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辩

合集下载

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1、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孔子问礼《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3、孔子访乐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

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

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周》中记载:“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

最后更简括的语言阐述了孔子适周的巨大收获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观周》把“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列在文章的前头,这里说明孔子在成周访问苌弘是事实。

4、孟子受教《韩诗外传》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第三章义利之辩

第三章义利之辩


“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
(六)韩非的“自利”论




1.人性论:人皆挟自为心以自利。 故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 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 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 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 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 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 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 己也。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 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 而正畦陌畦畤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 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外储说 左上第三十二》)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 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 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第四十六》)
(七)《管子》的“食足知礼” 论


1.肯定人“生而求利”的本性 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 (《禁藏第五十三》) 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形势解第 六十四》)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 四方无择也。(《形势解第六十四》) 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 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 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 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 所不入焉(《禁藏第五十三》)

义利之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义利之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潘佳铭《义利之辩的反思》
材料五:如果我们空谈道德性命,政治觉悟,或将 道德原则同个人福利对立起来,抽象的宣扬存理 去欲,就会挫伤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市场 经济的发展。如果只求个人福利,不顾社会正义, 置公共利益于脑后,将功利主义引向个人利己主 义,甚至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势必造成市场经济 的混乱,危害社会和谐与安定。
重义轻利
把“义”上升为“道”,主张“以 重
义制利”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 道不计其功”, 进一步把重义轻利

观点神圣化、绝对化与普遍化

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 ,重义轻利观念发展到 利
了极致
“以义主利,以利佐义,合而相 成,通为一脉”,较好地将义与利 统一起来。
(二)历史认识与历史反思
二、义利之辩——先秦先贤们如是说:
“大道废,有仁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 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 乃圣人之治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 “不利货财,不近富贵;……万物一府,死生同 状” 。 “绝圣弃智”,“攘弃仁义”
—— 庄子
二、义利之辩——先秦先贤们如是说:
严刑峻法、奖励耕战、主张加强 中央集权、主张“不期修古、不
法常可”“事变则备变”。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一起温习先贤的智慧
老子:
“道”是万物的本源、朴素 的辨证法、无 为 而 治、
小国寡民
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庄子: 崇尚自然、鄙视富贵利禄、主张
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思考1
“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 处?---忠不足以安君, ……义不足以利物 。”

辨析“义利之辩”

辨析“义利之辩”

辨析“义利之辩”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猛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墨子的说法与儒家不同。

他认为“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

西汉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

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

宋代又就义利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

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

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

”(《二程语录》)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

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

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

”(《习学记言》)后来清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

他反对董仲舒的观点,把董的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义利之辩是古代思想史的重大话题之一。

这场辨析,不仅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而且辨析过程及其结论对于思想史的影响,进而对于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都十分深远。

义利之辩始自春秋初年。

在此前的有关史料,比如《诗经》和《尚书》之中,都以谈论周初形成的德治思想为中心话题,而极少言利,也没有把义利对举的例证。

而在《左传》和《国语》中,义利对举的例证开始出现并逐渐多了起来。

现在已知的最早的一条义利对举的例子是《国语·晋语一》的记载,晋献公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晋献公准备废长立幼,大臣丕郑议论说:“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

……民之有君,以治其义也。

义利之辨文言文翻译

义利之辨文言文翻译

义利之辨文言文翻译义利之辨文言文翻译 1义利之辨鲁国有规定。

任何人在国外旅行,看到一个鲁国的人被卖到外国当奴隶,都可以花钱赎回他。

回到鲁国后,就去国库报销,国库出钱。

孔子的一个学生,看到一个鲁国人被卖到国外当奴隶,就把他赎回来了。

赎回后,他没有去国库报账。

也有人说这个人品德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学生,说他做错了。

孔子说,不能这样看问题。

他的做法实际上阻止了更多的奴隶得到救赎。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交账。

以后别人看到做奴隶的鲁国人要赎他,要还他账,别人就说他人品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可能会假装没看见,不会去赎回。

因此,这种做法阻止了更多的鲁国奴隶得到救赎,这是有害的。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在背后议论孔子的这个学生。

孔子知道了,表扬了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样做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东西,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B小题2:D小题3:A小题4: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共6处,两处1分。

共3分)小题5:(1)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2)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怒武臣。

小题1:拜官小题2:A他,代词/ B从,介词/ C 因为,介词D将要,副词;却,副词小题3:张栻又上书皇帝,使皇帝省悟,停止了任命。

小题4:本题考查断句,附译文:“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

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

”小题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1)共3分。

“矍然”译为惊愕地,然是···的样子。

“假”译为借“病”译为困苦各1分。

论义利之辨

论义利之辨

论义利之辨义利之辨1.孟子继承孔子思想,特别推重“义”。

他认为“义”是“人之正路”(《孟子•滕文公下》);为了“义”,他甚至表示愿意放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的“义利”观引起后世批评争议的,是他谒见梁惠王时所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一回著名“公案”值得我们再次分析。

