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早期人文历史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

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

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

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岸的克莱德河(the Clyde)、默塞河(the Mersey)一同承载着将工业原材料运输至内陆工业城市的使命。而东岸的特维德河(the Tweeds)、泰恩河(the Tyne)、蒂斯河(the Tees)以及著名的英国第二大河、长336公里的泰晤士河(the Thames)不仅面向欧洲大陆的北海各大港口,并且形成了富饶的渔场。

英国最大的湖泊是位于北爱尔兰的内伊湖(Lough Neagh);而位处英格兰西北部、威尔士北部的湖区(the Lake District)则为其15个湖泊的秀丽风光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还诞生了19世纪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

(三)

人们总是认为英国多雨、天气多变,而事实上,它却是一个海洋性气候(maritime climate)国家,冬暖夏凉,气温变化小。冬天的平均气温为4-6摄氏度,而夏天则为12-17摄氏度。

尽管如此,英国的气候灾害也不少。干旱和洪水常常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另外,时不时的浓雾、霜冻和大风造成了农作物的严重损失。1952

年,在伦敦因大气污染引起的二氧化硫浓雾使得约四千人死亡或生命垂危。此后,政府采取措施,规定工厂和家庭只能燃烧无烟汽油,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英国现有人口5,880万。其中英格兰人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9人,但全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的80% 住在城市。而首都伦敦的人口就占到了697万。

(四)

冰川时期于公元前7000年结束,溶化的冰淹没了低地,形成了英吉利海峡和北海,不列颠从此与欧洲大陆分离,成为了岛屿。

我们所知道最早来到不列颠的定居者,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的伊比利亚人(Iberians)。他们可能来自于地中海的伊比利亚半岛,即是今天的西班牙。伊比利亚人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石器(Neolithic)文化。

至今英格兰的索尔兹波平原(Salisbury Plain)上还伫立着伊比利亚人留下的史前巨石阵(Stonehenge)。巨石阵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建造,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青石组成,每块约重50吨,多是从遥远的威尔士运来的。但至于史前人类如何运输这样的庞然大物?这仍是一个谜。

公元前2000年左右,宽口陶器人(the Beaker Folk)从荷兰和莱茵兰

地区来到了不列颠。宽口陶器人因他们墓穴中陪葬的宽口陶制容器而得名,他们带来了陶器制造工艺。

公元前700年,凯尔特人(Celts)抵达了不列颠。凯尔特人比之前来到不列颠的种族都要来得高大和白皙,他们多是来自于东欧或中欧地区,即是现在的法国、比利时和德国南部附近。

凯尔特人来到不列颠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约公元前600年盖尔人(Gaels)来临,第二次则是公元前400年布立吞(Brythons)抵达,第三次是比利其人(Belgae)。

凯尔特人并没有杀戮伊比利亚人,而是把他们驱逐到北部和西部,并留下一部分作为他们的奴隶。

凯尔特人是善于农业的种族,同时,他们也是很好的铁匠。他们是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人的祖先。他们的语言盖尔语,至今苏格兰高地仍有沿用。

(五)

有记录的英国历史始于罗马人入侵。公元前55年和54年,罗马将军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作为两次入侵了不列颠,但均未成功,罗马人对不列颠的统治因之推迟了一个世纪。

公元43年,刚刚登基的罗马皇帝克劳狄(Claudius)下令征服不列颠。由此开始不列颠开始了长达400年的罗马统治。

无论罗马人出于何种经济和政治动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传播“文明”。罗马人在不列颠修建了许多城镇网,道路,澡堂,庙宇和其

他建筑物,很好地利用了英国的自然资源。他们还把基督教这门新宗教带到不列颠。

然而罗马的统治对于不列颠的影响却有着局限性。首先,罗马人把不列颠人当作奴隶阶段的属民来对待。其次,在四世纪罗马人才和不列颠人通婚。最后,罗马人也未影响普通不列颠人的语言和文化。(六)

5世纪中叶,三支日尔曼部落(Teutonic tribes)朱特人(Jutes)、撒克逊人(Saxons)和盎格鲁人(Angles)不断侵入不列颠。自此,盎格鲁—萨克逊时代(the Anglo-Saxons)开始了。

住在朱特兰岛(现丹麦南部)上从事打渔农耕的朱特人先抵不列颠,在东南部建立了肯特王国(Kent)。后来从德国北部来的使用短剑的撒克逊人在埃撒克斯(Essex)、苏塞克斯(Sussex)和威塞克斯(Wessex)建立了王国,统治期从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六世纪后半叶,同样来自德国北部的盎格鲁人,在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麦西亚(Mercia)以及诺森伯利来(Northumbria)定居,也分别建立了王国。

盎格鲁—撒克逊人把日耳曼宗教带到了英国。公元597,教皇格里高一世(Pope Gregory I)把罗马圣安德鲁修道院的副院长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派遣到英格兰,其使命是使异教徒的英国人皈依基督教。在使国王和贵族皈依基督教方面,奥古斯丁特别成功。但是普通人的皈依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北部修士们的传教活动。

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英国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首先,他们把国家划分为郡(shires),郡法庭和郡法官(shire courts and shire reeves)、或行政司法长官(sheriffs)负责执法。其次,他们设计的窄条三圃田农耕制(narrow-strip, three-field farming system )延用至18世纪。此外,他们还建立了领地制(manorial system)。最后,他们还创立了议会(Witan)。

(七)

8世纪末开始,丹麦人(Danes)和来自挪威的北欧海盗(Viking)不断入侵英格兰各地。9世纪,尤其是公元835年至公元878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他们甚至占领了作为867年时基督教中心的约克郡(capture York)。9世纪中叶,北欧海盗和丹麦人已经威胁到了撒克逊人的威撒克斯王国。

作为威撒克斯王国的国王,艾尔弗雷德国王(King Alfred)(849-899)打败了丹麦人,并于公元879年与他们达成了友好协议。协议规定丹麦人控制英格兰北部和西部作为丹麦法区,而他统治其他地区。他还劝服一些丹麦首领成为基督教徒。他还将一本拉丁语的书翻译成英语;同时建立了学校,并阐明了法律制度。所有这一切使他当之无愧于“艾尔弗雷德大王”(Alfred the Great)称号。

