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蔽,还是遮蔽——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精)

合集下载

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

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

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王伯鲁;宋洁【摘要】在学术生涯后期,海德格尔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技术问题上.在《技术的追问》一文中,他追问出技术的本质——解蔽,而现代技术的解蔽具有促逼之特征,进而形成了现代技术的特有本质——座架.在此本质下,人的显现方式被遮蔽了,被现代技术促逼的人类趋于单向度化,自身的无限可能性被技术剪裁、挤压,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危险.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是向着被遗忘的人的无限可能性展开的,他力图找回人的多样性,并借由“允诺”一词,道出人是自然的守护者,赋予人最高的尊严.海德格尔的追问凸显出在技术时代回归哲学与人文的必要性,对于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26)008【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海德格尔;追问;技术;人的救赎【作者】王伯鲁;宋洁【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31现代社会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促使海德格尔在探寻“存在”的道路上,将反思的焦点转向了“现代性”问题。

早在1938年所写的《世界图像时代》一文中,他就开始深入探究现代科技问题。

到1953年撰写《技术的追问》时,他已经系统性地对现代技术以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全面反思。

海德格尔用“此在”来强调人的存在,“此在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东西。

无论把此在描述为什么东西,总穷尽不了他的存在”[1]56。

作为一个强烈的人道主义者,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本质是为了使人类摆脱现代技术的算计性思考方式,建立人与技术的自由关系,进而展开人类本性中的无限可能性。

海德格尔追问现代技术的思想极其深刻,对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尤其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它像一颗子弹直穿现代社会的胸膛,让自笛卡儿以来一直处于主体地位的人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

解读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解读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解读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作者:刘程程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4期摘要《技术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晚期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展开的。

由于传统的技术观认为技术是工具,属于人的行为。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的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海德格尔却表示质疑,他认为这种观点不仅没有反应出技术的本质,还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技术所隐含的危害。

他从技术的本质出发,通过一些列的逻辑追问,最终得出技术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解蔽方式,这种解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逼着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机。

对此,海德格尔还提出了他独有的解救方式。

关键词技术解蔽座架救渡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海德格尔的技术观是在对传统技术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展开分析的。

由于传统的技术观认为技术是工具,属于人的行为。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的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貌似正确的观点只是从技术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方式等表层关系中得以认证的,而非技术的本质。

他指出:“要想获得技术之本质,或者至少是达到技术之本质的近处,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即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本文将重点分析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一文中是如何通过技术的表象来追问技术本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现实意义。

1追问技术的本质既然传统的技术观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工具或手段,那么何为工具性呢?海德格尔首先就从这一点入手开始了他的追问之路。

他首先区分了正确和真实的不同,之后又对技术的工具性做出了一个相对正确的定义:“一个工具乃是人们借以对某物产生作用、从而获得某物的那个东西”。

然而在生活中,引起某一现象的东西通常被我们称之为原因。

这种东西可以是某一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种手段或工具。

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是一个因果关系起支配作用的过程。

关于原因的学说,最为著名的应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效果因。

两种解蔽方式:产出和促逼——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两种解蔽方式:产出和促逼——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两种解蔽方式:产出和促逼——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刘海明
【期刊名称】《教师教育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海德格尔通过追问技术的本质,提出了两种解蔽方式:产出式解蔽,人与物
和谐相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促逼式解蔽,人疯狂地掠夺着大地,世界进入黑夜时代。

海德格尔的这种技术观对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刘海明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4
【相关文献】
1.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 [J], 王伯鲁;宋洁
2.两种解蔽方式:产出和促逼——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J], 刘海明
3.解蔽、促逼、座架、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技术本质论之应然意蕴 [J], 王强
4.对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本质的追问及其当代启示 [J], 张静
5."困"于现代技术中的人该如何重获意义r——基于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J], 成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子》与海德格尔共论“泰然让之”

《庄子》与海德格尔共论“泰然让之”

