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_以_论语_的义利观为例

合集下载

孔子“义利”观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义利”观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义利”观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周婧叶昊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9期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现象已成为当前需要我们足够重视的问题,而孔子“义利观”的思想精髓对我们解决问题能有所启发。

孔子认为君子应“见利思义”“立人、达人”“欲而不贪”,由此,我们需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功利性,去功利化;应强调公利性,公私协调;学校、教师应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孔子“义利”观启示近年来,随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高校渐渐地从社会的边缘走入了社会的中心。

然而,面对市场经济浪潮,本应屹立潮头、引领浪潮的高校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物质浪头的侵蚀。

2010年1月26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科教文卫体界代表意见座谈会上,就曾有感触地说:“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

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1]总理的感触可谓一针见血。

功利化已渐渐渗透于高校的各项工作,甚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功利化的影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往往不容易被发现,或者容易被忽视。

但我们又不能对此忽视,这关系到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因此对这项问题进行探讨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功利化,致使教育本末倒置“三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乎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战略问题。

但在社会“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影响下及大学生就业率等因素的压力下,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倾向。

教育的核心不在理想信念上,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在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上,而是在教会学生如何就业上,致使教育出现了舍本逐末的异化现象。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感淡薄,人生观、价值观片面。

《论语》中道德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道德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道德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不朽学说。

《论语》中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礼之指引、智者无惑等道德教育的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践路径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同时,《论语》中道德教育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论语;道德教育;当代思想政治教育1《论语》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论语》中道德教育是以培养理想人格为目标,以完善个人道德体系为己任,把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礼之指引、智者不惑等内容作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从而亲身实践达到教育目的。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1]1.1仁者爱人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学而篇》)孔子认为,仁爱的根本是孝道。

如果一个人能孝顺父母,那就不会犯上作乱。

也就是说,孔子重视子女对父母兄长的态度,这样走入社会才能懂得与世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与《中庸》所述“仁者仁也,亲亲为大”,孟子所说“亲亲,人也”一脉相承。

它表明,孔子提倡的重仁爱人,主要是爱父母、以爱父母为仁。

反应了孔子论学,重在德行,注意青年人的伦理教育,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篇》)孔子认为,为仁者,心无所私,所以才能真实客观地看问题,从而做到真正的好善恶恶。

仁发于人心,人心有好恶之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是“仁”的极致发挥。

1.2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篇》)君子以道义作为万事衡量之标准,不计个人得失,从大局出发安民济众;而小人则以外在的东西做参照物,不辨是非肆意妄为,只重利益。

“诚如雨果指出的,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

《论语》义利观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论语》义利观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子”与 “ 君 小人 ” 的标志 。子 日 :“ 子喻 于 义 , 君 小 人 喻于利 ” ,道 德 高 尚 的君 子追 求 公 义 ,而 小 人 只顾追 求 自己 的私利 。在这 里 ,“ 利 ’ ‘ 可泛 作 ‘ 功
春秋 战 国时期 ,社 会发 生剧 烈 的动 荡 ,面 临重 大变革 ,不 同的利益 集 团或个 人 、家族 之 间 的矛 盾 空 前 尖锐 。在 这样 的历史 条件 下 ,如何 认识 和处 理 道 德原 则 与物质 利益 、个 人利 益 与集体 利益 的矛 盾
“ 义” 的要求 ;同时也说 明了义利关 系是根本一致
【 收稿 日期】21 — 3 0 01 0 — 9 【 作者简介】吴惜金 , 18 年生, 女, 4 9 福建漳州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哲学经纬 ・
15 0
的 ,二者 并不 矛盾 ,关 键在 于人们 如 何正确 处 理好
第 9卷 第 4期
21 0 1年 1 1月
辽 宁医学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nl f i nn dcl nvrt ( oi cec dtn o ra o La i Me i i sy Sc l i eE io ) o g aU e i aS n i
V0 _ . l9 No 4
孔 子认 为君 子对 于 天下 的人和 事 ,没有 固定 的厚 薄
老 百姓有 饭 吃 ,有 足 够 的军 队 , “ 民之所 利 而利 因 之” (《 论语 ・ 曰》 ,在一 切可 能给人 民利 益 的 尧 ) 地 方使他 们有 利 。孔子 主张 人们 应 当主动 、积 极 地 去 谋 求 利 益 。 但 是 ,孔 子 又 以 “ ” 来 限 制 义 “ ”,主张 “ 利 见利 思 义” “ 义然 后 取 ” ,个 人 对 富 贵 利禄 的追 求 应 当 看 其 获得 的 手 段 和 途 径 是 否 正 当。子 日 : “ 与 贵 是 人 之 所 欲 也 ,不 以其 道得 富 之 ,不 处 也 ;贫 与贱 是 人 之 所 恶 也 ,不 以其 道 得 之 ,不 去也 。 ( 《 ” 论语 ・里仁 》 又 日 :“ 疏食 ) 饭 饮 水 ,曲肱 而 枕 之 ,乐 亦 在 其 中矣 。不 义 而 富且 贵 ,于我如 浮云 。 ( 《 ” 论语 ・ 而》 述 )反 对谋 取 不 义 财 富的 行 为 。在 孔 子 看 来 , “ 于 利 而 行 ,多 放 怨” ,只有 用 义 来 规 制 利 ,方 能 制 止 那 些 不 义 之 举 。孔 子主 张 以义 制利 意在 表 明 :人们 在谋取 物质 利 益时 ,必 须先要 考 虑求利 的方 法和途 径是 否符合