(八)

著名的诺曼底征服(The Norman Conquest)发生在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发动了这场战争。他是前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一世的私生子,

也是独生子。1066年1月,英王爱德华去世,9月,威廉借口爱德华生前曾许其继承英国王位,遂纠集诺曼底贵族和法国各地骑士,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率军渡过海峡,在英格兰南部佩文西登陆,入侵英国。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不久攻占伦敦,于12月自立为英王,称威廉一世(WilliamⅠ)。

诺曼底征服对于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威廉建立的、他的后继人所保持的强大中央政府,由于这个政府所掌管的军事力量,英国从未再遭侵略。相反,它还不断地在海外进行军事行动。文化方面,英国当时现有的文化与诺曼-法国文化得到了水乳交融;大量的新词进入英语,使得英国语言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英国的教会与罗马教会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

诺曼底征服之后,1066-1087的威廉一世统治期间,英国的封建制度得到完全确立。根据这个制度,国王拥有全国所有土地,再把这些土地分给答应服役交租的贵族(baron),贵族们又把土地分配给小贵族、骑士和自由民(nobles, knights and freemen),同样换取货物和服役。

亨利二世(Henry II )统治期间,采取了一些措施巩固君主制,迫使弗兰德斯雇佣军(Flemish mercenaries)离开英国,拆除几十座史蒂芬森时造(Stephen's time)的割据城堡;加强并扩大了他的行政长官们的权力,依靠由英国自由民组成的民兵获取军事支持。

亨利二世还大大加强了王家法院,扩展了其司法工作的职权范围。在他统治时期,逐渐建立起超越地方领主法律(previous laws)的普遍

法(common law)。另外,他用陪审员制度代替了旧的残酷的审判制度(ordeal-based trial system)。

(九)

《大宪章》(Great Charter)是约翰国王(King John)1215年在封建贵族压力下签定的,总共63条,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1) 未经大议会同意,不得征税;(2) 只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才能逮捕、监禁自由人以及剥夺他们的财产;(3)教会应享受其所有权利且有选举自由;(4)伦敦和其它城镇应保留其古时的权力和特权;(5) 全国要使用统一的重量和长度度量衡。

大议会(The Great Council)是当今英国议会(British Parliament)的原型。1265年,西门德孟福尔召开大议会,各县有两名骑士,各镇有两名市民参加。大议会发展到后来演变成议会,分为上议院(House of Lords)和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其作用是咨询而非决定;也没有选举和政党。

(十)

自1337年到1453年长达100多年之间,英法两国一直持续着一场断断续续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 War)。

英法百年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法国加佩王朝(Capetienne Dynasty)查理四世1328年死后无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继承问题。另外,两国在弗兰德尔(Flanders)的利益冲突和战争的爆发有着密切联系。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民族之间的领土与主权之争: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是

英王在法国境内拥有吉约那和加斯科尼。

英格兰在百年战争中“退出了欧洲”,而法国则在百年战争中走向了统一。因此百年战争不仅仅是英法之间的国际战争,也是法兰西的国内战争,战争以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和王权的加强而告终,同时,战争也使得两国人民更深刻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

(十一)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是指由鼠疫蚤传播的致命的淋巴腺鼠疫,是流行疾病,在14世纪传播了到欧洲。1348年夏天横扫全英国。英国的人口在14世纪末从400万锐减至200万。

黑死病对经济造成的后果相当深远。鼠疫导致了大片土地无人照管和劳动力极度匮乏。地主想把耕地变为人力需求较少的牧场。存活的农民处于有利的计价还价地位,从农奴变为雇佣劳动力。于是一些支付不起或不愿意支付较高工资的地主想方设法迫使农民重返农奴地位。1351年政府颁布“劳工法令”(a Statute of Labourers),规定农民们涨工资的要求,或者是雇主支付比地方官制订的工资水平要高的工资都是犯罪。

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追求幸福的价值观念也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涌现出来。文艺复兴(Revival of Learning)就此兴起,这也是由于天主教会传统的信条和仪式在瘟疫和死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许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在非常的环境中拯救自己。文艺复兴的思想对他们就有了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人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人生的向往。

黑死病和百年战争对英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着影响,政府颁布《劳工法案》强迫劳动者接受黑死病流行前的较低工资,在1377年开征人头税(head money),并且于1380年第三次征收时,税额增加了2倍。这成为1381年的瓦特·泰勒起义(Wat Tyler's Revolt)的导火线。

瓦特·泰勒起义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在瓦特·泰勒和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领导下,凯特郡和埃塞克斯郡(Kent and Essex)的农民和市民武装起来发动起义,并向伦敦进发。国王理查德二世答应做出让步,大多数起义农民信以为真,解散回家。但泰勒和其他坚决的农民留下来要求没收教会的一切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劳工法案》等。在谈判时,伦敦市长阴险地刺杀了泰勒。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了。(十二)

玫瑰战争(the Wars of Rose)是指从1455年到1485年,以红玫瑰为象征的兰开斯特大家族(the House of Lancaster)和以白玫瑰为象征的约克家族(York)之间战争的普遍接受的名称。

玫瑰战争始于1455年的圣阿尔班战役(St. Albans)。1461年约克家族大获全胜,玫瑰战争第一阶段随之告终。第二阶段的战争也可看作是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巩固王权的时期。1471年,爱德华四世取得巴尼特战役的胜利,自此得以安居王位,兰开斯特王朝的主要世系也至此断绝。但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的后代亨利都铎(Henry Tudor)取得了博斯沃恩战役(Bosworth Fireld)的胜利,建立了都铎王朝(the Tudors)。

玫瑰战争期间尽管两大家族王位之争延续了数十年,但真正开战的时

间加起来不过一年多。战争并没有使居民人口的大多数受到直接影响。

(十三)

16世纪亨利八世负责进行教会的宗教改革(The English Reformation),其原因有三个主要方面:改革教会的渴望已有多年,现在又受马丁路德成功的鼓舞,许多人认为时机已到;人们痛恨教职人员的威望和财富;亨利需要钱。

