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课堂)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基本含义。
2.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的概念:介绍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定义和内涵。
2. 虚实的表现手法:分析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中虚实的运用。
3. 虚实的审美价值:探讨虚实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的概念和内涵,分析虚实的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经典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虚实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引发学生对虚实概念的兴趣。
2. 讲解虚实的概念:解释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定义和内涵。
3. 分析虚实的表现手法:通过经典艺术作品,展示虚实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4. 探讨虚实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思考虚实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和运用虚实概念的能力。
3. 创意表现: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运用虚实概念,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六、教学活动1. 欣赏中国古代绘画:让学生观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如山水画、花鸟画等,引导学生关注虚实的运用。
2. 分析雕塑作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雕塑作品,如佛像、道教神像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虚实表现。
3. 探讨建筑中的虚实:以中国古建筑为例,如园林、宫殿等,引导学生探讨虚实在建筑中的运用和意义。
七、课程作业2. 创作一幅融合虚实概念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八、课程资源1.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中国艺术作品的信息,便于学生欣赏和分析。
2. 推荐相关的艺术书籍和论文,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虚实表现手法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的概念:从中国哲学、文学、绘画、音乐等角度介绍虚实的内涵和表现。
2. 虚实的表现形式:分析中国艺术中虚实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留白、寓意、线条、音韵等。
3. 虚实的关系:探讨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的概念、内涵和表现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虚实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虚实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艺术史书籍、论文、案例等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配合讲解和展示艺术作品。
3. 视频:准备相关的艺术作品视频,以便进行分析和解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中国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虚实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虚实的概念和内涵:系统地介绍虚实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3. 分析虚实的表现形式: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详细解析虚实的各种表现手法。
4. 探讨虚实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并讨论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六、教学活动1. 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一系列中国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书法、园林等,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虚实表现。
2. 创作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鼓励他们运用虚实手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作品。
3.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虚实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的艺术作品,看其是否能有效地运用虚实手法,表现出个性和创意。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一、教案简介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对象:高中艺术鉴赏课程教学课时: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基本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虚实表现手法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索虚实手法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及起源2. 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3. 虚实手法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领域的应用4. 现代艺术中虚实手法的创新与发展5. 虚实手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及起源(10分钟)2. 讲授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如留白、线条、色彩等(20分钟)3. 分析虚实手法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领域的应用(45分钟)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现代艺术中虚实手法的创新与发展(10分钟)2. 分析现代艺术作品中虚实手法的运用,如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40分钟)3. 讨论虚实手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25分钟)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环节:观察学生听课时的反应,了解他们对虚实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艺术虚实手法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创作一件运用虚实手法的艺术作品,以此检验他们对虚实手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艺术鉴赏教材相关章节。
2. 课件:虚实手法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领域的案例图片。
3. 视频资料:现代艺术作品中虚实手法的运用。
4. 艺术用品:为学生提供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创作的工具和材料。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虚实手法在实际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中国艺术中虚实手法的理解和创作经验。
3. 开展虚实手法艺术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作品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公开课课件】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演趟
员
心 中
马
有
马
酒
虚
﹑
杯
实
因 表虚
﹃ 演拟
虚 的的
得 ﹄ 真动
『
实作
实
突
』
出
小结
▪ 绘画、戏曲等都有虚实结合的例子, 是相通的,作为传统艺术之一的诗歌也 是这样。
▪ (教学重点)
▪中国诗歌艺术里的虚和实
▪ (中国诗歌意境中的虚和实)
中国古代诗歌 之
虚实相生
古典诗歌中的“实”
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问:如何理解诗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问:如何理解诗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参考:诗中“ 八百里分麾下炙,……赢得生前身
后名。”是词人梦想年轻时作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情 景,是梦境,虚的;“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年老 无为的悲凉现实,是实的。虚实相对,形成强烈的对 比;由虚见实,突出词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强烈 愿望,抒发年老无为壮志难酬的心 情。
再见
车还
花如似昨
月流旧夜多望
正水时梦少江
——
春马游魂恨南
李
风如上中
煜
龙苑
参考: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王之涣的《登鹳雀 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 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 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 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 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 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 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章节一:引言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基本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虚实表现手法。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和文字资料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虚实的理解。
章节二: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留白、线条的粗细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中国绘画中虚实的具体表现手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尝试绘制简单的虚实效果。
章节三: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笔画的浓淡、停顿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中国书法中虚实的具体表现手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尝试书写简单的虚实效果。
章节四:中国雕塑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雕塑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雕塑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线条的粗细、凹凸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中国雕塑中虚实的具体表现手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尝试制作简单的虚实效果。