梁惠王即魏惠王。

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惠王三年,与齐战,败;五年,为秦所败;“六年伐取宋仪台;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十年,伐取赵皮牢”;“十六年,侵宋黄池”;“十七年,与秦战”,失去少梁;又攻赵,“十八年,拔邯郸”,被救赵的齐军打败于桂陵;“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与齐人战,败于马陵”。

从以上历史记载可以看出,这位魏惠王执政三十多年,频频攻伐,穷兵黩武;然而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损兵折将,国力空虚,被迫迁都大梁,因而被称为“梁惠王”。

造成如此困难局面,梁惠王才“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以高待遇延请贤能的人来帮助他。

孟子谒见,梁惠王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呢,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掳,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这样一番话,可见梁惠王仍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穷兵黩武的错误,没有认识到国君的责任首要在于“敬天保民”、富民教民。

他所谓“利吾国”,并非指有利于国富民丰、人民安居乐业;而是指希望国富兵强,继续征战以开疆拓土,为他“先君宗庙”洗刷“羞”辱,为他这个“寡人”遮“丑”,给他带来更多的财富和享受。

这不是要求“利吾国”,而纯粹是欲以利他的一己之私。

孟子当年勇敢地、超前地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于梁惠王这种不顾人民,只图自己的论调自然反感,所以当即斥之曰:“王何必曰利~”孟子这段论述开头如此推崇仁义,是否根本不要“利”呢,非也非也。

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

第一,明确反对见利忘义。

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想人格,是儒学关注的中心,克己修身而成就德性,成为其精神追求。

为此,孔子一改此前以社会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主张,将是否具有德性作为根本标准,做出了为义利之辨奠定基本精神方向的论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做有德君子而不做只知追求一己私利的小人,正是儒家对人的基本要求。

为此,儒家一方面明确提倡“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另一方面也明确反对见利忘义、“放于利而行”。

第二,肯定合理之利的正当性。

由于儒家从成人、重德的基本要求出发,充分突显了义的首要性,而且从孔子起就开创了“罕言利”的记录,加之孟子有“何必曰利”的说法,董仲舒留下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记载,宋明理学家也严辨“义利”,这就易于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儒家只重义而排斥利。

这一认识并不符合实际。

在提倡“见得思义”而反对见利忘义的基础上,儒家肯定了合理之利的正当性。

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明确承认,富贵为一般人所喜好,贫贱为一般人所厌恶。

这就认可了合理之利的正当性。

当然,无论得到富贵还是去除贫贱,都应当为之以道,而不能肆意妄为。

这段话可与孔子另一段话相印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正是立足这样的认识,《论语》标举了“义然后取”的原则。

可见,在孔子那里,只要是不违背道德而理当得到的利益,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

孟子同样明确肯定了普通民众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

面对战乱时代始终不懈地追求王道,是孟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此,他提出了仁政主张及具体举措。

其经济上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首先保障普通民众物质利益方面的基本需求。

孟子明确地把“养生丧死无憾”视为“王道之始”。

在保障普通民众的物质利益以“富之”的基础上,再施以教化,就可以推行王道于天下。

第三,在动机上反对“以义求利”,但在结果上可以接受“因义得利”。

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儒家主张义重于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首先提出义与利的分别,并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依照礼的要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去表述它,,以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这才是仁义的君子,而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则不足以称为君子。

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他曾说过:“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得思义”。

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

儒家思想中,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利的追求与获取,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要放弃利,这就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墨家主张义利统一。

墨家代表了下层手工劳动者的愿望和利益,对人的基本利益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在他们看来,义与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仁爱,互利互惠。

墨子是作为功利主义者与儒家“罕言利”、“何必曰利”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认为“义,利也”。

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相互的和谐团结协作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认为“公利即义。

”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全社会人民的普遍利益才是义,义与利是统一的,并以此作为自己义利观的主题法家主张重利轻义。

法家甚至直接表明不重“义”而重“利”,推行以法治利的管理方式。

法家讲的“利”主要是政治功利及经济实利。

法家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国强民富,天下太平。

而要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就必须“明法审令”,实行法制,以法为师,以法为本,以法为教。

道家却主张义利俱轻,主张放弃名利,远离物欲,在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中逍遥自在、淳朴自然地生活。

老子的义利观一直被概括为“义利双弃”或者“绝利弃义”,在这种思想中老子主张抛弃那些只有道德之名面无道德之实的“义”和只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利”,而提出了“善利万物”、“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明显具有重义思想的主张;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欲望,他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并由此逐渐过度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局,乐其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利之辩
儒家主张义重于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首先提出义与利的分别,并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依照礼的要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去表述它,,以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这才是仁义的君子,而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则不足以称为君子。

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他曾说过:“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得思义”。

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

儒家思想中,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利的追求与获取,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要放弃利,这就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墨家主张义利统一。

墨家代表了下层手工劳动者的愿望和利益,对人的基本利益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在他们看来,义与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仁爱,互利互惠。

墨子是作为功利主义者与儒家“罕言利”、“何必曰利”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认为“义,利也”。