《庄子》与海德格尔共论“泰然让之”庄子与海德格尔,一个是中国古代先秦道家的代表,一个是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代表,二者在时空上相隔遥远。

但是,他们因谈论同一个话题而相互走近。

这一个话题就是人对物的态度。

人应该对物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泰然让之”,即人让物如其所是地存在。

从遮诠的角度来说,“泰然让之”是人对物性的去蔽。

从表诠的角度来说,“泰然让之”是人对物性的显现。

人在显现物性的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人性。

因此,“泰然让之”归根结底是让人和物返回各自的本性。

这就规定了庄子与海德格尔从本性出发来论“泰然让之”的思想道路。

不过,由于庄子与海德格尔处在不同的地域与时代,所以他们具有不同的思想与语言。

这就导致他们论“泰然让之”的差异。

我们所要追问的正是他们之间有何差异,以及我们又与他们之间有何差异。

一、庄子论“泰然让之”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泰然让之”一词,但是表达了关于“泰然让之”的思想。

如果我们把“泰然让之”理解为“顺其自然”,那么庄子的思想就是关于“泰然让之”的思想。

这是因为“自然”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彭富春认为:“自然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意义。

它的一个意义是自然界。

它是矿物、植物和动物所构成的整体。

作为一个特别的动物,人甚至也包括于其中。

它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自然而然。

这就是说,一个事物就是自己,是自己所是的样子。

因此,自然就是自己的本性。

”在庄子思想中,自然界的名字代指天下万物,而自然则指代自然而然和本性所是的样子。

于是,作为“顺其自然”的“泰然让之”就意味着顺应天下万物的自然本性。

“顺”和“让”同在一个语言家族之中,共属“无为”的血脉传承。

但是,庄子的“无为”不是死寂一般的无所作为,而是自然而然的无有妄为。

在这个意义上,“顺”和“让”就是“无为”的基本样式。

依此缘故,“无为”便表现为“泰然让之”。

“无为”首先是道的“泰然让之”。

当道法自然的时候,它就表现出无为的特征。

道的无为具体化为天地的无为,而天地的无为导致了万物的化生。

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_海德格尔_技术的追问_的解读

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_海德格尔_技术的追问_的解读

德国哲学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余在海/文提 要:《技术的追问》是海德格尔1953年11月18日在慕尼黑理工学院所做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中,海德格尔从存在之思的角度深思了技术之本质,并取得了3个方面的成果:11技术本质上并不是各种各样的技术因素,也不仅仅是人所制作的合乎目的的手段。

相反,它是一种解蔽方式。

21座架是现代技术的本质特征。

座架以及由之产生的进步强制规定并统治着当今的整个社会现实。

在座架这个吞噬一切的卡律布迪斯漩涡中,一切存在者都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而沦为单纯的持存物,甚至连人自身也被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不是人摆弄座架,而是座架摆弄人。

31座架是形而上学的最后形态,是存在之天命的最后形态。

因此,只有凭借思之先导性护送,我们才能在对技术之本质的领会中开启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克服作为人类世界栖留的唯一尺度的技术-科学工业之特性。

关键词:技术之本质;解蔽;座架;进步强制;资本与技术中图分类号:B516154 文献标识码:A《技术的追问》是海德格尔1953年11月18日在慕尼黑理工学院最大教室里所做的演讲。

据萨弗兰斯基的记载,这也许是二战后海德格尔最为成功的讲演。

当他用“追问是思之虔诚”来结束演讲时,回应他的不是肃穆静默,而是全场起立与掌声。

人们把海德格尔的登台看做西洋美声咏叹调的演唱。

①这场演讲之所以会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在根基上与此种追问的双重性质有关。

首先,海德格尔从存在之思的角度深思了技术之本质。

在他看来,技术既不・351・①参见[德]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5-526页。

是某种合乎目的的手段,也不是某种中性的东西。

相反,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解蔽方式。

作为“完成了的形而上学”,现代技术以“座架”(D as Gestell )②的方式规定并统治着当今的整个社会现实。

其次,对海德格尔来说,此种追问并不是一种以对技术的认识为目标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致力于认识所谓“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学问题。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精)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精)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论文导读: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籍西方思想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海德格尔一直深思科学技术并深切的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技术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是一种生产力。

