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体病变影像学表现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症

高原性脑水肿
03
代谢紊乱
02
感染
01
病因
癫痫发作和服用抗癫痫药是RESLES 的最常见原因。
01
癫痫发作的频率和发作类型与RESLES 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02
传统或新型的抗癫痫药均能导致RESLES 的出现,在撤药时更容易诱发。目前文献报道的与本病相关的抗癫痫药多达14 种,其中卡马西平、苯妥英和拉莫三嗪最常见。
02
01
02
03
定义
RESLES
RESLES
G、H为11天后复查
D为9天后复查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RPES
可逆性的头痛、意识障碍、痫性发作和视力丧失,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对称或非对称性大脑半球后部技顶枕叶和小脑、脑干水肿,经治疗水肿可消失。
03
其他疾病使用抗癫痫药时也可能致病,如服用卡马西平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04
癫痫发作和抗癫痫药物的使用
感染
代谢紊乱
高原性脑水肿
癫痫发作和抗癫痫药物的使用
病因
其它
除抗癫痫药外,一些其他药物也有可能导致RESLES,包括顺铂、卡铂、5-氟尿嘧啶等抗肿瘤药物,包含拟交感神经药的减肥片,抗精神分裂症的奥氮平和西酞普兰联合治疗等。 有学者在2015年观察到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也可出现RESLES。
DWI低或等信号,ADC高信号,如果DWI出现高信号预示病情严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RPLS/RPES
A、B、C、D、E、F:发病9天后 G、H、I:发病2月后
病灶在十天之间的变化
RPLS
(A-D) FLAIR images at various brain levels. (E) DWI shows slightly high signal in bilateral temporal lobes and occipital lobes; (F) ADC map shows high signal at the same location (arrows), consistent with vasogenic edema. Same appearance also occurred in other parts of the brain (not shown here); (G) MRA; (H) follow-up FLAIR sequence MRI 6 days later。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发表时间:2020-12-17T13:12:20.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6期作者:周芳芳1 邹立巍宫希军* [导读] 探讨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病因周芳芳1 邹立巍宫希军*(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 目的探讨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病因、MRI表现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20年04月共35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其特点。
结果: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d~43y。
以发热或癫痫、头痛头晕为首发症状27例;外伤4例;免疫性或代谢性疾病3例,下肢无力1例。
首诊头颅MRI示胼胝体压部斑点状或斑片状等或稍长T1信号,等或稍长T2信号,FLAIR上呈等或稍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ADC图信号减低,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累及邻近脑白质2例。
1月内(5~25d)复诊14例,其中原胼胝体异常信号消失11例;信号减低3例; 1月后(1~7m)复诊10例,原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均消失;未复诊11例,经积极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
结论 RESLES 病因复杂,主要为感染和电解质代谢紊乱;MR表现为胼胝体压部的可逆性异常信号,可累及邻近脑白质;大部分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关键词]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由Garcia-Monco等[1] 2011年第一次提出,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轻度脑炎/脑病,影像学表现为胼胝体压部的可逆性损伤,可伴有或不伴有其他脑部组织损伤。
笔者收集近七年共35例患者;通过分析总结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MRI表现、预后,结合相关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一、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20年04月近6年间共35例患者临床及MRI影像资料。
胼胝体损伤的CT和MRI诊断

胼胝体损伤的CT和MRI诊断邹光成;梁宏【摘要】目的探讨胼胝体损伤的CT和MRI表现,评价CT和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6例胼胝体损伤CT和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CT和MRI检查.结果 16例胼胝体损伤中,5例位于体部,5例位于压部,5例累及体部和压部,1例位于膝部;常规MRI上表现为T2WI均为高信号,T1WI为低、等或略低信号,弥散加权像(DWI)对胼胝体损伤具有敏感性,病灶显示高于常规T2WI,极易发现病灶且均表现为高信号.CT检查胼胝体区未见异常密度.12例还合并颅内多处挫伤和血肿.结论胼胝体损伤少见,CT检查难以发现,MRI是最好的影像检查方法,胼胝体损伤大多数合并颅内损伤.【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0(008)036【总页数】2页(P185-186)【关键词】脑;胼胝体;损伤;磁共振成像【作者】邹光成;梁宏【作者单位】广东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526021;广东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52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胼胝体损伤在颅脑损伤中极少见,病情隐匿,常被伴发的幕上其它脑损伤的症状与体征所掩盖,故此病常易漏诊,影响预后。
本组总结2008年以来本院诊治的16例经临床证实的胼胝体损伤患者的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其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对胼胝体损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经临床证实的胼胝体损伤的16例患者。
本组男13例,女3例,年龄6~67岁,平均31岁,均有明确的外伤史,车祸14例,坠伤2例。
临床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昏迷时间2h~14d,受伤后至行CT、MRI 检查时间:CT为0.5h~14d,MRI为2h-14d,入院检查时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Glasgow Coma Scalc)>8分的有5例,GCS<8分的有11例,全部病例经影像诊断及临床证实。
1.2 方法CT检查使用日本东芝多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层厚7~10mm。
胼胝体病变的MRI诊断