改革以争取离婚而开始,以脱离教皇而告终。亨利八世欲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但是教皇拒绝了。亨利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英国教会与教皇的联系,成立独立的英格兰教会。1529年至1534年间逐渐地与罗马脱离了关系。他解散了所有英国的修道院和修女院,因为后者对教皇比对英国国王更忠诚。1534年的《继位法》(the Act of succession)和1535年的《至尊法案》(the Act of Supremacy)使改革具有了可行性。1535年他成为了英格兰教会最高首脑。

伊丽莎白公主继位之前,亨利八世与发妻凯撒琳之女玛丽成为王位继承人。玛丽作为忠诚的天主教徒,在坐稳王位后即刻大肆镇压新教徒,至少烧死了274人。

玛丽去世后,亨利八世与凯撒琳侍女的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继位。她一人统治英国长达45年,期间政绩卓著、王朝鼎盛、国家走向繁荣。但同时伊丽莎白的统治也遗留下一些问题。

伊莉莎白的宗教改革是各种观点的妥协。她中断玛丽与罗马的关系,

恢复父王独立的英格兰教会。她的宗教和解既不被极端的新教徒(Protestants)即清教徒(Puritans)所接受,也不为虔诚的天主教徒(Catholics)所接受。在对外关系上,伊莉莎白通过她从未具体化的联姻设法与法国维持友好关系,因此英国能面对来自西班牙的危险。(十四)

都铎王朝后期,英国文化国家整合的进程更加快了。语言作为国家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在诗歌散文发展推动下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更靠近大众文化,另一方面学者们也更热心于英国语言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艺复兴有五个特点:1)英国文化的复兴并不是直接通过古典作品,而是通过受古典作品影响同时代的欧洲人实现的;2)英格兰作为一个与大陆隔离的国家,其社会历史进程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欧洲其它国家;3)由于14世纪伟大的天才诗人乔叟(Chaucer)的出现,英国本国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能够在吸收外国文学影响的同时,并未处于从属地位;4)英国文艺复兴文学首先是艺术的,其次才是哲学的和学术的;5)文艺复兴和英格兰的宗教改革在时间上有所交叉。由于查尔斯一世(Charles I )的“君权神授”统治权,他与议会的对质发展成了内战。战争开始于1642年8月22日,结束于1651年。最后查尔斯被处死。

(十五)

英国内战(The English Civil War)又称为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这是议会和国王间的冲突,也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经济利益(the urban middle classes)与皇室(the Crown)传统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城市中产阶级经济利益刚好与他们的宗教(清教)思想吻合,相应地,皇室传统的经济利益则与圣公会教(Anglican religious belief)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在一起。

英国内战不仅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而且动摇了欧洲封建经济的基础。(十六)

1658年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他的儿子理查德继任护国公,政权立即开始瓦解。克伦威尔的一位将军乔治蒙克占领伦敦,安排新的议会选举。1660年选出的议会要求上一任国王的儿子、长期流亡法国的查尔斯二世回国作国王,从而解决了危机。这就是所谓的王政复辟(The Restoration)。

1685年查尔斯二世去世,由其弟詹姆斯二世继位。詹姆斯二世从小在欧洲流亡长大,是个天主教徒,他希望不放弃个人宗教信仰统治国家。但是1688的英国已不象40年前那样能容忍天主教徒当国王了。英国政客反对詹姆斯二世,他们呼吁信奉新教的国王,奥兰治亲王威谦入侵英国夺取王位。1688年11月15日威廉在托尔比登陆并占领伦敦。这一占领相对平静,既未流血也未处死国王,所以就称为“光荣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

光荣革命中,议会颁布了《权力法案》(The Bill of Rights),作为

人民和国王之间的“契约”。该法案成为“英国宪政”中最重要的奠基性文件之一,为现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再打下一个基础。

(十七)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Changes)期间,随着《圈地法》(the Enclosure Act)的颁布,传统的“开放田地制”(“open-field” system)结束。圈地运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

英国的农业革命着重做了三方面的工作:进行土地所有制改革,以资本主义大农场取代小农制;在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农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把单一经营的农场或牲畜养殖场改编成多种经营的综合农场。

同时农业圈地运动的利弊共存:由于大农场兼并了小农场,农场成为越来越在的生产单位;人们消费的蔬菜,牛奶及奶制品越来越多,饮食种类愈加丰富;圈地对佃家而言是场灾难,他们被赶出土地,被迫到城镇找工作;农村关系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对立。

(十八)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指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原因包括: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矿产丰富;政治局面稳定,光荣革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使得强大的经济利益集团能对议会政策施加影响;英国工程师是训练有素的手工艺人,发明家解决了实际难题,受人尊重;圈地运动和其它农业改良

为增加的人口提供了粮食,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工业提供了所需的一些原材料。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城镇迅速兴起,成为国家财富的源泉;机械化(mechanization)摧毁了不能投入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工人们在可怕的条件下劳动与生活。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the proletariat)。

(十九)

由于议会权力由贵族操纵,城镇和农村,北方和南方的代表权极不平等,还有各种称之为衰败或口袋选区的选区。

1832年的《改革法案》(The Reform Act)(也称为1832年的大宪章)废除了“衰败选区”;在新兴城镇中较为公平地重新分配了议席;以财产价值为基础给予许多屋主和佃家。1834年的新贫困法(The New Poor Law)强迫穷人进工厂,而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钱在自己的家里生存。

1832年的《改革法案》和《新贫困法》引起了普遍不满。1836年,一群技术工人和小店主组成伦敦工厂联盟。他们于1838年起草了有关政治要求的宪章《人民宪章》(A People's Charter),想把它呈送给议会。宪章有六点内容:所有成年男子都有选举权;进行无记名投票;平等选区;议员选举废除财产资格要求;议员应有报酬;议会每年六月进行大选。

(二十)

