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定义的研究综述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海洋文化是一个极富魅力、具有无限可能的研究领域。
许多学者对海洋的文化传承、海洋文化的价值观以及海洋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海洋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献。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海洋文化是一个多面的概念,其定义也因研究者与研究背景而异。
许多学者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之间长期互动的产物,包括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文化习俗、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经济和技术等。
《海洋文化研究》一书认为,海洋文化可以定义为“人类社会经由海洋相关活动所形塑的,对海洋及其生态系统有所认知与理解,有所表达并传承的各种文化形态”。
二、海洋文化的价值观海洋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象征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从传统的海洋文化传承到现在的海洋文化创新,从新加坡的“亚洲海洋国家文化与年度海洋行动计划”到我国的“中国梦·大海篇”,海洋文化始终在夯实着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保护理念。
三、海洋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许多地区面临着海洋文化衰退和文化多样性减少的风险。
为此,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洋文化保护需要政府、学者、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政策的支持以及制订合理可行的保护计划。
此外,在保护海洋文化的同时,通过推广海洋文化来提升海洋产业的附加值,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在繁荣海洋文化的同时也让海洋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海洋文化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领域,其相关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海洋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对于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有必要通过多方合作、多元参与,彰显海洋文化的现代价值。
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人文社会RENWENSHEHUIKEXUE117王 鹏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茶起源于中国,于16世纪传入欧洲,可以说在国内外处处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足迹。
在中国既有高雅境界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有在俗世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英国不但接纳了茶而且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茶文化。
英国和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茶的传入和茶文化的形成,不但改变了英国本土的生活方式,对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而对于存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中的茶文化,对其精神内涵进行对比是很有意义的。
以下是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茶文化的研究述评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本土对茶文化的研究成果显著,主要表现为: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创办了一批报刊,出版发表了一系列论著,茶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茶馆数量有增无减,茶艺表演十分热闹,茶叶网站发展迅速。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
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首领。
在《史记·吴起越》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
从《五褒僮约》的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
苏东坡在《汲江剪茶》中道“活水还需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枯肠末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再如“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有了文人的参与,茶开始逐渐有了它的文化内涵。
近30年来,茶文化学者围绕茶文化的属性、范畴、内容、表现、形态、结构体系、内涵、特性、社会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
以《农业考古》所出“中国茶文化”专号为例,该刊是国内分量最大的茶文化刊物,内容非常丰富,每期篇幅约300页,刊发文章130篇左右,每年出2辑,现已出到32辑,约计发表文章4160篇,同时该刊1981~1990年还刊出茶文章27篇,两者共约计4187篇。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海洋文化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综述了海洋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洋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文献中对于海洋文化的解释和定义不尽相同,但大多认为海洋文化是指人们在海洋环境中所创造的文化体系,包括海洋传统、海洋民俗、海洋文艺等。
2. 海洋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海洋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有自己的独特性,文献中探讨了海洋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关系和交融现象。
3. 海洋文化与海洋资源的利用。
海洋资源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中介绍了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于海洋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4. 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献中介绍了传承和发展海洋文化的相关案例和方法。
综上所述,海洋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和意义的概念,海洋文化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 1 -。
文化间性理论研究综述

文化间性理论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间性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文化间性理论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融合和影响的过程,强调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交织性。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学者们对文化间性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为我们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文将对文化间性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该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文化间性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研究领域,主要由美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提出。
霍尔认为,文化并非封闭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通过各种交流和互动形成的复杂网络。
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会引发文化价值观念、符号和意义的交叉与重构,从而形成新的文化现象。
他认为,文化间性是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对于解释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融合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间性理论的框架下,许多学者对文化的流动、复杂性和多元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美国学者霍米·巴巴(Hommi Bhabha)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认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A与B的交集”,而是在交融中生成了新的文化形态和认知框架。
巴巴指出,文化间性不仅仅是两种文化的对话,更是一种混杂和重构的过程。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对文化符号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符号学”理论,强调了文化符号的多元解读和演绎性。
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文化间性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变迁。
在文化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还对文化冲突、认同、权力和话语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对于文化冲突,学者们提出了“文化沟通”的概念,强调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对于文化认同,学者们提出了“多元认同”的概念,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认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文化旅游概念研究综述