胼胝体病变的MRI诊断袁小平;潘恒;黄穗乔【摘要】目的探讨胼胝体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58例胼胝体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有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结果 58例,包括胼胝体肿瘤33例和非肿瘤性病变25例.肿瘤病变包括星形细胞瘤15例,少支胶质瘤6例,转移瘤6例,淋巴瘤3例,脂肪瘤3例;非肿瘤性病变25例,包括原发性胼胝体变性7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6例,脱髓鞘病变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胼胝体肿瘤MRI信号均匀或不均匀,有占位效应,增强不同程度强化,胶质瘤、淋巴瘤向两侧脑叶侵犯出现"蝴蝶征"有诊断价值.胼胝体非肿瘤性病变常有特定的临床病史及胼胝体好发部位、MRI信号特点.结论胼胝体病变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理,有利于分析、诊断胼胝体病变.【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31)005【总页数】2页(P139-140)【关键词】胼胝体;磁共振成像;诊断显像【作者】袁小平;潘恒;黄穗乔【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 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 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胼胝体位于纵裂底,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新皮质的纤维,是半球间的主要联络通路。
肼胝体病变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1]。
本文回顾性分析58例胼胝体病变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肼胝体病变的诊断水平。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我院2010—2016年累及肼胝体病例58例,病例收集不包括胼胝体发育不良及常见脑梗死病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8~72岁。
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肢体麻木、抽搐、头痛、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意识障碍等,一般病程1个月~2年。
1.2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头颅MR检查,其中36例行MR增强检查。
胼胝体发育不良 病情说明指导书

胼胝体发育不良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胼胝体发育不良概述胼胝体发育不良(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是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的一种,表现为胼胝体完全或部分节段缺如。
胼胝体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神经纤维织束,其发育不良常合并有颅内和颅外的畸形,以及各种综合征和染色体异常。
先天性胼胝体发育不良本身一般不产生症状或症状较轻,其临床症状与伴发的脑畸形有关,轻者可能出现视觉障碍、交叉触觉定位障碍,重者可能有抽搐、肢体瘫痪、痉挛、智能低下、癫痫发作。
目前主要依靠 CT、MRI、超声进行诊断。
英文名称: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其它名称:胼胝体发育不全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颅脑常见症状:无症状、轻度视觉障碍、交叉触觉定位障碍、抽搐、肢体瘫痪、痉挛、智能低下、癫痫发作主要病因:胚胎发育期间大脑前动脉缺血、缺氧、梗塞、炎症检查项目:CT、MRI、超声重要提醒:本病常伴发其他颅脑畸形,如有相关症状应及早就医避免病情进展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发病特点三、胼胝体发育不良的病因病因总述:胼胝体发育不良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生与环境、遗传有关。
胼胝体的胚胎发育是由位于前神经孔附近的连和发育而来,由大脑前动脉供血。
在胚胎12周时,大脑前动脉缺血、缺氧、梗塞、炎症,都会导致胼胝体发育不良。
当胼胝体完全形成后,损害仅可引起胼胝体狭窄、萎缩。
因此胼胝体发育程度常可提示胚胎受损时间。
基本病因: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先天性遗传因素所致,也可以是血管性、机械性或感染性等因素所致。
胎儿感染或缺血是胼胝体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
在妊娠8~10周胎儿若受到宫内感染或缺血等的影响,轴突纤维不能交叉,会导致胼胝体缺如。
胼胝体变性的CT表现

胼胝体变性的CT表现目的:研究分析胼胝体变性(MB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诊断方法。
方法:4例长期酗酒男性MBD患者,均经CT检查。
结果:3例CT可见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对称性低密度病灶。
1例CT表现为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对称性低密度病灶。
结论:CT为诊断胼胝体变性的主要手段,以胼胝体膝部、压部对称性病灶为其主要异常表现。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T findings of the patients with 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MBD), and discuss the diagnostic methods about MBD. Methods: 4 male patients with a long history of severe alcoholism had been diagnosed as MBDby means of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CT scan. Results:In three cases CT revealed large low-density areas in the genu and the splenium of the corpus callosum. In one case CT revealed large low-density areas in the genu and the body and the splenium of the corpus callosum. Conclusion:CT is main effective modality for the diagnosing of MBD. The symmetrical lesions located in the genu and in the splenium of corpus callosum on CT are major angiographic abnormalities.[Key words] Corpus callosum demyelination (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CT;MRI胼胝体变性发生于慢性酒精中毒和营养不良患者的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又称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 (MBD)[1]。
内囊、胼胝体、基底神经节等病变病损症状、影像学定位诊断和引发疾病

