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肠外营养ppt课件模板

03
费用较高:肠外营养的费用相对较高,可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营养不均衡:肠外营养可能无法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影响患者的康复过程
05
肠外营养的替代方案
口服营养补充剂:通过口服营养补充剂来补充营养,如蛋白粉、维生素等。
静脉营养:通过静脉注射营养液,直接补充营养,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静脉炎等并发症。
肠内营养: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胃肠道,避免肠外营养的副作用。
04
肠外营养的配方
蛋白质:提供必需氨基酸,维持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
脂肪:提供必需脂肪酸,维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维持血糖稳定
维生素和矿物质:提供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电解质:维持体液平衡,预防电解质紊乱
氨基酸:提供必需氨基酸,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组织修复
3
2
1
4
5
6
肠外营养的注意事项
混合营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
肠外营养的研究进展
肠外营养配方的优化:提高营养素的吸收率和利用率
肠外营养输送方式的改进:提高输送效率和患者舒适度
肠外营养监测技术的发展:实时监测营养状况和调整营养方案
肠外营养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肠外营养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和并发症
监测血糖、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确保营养液的稳定性和患者安全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防止堵塞和污染
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保持营养液的温度:的配方和剂量,确保满足患者需求
3
2
1
4
5
6
3
肠外营养的优点
费用较高:肠外营养的费用相对较高,可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营养不均衡:肠外营养可能无法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影响患者的康复过程
05
肠外营养的替代方案
口服营养补充剂:通过口服营养补充剂来补充营养,如蛋白粉、维生素等。
静脉营养:通过静脉注射营养液,直接补充营养,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静脉炎等并发症。
肠内营养: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胃肠道,避免肠外营养的副作用。
04
肠外营养的配方
蛋白质:提供必需氨基酸,维持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
脂肪:提供必需脂肪酸,维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维持血糖稳定
维生素和矿物质:提供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电解质:维持体液平衡,预防电解质紊乱
氨基酸:提供必需氨基酸,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组织修复
3
2
1
4
5
6
肠外营养的注意事项
混合营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
肠外营养的研究进展
肠外营养配方的优化:提高营养素的吸收率和利用率
肠外营养输送方式的改进:提高输送效率和患者舒适度
肠外营养监测技术的发展:实时监测营养状况和调整营养方案
肠外营养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肠外营养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和并发症
监测血糖、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确保营养液的稳定性和患者安全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防止堵塞和污染
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保持营养液的温度:的配方和剂量,确保满足患者需求
3
2
1
4
5
6
3
肠外营养的优点
肠外营养临床与案例分析PPT课件全篇

延长机械通气 高血糖 肝功能损害 高渗状态 氮质血症 免疫障碍
.
25
能量需求评估
体重法评估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建议(2008) 急性应激期——20-25kcal/kg 代谢稳定期——25-30kcal/kg
中华医学会重症学会危重病人营养指导意见(2006) 急性应激期——20-25kcal/kg 代谢稳定期——30-35kcal/kg
活动因子
卧床
轻度活动
中度活动
1.2
1.3
1.4
压力因子 正常 怀孕
生长期
哺4
1.4-1.8
发烧 烧伤 住院患者 使用呼吸机 手术
1.13 1.7-2.2
1.2
1.2-1.5
1.3
.
29
能量需求评估
H-B公式缺陷 年轻健康志愿者 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不准确) 主观性(校正因子) 不考虑患者疾病反应差异 不考虑器官功能状态(肝肾) 不考虑某些治疗因素
.
22
禁忌症
生命体征不稳定 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胃肠道有功能 器官功能不全
.
23
营养需求评估——肠外营养的关键
低估:营养不足(underfeeding)
免疫功能损害 组织修复障碍 降低呼吸肌力 增加术后并发症 延长住院时间
.
24
营养需求评估——肠外营养的关键
高估:营养过度(overfeeding)
.
33
营养物质
三大营养物质
碳水化合物 能量 脂肪 蛋白质(氨基酸)
其他
水 电解质 维生素 微量元素
.
34
.
35
葡萄糖
静脉营养的主要底物,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 剂型:5%,10%,25%,50%
.
