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选择比较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精选10篇)想要知道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有必要弄明白问题情况,一般会把调查结果汇集成一份调查报告。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篇1研究目的高中生的努力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个较高的的学历,继而获取一个好的职位。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中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进行思考,高学历是否等于高就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了高学历是否就等于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关系到高中生的未来。

因此,我们组进行了调查,对高学历与高就业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法:我们通过对高三学生何老师及在校大四学生的调查并结合有关资料的分析,加上我们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综合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调研项目1、对现中学生与老师的调查分析高三学生即将面临高考,而高考后对于大学及相关专业的选择更关系到他们的未来。

那么,它他们对于高学历与就业的关系到底怎样,我们对100名学生10位老师.调查数据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和老师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有关,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无关,只有一位老师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无关。

由此可以得出,在未进入社会的在校高三学生眼中,高学历与与高就业有很大关系,在大多数老师眼中,高学历与高就业有关系。

2、对现大四学生的调查现在的大四学生已经直接面临着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对10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数据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现大四大部分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有直接关系,有小部分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无关。

因此,从整体上看大四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有关。

3、相关资料观点及看法很多人都认为有了高学历就能找到好工作,继而捧起金饭碗。

然而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不仅仅是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拥有较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也正加入到失业大军中。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904个样本为例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904个样本为例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
高校904个样本为例
刘永策;李彦;盛国军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0)004
【摘要】通过对904个大学生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尽管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之间在许多指标上存在着相同之处,但由于其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关注度的不同,也造成了二者在性格、经济用度及行为选择上的众多不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大学阶段的差异性并未消失,家庭在其社会化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刘永策;李彦;盛国军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差异性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904个样本为例 [J], 刘永策;李彦;盛国军
2.婚恋观和恋爱现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对南京市六所高校
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J], 杜林;风笑天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比较研究--对在宁高校大学生消费的调查 [J], 范晓光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J], 张青根;沈红
5.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支持感差异性研究 [J], 席美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某公安院校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江苏某公安院校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江苏某公安院校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调查了江苏某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应激、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和人格状况,研究公安院校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间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别学生心理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开展学生工作时应合理结合不同类别学生心理状态特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工作一、前言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识强烈,正处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个性趋于定型化。

心理逐渐成熟,但同时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在遇到较为复杂情况时,往往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排解,最终必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进入新世纪已达到30%,而近年更呈上升的趋势,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

警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公安部门的特殊职能决定其所承受的压力比其他部门要高出许多,其心理健康也日渐成为社会性问题。

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民警察整体素质的高低。

公安院校的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校学习期间,接触的信息具有较强的职业性,承受的管理又有极高的纪律性,其学习生活的特点导致警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别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对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明确警校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是科学有效地开展警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对于警校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与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性依据,为更全面有效地开展警察院校的学生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测试时间和对象测试和调查选取江苏某公安院校大一、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0.66±1.06岁。

采取分层抽样的办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5%。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2024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2024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2024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2024(精选3篇)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2024篇1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招生的扩大和就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题。

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作为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通常我们自我定位比较高,对自己未来工作期望值很高,社会对我们要求也很高,这使我们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

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渐露端倪,成为近几年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

20XX 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XX年增加68万人;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XX年增加58万;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90万的记录。

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高达727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已很难避免。

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

大学生就业难!这已成为社会上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

毕业就失业是所有将要走出大学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他们的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

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

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优秀传统。

可是走到今天,我国的高校体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

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大学生就业选择调查报告(通用11篇)

大学生就业选择调查报告(通用11篇)

大学生就业选择调查报告〔通用11篇〕大学生就业选择调查报告〔通用11篇〕当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将获得的成果展现于调查报告中。

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适宜呢?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选择调查报告,与。

大学生就业选择调查报告篇1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就业严密联络着的就是专业的选择,专业选择的对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果的好坏,对于如今的大学生来说专业的选择越来越迷茫,总是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亦或是热门专业之间彷徨。

同时,这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短短的几天,去调查了我们当地的上一届的大学毕业生,理解到了很惊人的消息:大多数在超市或者在商店帮助做效劳工作。

虽然在谈话的过程中我理解到她们会找到其他更合适自己的工作,不会让自己的大学学历白白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但是我觉得事实确实有些残酷。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用多维视角和开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开展中、前进中出现的。

清醒地分析^p 、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因近几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而显得更为突出了。

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p 的根底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p 作为根本地需要。

根据有关调查说明对于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程度的估计,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对口率明显高于专科生的层次。

另外对就业信息来渠道的统计分析^p 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毕业生从学校获得的就业信息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从学校获得信息的百分比是47.7%,从专门性的人才招聘刊物上获得的比例是11.4%,从亲戚朋友和熟人介绍的信息中获得的是10.5%,与用人单位直接谈话中获得信息的是9.7%,在人才洽谈会上得到信息的是8.8%,从新闻媒介广告上获得的是4.2%,从企业的招聘广告中获得的是3.8%。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篇1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

