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前 言
随着 我 国改革 开放 的不 断深 入 , 综 合 国力 逐渐 增强 ,国 际地 位不 断提 高 , 出现 了来 华 留学 的热潮 ,留学 生教 育在 不 同 的层 面上都 呈 现 出前 所未 有 的局 面。众所 周 知 ,当个体 进 入 一 种新 文化 后 , 由于对新 文 化环 境 的行为 准则 和社会 模 式 不 熟悉 , 通 常会 感受 到 一定 的不适 。中 国是 一个 有着 五千 年 历 史 文化 的文 明古 国 ,与世 界其 他地 域 和 国度 的文 化相 比 , 有 自己独 特 的氛 围和文 化 习俗 , 这些差 异意 味着 每一 位来 华 的 留学 生 总 会 碰 到这 样 或 那 样让 人 头疼 和烦 扰 的 “ 文 化 冲 击” 。如 果这 些 问题 没有 得 到适 度 的解决 ,将对 他们 的学业 及 生活 产生重 大 的影 响 ,有 的甚至 会产 生严 重 的心理 疾病 。 因此 ,有 必要 进行 这方 面 的研究 ,帮 助外 国留学生 了解 自己 的行为方式和情感倾 向。 二 国外 跨文 化适 应研 究综 述 从2 0 世纪初开始 , 跨文化适应这一现象在美国、 澳大利
学园 I X U E Y U A N
2 0 1 4年 第 6期
跨 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李 燕 兰州交通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摘 要】 本文主要对 国内外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 ,以期有助于对跨文化适应 的深层次研究。 【 关键词 】 跨 文化适应 研究综述
【 中图分类号 】 G1 1 2

技 的 飞速 发展 , 教育 对经 济 的促进作 用 越来 越重 要 。因此 加 大对 教育 的投入 , 对 于学 校办 学条件 的改善 ,以及 促 进教 育 快速 发展 都有着 不 可忽 视 的作 用 。( 6 ) 形 成新 的师 生关 系 , 因材 施教 实行 差别对 待 原则 。 教育机会均等 的问题涉 及的领域 非常广泛 ,并且深受社会 各个方面 的影 响 , 是一个错综 复杂的问题 。对教育机会进行 公 平以及合理的分配不仅是保障个体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 之一 ,而且是体现 了教 育的公平 。因此 ,我们要树立正 确的教 育价值观 , 努力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 参 考文 献 [ 1 ] 马 和 民. 新编教 育 社会 学 [ M] . 上海 :华东 师 范大 学 出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二语习得研究现状综述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二语习得研究现状综述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二语习得研究现状综述魏思奇文化因素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揭示了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习得和目的语文化适应的关系,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

文章以“文化适应模式”和“二语习得”为主题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并对搜索到的23篇期刊文章及4篇硕士论文(2005-2017)进行了概括分析。

1引言John 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在自然环境下,学习者社团处在目的语社团中的二语习得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从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

该理论与以往的本体语言研究的方式不同,而是从文化层面与语言相联系,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

本文以“文化适应模式”和“二语习得”为主题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并对搜索到的23篇期刊文章及4篇硕士论文(2005-2017)作一综述。

2相关理论2.1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关于“文化适应模式”Schumann曾先后对其进行多次阐述,一直在不断完善,其中以1978年的理论最为完整,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系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模式”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另外,Schumann 通过“社会距离 ”和“心理距离 ”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

2.2文化适应假说的影响因素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所研究的因素可以归为两类: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Schumann将其称之为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

要习得一种第二语言,必须了解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缩短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

【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的

【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的

【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的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adaptation/adjustment)是由互动者的文化精神引领的一种持续的博弈(infinitegame)过程。

Carse(1986年)认为,持续的博弈不是“以赢为目的”,而是“为了无止息地玩下去”。

因此,跨文化适应就是两个文化体之间互动的持续过程;它是指对立的两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相互交流而形成的一种平衡与共生的和谐状态。