内囊、胼胝体、基底神经节等病变病损症状、影像学定位诊断和引发疾病内囊病变症状及定位诊断内囊是大脑半球上行与下行纤维密集处,下行纤维主要为皮质脊髓束与皮质脑干束,其上行纤维主要为丘脑皮质束及视、听放射。
内囊在定位诊断上非常重要,原因是此处区域狭窄,上行及下行纤维聚集紧凑,发病率高,最多见的是脑血管疾病。
1. 内囊病变的症状。
内囊病变时最主要症状有三组,即偏瘫、偏盲及偏身感觉障碍,临床上称为“三偏综合征”。
偏瘫:在病变的对侧出现同侧均等性中枢性偏瘫,即病灶对侧的面、舌瘫及上下肢瘫痪在同一侧,并且上肢与下肢的瘫痪呈均等性,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
偏身感觉障碍:即病灶对侧半身,包括头、面部的深浅感觉均发生障碍。
偏盲:于病灶对侧视野出现同向性偏盲。
2. 内囊病变的定位。
内囊是一极重要的解剖结构,它聚集大量的神经传导束纤维在此经过,丘脑与尾状核位于内侧,豆状核位于外侧。
如在纹状体的正中部将内囊做一水平切面,可见内囊呈曲尺形,其尖端向内侧,位于尾状核与丘脑之间,称为内囊膝部。
内囊膝之前部弯向前外,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称为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之后部弯向后外,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称为内囊后肢(枕部)。
内囊不同部位的损害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病因为豆纹动脉破裂所致的内囊型脑出血、大脑中动脉系统起始部脑梗死及大脑半球深部的占位性病变等。
内囊前肢病变:内囊前肢包含有上行的丘脑额叶纤维、丘脑纹状体纤维;下降的额桥纤维、额叶丘脑纤维、纹状体丘脑纤维。
当一侧内囊前肢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小脑性共济失调。
如为双侧病变可出现情绪障碍、不自主哭笑。
内囊膝部病变:内囊膝部为皮质脑干束通过,此部病变时,可出现病灶对侧面神经及舌下神经中枢性瘫痪,其他脑神经的运动神经不受损害。
双侧内囊膝部病变出现脑神经的运动神经双侧性瘫痪及假性延髓(球)麻痹,患者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咽反射存在,强哭强笑、下颌反射亢进、口轮匝肌反射及掌心下颌反射阳性等。
胼胝体病变临床与影像分析

胼胝体病变临床与影像分析标签:胼胝体病变;影像分析;临床诊断胼胝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形成于胚胎时期,分嘴、膝、体及压四部。
胼胝体纤维越过中线后,进入大脑半球,经嘴、膝部的纤维连接双侧额叶前部,经体部的纤维连接双侧额叶后部和顶叶,经压部的纤维连接双侧颞叶及枕叶。
胼胝体上可发生多种疾病,临床上可产生多种的神经症状,但多无特征性表现。
临床可见胼胝体血管病,先天性胼胝体发育不全,胼胝体变性,多发硬化,脂肪瘤,肿瘤等各种疾病。
CT、MRI检查可帮助准确定位、并作出明确的定性诊断。
1胼胝体血管病胼胝体前4/5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胼周动脉及其A1段供血,后1/5由大脑后动脉发出的后胼周动脉供血。
李向新等认为胼胝体缺血的常见原因有:①动脉血管痉挛;②动脉栓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③胼胝体穿支动脉的栓塞。
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故在胼胝体血管病患者中多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一般认为胼胝体前1/3损害,引起失写、失语及精神障碍、人格改变等;中1/3损害,可发生失用症、不能完全精细运动、共济失调等症状;后1/3纤维连接两侧视听区,损害可引起偏盲。
也有人认为,膝、体部梗死因为临近旁中央小叶而出现单侧下肢瘫及尿潴留或失禁;精神症状是因为病变主要累及额、颞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但胼胝体梗死常常有神经精神症状。
主要是大脑半球失连接综合征,其他的特殊表现诸如对侧意向运动性失用、Borin氏陌生手综合征等。
CT平扫主要表现为胼胝体区局灶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影,呈圆形或卵圆形或条带状。
MRI可更早、更好地显示梗死灶,在T1WI 像呈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弥散加权像显示高信号。
增强扫描对于梗死灶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在梗死后5~6天即可出现增强现象,绝大多数梗死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胼胝体出血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原因外,尚有动静脉畸形、外伤等。
CT平扫可见明确高密度影像。
有报道出血以体、膝部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