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如何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如何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重视培养古诗词兴趣与理解:从文本解读到文化浸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信息。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不仅能提升语文素养,更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文本解读:追寻诗歌的“秘密”1. 精读品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字词、结构、意象、情感、技巧等。

通过精细入微的讲解、提炼解读,让学生亲身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2. 比较写作:将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异同,加深对诗歌特点和作者风格的理解。

3. 多角度解读:帮助和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深度解读诗歌,如背景资料、历史事件、作者生平、个人感悟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二、文化浸润:亲身体验诗词的“生命力”1. 文化背景: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社会风俗等,使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和文化氛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 历史事件:将诗歌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3. 艺术形式:通过展示和体验诗词的艺术形式,如吟诵、表演、绘画、音乐等,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互动体验:感受诗词的“温度”1. 诗歌创作:帮助和鼓励学生模仿古诗词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或根据现代生活写诗填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

2. 诗歌鉴赏:组织诗歌朗读、表演、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诗歌游戏:借用诗歌内容设计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古诗词,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资源利用:进一步延伸诗歌的“视野”1.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古诗词学习资源,如诗歌动画、音频、视频、解说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2. 书籍期刊: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古诗词作品集、诗歌赏析书籍、研究论文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古诗词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古诗词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古诗词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古诗词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通过朗读来感受韵律和节奏,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可以采用范读、跟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2. 背景介绍: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作者介绍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3.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理解诗词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分析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能力。

4. 想象与联想:通过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和情境,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通过描述诗词中的景象、人物形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5. 互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分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拓展与延伸:推荐相关的古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古诗词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通过比较阅读、主题阅读等方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7. 写作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写作练习,帮助他们掌握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可以通过模仿经典作品、
创作自己的诗词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综上所述,古诗词有效阅读教学需要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拓展阅读、实践写作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如何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

如何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

如何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如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然而,在当今时代,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古诗词相关的音乐、视频,展示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文物,创造和谐浓重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巧设问题,诱发思考。

教师可以利用古诗文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最终达到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兴趣。

3. 情景展现,体验感受。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体验古诗文中描绘出的场景,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最大限度地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喜爱。

二、强调实践,寓教于乐1. 朗读背诵,提高兴趣。

鼓励学生多范读背诵古诗文,在反复吟咏中切身体会语言的韵律、音律之美,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 创作改编,激发创作热情。

鼓励学生根据古诗文内容进行创作,例如创作剧本、绘画、歌曲等,将古诗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创作中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喜爱。

3. 游戏化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运用游戏化教学手段,例如古诗词词语接龙、古诗词谜语、古诗词配画等,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古诗文,增强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三、注重联系,开阔视野1. 联系生活,感受古诗文魅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古诗文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古诗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将古诗文中表达的情感与自身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文并非枯燥乏味的文字,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作品。

2. 拓展阅读,丰富知识储备。

鼓励学生泛读古诗词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了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等,开阔视野,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的文化视野与艺术追求

文学作品的文化视野与艺术追求

文学作品的文化视野与艺术追求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的体现。

文学作品的文化视野与艺术追求,既是作者创作的重要目标,也是读者阅读和欣赏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文化视野和艺术追求两个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探讨。

一、文化视野文化视野是指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对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文化现象等方面的观察、思考和表现。

文学作品的文化视野既体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也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1. 文化背景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将时代背景融入作品,使之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例如,鲁迅的《呐喊》《彷徨》等作品,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征。

文学作品对文化传统的反映,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显性的如诗词、戏曲等形式的文学作品,直接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传统;隐性的如小说、散文等形式的文学作品,通过作品中的细节、人物、情节等,展现了文化传统的内涵。

3.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对文化现象的反映,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描绘,也包括对虚构世界中的文化现象的创造。

如红楼梦中对封建礼教、官场腐败等现实问题的揭露,以及对大观园、金陵十二钗等虚构文化的创造。

二、艺术追求艺术追求是指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艺术追求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1. 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指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形态。

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等多种形式。

不同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如诗歌注重节奏、韵律,散文注重抒情、叙事,小说注重情节、人物等。