《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有志之士,他们有的为民族百姓驰骋沙场,有的辅助明君治理天下,有的组织百姓修桥铺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留下了不可比拟的功勋。

他们的功勋卓越,思想道德品质高尚,追根溯源,这是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他们和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在居家时刻,他们就孝顺父母,长幼有序,和谐邻里。

对于蕴含儒家思想精髓的经典著作《论语》,对我国的儒家思想做了一个深刻的阐述,内容极其丰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论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仍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高校大学生作为现代化的高素质青年,是我国未来人才市场的领军人,是未来科技市场的后备军。

但是,现在人们在对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各方面技能要求的同时,还和你看中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孝文化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

人们认为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仍需要有较大的改进,例如:对于大学时光不加以珍惜,整天浑浑噩噩的度日,不珍惜自己的青春;对于父母用血汗钱供自己在校园学习知识技能,不够勤俭节约,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对于自己的学习工作不够用心等[1] 。

对于这类现象,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大学生,而是高校大学生与社会有众多接轨,受社会各类不良思潮的影响。

这就对于我国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透过这些不良现象,当我们返璞归真,思考国学经典论语时,发现当中隐含的各方面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在论语中,指出了思想道德最基本在于“仁”和“孝”,就是大学生在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时要以“孝”为出发点。

其他的一切道德素质思想的形成都要在“孝”的基础上推出,包括责任、感恩以及爱国等。

“百善孝为先”就是当中最为明显的体现,很好的证明了“孝”道是我国传统国学儒家思想的圣贤们希望能以此作为理想社会最基本的出发点,这是人性的“仁”最根本的起源。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以论语为例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以论语为例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道德、习俗、政治、宗教、哲学等观念和生活方式汇合、积淀而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

说它是稳定的,是因为他有超强的生命力,历史上存在而今天不存在的文化现象就称不上是传统文化。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古延续到今的文化,而不只是过去的文化。

2、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方法沦层面看,它通过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照顾人、引导人、提升人,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之一。

在我国古代的学科分类中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但是对人们思想形成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的探讨却非常深入,其中很多内容时至今日来看已经涉及到了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措施等重要问题。

如《老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以道为本的世界观教育、小国寡民的政治观教育、上德不施的道德观教育、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教育观教育。

概括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教育、民贵君轻的政治观教育、施行仁政的管理观教育、侧隐之心的道德观教育、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教育、与民同乐的忧乐观教育。

”概括来说可以这样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价值观等思想可以作为当代思想政教育的资源、但不能因此就说这些思想是老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张耀灿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创新研究,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弘扬。

”由上文所提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强生命力延续至今而形成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所以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论语》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摘要】:《论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现在必须通过创新的方法和宝贵资源的借款来教育、学习和研究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

《论语》包含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从今天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中吸取的教训是,必须建立“以人为本”;以正义的名义看待政治;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在管理中很重要。

为了发挥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须处理传统文化的遗产和创新关系,这就是引用的意义所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自私的追求越来越大,核心社会价值观倾向于经济中心理论,强化物质意识,经济发展和经济收入成为个人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中,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我们悠久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论语》中借鉴思想对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一、“仁学”思想重在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语》开篇就阐明“仁”的根本立足点。

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点,强调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强调个人品质、家庭伦理和国家治理的有机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悌”是儒家思想和“仁”理论的基石。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对自己行为的限制,也是对个人行为规则的制定: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不会强加于人。

“仁”要求个体在行动时要从自身与别人两方面约束自己,也就是实行“忠恕”之道。

这是论点概念的基本原则,它定义了个人行为的基本原则。

(二)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语》“仁”思想,贯穿“人本理念”:人之间不是工具,而是目标,而是他们内在价值的体现。

就像以仁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一样对待每个人。

这个想法在现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中变得有更意义。

“忠恕之道”启示是,一个人必须首先克制自己,按照原则行事;我们需要对他人给予极大的善意和宽容,使人们具有善意、团结和宽容的品质,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