工会(Trade Unions)是一种特殊的工人结社,按部分工会运动史专家的说法,它只发生在生产与经营完全分开、雇用与被雇佣截然对立的情况下。最早的工会组织出现在17世纪末,最初十分弱小,直到1829年-1834年,英国工会运动形成了第一次高潮。而它之成为“运动”,则是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的事。早期工会在很多方面继承了中世纪就有的互助会、共济会的传统,为会员提供互助福利,但同时还进行劳资斗争,这是工会的本质区别。1871年通过《工会法》(The Trade Union Act)使工会合法化并给其财政保障。

工党(The Labor Party)起源于独立工党(the Independent Labor Party),于1893年1月成立。1900年,工会代表、独立工党和许多小型社会主义社团一起成立了工人代表委员会。1906年的大选迫使工人代表委员会及时更名为工党。

(二十一)

英国殖民扩张始于1583年纽芬兰的殖民化(the colonization of Newfoundland)。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到海外移民浪潮的鼓舞,英国殖民者很快加他们的扩张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到1900年英国已建立日不落(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的大英帝国,包括受保护国、英国殖民地、势力范围和自治领,占世界人口与面积的25%。

1763年《巴黎条约》(Treaty of Paris)将加拿大割让给英国;1867年确定加拿大为自治领。1788年英国人开始把囚犯流放到澳大利亚;1901年,六个自治领统一为一个自治领—澳大利亚独立联邦。1841

年新西兰成为独立殖民地,1857年实现自治,1907年成为英皇属下的自治领,1931年完全独立。

到1819年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已基本完成,1858年印度改由英国君主统治。整个19世纪欧洲人逐渐发现并殖民了非洲内陆。在这场瓜分竞赛中英国占了较大的优势。

《英国史》读后感

逝去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史读后感如果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写下来都是一篇宏伟的著作的话,那么英国的历史应该是这一篇篇著作中的一颗明珠。看完了阎照祥先生写的《英国史》感触很深,他用简明的历史语言把英国的历史从史前写到了近代,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一个帝国的成长过程。在书中阎照祥先生用精炼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英国从新石器时代到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从史前历史的野蛮落后到引导世界近代工业进程工业革命的先进,阎照祥先生用大量的史料和照片记述了英国这个国家从中世纪不被欧洲大陆认可的“小国家”到一个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的艰辛行程。阎照祥先生是国内研究历史的专家和先行者,作为从事研究英国历史的专家,他兼任中国英国史学会副会长,并书写了《英国政党政治史》、《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贵族史》和《英国史》等学术专著。 在书中,严先生用时间轴线把英国的历史进行串联,并根据历史的时代把英国的历史分为了十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讲英国如何从史前时代斯旺斯孔布人到布立吞人,从一个原始社会被罗马人改造成一个原始社会并最终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罗马人把英国人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造,并最终把英国由一个陆外文明逐步融合入了欧洲大陆文明; 第二个阶段讲述了英国的前期民族融合以及其封建君主制形成的过程,其中讲述了北欧民族入侵的血腥和七国时代的惨烈,最终英国的民族定型,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王国。在这个时期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在缓慢中前进,其中的贤人议会制度和郡区制深深的影响了后来的英国,还有文学和史学也取得了有限的发展; 第三阶段讲述了安茹时期,英国在这个期间被诺曼征服,并逐步进入了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设立了大议会制度并与国王约翰签订了《大宪章》,骑士制度也进入了黄金时期,国家的版图页初步奠定,这个时期的国家经济遭受战乱和天灾的影响,人民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盘剥加深; 第四阶段,讲述了英国的封建制度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贵族阶层的形成和骑士制度的发展,并伴随着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商业的发展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 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 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

英国大事年表

英国大事年表 一、政治 13C后半期,英国议会制度开始萌芽(议会之母) 1640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 1688英国光荣革命 1689《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721英国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第一任首相沃尔波尔 1775-1783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9C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与中国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与中国签订《北京条约》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初巴黎和会举行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6年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演说(铁幕演说,冷战序幕)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经济: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7C初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击败荷兰 18C中期英国通过七年战争击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8C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8C60-19C中期工业革命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正式投入使用 1825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开始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思想: 14-17C 文艺复兴:英国莎士比亚 16C 宗教改革英国国教 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创立经典力学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火车 1825 欧文空想社会主义新和谐公社 19C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 拜伦《唐璜》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19C上半期现实主义文学: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20C早期现实主义文学:萧伯纳《苹果车》 1929年播送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从此,英国有了与私立学校并驾齐驱的地方公立学校。80年代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幼儿园被纳入保育学校系统。英国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变迁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变迁 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例 摘要:英国的圈地运动先后持续了三四百年,对近代英国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通过圈地运动将分属于个人的,分散的土地能够进行规模化整合,以便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农业的发展。圈地还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市,称为手工工场的劳动者,满足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中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城市工人的大量增加以及工商业者的壮大,使得英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扩大,促进了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圈地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城市拓展到农村地区,封建领主们日益贫困,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富有的农场主和少数富农,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瓦解的深层次的体现。是英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圈地运动领主近代化 1.英国早期农民土地占有制的发展 西欧各国的农奴制度在13-15世纪先后瓦解,这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国经历了一个由老一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得过程,到了15世纪,农奴人口绝大多数已经是自由的租佃农了。 “在英国,领主和农民在庄园法庭办理手续,记录在案,写成一

份正式的文件,称‘公薄’。公薄上写明农民得到人身自由,原来作为农奴时耕种的份地仍归农民使用,领主不收回。同时农民为耕种这块地,每年要按期向领主缴纳货币形式的贡赋(实际上是地租)如果将土地转让他人,要缴纳许可税农民仍需对领主效忠,服一定劳役。违反这些规定,将给与罚款处置。公薄放在庄园法庭,农民得到一份副本,故而被称为公薄持有农。”① 公薄持有农有自己的一份土地,但也需要向领主缴纳贡赋,农奴制瓦解后,领主将自己的直接领地出租。买主中有许多商人资产者也有比较富裕的农民;关于这种土地占有制度的变迁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城市手工工厂向农业拓展的结果,而在近代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就集中反映了整个过程。 2.圈地运动的背景 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口持续增长,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人口迅速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粮食和畜产品的强大需求与落后的小农土地占有之下的农业生产矛盾突出,并导致了物价的普遍上涨。从16世纪初1501-1510年到17世纪中叶的1651-1660年,英国食品价格上涨了6倍(同期工业品价格上涨了3倍) “15世纪以前,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对外出口以原材料为主,特别是羊毛。但到了15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海关账册记录,在1446-1448年间,本国羊毛商平均每年出口羊毛6400

