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

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

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本次调查是基于对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农村消费水平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消费现状1.食品消费: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占比较高,主要以粮食、蔬菜、水果、肉禽蛋类为主。

但是,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将会选择高质量食品,并且会倾向于购买非农村产的农产品。

2.居住及家庭生活用品消费: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在逐步提高,改善房屋和居住环境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年轻人会购买家具、电器等提高幸福感的物品,老年人则会选择一些保健品等。

3.交通、通讯消费:随着城乡道路的改善和农村网络的建设,农村居民的交通和通讯消费不断升级。

买车成为一种趋势,且农村通讯设施的逐渐普及,使居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沟通。

4.娱乐消费:在工作之余,农村居民的娱乐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如健身房、足疗、俱乐部等,逐渐出现在农村市场。

二、农村消费存在的问题1.消费习惯和观念具有传统性: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和保守性,相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节约,这种心理影响了他们消费的理性性和判断能力。

2.消费品质量不稳定:农村居民购买的消费品质量不稳定,有些产品质量不高甚至影响健康安全,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较低,对自身的权益不够重视,这也是影响阻止农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大难题。

3.在科技化、现代化方面存在缺乏:由于经济地位和教育程度限制,农村居民在全国化、现代化的方面相对于城市消费者存在不小的差异,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是农村消费水平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提高农村消费水平的措施1.消费文化教育普及:国家可以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文化和知识的推广和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和安全消费的意识。

2.农村商品流通途径多元化:国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村居民走向越依市场经济,创办消费社区和消费集体等形式,推动消费品流通途径的多样化。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现代化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却处于不同的状态。

农村的消费市场不但落后于城市,而且也不太健全,缺乏新鲜的消费理念和思路。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备受瞩目。

一、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现状1. 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农村与城市相比,其消费市场上存在的特点更多。

首先,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

其次,农村人口数量较大,而消费能力却相对较弱。

由于农村的发展并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民的基础生活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消费需求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此外,传统的农村消费模式也很少有变化,以实用性为主导,品味和时尚等元素比较少。

2. 农村消费市场的瓶颈农村消费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由于农村的人口流动性大,政府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弱,给农民消费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另外,短期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农村消费的速度,例如交通等基本设施仍然不完善,给消费带来困难。

此外,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也是造成农村消费市场瓶颈的原因之一。

3. 农村消费市场的机会农村消费市场的机会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农民人口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很大比例,消费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其次,农民的文化、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对于高质量、独特的产品、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何况,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未来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1. 线上和线下融合未来的农村消费市场,电子商务和传统零售业将会被融合在一起。

许多具有消费特点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都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趋势的未来将会在不断演变中突显出来。

2. 多元化需求的呈现农民人口数量多,人口分布广泛,形成了各种消费需求巨大的市场。

未来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会在口味、需求的多元化上突显出来。

这意味着,消费商和制造商必须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为农村的消费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和产品。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

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主要集中在食品、居住和交通通信等方面;而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占比较高。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城镇居民更倾向于消费高端产品和服务,而农村居民更注重基本生活消费。

影响因素分析包括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

提出了消费结构调整建议,如加强金融支持农村消费、推动城镇居民多样化消费等。

在结论部分总结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对政策制定和市场发展的启示。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更全面了解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点,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比较分析、影响因素、调整建议、结论总结、发展趋势、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也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消费结构逐渐向高端化和品质化发展。

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较为保守,消费结构仍然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导。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明显,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也反映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不同。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本文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消费结构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转轨提供参考,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部分结束。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研究所取得的目的和意义。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精准的消费政策。

通过对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居民群体的消费倾向和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现状

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现状

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消
费市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以下是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现状:
1.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与过去简单的生活必需品相比,现在的农
村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包括电器家电、通信设备、汽车、旅游等高
附加值消费品。

农村市场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人们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品质和品牌。

2.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深入:随着网络普及和电商发展,越来越多
的农村居民通过互联网线上购物。

同时,一些大型超市和商场也逐步
进驻农村地区,实现线下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3.消费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
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提升。

一些高端消费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消费频次也逐渐加快。

4.品牌营销不断加强:随着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品牌
营销也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开始进入农村市场,通过提
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总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不断壮大,农村消费市
场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民生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分析

农民生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分析

农民生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分析农民生活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了解农民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消费行为分析1. 农民消费品种类广泛:农民的消费品种类非常广泛,包括食品、衣物、日常用品、家居用品等。

食品消费是农民消费的主要内容,他们常常购买粮食、蔬菜、肉类和水果等。

此外,由于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于衣物、家居用品等的消费需求也在增加,使得这些品类的销售量不断上升。

2. 消费水平逐步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

农民将更多的收入用于购买高档食品、时尚衣物和耐用家居用品等,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

3. 农民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民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春节、中秋节等传统农民节日和冬季是农民消费的高峰期,这是因为农民在这个时期收获了农产品并有一定的储蓄,愿意进行更多的消费。