换言之,跨文化适应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旨在增加“理解→尊重→接受”就是跨文化适相互之间的理解、拓展彼此的尊重、以及延伸互相接受的空间。

应的发展方向。

跨文化适应的互动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跨越边际的博弈(aboundarygame)。

本文分两个部分阐述这一论点。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跨文化适应的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从跨越边际的博弈视角对跨文化适应进行理论构建。

一、文献综述作为跨文化交际领域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跨文化适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已经在不同的学科被广泛研究,现有的文献表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的。

1.研究层面。

Kim(1995年)指出,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分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

个体层面的研究关注旅居者(sojourner)在新的或陌生文化中的心理调整。

通过观察个体在陌生环境中的自我反应和人际交往过程,就可以解释和理解那些新来者,包括移民、短期旅居者、难民和不同民族的成员的再社会化及应对过程。

心理学和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主要采用这种个体层面的方法来研究跨文化适应。

群体层面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自20世纪初开始由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引领。

在人类学,特别是对文化心理学家而言,一个主要的学术关注点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交往后的濡化(acculturation)过程,这种交往可能会使一方或双方群体产生文化信仰或价值取向的变化。

社会学的学者则从互动过程中权力或资源分配的视角更注重研究群体关系,如少数民族/主体民族或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第三节文献综述木节主要回顾关于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分析,为下一章建立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打下基础。

为了叙事方便,以下将从国外和国外两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国外对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跨文化适应研究是一个“舶来品”即一个源于西方的多学科研究领域,二战结束后西方学者开始将国际学生作为该领域的研究对象。

近五十年来成果丰富,本文主要从以三个角度进行概述,但并不否认这三个角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

(一) 国际学生的个体心理对国际学生个体心理内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化冲击”概念、U型及W型曲线假设及压力应对与社会认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前期主要采用理论概述的方式,后逐步发展到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1、“文化冲击”概念为代表的相关研究从个体心理来探究国际学生的成果较为零散,早期文献的主题都是关于旅居国外生活困难的描述,且更为关注跨文化生活的负面情感经历。

理论描述的方式在早期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占主体地位,其中最熟为人知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贝格(oberg)于1960年提出的“文化冲击”概念,指的是“进入新文化后人们由于失去熟悉的社会交流信号或符号,对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这种焦虑感可以在生理上反映为持续不断地身体上的疲劳感、长期的精神压力、对失去熟悉的食物和伙伴的不适、对东道国的反感、对自己价值观受到亵渎的不满、对自己的角色身份产生混乱而感到的不舒服、对自己应付环境的无能感等等”。

其他学者纷纷对“文化冲击”现象发表各自的见解。

如伯恩斯(Bymes)(1965)将文化冲击视作是“角色冲击”(role shock),即体现在与同国人、相同地位的同伴及较高地位的东道国人不能建立良好关系的状态。

加瑟(Gutherie)(1966)使用“文化疲劳”(culture fatigue)来描述在异域文化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要进行持续调整而造成的疲劳感。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作者:李燕来源:《学园》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有助于对跨文化适应的深层次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22-02一前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出现了来华留学的热潮,留学生教育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

众所周知,当个体进入一种新文化后,由于对新文化环境的行为准则和社会模式不熟悉,通常会感受到一定的不适。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与世界其他地域和国度的文化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氛围和文化习俗,这些差异意味着每一位来华的留学生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让人头疼和烦扰的“文化冲击”。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适度的解决,将对他们的学业及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有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因此,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帮助外国留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情感倾向。

二国外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从20世纪初开始,跨文化适应这一现象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人文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目前在西方,关于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

Oberg提出“文化休克”这一概念,并把其定义为:“文化休克是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