近代英国历史的特征

近代英国历史的特征 世界各地区和各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也有互不相同的各自的特点。拿欧洲各国的历史发展来说,就是如此。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西欧和东欧各国走过了显然不同的道路。在西欧各国,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封建农奴制走向解体;农奴逐步获得人身解放和自由。然而在易北河以东的东欧各国,在相应的历史阶段,农奴制非但未解体,反而更加强固了。在英国,当封建制度末期,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爆发了资本阶级革命。1649年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高峰;这年5月19日,议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其中规定:英国将建成一个“共和国和自由邦。它将由这个民族的最高权力,即议会中的人民代表和他们所任命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所统治,而不需要任何国王和贵族院,”然而家在这一年,俄国的农奴制在法律上正式形成,广大的农奴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以后,俄国的农奴状况不断恶化,到了18世纪末,已经和奴隶无多大差别。 英国的历史发展,不但和东欧的俄国等国有显著区别,而且和欧洲大陆的西欧诸国也不完全相同。自从17世纪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近代历史时期,它不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迅速走到了欧洲以及世界各国的前面。 本来在古代时期,英国这个大西洋中的蕞尔小岛,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人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上,英国被置于地球边缘的天涯海角。当时,欧洲大陆的人,隔着英吉利海峡,只隐隐约约见到不列颠岛岸边雾茫茫中的灰白色山崖,故称之为“阿尔比昂”。直到中世纪时,欧洲大陆的一些人还以鄙夷的眼光来看待它。1414年在黑海岸边康斯坦召开的一次天主教国际会议上,法、德、西班牙等国的代表认为,英国不过是象丹麦、葡萄牙一样的小国家,它的代表不能与其他大国代表平起平坐,不应享有表决权。 但是到了近代,英国一跃而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靠了日益富强的国力和强大的海军,它先后在16、17世纪击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了所向无敌的海上霸主。以后,它又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逐步建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凡阳光一天24小时照耀之处,都可看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旗帜在飘扬。这时,英国近代历史成了整个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世界上别的国家、民族一样,英国历史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特征之一是它的长期而持久的议会传统。早在中世纪,英国议会就已经存在。到了19世纪,议会作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发动了推翻君主专制的斗争;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建立了没有国王、上议院的共和国。这次革命是在欧洲封建制度发生危机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又反过来,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来斯图亚特王朝又复辟了,但王党分子企图将历史车轮扭转到革命前的企图遭到了失败。经过二、三十年代反复斗争,斯图亚特王朝再度被推翻;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制建立并逐渐巩固了起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治体制;比起欧洲大陆和东方各国的君主专制来,具有巨大的进步性。在君主专制的国度里,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社会各阶层人民都在专制君主的枷锁下,忍受熬煎。法国的路易十四,自称“朕即国家”,把国家和他个人等同起来。那些匍匐于他足下的臣僚,阿谀的称他为“太阳王”;“太阳王”在他的凡尔赛宫,“把每个人都压制到卑屈服从的地位;他鄙视每个到他宫廷的人。那些公务人员,都不敢以他稍有异议。他还用心计,使每个贵族都唯唯诺诺,不敢表露个性,而只厮混于奴颜婢膝的众人之中。”⑴在豪华奢靡的凡尔赛宫的阴影之下,有多少人在专制暴政的重轭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那个著名的巴士底狱“铁面人”的事迹,只是出于伏尔泰的揭露才为世人所知,实际上远比这一事件更为凄惨的事又有多少!在沙皇专制农奴制“黑暗王国”的历代沙皇统治之下,俄国千千万万的农奴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叶卡特林娜二世曾先后把约80万农民赏赐给她的宠臣作农奴。农奴主可以任意对这些农奴加以虐待、买卖。在当时俄国的两家报纸《莫斯科新闻》和《圣彼得堡新闻》上经常登载着把农奴和跑马、猎犬一起出售的广告。⑵在这些暴君的严密控制之下,人们在公开场合,只能听到对“太阳王”和“仁慈沙皇”的歌功颂德,但实际上,受压迫的千万人民,却对残害人民的独夫、民贼怀着刻骨仇恨。拉季舍夫在1990年出版的书中揭露,在俄国,农民过的是“带枷的罪犯的命运,被囚于地牢的囚徒的命运;是轭下牛马的命运。”他认为沙皇是“一切凶手中最凶残的凶手;一切罪犯中最严重的罪犯。”一死还不足以偿其辜,他应该“死一百次”。 和上述这些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在近代时期,具有较大的政治民主、言论自由,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侵华史

帝国主义侵华史 建国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帝国主义侵华史。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迫使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从而不断扩大在华权益,这是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因此,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著也最多。但人们的研究并不限于列强的政治军事侵略,而且注意到了它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侵略更加广泛的领域。同时,由于近代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列强彼此间不可避免形成的互相利用和互相争夺的复杂关系,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具体论述了列强在甲午战争后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以及在镇压义和团运动和干涉辛亥革命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与对华政策。当然,列强侵华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逐渐勾结的过程中,将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的,因此研究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关系的课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些论者通过论述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性人物与外国侵略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以及通过考察清代外交机构的变迁,都指出了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国侵略者总是各自寻找代理人作为执行他们意志的工具,这似乎是成了历史的规律。在帝国主义侵华史的研究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揭露美国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刘大年的《美国侵