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集置,现代技术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籍西方思想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海德格尔一直深思科学技术并深切的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技术作为一股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历史,人们一方面从技术发展中受益,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批评,对于形成当代环境保护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分析 1.1传统观念中的技术本质“技术术不同于技术的之本质,如果我们要寻求树的本质,我们一定会发觉,那个贯穿并且支配着每一棵树之为树的东西,本身并不是一棵树,一棵可以在平常的树木中间找到的树”[1]因此在追问技术本质中,技术的本质不是什么技术因素,当我们仅仅追问及表象和技术的因素,那么我们将会被技术所束缚,什么也就看不出来了。

按照最为原始、古老的看法,“我们问技术是什么时,我们在追问技术,尽人皆知对我们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其一曰:技术是何目的的手段。

论文参考网。

其二曰:技术是人的行为。

论文参考网。

”[2],海德格尔把传统的观念称之为“流行观念”,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流行观念”不过是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从某种角度讲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没有准确的解释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正确的东西总是要在眼前讨论的东西中确定某个合适的东西,但是,这种确定要成为正确的,绝不需要揭示眼前讨论的东西的本质。

走向技术民主化——论芬伯格对技术和权力的批判

走向技术民主化——论芬伯格对技术和权力的批判

2021.06 LANZHOUXUEKAN 收稿日期:2020-12-06。

作者简介:刘光斌,哲学博士,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启蒙辩证法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7YBA094)的阶段性成果。

走向技术民主化———论芬伯格对技术和权力的批判刘光斌摘 要 芬伯格的技术政治学关注权力和民主主题,他通过对现代技术的本质追问,展开对权力的批判,主张走向技术民主化。

芬伯格遵循海德格尔的思路,探讨了古希腊至现代有关技术本质的观点,提出功能与意义相统一的技术双面理论,为技术民主化做了理论铺垫。

芬伯格认为技术是社会权力的主要形式,他通过对技术专家治国论的依据和主题的分析,展开对技术权力的批判,指出走向技术民主化的必要性。

在整合技术民主形塑的方法、对象、途径和目标的基础上,芬伯格认为在技术世界中,可以为技术的应用做出民主辩护,技术民主化是技术政治学的一种发展方向。

关键词 芬伯格;技术;权力;民主;技术民主化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1)06-0040-10 技术创造了把我们卷入其中且形塑我们生活的环境,技术系统的掌权者利用技术霸权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最典型的现代技术技术控制者是企业家,他们为了生产和利润的需要垄断技术,还有诸如像美国这样的技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他国实施技术霸权,芬伯格注意到现代技术与民主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我们必须挑战技术具体应用中的霸权,比如,互联网的应用将产生新的行动者,黑客从边缘打破技术垄断,把计算机变为一种通信媒介。

芬伯格采用技术批判理论的方法分析了当代技术世界,形成了其技术政治学,他对技术和权力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为技术民主化进行辩护。

具体来说,芬伯格通过对技术的本质追问,提出了自己的技术双面理论,主张把技术的功能与社会意义结合起来。

他在对技术的本质追问基础上,展开了技术的权力批判,指出技术专家治国论的盛行压制了技术的民主潜能,如何实现技术世界中的民主理念便成了芬伯格技术政治学的价值目标。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4500字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4500字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4500字摘要: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居于集置之中。

在促逼下,人及周围事物成为持存物,遮蔽本身存在。

贯通并且统治着现代技术的解蔽具有促逼意义上的摆置之特征,人无意识的疯狂的摆置将人与世界都置于危险之中。

最终他在艺术领域范围内,把人从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回归本真的自然生活方式之中。