二、消费习惯分析1. 集体性消费习惯:由于农民集体生活和社交性消费的特点,他们更倾向于进行集体性的消费。

例如,在一些村庄中,农民会集资购买节日礼物、红包等,通过集体消费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2. 传统节日消费习惯:农民对于传统节日的消费习惯非常强烈,他们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候愿意进行更多的消费,并且会购买一些传统食品、装饰品等,以表达对节日的重视和美好祝愿。

3. 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农民消费习惯中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他们倾向于购买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劳作需要的商品。

他们更愿意购买价格适中且性价比高的商品,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耐用性。

4. 口碑传播和社交媒体影响力:农民的消费习惯受到亲友和社交媒体的影响较大。

农民更愿意相信自己亲友的推荐和评价,也会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商品信息和价格变动。

综上所述,农民生活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系数 由 20 0 2年 的 4 . 下 降 到 2 0 62 0 6年 的 4 . ; 非 食 品 支 3O 而 出 的 比重则 不 断 增加 , 中 尤 以 文 教 娱 乐 和 医 疗 支 出 增 长 速 度 其
最 快 ( 下 表 1 。农 村 居 民 更 加 注 重 营 养 均 衡 , 加 重 视 食 品 见 ) 更 质 量 安 全 性 , 肉 、 、 等 产 品 的 消 费 量 也 逐 年 增 加 。充 分 表 对 蛋 奶
出在 农 村 居 民消 费 支 出 中所 占 比重 不 断 缩 小 , 村 居 民 恩 格 尔 农
农 村 消 费 水 平 严 重 落 后 的 问 题 , 19 从 9 9年 起 , 中央 多 次 强 调 推 动 农 村 市 场 的 发展 , 出 台 了一 系 列 重 要 刺 激 农 村 消 费 的 措 施 , 并
发 展 的一 系列 对 策 及 建 议 。
关键词 : 农村 居 民 ; 格 尔 系数 ; 费 水 平 ; 费结 构 恩 消 消
中图 分 类 号 : 1 3 1 文献 标识 码 : F 2.6 A 文 章 编 号 : N 3 1 2 / ( 0 9 5 0 —0 C 4 — 0 7 F 2 0 —2 3 2 J

者 : 南对 外 经济 贸 易 学 院科 研 产 业 处 ; 南 , 沙 , 1 l4 湖 湖 长 4 O 1
数 据 来 源 : 各 年 度 GDP 值 和 农 业 GDP值 来 源 于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20 ① 0 2—


我 国农 村居 民消 费现 状
20 》 ② 科 技 投 入 总 额 和 科 技 投 入 强 度 数 据 来 源 于 《中 国 科 技 统 计 数 据 20 — 06 ; 02 20 》 ht / www. i. r. n k/ jd/ne . t ③ 农 业 科 技 强 度 数 据 来 源 0 6 ,tp:/ SSo g c/ lk日 tid x hm; 于 各 网 站 , 业 科 技 投 入 额 度 由农 业 GD 值与 农 业 科 技 投 入 强 度 值 计 算 获 得 。 农 P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1.谷物消费减少过去农村的饮食主要以谷物为主,如大米、小麦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逐渐向城市靠拢,以肉类、蔬菜和水果为主。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对谷物的消费减少。

2.畜禽产品消费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逐渐增加,他们开始有能力购买更多的畜禽产品,如鸡蛋、猪肉、牛奶等。

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饮食,也提供了更多的营养。

3.生活用品消费增加过去,农村居民的生活用品主要满足基本需求,如衣物、被褥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居民对生活用品的要求也提高了。

他们开始购买更多的时尚衣物、家电产品以及家居装饰品,提高了生活品质。

4.教育和医疗消费增加随着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居民开始注重子女的教育以及家庭成员的健康。

他们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子女的教育,包括学费、教辅材料和培训。

同时,他们也会购买更多的保健品和药品,以确保家庭成员的健康。

5.旅游和娱乐消费增加相对较低的生活压力和较长的闲暇时间使得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休闲和娱乐。

他们会选择去旅游,参加各种活动,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也带动了旅游和娱乐行业的发展。

6.交通工具消费增加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居民购买私家车和摩托车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这使得他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7.农产品消费下降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但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的消费占比逐渐降低。

农民在购买生活用品和其他商品时更倾向于选择城市市场供应的产品。

8.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也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过去,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如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禽养殖。

然而,随着非农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田去城市找工作,增加了非农收入的比重。

9.消费差距的缩小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对策
汇报人: 2023-12-01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 影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因素 • 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内涵与特点
02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
要点二
政策引导
缺乏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导致市场发育 缓慢。
个人因素
生活方式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对文 化消费的需求相对较低。
文化消费认知
部分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认知度不 高,缺乏主动参与文化消费的意愿。
04
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对策建 议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限制了其文化消费 能力。应通过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等方式 ,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为文化消费提 供更多资金。
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其长期稳定地为农村 居民提供服务。
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质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增强其文化消费的意识和能力。
举办各类化教育和培训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增速较快,但 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02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不够合理 ,以物质消费为主,精神文化消
文化消费可以分为教育、娱乐、旅游、艺术收藏等不同类型,涵盖了图书、电影、音乐、课程、旅游 产品等多种具体形式。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及结构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支 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小。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相对单一,主 要集中在教育、娱乐、旅游等几个方 面。其中,教育消费占据较大比重, 而娱乐、旅游等消费相对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他们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偏低。