华史》和卿汝楫二卷本的《美国侵华史》。前者重在剖析近百年美国侵华的全过程;后者更注重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其对华政策的关系上,考察其侵华活动的演进。虽然只写到十九世纪末,但它大量利用美国官方档案,所论独具特色。揭露英国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佘素的《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集中叙述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过程。余绳武、刘存宽主编的《十九世纪的香港》,征引了大量中外档案和书刊,对十九世纪香港史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内容也包括英国侵占香港的经过。蒋孟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牟安世的《中法战争》,则是对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个案研究。揭露沙俄对华侵略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主编的四卷本《沙俄侵华史》。其第一卷叙述早期沙俄对中国的武装入侵和《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的订立。第二卷叙述十九世纪中叶沙俄武力并吞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逼签《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经过。第三卷叙述十九世纪下半叶沙俄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和《伊犁条约》割占中国西部大片领土及违约侵占帕米尔的经过。第四卷叙述十九世纪末至1917年沙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侵略。揭露日本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日本侵华七十年史》。该书大量利用了中、日、英文资料,系统考察了日本侵华的全过程,起于1874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 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EYFS ( 全称“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是英国政府于2008年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的早期教育方案,是“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等英式早教奉行的标准和原则,其教育目标有以下六大方面:情商、沟通和语言、解决问题、推理和数学能力、社交能力、体能发展、创造力发展。 情商 在社交中用不同的声音(咯咯的笑,咿呀,大声叫)交流,并关注他人的声音,使用越来越多的词汇表达越来越复杂的意思 2.用于思考的语言 对周围事件感到好奇,对简单的请求作出回应,对特定的人在熟悉语境下对其说出的不同事物做出反应,理解一些简单言语的意义 3.将声音和文字相联系

咿呀学语,尝试用不同的声音及词汇表达身边事物,关注并喜爱旋律及故事中的节奏感,重复熟悉故事中的词汇及表达,区别不同声音 4.阅读 关注熟悉的声音、词汇或手势,对词汇、故事、歌曲或歌谣表现出兴趣并作出回应(如拍手),有最喜爱的故事、歌谣、歌曲等 5.写 做标记,用手和工具随意作画,画出不同符号并能加以区分,对工具表现出一定的控制能力 对搭建和推倒、打开和关闭物体表现出好奇和兴趣,喜欢推拉或搭建物体,对使事情发生表现出好奇和兴趣 3.初步了解信息技术 对有科技元素的玩具表现出兴趣,按按钮使玩具发出声音、移动或出现新图案,开始初步学习打开和操纵信息技术工具 4.时间 开始了解并享受日常的规律作息(起床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将一系列行为和日常作息联系起来,理解“之前”“之后”“很快”这样的时间词汇,会预期特定时间事件的到来

近代以来英国大事年表

近现代英国大事年表 都铎王朝:1485~1603(近代英国开始)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 (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1628年:《权利请愿书》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2~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儿子)被处决,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复辟 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8~1689年:光荣革命,1689年制定《权利法案》确定了君主立宪制 1701年:制定《王位继承法》 1760~1830年:工业革命(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 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火车 1815年,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拿破仑帝国1804--1815) 1825年:火车运行、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1837—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英国的黄金时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在生产及贸易方面跃居世界首位,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侵占殖民地,搜刮别国财富。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在海外统治的地域遍及欧、亚、非、美、澳各洲,号称“日不落帝国”。) 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与中国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0年:与中国签订《北京条约》 1900年,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1906年,改工党)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衰败 1917~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 1949年:议会法(20世纪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1982年:4月到6月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与阿根廷)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海湾战争 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战争

英国幼儿教育

l 课程大纲: 很多家长经常问我英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到底在教什么,老师是怎样给孩子上课的。在向大家详细讲解课堂内容之前,我想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一下英国的幼儿大纲和小学课程纲要,让大家有个大概的了解。 英国学前教育分的比较细致,公立的小学孩子3周岁以上就可以入学读nursery 一天只有3个小时,分为早上组和下午组。nursery和reception?(学前班孩子年龄在4周岁-5周岁)组成Foundation?Stage?(简称FS—基础阶段),对于这个重要阶段英国教育部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即 Early?Year?Foundation?Stage?(EYFS),这个大纲并不是上课用的课本,但老师备课时却离不开它,大纲对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必须或建议要掌握的内容列的清清楚楚。 EYFS最优秀的地方是它根据孩子7个不同领域的发展(下面会详细介绍)做了细致的规定,而不是笼统的说应该到达什么目标,这样老师执行起来非常直观,assessment(考评)起来能够很快就知道孩子在哪个发面做到了,下步该怎么办,或者没有做到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 英国教育部EYFS大纲介绍:?英国幼儿园根据6个领域来帮助孩子学习的课程大纲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从2012开始,英国教育部将幼儿园教育大纲由原来的6个领域改为7个领域(前三个为主要学习内容),我们来一起看看英国幼儿园的老师是怎样帮助这些孩子一起学习的。看看我们家长在家是否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来和孩子互动,做到家校(园)互补。 7个领域具体包括;(前三个为主要教学内容,后四个辅助) 1)?Communication?and?language?语言交流? 2)?physical?development?体能发展?? 3)?personal?social?and?emotional?development?个人社交和情感交流 4)?literacy?阅读写作综合能力? 5)?mathematics?数学能力 6)?understanding?the?world?认知世界 7)expressive?arts?and?design?艺术设计 那么这些领域如何应用到现实教学中呢??我就拿我去年教过的学前班秋季的教学大纲来解释一下。那个学期的主题是Ourselves.英国老师很重视planning,?什么年度计划(按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做计划),学期计划(根据整年度的计划来安排),周计划(根据学期计划)和日计划(根据周计划细致到具体的各个步骤),这样环环相扣,?一目了然! Ourselves 一: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交际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于‘ourselves’这个主题,可以选择的故事绘本有: Titch/ Owl Babies /My history /This is the bear /Peepo /Dear Zoo /Oscar got the blame.