这是有道理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加强了学生的行为能力,并与他人合作。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其对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其对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其对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几千年来,《论语》被视为儒家之经典,国学之精髓。

在中国,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而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

“君子”——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是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范式,也形成了一种文化--君子文化,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和精华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兴国之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里培育出来的。

可以这么说,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脉相承、对接互补的。

因此,研究《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有着现实而深远意义。

标签:君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政治文化建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君子”在《论语》中是道德德行的主体,孔子试图通过“君子”这一完美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诉求。

《论语》全书不过两万多字,总共也就二十篇,但据杨伯峻先生考证,“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竟有107次,几乎篇篇皆有“君子”一词的出现,可见君子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地位之重,同时也说明君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还强调过: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本文试以《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为切入点,探索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文化与时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从而探究《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对我党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何谓“君子”君子一词,与西方的“绅士”,用英文翻译就是“gentleman”,它们的道德含义是一样的丰富而深刻。

孔子曾说:“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可见,“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但是圣人的境界大多数人的是可望而不可及,而“君子”则是相对“小人”提出来的,比较容易实现的重要人格。

试从批判地继承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道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以《论语》为例

试从批判地继承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道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以《论语》为例

试从批判地继承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道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以《论语》为例中国传统道德在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深度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行为观念。

《论语》这一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论语》的批判性继承,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文化典籍,集中体现了孔子和其弟子们的思想观点和核心纲领。

《论语》中的思想观点以“仁爱”、“孝道”、“诚信”等为核心,强调个体品德的修养和行为的规范化,具有广泛的现代价值。

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表现变得复杂多样。

具有对《论语》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的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如何培养个体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方法。

《论语》主张“君子修道立身,德政随身”,强调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现实社会中,培养个体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必要手段。

其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文化碰撞和传统文化的冲击所带来的思想文化认知壁垒也越来越严重。

《论语》所渗透的中华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有利于在现代社会中维护文化认知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论语》的现代价值十分显著。

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对于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要加强的领域。

《论语》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行为观念,为青年人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之,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中《论语》的批判性继承,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现代社会中对于道德品质的修养、文化认知的传承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只要科学地将其应用在实践教育中,我们必将在道德建设、文化传承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1-18【作者简介】徐晶晶,女,1987年生,湖南益阳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第10卷第1期2012年2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0No.1Feb.,2012中国传统道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以《论语》的义利观为例徐晶晶(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摘要】中国传统道德对铸造中国人特有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传统道德经典之一的《论语》中包含了修身、为政等在内的思想精髓,而孔子“义利观”作为《论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关于义利尺度的把握以及义利关系的诠释是现代人们对待义和利的标尺。

孔子义利观不仅对人们义利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传统道德;义利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12)01-0116-03“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孙中山先生一言道破了道德的深刻价值。

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发端于先秦时期,经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不同思潮,从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以儒家道德文化为主体,以墨家、道家、法家、佛家以及其他学派道德文化为补充的道德文化体系。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需要不断地从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中汲取价值和道德资源,重新唤起人们关于民族精神、国家意识、道德价值的记忆,为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凝聚力。

本文以儒家道德经典《论语》中孔子的“义利观”为例,简要论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

一、《论语》中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1.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义是人立身的根本,把“喻于义”和“喻于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分标准,并且提出君子要以义为重,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人的精神需要远比物质需要有意义。

孔子认为义具有不为功利价值决定的独立的价值,这也是孔子及其弟子将“行义”视作不计成败得失的行为的缘故。

在他们看来,只要是义之所在,他们就一定会去做。

孔子也因此被隐士们讥笑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宪问》)2.主张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限利。

孔子认为,君子在面对“利”的时候,能够首先权衡这种利本身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合乎“义”,如果符合礼义,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如果不符合,则不会去获取。

他所承认的仅仅是“以道得之”的利义之利,孔子的利是建立在重义基础之上的,如果离开道义的限制和规范,重利就会走上不归路,利就不是孔子所言的利。

《论语·里仁》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论语·述而》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都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3.强调道德价值。

孔子强调道德价值,但不排斥利,没有以义来否定利,主张取之有道,“义以生利”,肯定人们求利的合法性。

虽然“子罕言利”,但是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他自己坦率地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可见,求利是人的感情欲求,也是人的天性使然,因此,对于人们正当的求利应予以承认、肯定。

另外,孔子在鼓励人们追求正当利益的同时,也告诫人们不应被利益蒙蔽双眼,单纯地无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

他在《论语·里仁》中言道:“放于利而行,多怨”,即单纯地为追求利而行动,则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