25
能量需求评估
体重法评估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建议(2008) 急性应激期——20-25kcal/kg 代谢稳定期——25-30kcal/kg
中华医学会重症学会危重病人营养指导意见(2006) 急性应激期——20-25kcal/kg 代谢稳定期——30-35kcal/kg
活动因子
卧床
轻度活动
中度活动
1.2
1.3
1.4
压力因子 正常 怀孕
生长期
哺4
1.4-1.8
发烧 烧伤 住院患者 使用呼吸机 手术
1.13 1.7-2.2
1.2
1.2-1.5
1.3
.
29
能量需求评估
H-B公式缺陷 年轻健康志愿者 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不准确) 主观性(校正因子) 不考虑患者疾病反应差异 不考虑器官功能状态(肝肾) 不考虑某些治疗因素
.
22
禁忌症
生命体征不稳定 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胃肠道有功能 器官功能不全
.
23
营养需求评估——肠外营养的关键
低估:营养不足(underfeeding)
免疫功能损害 组织修复障碍 降低呼吸肌力 增加术后并发症 延长住院时间
.
24
营养需求评估——肠外营养的关键
高估:营养过度(overfeeding)
.
33
营养物质
三大营养物质
碳水化合物 能量 脂肪 蛋白质(氨基酸)
其他
水 电解质 维生素 微量元素
.
34
.
35
葡萄糖
静脉营养的主要底物,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 剂型:5%,10%,25%,50%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要点二
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规范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 和营养支持实施及监测,可以及时发 现并解决患者存在的营养问题,提高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要点三
促进学科发展
本次指南更新反映了肠外肠内营养领 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对推动相 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医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和临床技能水平。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 临床应用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03
• 指南背景与意义 • 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 •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 特殊人群肠外肠内营养治疗 • 指南实施与质量控制 • 总结与展望
01
指南背景与意义
肠外肠内营养发展现状
肠外肠内营养应用广泛
随着医学的发展,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康复具有重要作 用。
02 03
更新内容概述
本次指南更新主要涉及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营养支 持途径选择、营养支持实施及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其中, 重点强调了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的重要性,以及肠内 营养的优先地位。
更新内容亮点
本次指南更新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明确了营养 风险筛查的时机和工具,细化了营养评估的方法和标准, 提供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详细建议等。这些亮点使得指 南更加贴近临床实践,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营养风险筛查
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时发现 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
施。
不良事件监测
建立不良事件监测机制,对肠外肠内营养 相关的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报告,及时采
取改进措施。
营养效果评估
肠外营养课件

全身感染
由于长期肠外营养导致免疫力下 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需及时 诊断和治疗。
05
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
危重病人的肠外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由于疾病或创伤导致消化系 统功能受损,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 营养需求,需要肠外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肠外营养支持的目的是维持 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康复并降低并 发症的风险。
者不宜进行肠外营养。
严重电解质紊乱
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高钙 血症等,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和调整后再进行肠外营养。
其他特殊情况
如严重感染、休克等需要积极 治疗和控制后再进行肠外营养
。
02
肠外营养的组成与配制
肠外营养的组成
与矿物质
提供能量,维持血糖稳 定。
提供能量,促进脂溶性 维生素吸收。
肠外营养根据提供营养的方式可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肠外营养。完全肠外 营养是指完全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素,部分肠外营养则是指 部分营养素通过肠内途径提供,部分通过静脉途径提供。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
如口腔、食管、胃等部位的肿 瘤或手术导致无法进食或进食
不足。
消化吸收障碍
如慢性腹泻、克罗恩病等导致 消化吸收障碍。
。
对于晚期肿瘤病人,肠外营养支持还可 以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06
肠外营养的研究进展与展 望
新型肠外营养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肠外营养制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肠外营养制剂不断涌现,如富含中链脂肪酸的肠外营养制 剂、富含鱼油的肠外营养制剂等。这些新型制剂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提高肠外营养的效果。
。
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一般需要持 续数天到数周,具体时间根据病 人的手术类型和恢复情况而定。