人文历史类常识习题(二十六~三十合集)

人文历史类常识习题(二十六~三十合集) 1、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工人运动,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酮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0年9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因“蜀江至此分枝”得名的地方是枝江。 3、有“中国的欧几里德”“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之称的是刘徽。 4、使用冰箱冷冻室要注意,易拉罐装的碳酸饮料不能放进冰箱冷冻室,否则可能发生爆裂事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5、厦门市和台南市的市树都是凤凰木。 6、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是北海涠洲岛。 7、歌曲《送别》由李叔同填词,其旋律最早采自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8、“三合一”场所火灾危险性很大,“三合一”场所是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设置在同一空间内。 9、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同里,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10、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一故事得名的“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11、水蒸发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没有改变。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戏剧流派之一是“荒诞派戏剧”。它兴起于50年代,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荒诞派剧作中最具典型性之一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13、绥芬河从我国流入俄罗斯境内。 14、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的安全指示标志宜设置在距地面1米以下墙面上。 1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国务院建立。 16、我国的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 17、垃圾投放时,应该按垃圾种类投放入相对应的垃圾分类桶中。 18、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京张铁路的工程师是詹天佑。 19、南海诸岛历来都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我国史籍对南海诸岛很早就有明确记载,东汉时称南海为涨海。

英国历史概况

英国历史概况 英国历史是一部征服与合并和的历史。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1800年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合并成为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 苏格兰历史简介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北部,英格兰之北。苏格兰的历史的正式记载是在古罗马人入侵不列颠之后的一些纪录。公元5世纪,爱尔兰北部的盖尔人(凯尔特人的一支)移居苏格兰,曾在阿盖尔郡和比特郡地区建立达尔里阿达王国。此后向东扩张到阿瑟尔森林和厄恩河谷,向北扩张到埃尔金地区。公元843年达尔里阿达国王麦卡尔平兼任皮克特王国的国王,建立阿尔巴王国,王号为肯尼思一世,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苏格兰王国逐渐成形。此后,苏格兰历经邓凯尔德王朝、坎莫尔王朝、巴里奥尔王朝、英格兰占领、布鲁斯王朝以及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至1707年与英格兰王国合并成为联合王国。 威尔士历史简介 威尔士位于大不列颠岛西南部,英格兰以西。 距今约29,000年便有人类定居于威尔士。至古罗马人进入了大不列颠岛后,威尔士属于不列颠行省 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人的撤离,盎格鲁撒克逊人大举入侵大不列颠,直至到11世纪,威尔士人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高压统治与入侵中度过,而同时布灵顿人开始称自己威尔士人。公元8世纪,传说中的亚瑟王(King Arthur)领导布灵顿人抗击盎格鲁撒克逊统治。 公元9世纪和10世纪维京入侵使威尔士王国进一步统一,成为一个实体,但同时亦使威尔士落入英国皇室统治之下。 公元927年,威尔士国皇承认盎格鲁撒克逊国王阿瑟斯坦保护威尔士的主人。在随后的11世纪中,威廉一世充分利用了这种先例,在威尔士边境建立的强大而野心的封建领地制度。公元1282年,英格兰王爱德华一世征服最后一个威尔士北部和西部的威尔士公国 (Statute of Rhuddlan)公元1284年,威尔士正式被英格兰合并,爱德华一世以《罗德兰法令》 确立自己在该地区的统治。 公元1535年,《联合法案》完成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统一,划分后者为13个郡,并规定英格兰法律通行全威尔士,英文为其官方语言。大部分威尔士人因此无法担任政府公职,但可以派代表参与英国国会。 北爱尔兰历史简介 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公元前6600年前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现在的爱尔兰人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爱尔兰岛上。公元5世纪的时候,随着罗马天主教的传入,爱尔兰人逐渐信仰了天主教,并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公元8世纪末,爱尔兰岛上出现了统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 公元12世纪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的分裂局面,率军在爱尔兰岛登陆,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区,建成“爱尔兰领地”,交由其四子约翰统治。但到1609年为止爱尔兰仍然是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 E Y F S教育目标解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EYFS ( 全称“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是英国政府于2008年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的早期教育方案,是“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等英式早教奉行的标准和原则,其教育目标有以下六大方面:情商、沟通和语言、解决问题、推理和数学能力、社交能力、体能发展、创造力发展。 情商 1.气质和态度 认识到自己是不同于他人的个体,有独特的喜好,并乐于探索环境,开始发展出自信心2.自信和自尊 获得情感满足,在依恋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当有成人保护时乐于做出有挑战性的选择,希望被肯定、被关注,脱离看护人去探索 3.发展关系? 和特定的人建立依恋,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关注,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学习,在温暖和肯定的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4.行为和自我控制? 做出反应,并从他人积极的反应中获得愉悦,意识到一些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5.自理? 表达不舒适、饥饿或口渴,表达喜好和需求,尝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保持个人卫生 6.团体意识? 认识到哪些人会给自己带来舒适,认识到自身与他人通过相似与差异相联系,对特定的人表现出喜爱及关心,在不同社会团体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沟通和语言 1.用于沟通的语言 在社交中用不同的声音(咯咯的笑,咿呀,大声叫)交流,并关注他人的声音,使用越来越多的词汇表达越来越复杂的意思 2.用于思考的语言 对周围事件感到好奇,对简单的请求作出回应,对特定的人在熟悉语境下对其说出的不同事物做出反应,理解一些简单言语的意义 3.将声音和文字相联系 咿呀学语,尝试用不同的声音及词汇表达身边事物,关注并喜爱旋律及故事中的节奏感,重复熟悉故事中的词汇及表达,区别不同声音 4.阅读? 关注熟悉的声音、词汇或手势,对词汇、故事、歌曲或歌谣表现出兴趣并作出回应(如拍手),有最喜爱的故事、歌谣、歌曲等 5.写? 做标记,用手和工具随意作画,画出不同符号并能加以区分,对工具表现出一定的控制能力

人文历史类常识习题(六~十合集)