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相互的和谐团结协作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认为“公利即义。

”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全社会人民的普遍利益才是义,义与利是统一的,并以此作为自己义利观的主题
法家主张重利轻义。

法家甚至直接表明不重“义”而重“利”,推行以法治利的管理方式。

法家讲的“利”主要是政治功利及经济实利。

法家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国强民富,天下太平。

而要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就必须“明法审令”,实行法制,以法为师,以法为本,以法为教。

道家却主张义利俱轻,主张放弃名利,远离物欲,在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中逍遥自在、淳朴自然地生活。

老子的义利观一直被概括为“义利双弃”或者“绝利弃义”,在这种思想中老子主张抛弃那些只有道德之名面无道德之实的“义”和只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利”,而提出了“善利万物”、“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明显具有重义思想的主张;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欲望,他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并由此逐渐过度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局,乐其俗。

”从这种理想境界出发,道家反对贵货敛财、奢侈享乐,也反对抽象的仁义说教。

可见,道家既不要空泛的“义”,也不要不符合大道的“利”。

道家的义利观实质是一种超越世俗、超越功利的义利观
而我个人支持墨家的说法,主张义利统一。

如今到了21新世纪,我们应该在不损害义的基础上追求利。

我觉得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得到利,但是如果失去了义就不一定能再得到。

就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坚持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思想,使两者协调一致,共同促进,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全面地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追求利益,但是在言利的同时要讲义,不能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

墨家思想对现实的意义
记得我的印象里高中阶段对墨家思想的了解仅限于兼爱、非攻等,而且只知道有这些思想,并不是很清楚当中的含义。

上了班主任孙金波老师的文化学概论和蔡克骄老师的传统文化概述之后,我对墨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墨家思想可归纳为兼爱、非攻、节用、非命、尚贤、尚同、尚义、节葬、非儒、自苦利他、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

从我自身理解出发,我想谈谈兼爱、非命、节用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

一、兼爱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兼相爱当做是解决一切社会根本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为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办法。

“兼爱”,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

所谓“兼相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

”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

这样,“为彼,犹为己也”,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

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由原来的陌生、独立逐渐形成一个或由共同爱好,或由相同属性而建立的交际圈,这就自然需要建立相互关爱和谐的关系,其中的价值原则俨然可以由“兼爱”构成。

近年来,在各个城市奔走助人的“义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我想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志愿者活动也是兼爱的表现吧!兼爱是一种追求大爱的理想,物欲横流的价值社会里,现代人常常迷失自我,生活往往充斥着冲突、纠纷、矛盾,但是,兼爱思想有益于唤醒人们心底深处对于爱的渴求,因为“人性善”。

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伸出的友爱之手,到玉树地震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再到温州动车事件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了大爱。

兼爱的思想运用到国际交往中,就是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

如今,倡导和平、反对武力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共识。

各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该被平等地视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我觉得处理现在的钓鱼岛问题,我们也要有兼爱的思想。

但是兼爱也是要有条件,我们要看日本的态度,有时先礼后兵也是需要的。

如果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相信没人会愿意使用武器的。

二、非命
非命,即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我觉得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

在我看来,信命之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

真正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决定的,没有对与错,只有成功与否。

而成败强弱,是由人的努力而决定的,不是由天的意志强加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一遇挫折或失败,就埋怨命运不好,这都是天注定的。

其实,一方面,可认为这是自我慰藉,就像阿Q一样;另一方面,这是借口,也是一种自我逃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替身,不面对现实。

非命思想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力量的一种肯定,提倡了人类自身潜能的爆发与发挥。

同时,也是主张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思想,在教育上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节用
墨子主张节用,通过节用来解决国家财政用度不足,消灭贫困。

墨子认为节用是国家积累财富的根本途径。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墨子节用思想的提出是对这一传统美德的提高和完善。

节用的消费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都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遏制消费的两极化,在满足多数人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节用思想对遏制当前浪费资源的现象也有积极意义。

如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广泛,使得一些人产生过度乐观的情绪,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注重节约。

总而言之,墨家思想虽没有像儒家文化那样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但其思想中的精髓不论对当时还是当今的社会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

和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关于和同思想的命题。

关于和同问题,孔子之前的史伯、晏婴都有论述。

史伯、晏婴皆以不同事物聚合取得平衡为和,以相同事物的增益为同。

孔子关于和同的观点与史伯、晏婴是基本一致的。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即言君子能用自已的不同意见来补充别人的不足或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却绝不盲目附和;小人相反,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对此.晏婴也曾有过类似的论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左传•昭公二十年》)“可”,正确或肯定。

“否”,错误或否定。

言君所认为对的,如果其中还有什么不对的,臣应该指出那不对的部分,使对的更加完善,君所认为不对的,如果其中还包含着对的,臣应该指出那对的部分.把不对的完全去掉,这就是和。

如果君认为对的,臣也附和说对;君认为不对的,臣也附和说不对,就是同。

孔子的观点是晏婴观点的继续,并且进一步把和与君子、同与小人联系在一起.赋予和同不同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