由于长期肠外营养导致免疫力下 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需及时 诊断和治疗。
05
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
危重病人的肠外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由于疾病或创伤导致消化系 统功能受损,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 营养需求,需要肠外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肠外营养支持的目的是维持 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康复并降低并 发症的风险。
者不宜进行肠外营养。
严重电解质紊乱
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高钙 血症等,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和调整后再进行肠外营养。
其他特殊情况
如严重感染、休克等需要积极 治疗和控制后再进行肠外营养
。
02
肠外营养的组成与配制
肠外营养的组成
与矿物质
提供能量,维持血糖稳 定。
提供能量,促进脂溶性 维生素吸收。
肠外营养根据提供营养的方式可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肠外营养。完全肠外 营养是指完全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素,部分肠外营养则是指 部分营养素通过肠内途径提供,部分通过静脉途径提供。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
如口腔、食管、胃等部位的肿 瘤或手术导致无法进食或进食
不足。
消化吸收障碍
如慢性腹泻、克罗恩病等导致 消化吸收障碍。
。
对于晚期肿瘤病人,肠外营养支持还可 以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06
肠外营养的研究进展与展 望
新型肠外营养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肠外营养制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肠外营养制剂不断涌现,如富含中链脂肪酸的肠外营养制 剂、富含鱼油的肠外营养制剂等。这些新型制剂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提高肠外营养的效果。
。
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一般需要持 续数天到数周,具体时间根据病 人的手术类型和恢复情况而定。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感染并发症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易发生感 染,包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肺 部感染等,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 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导管 留置时间等。
代谢并发症
如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紊乱 等,危险因素包括营养液成分、 输注速度、患者代谢状况等。
胃肠道并发症
如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 危险因素包括营养液渗透压、输 注温度、速度、患者肠道功能等 。
预防措施建议
1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置管、更换敷料、连接输液装置等操作时,应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减少感染风险。
合理选择营养液
根据患者营养需求和代谢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 液成分和输注方式,避免代谢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与沟通,让患者和家属了解肠外肠内营 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 意度。
THANKS
等肠外营养制剂。
营养支持方案调整
在营养支持过程中,需密切关注 患者的营养状况、胃肠道功能和 疾病变化,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 案,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03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原则与实 践
肠外营养支持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包括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不足、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高代谢状态 等需要补充足够营养的患者。
3
控制输注速度和温度
根据患者肠道耐受情况,控制营养液的输注速度 和温度,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方法探讨
感染并发症处理
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对 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代谢并发症处理
根据具体代谢异常情况,调整营养液成分和输注方式,如降低葡萄 糖浓度、补充电解质等。
外科营养支持--ppt课件精选全文

肌酐身高指数(正常值%) >95
85~94 70~84 <70
白蛋白(g/L)
>30
30~25 24.9~20 <20
转铁蛋白(g/L)
2.0~4.0 1.5~2.0 1.0~1.5 <1.0
前白蛋白(g/L)
>2
1.6~2.0 1.2~1.5 <1.2
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 氮平衡(g/d)
外科营养支持
ppt课件
1
目录
1.基本概念及术语 2.外科营养支持调查 3.营养支持与快速康复 4. 肠内营养的应用 5.全胃肠外营养的应用
ppt课件
2
1.基本概念及术语
糖-供能 脂类-氧化供能、构成生物膜、生长发育 蛋白质-构成生命体,参与重要的生理活动 维生素-代谢、生长发育、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无机盐-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水
3
需急诊手术,不因应用TPN而耽误时间。
4 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ppt课件
24
TPN并发症
技术性 代谢性 感染性
ppt课件
25
技术性并发症 原因
①空气栓塞 插管时深吸气或导管脱出
②导管折断、大血管损伤 操作不熟练或导管材 料质量不高(太硬)
③败血症 导管或TPN液污染 ④血、气胸及神经损伤 穿刺不当,误人胸膜
不合理营养支持很常见(对象、疗程、途径、 配方、不良反应等)
ppt课件
10
3.营养支持与快速康复