”后来,Oberg把跨文化适应过程分为: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

Lysgaard通过对在美国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提出了U型曲线理论。

Gullahom发展了U 型曲线理论,提出了W型曲线模型。

Spradley和Philips通过对派驻海外的维和部队士兵以及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比较,认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3个生活变化条件,其中包括:事物、服装、语言、娱乐方式、生活节奏、人们表现出的友爱与客气程度等。

文化适应的研究综述

文化适应的研究综述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内涵文化适应问题是跨文化交流学界和语言教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关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的定义大同小异。

我们总结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自身文化系统的逐步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

Acculturation—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也译作涵化,真正第一次使用到这个词的是美国民族事务局的J.W.Powell,他在1883年把“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外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

跨文化适应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处理在陌生社会环境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不适,尽力调整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差异的一种个人经历过程。

①2国外研究综述2.1发展历程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②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期,早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主要是对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人们从一种文化移入到另一种文化中而成为旅居者时,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击,例如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价值观念的冲突等,给他们带来压力,导致了他们较高的得病率和住院率;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者主要研究跨文化接触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关注跨文化适应者体验到的失落感、焦虑感、压抑感、敌意感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跨文化适应研究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研究方法向实证研究扩展,研究范围拓宽,研究对象增加,研究重点从群体层面的文化变迁和文化融合转向对个体层面的跨文化交际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讨。

2.2研究对象一般来说,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种③:一种,是长期居留在某个社会文化中的非本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如移民、难民等;另一种,是短期居留在某一个社会文化中的非本文化群体中的个体,被称为“旅居者”,包括:商业人士、留学生、海外学者、专业技术人员、传教士、军事人员、外交人员、旅行者等。

其中,志愿者是近年来参与跨文化交往的新兴群体。

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综述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综述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综述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柳宁(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流派之一。

本文简要论述了文化适应模式的理论内容,并对该理论的研究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对文化适应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做出了概述。

关键词:文化适应假说;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与启示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9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39一、前言文化适应假说(the Acculturation Theory)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舒曼(Schumann)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关于二语习得的理论假说。

舒曼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把第二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学习者对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二、国内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研究现状在国内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相关研究中,笔者通过对“文化适应模式”这一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对外语教学、二语习得、跨文化适应等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筛读。

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出了十一篇文献期刊对文化适应模式做出了梳理分析。

许菊(2000)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从文化适应的基本内容,对于洋泾浜现象的解释以及文化适应假说存在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讨论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

文化适应理论将学习者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与心理的距离作为二语习得能否成功的动力机制,但它未能解释二语习得的组合机制,即文化适应模式只是从表层上解释了二语习得能否获得成功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却未能深入地解释二语知识是如何被内化和吸收的。

而且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社会距离”也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测量指标与标准。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

部 分 而 已。 @由 于 中 西 方 文 化 差 异 和 国 情 的 不 ”
同 ,西 方的研 究成 果 和文献 不能 充分解 释 在 中国的 留学 生 的适 应 问题 。在 中国 ,关 注 留学 生适 应 问题 的研 究在 近年 也大 量涌 现 ,但 已有 的研 究 多 以在 国
外 的 中国留学 生作 为研 究对象 。如陈 向明研 究 了中

