?概括来说,文化强国起码要具备三个要素。
一是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很好保障,国民素质全面提高。
二是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现。
三是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什么作用呢?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阐释。
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二
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
发话人:主持人、演员 发送者: 策划、编导
受话人:现场观众 接受者:电视观众
发话人
文本的意义建构
A
互文性
d
d
r
e
意向性
信息性
衔接性
s
连贯性
s
e r
发送者
语境性
受话人
A d d r
可接受性
e s s e e
接受者
各种要素的含义
• 衔接性:话语的表层结构,包括语法、词法上的特征; • 连贯性:话语的无形网络,指语言要素如何连接为语义关联的整体; • 意向性:认知和理解的主观性; • 可接受性:话语的可理解性; • 信息性:话语传播者表达语义的信息结构,包括语音、语调、形体等; • 语境性:包括直接的情境,也包括文化的、社会的语境; • 互文性:话语与其他话语之间的联系;
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10、《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著,张国良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11、《媒介社会学》(英)戴维·巴勒特著,赵伯英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 12、詹姆斯·费伦:《当代叙事理论指南》(2007)申丹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13、(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 译,
与文化研究有关的术语
4、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
最早由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意指资本主义 国家与社会、市民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市民在这 一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它也是传媒 运作的空间。
网络化、媒介化社会与公共领域
一、网络化社会使公众得以参与文化的生产;也使观 众得以参与公共舆论和社会整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5、《文化研究导论》 陆扬、王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6、《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美)
劳拉·斯·蒙福德著,林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7、《电视剧叙事话语》张育华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7月
8、《语言符号学》王铭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9、《媒介分析技巧》(第2版)阿瑟·阿萨·伯杰 ,李德刚等译,中国人
与文化研究有关的术语
5、 发话人 / 受话人
addresser / addressee
发送者 / 接受者 seபைடு நூலகம்der / receiver
实际发生(现场) 实际未发生(非现场)
举例一
克林顿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跟那个女人 没有发生过性关系。“
发话人:克林顿 发送者:秘书、律师
受话人:记者们 接受者:电视观众
公共领域举例
一、 围绕电影《蜗居》展开的社会讨论
二、山寨春晚: 2008年末,一个叫“老孟”的人说,他要 挑 战权威,要制作自己的春晚,于是山寨春晚闪亮登场 ,但最后却仅仅赚足了名声却没得到利润,据称亏损了30 多万。2010春节即将到来,山寨春晚获文化部门的正式批 文,改名叫“民间春晚”,再度“叫板”央视春晚,除夕 夜你会选择看哪个?
案例: 斐济香水广告
斐济香水广告是一幅照片的特写 ,照片是一名波利尼西亚女子的脸 部(仅仅从鼻子以下就可以判断) , 该女子用交叉的手指握住斐济香水 瓶,手指甲是红色的,她有着长长 的黑发,鲜红的嘴唇(微微张开) , 黄色的兰花别在右耳的发梢(照片左 边)。环绕在女孩脖子上的是一条蛇 ,蛇的体型看起来是一种无限的象 征。蛇头部朝下,略微遮住香水瓶 盖。灯光很生动,用的是明暗法(即 实际上是有明有暗) : 照片部分是亮 光,而其他部分,特别是右上方, 是强暗光。下面从符号学角度来对 这则广告进行阐释。
与文化研究有关的术语
6、网络(network)
指人们进行非面对面空间联系的交流渠道。包括广播电视 网络、通信网络,也包括互联网。网络社会的所有权、控制 权、民主化管理、接入权等成为文化研究的新课题。
二、大众传播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 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莫利:《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 (Morley, David,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
出版: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2.(国图存档)
与文化研究有关的术语
3、符码(code) 指规范符号系统并使之产生意义的一套预定规则。 如语法是语言的符码,二进制符号序列是计算机语言的 符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是吃西餐的符码。
符码举例:《同是童年》 (该文本还可以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其意义)
符码举例:彩排:图为上周日在美国国会山的总统就职仪式彩排现场。美国当选 总统奥巴马的就职仪式将在1月20日举行。
与文化研究有关的术语
1、大众(popular)
大众文化:“由”大众生产; “为”大众生产;
如何看待大众文化
如何看待大众文化的生产 如何看待大众文化的消费
与文化研究有关的术语
2、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指直接生产、资助、展示、发行文化产品与文化 服务的国家或私营的艺术机构、传媒机构。
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
文化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对流行音乐的文化研究 电视肥皂剧
亚文化 霍尔的接受研究 女性杂志
文化研究:深入阅读书目
1、《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3、《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4、《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英] 阿雷德·鲍尔德温等 著,
伯明翰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理查·霍加特 、 E ·P ·汤普森 、
雷蒙·威廉斯、 斯图亚特·霍尔
文化研究的特点
1、跨学科性:文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 2、广义而非狭义的文化定义:人类生活的全部方式 3、拒绝高雅和低俗的文化二分论 4、文化既是实践又是经验:工人阶级自下而上观察世界 5、基于冲突而不是秩序:意义之间的冲突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14、(以色列)泰玛·利贝斯,(美)艾利休凯茨:《意义的输 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
15、(美)约翰·C·雷纳德:《传播学方法导论》第三版, 李本乾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思考
文化理论 文化批评 文化研究
三者之间的异同
一、文化研究的概念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