2. 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

包括象征、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讽刺等。

幼儿园文学王国:儿童文学与诗词鉴赏方案

幼儿园文学王国:儿童文学与诗词鉴赏方案

幼儿园文学王国:儿童文学与诗词鉴赏方案 幼儿园文学王国:儿童文学与诗词鉴赏方案 1.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中,儿童文学与诗词鉴赏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儿童文学和诗词的阅读和鉴赏,可以培养幼儿的文学情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文将从幼儿园儿童文学和诗词鉴赏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2.幼儿园儿童文学与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与诗词鉴赏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儿童文学和诗词的阅读和鉴赏,可以培养幼儿的文学情趣。幼儿在阅读儿童文学和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儿童文学和诗词的阅读和鉴赏可以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背诵儿童文学和诗词,幼儿能够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语言美感。儿童文学和诗词的阅读和鉴赏还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幼儿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教学内容 在幼儿园儿童文学与诗词鉴赏方案中,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儿童文学作品和优秀诗词的选读。幼儿园可以选取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如《三毛流浪记》、《小猪佩奇》等,让幼儿进行阅读和欣赏。幼儿园还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易懂、富有韵律美的优秀诗词,如《咏鹅》、《静夜思》等,让幼儿进行朗读和背诵。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优秀作品的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情趣。

4.教学方法 在幼儿园儿童文学与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介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感。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幼儿在情景中感受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增强幼儿的诗意体验。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通过制造氛围、布置环境的方式,营造出有利于幼儿文学鉴赏的氛围。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 5.评价体系 在幼儿园儿童文学与诗词鉴赏方案中,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评价幼儿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评价体系应该从阅读和鉴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针对幼儿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可以采用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形式,进行评价。针对幼儿的表达能力,可以采用背诵比赛、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科学客观地评价幼儿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幼儿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边塞组诗”课堂实录及评析全国通用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边塞组诗”课堂实录及评析全国通用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边塞组诗”课堂实录及评析全国通用“边塞组诗”课堂实录及评析沈业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设计理念在语文教育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下,“边塞组诗”这一课,是对古诗词分类进行教学的尝试,将唐代的边塞诗进行有机整合,以“两专多辅”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教学不在两首诗上进行深度挖掘,只着眼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高年级学生在古诗的意境中漫溯潜游,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流程一、导入,初识意象师:马鞍山有个特别棒的别称,叫什么?生:诗城。

师:诗城的孩子一定会背诗,来点有难度的行不行?背一组含有“月”的古诗词。

生:床前明月光……(生齐笑)师:(问一生)你为什么笑?生:这首诗太简单了。

师:诗是简单了点儿,但诗人可不简单,是谁?生:(齐)李白。

师:李白和马鞍山关系可不一般,传说李白就是在马鞍山采石矶醉酒捞月,坠江而亡。

谁接着再来?生:月落乌啼霜满天……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齐背)师:古诗词中含“月”的有很多,“月”在古诗词中已不仅仅是一种景物,更是一种意象,它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思念家乡。

生:表达忧愁。

生:思念亲人。

师:在唐代,有一类描写边疆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诗中也有寄托诗人复杂情感的意象,这就是——(板书:边塞诗)。

请打开课文纸,自由读一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昌龄的《出塞》,注意读准字音。

【评析:以上教学,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对含“月”诗的背诵,再到对“月”的意象解读,层层推进,由浅入深。

这样的背诗,可以让学生在看似平常的背诵中领悟不寻常之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考复习诗词鉴赏教案

高考复习诗词鉴赏教案

一、教案名称:高考复习诗词鉴赏教案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内容:1. 诗词的基本形式: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2. 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

3. 诗词的意象: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抽象意象等。

4. 诗词的情感:喜、怒、哀、乐、爱、恨等。

5. 诗词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词的基本形式、修辞手法、意象、情感和主旨等知识点。

2. 示例法:通过具体诗词作品,分析其形式、修辞、意象、情感和主旨等方面的特点。

3. 练习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鉴赏给出的诗词作品。

4.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诗词鉴赏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步骤:1. 诗词的基本形式:介绍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词、曲等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各自的规律和区别。

2. 诗词的修辞手法:讲解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具体诗词示例进行分析。

3. 诗词的意象:讲解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抽象意象等概念,分析诗词中意象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诗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诗词中的喜、怒、哀、乐、爱、恨等情感,理解情感对诗词的影响。

5. 诗词的主旨:讲解诗词主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词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特点。

六、教学步骤(续):6. 诗词鉴赏实践:a. 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让学生独立鉴赏,分析其形式、修辞、意象、情感和主旨。

b. 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c. 汇报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鉴赏方法和技巧。

7. 诗词创作指导:a. 讲解诗词创作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b.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实践,鼓励创新和个性表达。

有关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精选13篇)

有关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精选13篇)

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有关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精选13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篇1直到上了高中,学了《唐诗宋词选读》,我才感受到那韵味。