人文历史类常识习题(六~十合集) 1、董必武同志的诗句“烟雨迷蒙访旧踪”访的是浙江嘉兴南湖。 2、“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音乐的独特魅力。 3、并称为“楷书四大家”的除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还有赵孟頫。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李清照咏赞项羽的名句。 5、《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第一部水墨风格的动画片。 6、林徽因,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神话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她的文学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广为传诵。 7、诗句“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早晴”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耕图。 8、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中“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相思之苦。 9、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修建年代是战国时期。 10、想一睹“东方金字塔”的风采,就应该买一张去宁夏银川的车票。 11、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锂离子运动的方向是锂离子从正极运动到负极。 12、秦始皇兵马俑常被称作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彩色。 13、中国对外援助从帮助周边友好国家开始起步。 14、毛泽东的词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的是魏武帝曹操的《观沧海》。 15、疟疾主要是通过蚊子传播的。 1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是唐代张九龄的诗作,这首诗的题材是送别诗。 17、“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此河”是指大运河。 18、《雨打芭蕉》是我国广东的音乐代表。 19、人类最早认识自然规律使用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20、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2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是《郑和航海图》。 22、雷锋同志的故乡是湖南省长沙市。 23、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博物馆是建川博物馆。

英国历史简介

英国历史简介 英国历史概况 英国历史是一部征服与合并和的历史。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1800年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合并成为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 苏格兰历史简介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北部,英格兰之北。苏格兰的历史的正式记载是在古罗马人入侵不列颠之后的一些纪录。公元5世纪,爱尔兰北部的盖尔人(凯尔特人的一支)移居苏格兰,曾在阿盖尔郡和比特郡地区建立达尔里阿达王国。此后向东扩张到阿瑟尔森林和厄恩河谷,向北扩张到埃尔金地区。公元843年达尔里阿达国王麦卡尔平兼任皮克特王国的国王,建立阿尔巴王国,王号为肯尼思一世,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苏格兰王国逐渐成形。此后,苏格兰历经邓凯尔德王朝、坎莫尔王朝、巴里奥尔王朝、英格兰占领、布鲁斯王朝以及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至1707年与英格兰王国合并成为联合王国。 威尔士历史简介 威尔士位于大不列颠岛西南部,英格兰以西。 距今约29,000年便有人类定居于威尔士。至古罗马人进入了大不列颠岛后,威尔士属于不列颠行省 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人的撤离,盎格鲁撒克逊人大举入侵大不列颠,直至到11世纪,威尔士人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高压统治与入侵中度过,而同时布灵顿人开始称自己威尔士人。 公元8世纪,传说中的亚瑟王(King Arthur)领导布灵顿人抗击盎格鲁撒克逊统治。 公元9世纪和10世纪维京入侵使威尔士王国进一步统一,成为一个实体,但同时亦使威尔士落入英国皇室统治之下。 公元927年,威尔士国皇承认盎格鲁撒克逊国王阿瑟斯坦保护威尔士的主人。在随后的11世纪中,威廉一世充分利用了这种先例,在威尔士边境建立的强大而野心的封建领地制度。 公元1282年,英格兰王爱德华一世征服最后一个威尔士北部和西部的威尔士公国 公元1284年,威尔士正式被英格兰合并,爱德华一世以《罗德兰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确立自己在该地区的统治。 公元1535年,《联合法案》完成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统一,划分后者为13个郡,并规定英格兰法律通行全威尔士,英文为其官方语言。大部分威尔士人因此无法担任政府公职,但可以派代表参与英国国会。 北爱尔兰历史简介 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公元前6600年前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现在的爱尔兰人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爱尔兰岛上。公元5世纪的时候,随着罗马天主教的传入,爱尔兰人逐渐信仰了天主教,并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公元8世纪末,爱尔兰岛上出现了统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 公元12世纪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的分裂局面,率军在爱尔兰岛登陆,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区,建成“爱尔兰领地”,交由其四子约翰统治。但到1609年为止爱尔兰仍然是由许多王国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兰才完全占领爱尔兰。 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爱尔兰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反英起义。英国当局进行了残酷的镇压。1801年爱尔兰议会被解散,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完整版)英国小说的发展史

英国是一个在北大西洋的骇浪中颠簸的小岛国,其面积仅相当于美国的六十分之一。然而,它却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从而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英国也是最早实现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国家,为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英国人求实、理性和科学的精神则奠定了人类现代科学思维的基础,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宝库。在诗歌领域,英国人同样有理由自豪:英国诗的深刻性和多样性历来为世人称道;英诗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高潮——16世纪后期的文艺复兴诗歌、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诗歌——成为世界诗歌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一群优秀的英国诗人,则能站在世界诗歌天才的前列而毫无愧色。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人向以稳重著称。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这样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素质使其文学的发展沿着历史长河缓缓而行,中间没有被切断和被阻隔之感。传统与变革和谐地交织,一方面以内容与形式的不断革新推动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浓厚的传统意识制约着每一次变革,使之不致成为脱缰野马。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互相融合的道路,这是英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显著特色。 毋庸置疑,英国小说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大景观。它如同促使其滋生与进化的社会土壤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改弦易辙,急剧演变。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英国小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工具,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像英语一样,自它形成的那一天起,英国小说便建立了自己的规则和体系,虽东学一点,西借一点,却以坚定的步伐向前发展。引人注目的是,尽管英国小说起步较晚,其历史比诗歌和戏剧短得多,但它却发展迅猛,变化巨大,流传甚广,其影响和作用早已大大地超过了诗歌和戏剧。究其原因,英国小说不仅具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和人物形象生动等特征,而且还因其篇幅灵活、形式多样,语言通俗和艺术精湛而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经过无数作家的认真探索和反复实践,当代英国小说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上与它早期的雏形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英国小说的崛起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其小说艺术的发展既是社会进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文学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应当指出,英国小说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同英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就此而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不是一种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与英国的社会变化以及异域(尤其是欧洲各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彼此交融的。当然,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秩序。这种规律和秩序不能通过抽象的、主观的或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而只能通过对历代小说文本的考察与研究来加以揭示和验证。然而,在深入探讨英国小说艺术的具体特征与美学价值之前,很有必要对其历史概貌和演化过程作一番简要的概述。 作为一种公认的叙事性散文文学体裁,英国小说已经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理论上讲,英国小说形成之日,便是其艺术问世之时。当然,小说艺术被作家接受并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评论家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但迄今为止,西方评论家对英国的第一部小说究竟始于何年及出于何人之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的书信体小说《帕梅拉》(Pamela, 1740),有人说是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1719),也有人说是约翰·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的宗教寓言小说《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上集1678,下集16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