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消费影响因素以及促进消费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对策建议前言: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依靠投资、出口已经难以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拉动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其中,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挖掘空间。

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第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偏低。

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

2002—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34元提高到3224元,增长75.8%,年均增长11.9%;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0%。

2007年,农村居民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支出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63.7%、84.2%、91.2%和85.6%;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方面的消费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1.6倍、45.3%、1.0倍和28.7%。

2002—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态势,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7年43.08%。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反映贫富状况的通用指标。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根据上述标准,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消费处于小康水平,且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

然而,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如表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绝对数偏低,不足全体居民消费的1/2,不到城镇居民消费的1/3,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差距继续扩大。

表1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比表单位: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第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差距。

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提升。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降低生存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变化,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其他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07年的950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29.5%。

另外,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比重稳步提高。

2007年,农村居民用于这3项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9.5%和6.5%。

其中,交通通讯支出比重提高最快。

虽然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升级,但升级速度在逐年减缓,且与城镇居民相比,消费水平差异进一步扩大。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各类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依次是:食品(36.3%)、教育文化(9.8%)、衣着(10.4%)、医疗保健(7.0%)、家庭设备及服务(6.0%)。

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表2 2002—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第三,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与城镇居民差距大。

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即消费率=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00%。

由表3可知,2003年农村居民消费率为17.96%,不到20%。

处于较低水平。

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降为9.08%。

不到10%。

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整体上处于低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究其原因:虽然近年来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施行。

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不足,加之受传统储蓄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传统和保守,他们不可能过多消费,从而造成了农村居民边际消费低的状况。

另外。

2003年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率相差7.24个百分点,之后年份的差距保持在15个百分点以上。

可见,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差距很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表3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率对比表单位: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第四,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显著。

2007年,东部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分别为4281元、2938元、2527元和3180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73.2%、77.2%、75.6%和86.1%。

这说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然而,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额为3233元,只有东部10省超过全国水平,其余地区均未达到。

若以西部12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为1,2002年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为1:1.72:1.15:1.19,到2007年变为1:1.69:1.16:1.26。

可见,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平均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

二、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来看,消费是由收入惟一决定的。

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各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收入。

这些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不快,这是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原因。

加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减免农业税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其消费水平并未因此而大幅度提高。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受其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影响,与他们的物质消费饱和还存在一段距离,这也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村居民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压力。

不仅要承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要独自承受社会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农村居民大多数把收入作为一种风险金转向储蓄。

此外,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把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视为美德。

有点钱。

还要想着盖新房、子女婚嫁以及治病就医等。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虽然一部分农民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是每人每年10元,但大多数人认为:“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大部分的费用还是得由自己来承担。

”因此,农村居民不得不为“生、老、病”作大量的储蓄。

三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的消费信贷环境缺乏。

当发生春耕、买房、生病、为子女筹办婚嫁缺钱时。

80%以上的农村居民是通过向亲戚、邻居或朋友等民间借款来度过所需之时。

而能够最终通过银行或农信社取得贷款的农户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目前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品种很少,且贷款手续繁琐,不是需要担保人,就是需要物质抵押,门槛高,能够取得信用贷款的农民并不多,大部分农民对此望而却步,甚至有很多农户即便是缺钱,也从未向银行或农信社申请过贷款。

与此同时,由于没有良好的政策及充足的资金支持,村里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消费信贷宣传不到位以及农信社缺乏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等诸多原因。

都制约着农村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

即便现在消费信贷已经很完善。

由于农民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小农思想以及“量入为出”习惯性消费理念等影响,目前农民也无法接受超前消费和贷款消费。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为了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进一步加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另外,对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也不能忽略,要加快并保质保量的建设农村文教娱乐设施。

加强对“农家乐”等副业的扶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此副业为龙头,带动农民步入市场,创收增收。

此外。

必须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

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比重。

适应市场要求,发展经济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新产品,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

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把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的储蓄趋向,拉动消费。

虽然我国广大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其参合率达到90%以上。

但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给予补助,而且地方政府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

参保农民个人每年交10元,这相当于每个参合的农民年人均大病统筹资金为30元,这仅为城市的1132。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力度。

另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农民可支配收入将减少768亿元,然而,可以得到2688亿元的养老保障。

与农民自己储蓄养老相比。

可以减少储蓄1880亿元。

因此。

应尽早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消除农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

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08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将更多的改革资源投入到农村金融领域,更好地统筹城乡金融发展。

各级政府应积极响应和配合中央的相关政策,充分考虑农户的收入来源、未来经济承受能力和信贷风险。

采用贷款证、农户联保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教育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消费信贷。

同时,针对农村特殊的金融环境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使农村金融活动更为合理健康的运行。

另外,建立信用风险测评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事业,使之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8—2009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3]彭必源,对湖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J].农业经济,200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