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

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

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

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

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

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

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

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大学毕业论文《独生子女及非独生子女人格性质差异》

大学毕业论文《独生子女及非独生子女人格性质差异》

分类号0212编号2013010231毕业论文题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差异研究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姓名班级学号研究类型研究综述指导教师提交日期 2 0 1 3 . 5 . 1 5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论文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研究(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天水师范学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差异。

研究采用16PF人格因素量表(修订版)对1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

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聪慧性、兴奋性、侍强性、敢为性等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子,在侍强性和敢为性两个因素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有恒性、幻想性、世故性、独立性、自律性等因素上独生子女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在幻想性、独立性、自律性上差异显著。

在次级人格因素比较,除感情与机警型、心理健康因素外,独生子女在其它六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结论:天水师范学院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具有差异性,并且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独生子女。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差异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only child and non - only child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Study on using 16PF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Revised Edition) were administered to 12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nly child in intelligence, excitability, strong paternity, dare to and so on factor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nly child, in strong paternity and dare to a factor of two,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perseverance, fantasy, sophistication, independence, self-discipline factors such as the only-child score lower than non-only child, significantly in the fantasy, independence, self-discipline differenc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condary personality factors, in addition to affection and alertness, mental health factors, scoring the only child in the other six factors are higher than non-only child. Conclusion: personality only-child and non-only-child College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has the difference, and the only child in a certain extent better than non-only child.Keywords: one-child non personality only-child differ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目录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_回顾与前瞻_风笑天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_回顾与前瞻_风笑天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风笑天内容提要20多年来,中国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十个主要的问题上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但目前的研究在学科视野、研究角度、对象、理论、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在新世纪中,独生子女研究应重视和加强对青年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独生子女的婚姻与家庭、独生子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宏观性、潜在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独生子女研究述评人口家庭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发生了两件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一是改革开放,二是人口控制。

20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已使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人口控制也有效地降低了中国人口的增长率,减缓了人口急剧膨胀的速度。

正是在这样两种背景中,产生和成长起来了一代新人)))独生子女。

这一代特定人口的成长、发展以及一切与他们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也一直为整个中国社会所关注。

当一代独生子女逐渐成长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新公民时,回顾我国独生子女研究所走过的道路,分析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状况,探讨与这一代人的成长有关的新的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的基本状况据笔者初步统计,从1980年到2001年的22年中,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305篇,¹这些论文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口学、体育科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

具体情况如下表:表1独生子女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篇数N百分比%累计百分比%1)心理学8327.227.22)教育学12641.368.53)社会学4815.783.94)人口学18 5.989.85)体育学14 4.694.46)其他16 5.2100.0合计305100.0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研究主题上,独生子女的心理和教育一直是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论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最多。

全部论文中的2/3都来源于这两个学科,特别是教育学方面的论文更是超过了40%。

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独生子女心理和教育问题本身引人关注外,研究90者中多为教育学科和教育部门人员也是其重要的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摘要、关键词 .................................................. 1 导言 研究目的 ...................................................... 2 文献回顾: 一、 独生子女的概念 .......................................... 2 二、 调查回顾 ................................................ 2 <一)就业社会环境一一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社会环境因素… 2 <二)高校教育理念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校因素 3 <三)家庭因素一一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家庭因素 ............... 4 <四)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生个体因素 ................... 5 <五)独生子女的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的价值取向 ............. 6 <六)风笑天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 ........................... 8 三、 评价 ................................... 9 研究方法和资料: 资料分析: 一、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 .................. 10 二、 是否为非独生子女与结果无显著相关的工程 .................. 11 三、 关于与职业选择相关因素的分析 .................... 15 结论 18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比较研究 -- 以重庆市在读大学生为例

摘要: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职业领域的大背景下,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所得资料,定量描述了大学生 在面临就业

的情况下,对于就业的选择,对正在读大学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状况进行了比 较,并探讨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的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独生子女青年与非独生子 女青年在职业选择方面大部分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只有极少数几项存在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独生子女职业选择研究目的: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关于独生子女的负面报导也越来越多。人们经常性的拿独生子女与非独 生子女进行比较。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情况,探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就 业选择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就业选择差异的原因。 一、 独生子女的概念

独生子女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和界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 74卷社会学卷中对于独生子女的解释是:不论出生胎次如何,一对夫 妇只生养有一个孩子,该孩子即属独生子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下列情况属独生子女:①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以上 只存活一个的;②再婚夫妇已有一个子女,婚后不再生育的;③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不再 生育第二个的。 在法律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所指的独生子女,是指一对夫妻结婚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合法、共同生育的,经依法申请被政府确认,在申请领取独生子女证时数量仅为一个的子女。 二、 调查回顾