章节五: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运用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地考察。
教学内容:介绍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运用,如借景、透视等。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像展示和讲解,介绍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具体运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虚实在中国建筑和园林中的实际应用。
章节六:中国陶瓷中的虚实表现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国陶瓷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图像展示,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陶瓷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如釉色的明暗、纹饰的疏密等。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实事 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 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 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游故宫太和门
山颠的小亭
观察下面的书法;谈一谈你 对虚实相生的理解
飞白
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 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 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 若女子秀发随风飘动……
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具有图画美; 间或具有装饰美
舞蹈音乐精神
4 中国的书法贯穿舞蹈精神;怎么理解 请以张旭的狂草加以阐明 提示:注意揣摩其笔锋 笔势与剑法的关系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三 解读13 14自然段: 1 作者是在谈艺术中的虚实相生的手法;为什么要举 《诗经》的例子呢
提示:举《诗经》的例子不是就诗歌来谈;而是 就《诗经》中赞建筑运用了舞的姿势而言 诗歌本 身是一种艺术;文学也是艺术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 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 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 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 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 发现或得到 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人教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课件

精读课文,思考:
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包括什么?作者重点论述了 什么? 包括诗歌、绘画、书法、戏曲、 包括诗歌、绘画、书法、戏曲、建筑 、印 章、音乐、舞蹈等,重点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音乐、舞蹈等, 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 样的概括? 虚实相结合、 虚实相结合、虚实相生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 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 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 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 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 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 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 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 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 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 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有的 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 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若女子秀 发随风飘动…… 发随风飘动
具有图画美, 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具有图画美,间或 具有装饰美。 具有装饰美。
再看看诗歌中的“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 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 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上阙的“乱石穿空,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 ”“执手相看泪眼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局部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关系的运用,领会其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虚”和“实”的概念: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2. 虚实表现形式:分析中国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领域中虚实关系的具体表现。
3. 虚实关系的艺术魅力:通过具体作品案例,展示虚实关系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4. 虚实创意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具有虚实关系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虚实表现形式及虚实关系的艺术魅力。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虚实关系的运用。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虚实关系的艺术作品。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虚实关系的理解和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艺术史》、《中国艺术美学》等有关虚实表现的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 艺术作品图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作品图片,用于分析和讨论。
4. 创作材料:为学生提供绘画、书法、园林模型等创作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虚实关系运用,以及创新思维的体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交流和合作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虚实概念,引发学生对虚实在中国艺术中应用的好奇心。
2. 讲解虚实概念:详细讲解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3. 分析虚实表现形式:通过PPT展示中国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领域中虚实关系的具体表现。
4. 欣赏艺术作品:分析具体作品案例,引导学生感受虚实关系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一座山,画一眼泉,画一个挑水的和尚就可 以了,其他什么都不画,这才能体现“藏”字
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汲 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 和尚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 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 山的深处。
中国绘画 之 虚实相生 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 集中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
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 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 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 《艺境》等。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中国艺术 包括哪些方面?论述重点在哪里? 主要观点
中国的艺术表现有虚实结合、虚 实相生的特点。 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 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 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讨论:洪昇、王渔洋 、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
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洪昇 求全不求粹, 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 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渔洋 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要 把最精髓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 既粹又全,以粹概全 ,认为完整 和精髓两者是不可分的,我们从一鳞一爪中看到 完整的龙。心中有完整的龙才能以一鳞一爪反映 龙的全体。
“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相反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的。 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 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 种的感慨。 (2)虚景和实景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的 中心。 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 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我 们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下 面让我们再鉴赏几首古诗吧。
寒江独钓图
一叶扁舟,一个 孤独的钓鱼翁,这 是“实”,那空白 处我们可以想象为 烟波浩淼的江水和 广阔的空间,这是 “虚”,正是空白 才衬托出了环境的 萧瑟和钓鱼人的孤 独!“虚”已不再 是“虚无”,而升 华成了艺术境界, 成为艺术的精品。
画图
“深山藏古寺”题材是中国画表现主题“含而不露”的经 典命题,古已有众多人去尝试,但能达到此意境者甚少! 创作时既要表达“深山之深幽”;又要巧妙点“山隐古寺” 之题,能达此意境者,乃算佳作矣!
