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德经第38—40章

道德经-德经第38—40章
道德经-德经第38—40章

《道德经》选段讲解

第38—40章

封开县渔涝中学植航林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2. 初步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3.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道德经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至誉无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至誉无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含义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至高至大的德不是德,而是道!有道的人,是不讲德的!所以他们才是真正有德的,而最最下等的德是努力做到不失德。

这节课讲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第39章:至誉无誉;

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二、新课讲解

(一)诵读

1、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38、39、40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听完之后,抽几个学生模拟朗诵)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在朗诵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3、诵读、背诵,让学生自由举手,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朗诵,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评判出最出色的

(二)翻译,译文讲解

1、让学生看教材内容,译文讨论,这两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大家看了这个译文,能理解这几段话的意思吗?(自由讨论、发言)

3、学生诵读译文内容

4、教师重点解释:至誉无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至誉无誉: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解读这句话的含义便是:“最极致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极致的声誉就是无所谓声誉。”庄子认为,世人最喜欢追逐富贵、名利、长寿、财富等等,但这些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至极快乐,更不足以保全身体,而真正的至极快乐应该是顺其自然。只有做到无欲无为,才可实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的境界。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不因财富、名利、长寿而高兴,也不因贫穷、失败、死亡而沮丧,能超脱这些世俗累赘,方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当然,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它需要一种对世事充分洞察和参悟的心里,是一种站在人生高度去审度生命的本真、俯瞰世事的本质,是集价值观和人生观相融合的深刻思索和体现。这样的境界,是我们凡人不易做到的。

我们虽然不是圣人,无法做到如庄子一样淡定和坦然,也无法超脱现实的压力和困扰,但,我们以圣人的思想充实头脑,以圣人的言行引领方向,让自己更加睿智和聪慧,让自己更加乐观和豁达,让内心拥有真正的快乐,多一份轻松,多一份洒脱,多一份淡然,多一份宁静。现实生活中,不过多的奢望和追求,不超负荷劳累和疲惫,不为精神套上桎梏的枷锁,不为心灵增添过多压力和负担,而是以一种思想和心态,以一种思维和言行,向“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静静靠近,逐步走进,让圣人的思想引领着脚步,让圣人的智慧充盈着内心,在短暂的几十载的光阴岁月里,做一个智慧而淡然的行者,愉悦而充实的走在生命航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天下所有的生物都是因为有了它,所

以它才生长起来,才繁殖起来的,所以说是“天下万物生于有”,那么第二句呢,就是所以的生物,只要是是活的,那么这必然会有死的那一天,所以说是“有生于无”。

三、小结归纳,回顾知识,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背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