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中,根据文献的综合和分析,我按照韩卫红的分析方法,将从四个大的 方面对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分别为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 人因素。 <一)就业社会环境一一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在就业以前,总会对当时就业的社会环境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如果当时的就业环境紧 张,大学生求职时可能会适当降低自己的职业要求,但是相反的,如果当时的工作情况是“供” 大于“求”时,大学生求职时就会提高自己的职业要求。当前的就业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就业政策、人才市场需求和舆论环境。这三个主要要素的具体影响如下: 1、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导向,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根本性和长远性影响。不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下,学 生的就业行为就有不同的选择。大学生统包统分时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少,毕业生的行 为选择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计划和分配。 2002年确立的“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 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改变了之前一直实行的大学生就业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 政策,使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从单一转变为多样,并且大学生就业时开始考虑个人的爱好和志趣, 有了主动的择业行为。 2007国家出台文件要求“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 位就业;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 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毕业生就业选择得到了最大发挥,但自由的个人选择却在市场需求面前出 现了困惑。与此同时,国家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政策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行为选择。 2、 人才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市场需求在 大学生就业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生在就业行为选择中的市场导向性影响越来越明显。首先,大 学生就业市场逐渐从卖方转向买方。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存量迅速扩大,而社 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人才市场逐渐地由卖方转为买方;其次,大 学生就业渠道多样化。随着政府机构精简和分流人员的安置,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减员增效,大学 生就业主渠道吸纳毕业生的能力逐渐下降,就业渠道趋向多样化;再者,由于地区、行业、单位 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和空间的不平衡,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差异明显,从而形成 就业中冷热过渡分化的现象。另外,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有着较大影响。例 如,有些用人单位为提升其形象和眼前利益,故意抬高录人门槛,并不考虑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难度。 3、 舆论环境

现代社会的舆论环境更多依靠各种媒体来营造。处在各种媒体包围之中的人们,其行为取向 越来越多地受到媒体的影响。媒体对政府政策的传播、解读,对公众意见的反馈和建议,对某一 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价,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舆论影响力,引导人们不由自主地向着媒体的倾向 性靠近。在国家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学校教案质量改进和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中,媒体的先导 作用不能缺少。媒体对各类招聘会的火爆、用人单位需求的不断报道,可以强化用人单位在学生 就业中的主导地位;媒体对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毁约、造假、不看成绩看酒量等现象的报道,可以 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深入思考;媒体对以服务社会的青年志愿者、创业明星和就业典型的报 道,则能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将个人价值与祖国需要相结合的志愿者,而在大学生从社会精英到普 通劳动者的转变中,舆论的导向更是显而易见的。 <二)高校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一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校因素

学校,尤其是大学,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感觉到作 为一个985计划毕业的大学生和一个普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以后的工资、福利等要求 是不一样的。正如一个北大的毕业生去做了养猪专业户是可以作为新闻的头版头条的,但是一个 普通的三本或者大专毕业的学生去做同样的事,就没办法夺得噱头。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校因 素中,就以学校的社会形象、学校的教案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影响 1、 学校的社会形象

学校形象是学校历史与综合实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集中反映在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 美誉度上。良好的学校形象,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舆论导 向、资源整合、凝聚人心的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学 校形象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有时甚至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用人单位对名牌学校 毕业生的需求,就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认可,是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社会中的体现。拥有良好 形象的学校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中自信和主动,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而得到更多的选择机 会。 2、 教案质量和管理水平

学生的自主择业既是对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检阅,也是对学校专业设置、教案水平和 管理水平的重大考验。有些学校招生时不是考虑社会需求,而是着重考虑经济效益,学科专业设 置不平衡,从而造成了毕业生供需不平衡。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和其在社会中的 竞争力,来自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案水平是否具有特色和竞争力, 教育管理是否严格,都将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体现。教育部为使学校适应市场,便于学生就业,对 专业进行了规范和调整,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全 面扎实,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些积极参与“挑战杯”竞赛、暑期社会实 践、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对专业和社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容易在激烈的 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应根据社会需求状况而不断地变化更新。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 确其预期的目标,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由于缺少必要的职业 规划教育,不少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招聘现场显得较为“盲目”和犹豫;有 的毕业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开展系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教育,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自我定位,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提高为职业行动的自觉性和能 动性,增强就业中的自我竞争力,理性选择,降低就业成本。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有利于 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从源头上降低管理成本,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进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家庭因素 --- 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家庭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与家庭也有着莫大的联系。最近在网络流行了 “李刚”事件和“李双江” 事件等都让网友笑侃当前的社会就是一个“拼爹”的社会,虽然像李刚、李双江等这样的有着如 此权势的爹相对于中国十几亿人口来说并不多,但是家庭因素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 的就业选择。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自己过得好,于是对于孩子的期望也至少会在他们自己 的生活基础之上。在家庭因素中,以父母的经济因素和价值取向影响最大。 1、 经济因素

家庭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教育的高投资,让学生在选择时不能不 考虑到职业的回报率。因为大学生一踏入社会就面临着住房、医疗、婚姻和养老等一系列消费支 出,他们不得不选择较好的地区和单位就业,以降低未来的经济压力。另外,在我国大学毕业生 中,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特困生和女大学生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求职成本不断增加,承 担着改善家庭经济条件重任的他们,选择职业时更多受到经济因素制约,常盲目就业或犹豫就 业,错过了择业的最佳时机和职位。而一些用人单位在责任上存在的性别歧视,使女生面临着比 男生更为严峻的就业困境。 2、 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