如果说现代诗是揭示了现实的黑暗,讽刺社会丑恶嘴脸,是一把尖锐的匕首;那么唐诗是一杯茶。

只有淡淡的品茶,宁静的看着茶水的雾气,才能知晓它的韵味,了解美丽与恬静背后诗人的思想与情绪。

唐诗纵使带了太多的愤懑,伤感,豪迈不羁,离愁别绪…但在我眼中,它终究是一杯茶,一杯蕴含了无数情绪的茶。

这杯茶里,曾有一位诗人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杯茶里也曾融入了一个诗人的豪迈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杯茶里暗含着一位忠臣的血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杯茶里也曾因边关的紧急战事而泛过一丝涟漪“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这杯茶里也曾包含了太多的叹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人已盈满热泪,只有重重的叹息…这杯茶里已融合了太多的叹息,它记录着唐朝的历史,它为唐朝而生,它是唐朝的倾听着,记录者。

它让我们懂得了去品诗,感受唐诗的魅力。

这杯茶是一位智者,它将那么多的情绪埋藏在心底,只为让我们去了解它内心深处的喜悦,叹息,痛苦,悲伤,秘密…我眼中的唐诗是充满韵味的,它是一位穿着古朴,举手投足之间有着一股风流的文人雅士;它亦或是一位出生在江南古镇的婷婷少女,一颦一笑间有一股难以描述的韵致…这就是唐诗,它可化作千万种景象,千万种情绪,千万种风情。

惟一不变的是唐诗骨子里的韵味,让人思索,让人感慨万分。

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篇2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以《唐诗宋词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为主,根据备课组的计划,上半学期主要是教学《唐诗宋词选读》。

虽然说是选修课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尽可能多的掌握诗歌的知识,培养他们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解答诗歌类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10月Oct.2004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TIANJI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第6卷第4期Vol.6 No.4 

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 要:西方学者伽达默尔及姚斯曾提出过文学阐释中的“阅读视野”问题,这对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与评赏亦有启发。赏析古典诗词作品,首先要在结合个人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合成视野”下,对它有正确无误的理解;然后还需在理论的视野下,对它进行理性的研究与反思;而与此同时,一个集历代对此作品评赏之大成的历史性视野也必不可少。另外,对于每个人来说,阅读视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自己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进化的。关键词:阅读视野;合成视野;衍义;期待视野;历史性的阅读;潜能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339(2004)0420289205

HorizonsofReadingandAppreciationofPoetryYEJia2yingΞ(InstituteofChineseClassicalCulturalStudie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Westernscholars,forinstance,HansRobertJaussandHansGeorgGadamer,mentionedtheissueson“thehori2zonsofreading”inthehermeneuticsofliterature.Theconceptof“thehorizonsofreading”enlightensthestudyandappreci2ationofChineseClassicalpoetry.Toappreciateapieceofclassicpoetry,firstofall,oneneedstocombinetheindividual′s“personalunhistorical”horizonsand“thehistoricalhorizons”.By“fusingofhorizons”onemayreachanaccurateandfault2lesscomprehensionoftheparticularpieceofpoetry.Furthermore,itisnecessarytotakearationalprocesstostudyandre2flectonthepieceofpoetrywithinatheoreticalhorizon.Inthemeantime,knowledgeofthecollectedhistoricalcritiquesonthepieceofpoetryisindispensable.Besides,foreachindividual,thepersonalunhistoricalhorizonsofreadingmaynotre2mainthesame;thehorizonsmayvary,expandandbeimprovedalongwiththeindividual′sowndevelopmentandadvance2mentinknowledgeandinstudy.Keywords:horizonsofreading;fusingofhorizons;significance;horizonofexpectation;historicalreading;potentialeffect

“阅读视野”(horizonsofreading)这个词,是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HansRobertJauss)在他的《关于接受美学》(TowardanAestheticofRecep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不过,最早讨论“视野”问题的还不是姚斯,而是姚斯的老师、德国阐释学家伽达默尔(Hans2GeorgGadamer)。伽达默尔在他的《真理与方法》(TruthandMethods)一书中提出过“诠释环境”(hermeneuticsituation)中的“视野”问题,他用了一个词叫作“合成视野”(fusingofhorizons)。伽达默尔认为,诠释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视野”的观念,而这个“视野”应该是包括了“个人视野”(personalunhistorical)和“历史视野”(historicalhorizons)的一个合成的视野[1]。 “个人视野”是读者自己阅读和写作的背景环境。比如,你的思想倾向、生活经验、身世经历、生长环境、文化修养、直觉感受能力,甚至你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在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每个读者的“诠释环境”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许多个人背景去阅读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产生与别人不同的诠释。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南唐中主的“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那是由于王国

Ξ收稿日期:2004202201.