王诗“白日”两句境如在眼前,“欲穷” 两句由实见虚,景物心胸打成一片,从视 野的开阔见抱负和气魄的远大,人们还可 悟到高才远的哲理。
作业: 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虚实分析)。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 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 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 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 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 家人的无限同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等。
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 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 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 “化虚为实”。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 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移情于物,虚实 相生,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中国绘画、戏剧、书法里面 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 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舞中境、 舞中情、舞中意)。
3 、第十二段说:“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 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特点, 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怎 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中国戏曲的舞蹈动作具有虚拟的特点,是典型 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 的虚灵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 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 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2、理清思路,本文分几层论述?
• 一(1-7)提出文章观点,即全、粹统一,虚实结 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 二(8-1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 结合,虚实相生. • 三(13-15)主要说明中国书法、建筑等多种 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 来,展示虚灵的空间的.
“唐朝大书法家张旭 观看公孙大娘剑器 舞而悟书法……”
4.中国的书法贯穿舞蹈精神,怎么理解?
提示:注意揣摩其笔锋、笔势与剑法的关系。⑿
诗歌中的虚实
实 虚 写景 抒情
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已逝之景之境 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实事、实境。例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艺术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 话点明?如何理解?
•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意思是,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 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 就不能称之为美。 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 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找出课文中的引文部分,说说它们 在文中的作用。
• 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意思是:去粗存精。
• 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三人观点的评 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 洪升 重全面、忽略粹:自然主义; • 王士稹 重一鳞半爪(粹)、忽视全体: 形式主义; • 赵执信 指出一鳞半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 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现实主 义。 • 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 证的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 典型——普遍 的典型化。
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 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读第5段引文,领会大意
意思是,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 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 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 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 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 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 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 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 “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 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 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 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 了!”
中 国 书 法 艺 术 里 的 虚 与 实
"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 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 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 艇急驰水面,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 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若女子秀 发随风飘动…… 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 具有图画美,间或具有装饰美。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
2、通过扩展,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阅读思考
1、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作者简介
• 宗白华,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 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 物。 • 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 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 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 化运动。191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 1920到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 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 • 回国后,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学(1949年 更名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49到1952 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 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 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 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
意思是: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 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 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臵相反, 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 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 界。 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 空间的方法。
• 阅读课文7——12段,回答问题: • 中国绘画中如何处理空间表现?
• 中国戏曲中如何表现空间处理?
国画欣赏--除了虾,你还看见了什么?
活泼的小虾 在清澈的“水” 中游动戏乐。 画面灵空,气 韵生动,背景 虽不着一笔一 墨,却使人产 生虾儿将跃出 画面,潜游别 处的感觉。
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凭借船翁手中那只 划船的木桨和陈妙常摇曳的舞姿,以形传神,让 观众感到人在船上,船在江中,白发红颜,青山 绿水,有诗的美、画的美。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 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 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 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 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 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 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 希望 。作者通过眼前实“月”而写想象之虚 景,写出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写出天下乱离 的悲哀,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
所阐释的观点
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 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 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 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 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 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 条完整的龙在。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 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 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戾:lì , 违背,违反; 赘疣:zhuì yó u,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虚 实 结 合 才 能 形 成 艺 术 的 美
丰富全面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