对 于文 化旅 游 概 念 及 其 分类 的基 础研 究 。20 06年
之 后相关 文献数 量一 路上 升 , 于 “ 关 文化 旅 游 ” 的研 究 逐渐 升温 。 从 各类文献 所 占 的 比例 来 看 , 纸 、 刊 、 报 期 年鉴 占比最 大 , 中报 纸 4 6 其 80篇 , 学术 期 刊 2 4 7 4篇 , 年 鉴 27 篇 , 9 1 学位 论 文 2 5篇 。经 过 分 析 发现 , 鉴 4 年
d i1 . 9 9 j i n 1 0 o :0 3 6 / . s . 0 8—3 2 . 0 2 0 . 1 s 9 82 1.2 0 6
中图分类号 :5 0 F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8 2 1 )2— 0 4—0 10 32 (0 2 0 0 5 3
文化旅 游产 业是 朝 阳产 业 , 国文 化 旅 游 资源 我 丰富, 发展 极 具 潜 力 。2 0 0 9年 , 国家 文 化部 与旅 游 局 联合 下发 了《 于促 进文 化 与旅 游 结合 发 展 的指 关
存 在 一些滞 后性 和 与 现 实不 符 的情 况 , 就 有 必要 这
对 以往 的研 究进 行 回顾 和分 析 。
一
研 究现 状 以“ 文化旅 游 ” 为关 键词 在 中 国知 网进 行 检索 ,
、
《 文化 部 关 于 支 持 和 促 进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的若 干 意 见》, 明确 了国家 大力 发展 文 化 产业 的政 策 导 向 , 提
第2 5卷 第 2期
21 0 2年 4月
河南 商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o n n B sn s o lg o r a fHe a u ie sC l e e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该文综述了女书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了女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对女书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女书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通过引言和结论部分的分析,展望了女书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女书文化研究的整体概述,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女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女书文化、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地位、现代社会、影响、重要文献、方法、技术、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女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为女性在古代社会地位较低,对于女性来说,学习读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机会。
女书因为其与女性相关的特点,因而成为了专属于女性的一种文化形式。
女书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更是对于女性角色和地位在不同时期的探讨和思考。
通过研究女书文化,可以了解古代女性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女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对于当代女性的自我认识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女书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学术研究内容,更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女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女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对女书文化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对女书文化的深入探讨,可以揭示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为当代人们提供启迪和借鉴。
女书文化的研究还可以拓展学术视野,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为学术界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对女书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多元文化文献综述定稿

多元文化文献综述【引言】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
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自诞生起一直广为国内外学者关注,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下,人们对其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也不同。
多元文化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人们思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承载体,一种特定背景下的意识形态。
因此,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对于多元文化的研究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开始注意此问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直到今天,多元文化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根据中国知网上已载的论文数量看,自90年代初至今天,关于多元文化的研究论文整体上呈现一种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在我国融入全球化浪潮的2000年以来,更是达到了研究多元文化的高峰。
从搜集到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将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状态的专著及研究较少,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对多元文化内涵的解读和多元文化的应用研究。
(一)关于多元文化概念的研究: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我国学者对多元文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来分析的。
在宏观上,大多学者把多元文化理解为一种不同于以往单一文化而是多向发展,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的总体形态。
例如,郑荣双(1999)认为,“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 并且在系统结构中存在着一定相互联系的几种文化,即它必须是相互联系的文化。
”在微观上,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①也有学者通过对多元与文化两个词的解释来分析,例如,陈平(2004)认为,“元”,“始也”,“端也”。
②即每个元,都是一个开始和起端。
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概述

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概述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综述周雨第一部分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定义1.泰勒(1871):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帕克和伯吉斯(1921):一个群体的文化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
3.威斯勒(1929):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
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4.斯莫尔(1905):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
5.威利(1929):文化是一个反应行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习惯模式系统。
6.亨廷顿(1945):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7.《词海》:“文化”一词有三种含义:一、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其二,范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