要 意 义
1 现 实 意 义 .
随着 全球 化经济 的 到来 ,国 与国之 间 的分界线 越来 越模 糊 。外 国人 来华 学 习的人数 逐年 增加 ,我 国 目前 已成 为 留学 大 国 。 国际 留 学 生 数 目 日益 增 加 ,经济 上 带 来 的 利 益 显 而 易 见 ,但 是 对 中 国社 会 、文化 上 的 国 际 化 影 响 并 没 有 被 我 们 所 广 泛 了 解 。这种 国际 化 的趋 势是 不会 自然 发生 的 ,需 要 留 学 的东道 国社会 采取各 种 措施 ,将 国际 留学生 带来
究是 现实 之需 。此 外 ,有学 者认 为 ,中西 文化 因差
与东道 国居 建 立并保 持 关系 的能力 ,有 效交 往 的
能力等 。 ②目前 ,国 内外关 于跨 文 化 适 应 问题 的研
究 已有 大 量 的 研 究 成 果 ,涉 及 了 留学 生 、移 民群
异而 产生 的种 种 冲突 ,归根结 底是 由于中华 文化 的
[ 键词] 来华留学生 关
跨 文化 适应 综 述
[ 图分 类 号]G 4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 1 0 - 5 4 2 0. O — 0 1 — 0 中 60 文 文 0 5 8 3(0 8 6 0 9 3 ) [ 者 简 介] 万梅 ,华 东 师 范 大 学教 科 院 高教 所 ( 海 2 0 6 ) 作 上 0 0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适应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文化适应的课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暂,文化适应的研究尚不成熟,还有很多理论和实验上的问题有待完善。

关键词: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策略;双维度模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

解决好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问题,能够有效改善该人群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与发展状况。

随着跨国生活群体数量的快速增长,文化适应的概念和维度、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的测量及其与各人口学变量的关系等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文针对文化适应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阐述了三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维度理论。

一、文化适应的概念文化适应,由美国的民族事务局Powell在1880年首次提出。

Simons 在1901年,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文化适应是一个双向的不同文化“相互调节”的过程。

人类学家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在1936年给出了文化适应较为正式的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改变的现象。

”[1]以上对于文化适应的定义都是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角度界定的,而心理学家认为文化适应不仅是一种群体水平的现象也是一种个体水平的现象。

心理学更侧重于个体水平的文化适应的研究。

1967年,Graves 提出了心理学的文化适应的定义:“个体由于与其他文化接触或参与其所属群体所正在经历的文化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著名的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Berry认为文化适应所产生的改变是群体和个体两个水平的。

群体水平的改变包括群体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个体水平包括同一性、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改变[1]。

此后,在20世纪90年代,Ward及其同事又区分出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justment)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l adjustment)的概念。

前者指心理和情感状况,后者指成功融入特定的新的文化环境的能力[2]。

Ward后来进一步提出,这两种适应既有内在联系又截然不同。

首先,两者的测量指标不同。

心理适应通过个体的沮丧感和总体上的情绪问题来测量;社会文化适应是依据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多少来测量的,个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的居住时间、外语能力、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以及与主族人群(host nationals)接触的频次对社会文化适应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其次,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随适应过程的发展其变化趋势不同。

个体在适应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在两种适应开始的初期,随后,社会文化适应的问题会逐步稳定地下降,而心理适应的问题水平则反复波动。

最后,两种适应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对主族文化(host culture)和客族文化(co-nationalculture)的整合程度越大,两种文化相似的程度越大,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的内在联系越大。

二、文化适应的维度除了不断发展文化适应的定义,心理学者还对文化适应的维度进行了探索,进一步丰富了文化适应的理论构架。

1.单维度理论单维度理论最早由Parks和Miller在1921年提出,由Gordon进一步发展得到[3]。

单维度理论认为,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体或群体逐渐摒弃自己本来的文化,不断接受和认同新的文化。

LaFromboise、Coleman和Gerton认为,个体被主流文化同化越多,其保留的原有文化就越少[4]。

2.双维度理论单维度理论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它提出质疑,随后便有了双维度理论的诞生。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Berry提出的双维度模型。

Berry认为文化适应的两个维度分别是个体保留传统文化和认同的倾向,以及寻求与其他文化中群体交流的倾向[5]。

这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的,个体高度认同主族文化并不代表个体摒弃其原有的文化。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高低不同的水平,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结果,Berry 称之为文化适应的策略分别是“同化(assimilation)”、“整合(integration)”、“分离(separ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