作者简介:叶嘉莹(1924— ),女,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维熟悉屈原的《离骚》,如果没有王国维那样的阅读背景,谁会从“菡萏香消”联想到“美人迟暮”呢? “历史视野”是作者当初创作时所处的环境,理论术语叫做“语境”。读者必须对作者那个历史的“语境”有所了解,才能对作品做出比较正确的诠释。如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栖栖失群鸟”那一首,从表面上看只是写一只鸟,但如果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晋宋之间那个黑暗的时代,就会知道他不是在写鸟,而是在写他自己在人生中的选择。 正是由于一个人的“合成视野”中包含许多属于个人的东西,所以诠释者对一篇作品所做出的诠释其实往往并非作者的原意,而只是经由诠释者的解说而产生的一种“衍义”(significance)。尽管诠释者在分析和解释作品时尽一切努力想要泯灭自我而进入过去的文化时空,但他很难真正做到纯然的客观,诠释者的诠释总是在绕了一个圈子之后又回到自己本身。西方诠释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诠释循环”(hemeneuticcircle)①,中国传统诗学常说的所谓“诗无达诂”,其实也包含有这种意思。 然而,“诗无达诂”,并不是说阐释者对一首诗就可以毫无根据地随便去联想和发挥。一个阐释者对一篇作品阐释的准确程度,往往与他阅读视野的层次成正比。因此,有必要结合西方学者关于阅读视野的理论,对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的阐释评赏问题做一个观照与反思。 伽达默尔的“合成视野”是从理解与诠释中普遍情况的角度来说的,而姚斯在他的《关于接受美学》一书中,则针对文本分析中一些极难区分的感受与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把阅读视野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美感的感知性的阅读(aestheti2callypercepuareading);第二个层次是反思的说明性的阅读(retrospectivellyinterpretivereading);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性的阅读(historicalreading)[2]。姚斯的阅读视野三层次是从个人阅读中更为具体更为深入的问题出发来立论的,他曾结合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一首诗来阐述他的这三个层次[3]。尽管由于中外文化传统不同,不宜对西方理论生搬硬套,但伽达默尔和姚斯关于阅读视野的理论对正确掌握阅读评赏古典诗词的方法也很有启发。笔者过去在自己的一篇题为《论纳兰性德词》的论文中,曾借用姚斯的阅读视野三层次的理论来说明自己对纳兰词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体认[4]。今天,打算从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及反思的角度来进一步说明阅读视野在诗词评赏中的重要性。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为判官时曾写过一首题为《北楼》的诗。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李商隐的故乡在河南,现在他来到南方的桂林,

当春天来了的时候,他觉得南方的四季没有北方那么鲜明———笔者有一年到新加坡去教书,也有这种感觉:那里全年的温度都差不多,窗外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四季永远不变———古人说,“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可是李商隐现在找不到芳春到来的那种感觉,所以是“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那么他怎样勉强寻找一点乐事呢?问题就出现在后边那两句,“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有一位西方很有名的汉学家刘若愚(JamesLiu)先生是这样翻译“酒竟不知寒”的:“Thewineiscoldbutlhavenot

evennoticedit.”———我竟然没有注意到酒是冷的。他把这个“寒”说成是酒的寒,当然是不对的。因此,

他的书出版之后,就有一位李祁教授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他的这个错误。李祁教授说,“寒”不是指酒,因为中国人习惯上说“冷酒”或“酒冷”,而不说“寒酒”或“酒寒”。所以,“酒竟不知寒”的“寒”,不是酒的寒而是气候的寒,是“AlthoughIhavefin2ishedthewine,Idonotfeelcold.”———虽然我喝完了这酒,但是我没有感觉到寒冷。“酒竟”,就是“酒喝完了”。李教授对刘先生翻译的批评是对的,但他所作的这个翻译对不对呢?

笔者以为,他们两位先生的翻译都值得讨论。因为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所要传达的那种感受的重点在诗的前两句已经说明了,是“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后边他还说,“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桂林是异域不是我的故乡,春天气候是很潮湿的,回想北方到了春天那真是气象万千,所以我怀念我的故乡,因此,就“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北方春天的到来,由寒冷到解冻,由雪云到春云,一天有一天的变化,一天有一天的消息。笔者在新加坡讲学讲到中国古诗词伤春悲秋的感情,同学觉得很难理解,因为在新加坡四季都一样,有什么可怀念可悲伤的?中国南方桂林的气候也是一样。但李商隐说,我要饮酒赏花,勉强地找寻一点欢乐,我要在这不变化中找到一点变化,找到一点家乡的感觉。李商隐在桂林的诗里写过朱槿花,朱槿花是大朵的

・092・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