加速康复外科(ERAS,enhanced recovery of after surgery):减少手术及相关措施对机体的 应激,使机体的内在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状态, 使机体迅速从被手术扰乱的不平衡情况恢复过 来,减少并发症,缩短手术后康复时间。
肠外营养课件课件

作用
肠外营养能够为不能正常进食的 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维持 患者的生命活动,促进疾病的康 复。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衰竭
如胃、十二指肠、小肠 、大肠等部位的手术或 疾病导致不能正常进食
。
短肠综合征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道 切除过多,无法通过肠 道吸收足够营养物质。
严重营养不良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 严重营养不良,无法通 过正常饮食获得足够营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应谨慎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营养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体重、脂肪含量 、肌肉含量等指标,评估患者的
营养状况。
临床指标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感染控 制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等,评估
肠外营养对患者的临床效果。
实验室指标
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 如血糖、血脂、电解质等,评估
02
肠外营养的组成与配制
肠外营养的组成
脂肪
提供能量,维持细 胞膜功能。
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维持体内水平衡和 酸碱平衡。
碳水化合物
提供能量,维持血 糖稳定。
氨基酸
提供蛋白质来源, 促进组织修复和生 长。
维生素和矿物质
提供必需的营养素 ,维持正常生理功 能。
肠外营养的配制原则
01
02
03
04
满足患者每日所需的热量、蛋 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电 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
个性化治疗
未来肠外营养治疗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 方案。
联合治疗
未来可能会将肠外营养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以提高治疗 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外营养能够为不能正常进食的 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维持 患者的生命活动,促进疾病的康 复。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衰竭
如胃、十二指肠、小肠 、大肠等部位的手术或 疾病导致不能正常进食
。
短肠综合征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道 切除过多,无法通过肠 道吸收足够营养物质。
严重营养不良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 严重营养不良,无法通 过正常饮食获得足够营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应谨慎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营养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体重、脂肪含量 、肌肉含量等指标,评估患者的
营养状况。
临床指标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感染控 制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等,评估
肠外营养对患者的临床效果。
实验室指标
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 如血糖、血脂、电解质等,评估
02
肠外营养的组成与配制
肠外营养的组成
脂肪
提供能量,维持细 胞膜功能。
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维持体内水平衡和 酸碱平衡。
碳水化合物
提供能量,维持血 糖稳定。
氨基酸
提供蛋白质来源, 促进组织修复和生 长。
维生素和矿物质
提供必需的营养素 ,维持正常生理功 能。
肠外营养的配制原则
01
02
03
04
满足患者每日所需的热量、蛋 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电 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
个性化治疗
未来肠外营养治疗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 方案。
联合治疗
未来可能会将肠外营养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以提高治疗 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外营养配制-PPT课件

PN制剂基本量建议
• 呼吸功能衰竭: 减少葡萄糖摄入,相应增加脂肪乳剂
• 糖尿病: 需要胰岛素,脂肪代谢紊乱,钾和磷的需求增加
• 严重高脂血症: 只应接受严格限量的脂肪 • 短肠综合征: 需要长期PN病人差异极大。 其营养需求最主要受机体运动、残留肠道吸收能力以及某些营养 素在胃肠道的丢失量影响。常患代谢性骨病,钙的摄入量必需高于住 院或短期输液病人 • 消化道梗阻及消化道瘘: 对蛋白质、水与电解质需求增加,并与胃肠 减压量或瘘的丢失量相关,应根据情况调整
代谢紊乱
㈠低血糖 外源性胰岛素用量过大致低血糖 突然停止高糖,胰岛素延迟作用致低血糖 采用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可避免发生低血糖 ㈡高血糖 血糖超过40mmol/L 可致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TPN 应补充胰岛素 随时监测血糖水平 ㈢肝功能损害 葡萄糖用量过大是主要原因 轻度黄疸及酶值升高 采用脂肪和糖的双能源供应,减少糖用量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感染
• 败血症 1.导管败血症 发生率3-27%(有感染症状 应做血培养,原则上中心静脉应拔除)其 发生与手术伤口是否感染关系不明确 2.内源性败血症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代谢方面
• 糖代谢异常 1.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昏迷:多见于老年人, 血糖>33.3 mmol/L(600mg/dL)很少 <22.2 mmol/L( 400mg/dL)血Na>145 mmol/L,血BUN明显升高,渗透压 >350mOsm/L。小剂量持续输注胰岛素效 果好于大剂量间断给药。 2.低血糖
①重症病人急性应激期营养支持应掌握“允许性低热 卡”原则(20-25 kcal/kg•day);在应激与代谢状态 稳定后,能量供给量需要适当的增加 (30-35 kcal/kg•day)。(C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