<imgsrc="/Ebook2/ebooks/14-236/14-236-1311/338.jpg" />当个体既保留传统文化和特性,又积极寻求与主流文化群体的交流时,采用的就是“整合”的策略;当个体只愿意保留原有的文化而拒绝接受主流文化时采用的就是“分离”的策略;当个体摒弃原有文化和特性,积极与主流文化进行交流时,采用的就是“同化”的策略;如果个体既不保留传统文化也不愿接受新的文化时,此时即为“边缘化”(图左边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Berry区分出的这四种结果并不是个体适应过程的最终形式,他们只是个体在适应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

因为文化适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个体在此过程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3.多维度理论随着对文化适应模型的深入研究,Berry发现,在文化适应中,很多时候少数民族群体并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适应策略,他们的应对方式会受到主流文化群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的影响。

于是,Berry在双维度的基础上又加了第三个维度,即主流文化群体在文化适应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当主流文化群体对非主流文化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时,采用的就是“多元文化”策略;当主流文化群体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群体的同化,采取的就是“熔炉”策略;当主流文化群体对非主流文化持抵制的态度,并避免与其交流接触时,采用的就是“种族隔离”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下,少数民族群体只能被迫采取“分离”的策略;当主流文化群体将少数民族群体“边缘化”时,主流文化群体采用的就是“排斥”策略(图右边部分)。

Berry的三维度理论受到国际跨文化心理学者的普遍关注。

Berry关于文化适应的模型被认为对该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除了Berry的理论,还有学者提出了多种三维甚至四维理论。

斯坦福大学的AmadoM.Padilla和WilliamPerez,从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适应模型。

他们认为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文化胜任力(acculturalcompetence)”、“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和“社会性劣势(socialstigma)”[6]。

社会认知因素强调了个体会采用实用主义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为活动以达到既定的目的;文化胜任力是指,个体对某种或多种文化的胜任能力,即个体习得与主流人群的价值、信念、习俗和语言相符合的行为方式的能力;社会认同指出个体的行为能反应其所归属的社会群体的特征,个体以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的身份进行思考、感知和行为,从而与其他群体相区别;此外,个体往往会通过控制自我揭露的内容来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个体会将自己的社会性劣势隐藏起来,从而在与他人交往中避免受歧视和偏见。

三、评论近年来,文化适应的课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关注,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暂,文化适应的研究尚不成熟,还有很多理论和实验上的问题有待完善。

首先,对于文化适应的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依然使用从各自领域视角给出的文化适应定义,同时,文化适应经常容易被学者与其他概念混用。

其次,文化适应现象应该区分为群体和个体两个水平,只对其中一个层次的研究是不全面的。

最后,文化适应到底是单维度、双维度还是多维度的,如果是多维度,又究竟有几个维度,不同维度之间是否彼此独立,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很多学者曾就不同维度理论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如Flannery[3]和Ryder[7],但至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如何选取合理的维度是进一步研究文化适应的基础,只有先确定好文化适应的维度才能根据不同的维度编制量表。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双维度和多维度理论,并编制了相应的量表,如Lim编制的用于柬埔寨移民的双维度量表[8]。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适应在理论和测量两个方面都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1]David L Sam, John W Berry.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11-38.[2]Colleen Ward, Arzu Rana-Deuba.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Revisited[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9, 30:422-442. [3]Flannery W P, Reise S P, Yu J.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acculturation model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1, 27:1035-1045.[4]Lafromboise T, Coleman H L K, Gerton J.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biculturalism: evidence and theory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114:395-412.[5]Berry J W, Poortinga Y P, Segall M H, et al.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nd ed)[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345-383.[6]Amado M Padilla, William Perez. Acculturation,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Cognition: A New Perspective [J].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2003, 2:34-55.[7]Ryder A G, Alden L E, Paulhus D L. Is acculturation unidimensional or bidimensional? A head-to-head comparison in the prediction of personality, self-identity, and adjust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9(1):49-65.[8]Lim K V, Heiby E, Brislin R,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hmer acculturation sca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02, 26:653-6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