其三,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8.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9.张岱年、方克立: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产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定义的研究综述 摘要:研究“文化”很有必要了解国内外学者是怎样界定文化的,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情况给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收集和梳理文化定义,不仅方便各类层次的研究者把握文化的内涵和本质,而且对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综述;层次;定义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2 一、文化定义的研究综述 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以后,至今已有二百多种“文化”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学术背景从不同的视角给“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对有关文化定义进行收集和梳理,不仅可以我们使我们更深刻全面的把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对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二、界定“文化”定义方法的研究综述 胡潇认为界定文化定义的方法主要有:现象描述、社会反推、价值认定、结构分析、行为取义、历史探源、 主体立意、意识解读。[1] 人类学家克拉伯和克拉克洪把文化定义分为六类:描述性定义、历史性定义、规范性定义、心理学定义、结构性定义、发生学定义。[2] 方汉文认为界定文化定义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训诂学方法、学科定义法、比较文化学定义法。[3] 彭宏杰认为,从“文化的涵盖范围”来界定文化是我国文化观上的传统和主流,从这一角度出发又有四种情况:一分为二,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含义;一分为三,有全文化、大文化、狭义文化或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分法;一分为四,有最广义文化、广义文化、一般文化和狭义文化四种含义;一分为五,有最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宽义文化、广义文化和最广义文化。[4] 三、文化定义的研究综述 (一)涵盖范围说,就是从文化的涵盖范围来界定文化,这是我国学界界定文化的主流。这里面又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广义和狭义上来界定,但是他们在描述广义和狭义文化定义的时候又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5]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即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一切“人化”的事物;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仅包括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6]另外一种观点是从广义和狭义界定以后,又把文化或者是广义文化按层次进行划分,或者直接从文化的层次上来界定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许嘉璐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领域的一切成果;最狭义的文化则专指艺术、出版等事业。按照内容分,可以把文化分为三层:表层是蕴含在人类物质(衣食住行)中的文化;中层是借助物质所体现的文化;底层文化是伦理观念、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等。[7]张岱年认为: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又包含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哲学、宗教,这是社会的最高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心理,其中包括风俗习惯和一般人的思想意识。 (二)意识形态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来看,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能仅仅理解为一面对反映内容稍纵即逝的映照光面镜,而是一部成像成型的照相机或摄像机。[9] (三)起源和功能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哲学上给文化下定义主要从文化的起源和功能上界定文化。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教化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和完善的人。[10] (四)内涵外延说。黄枏森在理解文化的概念时,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理解,他认为文化的内涵是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反映。他把文化的外延描述为十二类文化现象。[11] (五)其他学者从其它不同的角度界定文化。主要观点有: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新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12]”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所依靠之一切。[13]”李德顺认为“文化概念的含义和本质,简言之就是‘人化’和‘化人’,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将自然状态加以‘人化’;同时又用其经验和成果来‘化(哺育、教化)人’,提升自己[14]。”陈华文认为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15]司马云杰认为“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6]” 四、关于文化定义的思考 通过对文化定义界定方法和文化定义的综述,对文化的定义笔者有以下思考: 不管从哪个角度对“文化”进行定义,学者们还是有共同认可的地方,那就是“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有些学者把这层意思表述为“人化”,认为“从起源角度来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0]”,或者把这层意思表述为 “文化的属人性”且是文化本质特征。把文化确定为是由人创造的,强调了文化的主体性,大大缩小了文化的外延,把文化的外延的范围限定在了“人化自然”的范围内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由于实践的作用,世界分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又称为天然自然,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其次是自在世界又是人类尚未深入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为属人世界,他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以至审美能力。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这样可以把文化概念的外延所指的对象放在了“人化自然”的范围了,把文化确定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可以使我们能清楚的判断出自在自然的东西,没有打上人类烙印的东西不能归结于文化。 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范畴。所谓概念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抽出本质的区别性特征,加以抽象和概括就形成了概念。概念有两个基本特征分别是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是指反映概念所指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对象所确指的全部对象。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地域、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人类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文化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特别是外延所指的对象更是不同。比如说:“文化”最早见于《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就词源而言,古代汉语最先将“文化”合二为一使用的则是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他写道“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含义则为“文治教化”。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所依靠之一切”。他说吾人生活,必依靠于农工生产社会治安、社会秩序、后天学习等等。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生活,生产的需要的都是文化,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侧重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在现时代文化的外延所指的对象则更多,最大的则是把打上人类烙印的成果都归结于文化。
现在比较权威的文化定义认为,“文化从广义上是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6]”笔者认为此定义有待商榷,人类创造的造物质财富中没有赋予特殊的意义的财富就不能称之为“文化”,比如:我们吃的苹果,也是在果农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并且果农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打药、施肥、剪枝等都可以称之为实践活动,但是市场上卖的一些普普通通的苹果我们能称之为“文化”或者“有文化”吗?但是有些苹果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有些果农为了促销,在苹果生长的过程中套上一些塑料薄膜,剪成笑脸,十二生肖等图像,成熟的苹果上留下了笑脸、十二生肖的痕迹,这样的苹果称之为“文化”或者“有文化”我们都可以接受的。财富,所谓财富就是指有价值的东西。人们通常所讲的财富,是指对人类、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讲的三俗文化—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我们习惯上也把他们称之为“文化”,但是它们是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吗和物质财富吗?“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能称之为财富吗?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分析出,并不是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个从广义上所讲的文化过于宽泛,用财富来界定文化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胡潇.文化的形上之思[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8-40. [2]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13. [3]方汉文.比较文化学[m].广西:广西大学出版社.2003:30-37. [4]彭宏杰.新建文化与党的建设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6-18. [5]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764. [6]李秀林,王宇,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4-123. [7]许嘉璐.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