二、《论语》“义利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1.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实际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主体的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性质和意义在头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比较确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或心理和行为定势。

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和活动方式,都受到价值观的规范和调节,人们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完成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义利观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孔子的义利观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对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修身自律,崇德重义。

孔子义利观主要是针对个人的修养提出的,“重义轻利”是对君子德性提出的基本要求。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在对个人价值观的养成上主张道德的至高无上,人们应该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而不是专注于个人的私利。

这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市场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好地引导人们追求个人德性的养成,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二是孔子义利观对个人如何正确对待“利”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孔子义利观虽然重道德而少言利,但在如何对待“利”的问题上也有自己合理的尺度。

他认为,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富足、过得舒适,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常的、合理的,只是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必须是合乎道德规范的。

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义利观教育时,必须灌输这一关键原则,要把合理、合法的追求个人利益与道德规范相结合,使利成为有义之利。

三是孔子义利观有利于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意识。

孔子的“重义轻利”,实质上是重整体利益,其所谓的整体利益不仅仅是指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少数人的利益,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意识,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上,侧重于集体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不要对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努力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

第二,道德观教育。

孔子义利观中所指的义是指与“宜”相通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方式,即行为的适宜或应当,泛指道德准则或道义要求,亦指道义所要维护的公共利益。

与“义”相对应的“利”,一般是指物质利益或物质功利,其中包括公利和私利,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主要是指私利。

孔子主张私利服从公利,即个人的利益服从国家的利益,但不否定个人在合乎道德的条件下追求个人的私利。

一是要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不谋而合的。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因此,孔子义利观作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论来源,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是与我们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所倡导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是一致的。

当前,在义利观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思想相悖的公德缺失表现,如集体意识淡薄,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等,这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利益观和道德观是不相容的。

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道德观教育,重塑社会主义的公德。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师德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组织和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精神属性,即作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有精神生活和从事精神生活的。

良好的师德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和品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卓有成效的保证。

《论语》中孔子义利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师德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孔子个人生平就体现了一种“大义大利”的精神。

孔子是一个把自己一生奉献给教育的师者,他不愿苟安偷生、逍遥自在,也不愿篡权夺利、争霸天下,更不愿同流合污、坐享富贵。

任教四十余年,孜孜不倦。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有重要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高度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工作性质的崇高性和无私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准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一生。

第二,孔子师德的义利价值取向,充分地体现了“安贫乐教”的精神。

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他对只关心个人物质利益的人持“不义”的否定态度。

就孔子的学识和地位完全可以过着富足华丽的生活,但他一生清贫,乐于从教。

这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如何处理个人物质利益和事业理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其影响具有潜在性,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会“立竿见影”,往往具有不显著性和后显性。

加之,在现实中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待遇不高、物质利益不能得到极大满足的抱怨情绪等,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认真的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和深远影响,树立孔子“安贫乐教”的师德观,不计较个人的小利和得失,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经典就《论语》中孔子的义利观来看,后世儒家以及近现代人们对孔子的义利观的理解发生了偏颇。

孟子在孔子“轻利”的基础上提出了“寡欲”;汉代的董仲舒进一步强调“义”,蔑视“利”;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将“重义轻利”发展到极端。

自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放置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上,“利”的价值意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

然而,一些人开始在义与利的天平上失衡,走向了“重利去义”的极端。

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种种丑恶现象频频出现,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使得社会风气败坏、传统美德丧失。

传统的道德思想在其传播和继承的过程中,虽然其主干的思想得到保留和传承,但由于受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出现不同思潮的交锋,加上后世思想家对这些传统道德思想的多种理解和解释,难免发生偏差,出现夸大或缩小的现象,甚至走向某种极端化。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道德经典,合理地看待其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要取其精华,继承其合理的正确的精神实质和道德教化;弃其糟粕,摒弃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不利于现代社会进步的因素。

我们还要挖掘传统道德的本原的内涵和实质,辩证地看待后世对传统道德的发展和延伸,使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社会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1]张光朝.论语通译[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1 45.[2]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五卷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73 215.[3]陈桂蓉.儒学恕道的现代价值探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3 24.[4]郭建锋,朱莉.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8):35 36.[5]李慧娟.孔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26 27.[6]于国丽.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J].职业时空,2007,(24):31 32.Modern Value of Classical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t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of ConfuciusXu Jingjing(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007)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asting Chinese moral character and unique t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national spirit.As one of the classic traditional moralities of the Analects includes self-cultivation,the spirit and essence of government,and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of Confuciu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alects thinking,in which Confucius idea on the concep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in-terests has become the scale of modern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profit and righteousness.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of Confucius i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people's value,but also has a profound practical valu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traditional moral,righteousness and profi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dern value[责任编辑:刘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