毕业?关键词:解蔽;促逼;订造;持存;集置?海德格尔追问技术,并且剖析一种与技术的自由关系。

他认为当这种关系把我们的此在向技术之本质开启出来时,就是自由的。

他的追问从对传统技术观的批评开始,在他看来,技术体现在人和人所置身其中的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规定中。

他用晦涩的语言,对技术的本质做了严谨的追问,认为技术的本质居于集置中,在促逼下,人及周围事物成为持存物,遮蔽本身存在。

最终在艺术的领域找到了解决危机的方法。

?一、对传统中性技术观的批判?海德格尔提出“技术不同于技术之本质”[1]的观点。

例如:树,如果我们要寻求它的本质,便会发现贯穿并且支配着树的东西,本身并不是树。

我们不会说有绿色的叶子,笔直的茎杆……,却会说它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树根深入土壤内部吸取养分……。

如此一来,树的本质已经脱离原来称其为树的东西。

?他以同样的逻辑提出“技术之本质也完全不是什么技术因素”[2]的观点。

我们只有去表象和追逐技术因素找出或者回避这种技术因素,才能不会经验到我们与技术之本质的关系。

无论我们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都会不情愿的束缚于技术。

倘若认为技术是中性的,便只能听任它的摆布,同时也使我们对技术之本质茫然无知。

?传统技术观有两种:一种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手段;另一种认为技术是人的行为。

因为设定目的,创造和利用合目的的手段,就是人的行为。

技术包含对器具和机械等的制作和利用,包含技术为之工作的各种需要和目的,因此可以被叫做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

他认为关于技术的工具性规定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却不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于是得出“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蔽,还是遮蔽——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
为何如此呢?这在于,作为真理展现的一种方式,技术的去蔽是一种挑战性的,其前提与基础就是“设定”(stellen)。

所谓设定就是从某一方面去看待某物,取用某物。

现代技术设定自然,挑战自然,将事物变成为持存物(bestand)。

事物作为存在者在表象中成为对象,世界则被把握为图象。

因此,技术的去蔽不是本真的。

海德格尔把技术的这种挑战性的要求称为座架(gestell),并把它与技术本质相关联,他说:“现代技术之本质居于座架之中。

”[5]座架构成了技术的本质,技术由此关联世界。

座架将人与自然纳入到一个刻板性的结构中,“座架是这样一种设定的集合,它设定人,亦即挑战人,使他以命令的形式将自然去蔽为持存物,这些持存物从属于人并为人所用。

座架就是这样一种去蔽方式,它支配着现代技术的本质,而它本身却不是技术的东西。

”[6]这表明了技术的本质与技术之间的异化。

作为一种去蔽方式,技术之所以不再作为poiesis而去蔽,这是因为形而上学使技术成为座架,把自然物设定为技术的持存物。

技术的本质关联于存在的去蔽与遮蔽。

在技术的去蔽中,存在受制于技术,而以存在者的方式显现。

因此,技术的去蔽同时也是对存在的遮蔽。

在古希腊,自然(physis)指从自身涌现,也即去蔽。

这里的自然相关于存在、真理,而技术却干预了自然之本性。

近代以来,自然却常以自然物的形式成为技术的对象物。

技术的本质对存在的遮蔽,也是对真理的遮蔽,因为这里的真理只是存在的真理。

而且,这种遮蔽不同于真理自身的遮蔽(林中空地)。

问题还在于,技术的这种遮蔽本身仍未彰显,“现代技术的本质还长期遮蔽着自身;即使电动机已被发明,电子技术已经步入正轨,以及原子技术业已运行。

”[7]由此可以看到,技术的遮蔽是双重的:一方面,技术遮蔽着存在、真理;另一方面,技术还遮蔽着自身的本质。

技术的遮蔽及其双重性,极难为已成为技术的持存物的常人发现,似乎从未得到过深思。

三、把技术作为技术作为有效的手段与工具,技术在改造自然、刺激人的需要和满足无穷尽的欲望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问题是,在技术时代,技术被无端泛化与外推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

海德格尔揭示了技术本质的非技术性,技术在此表明为座架,技术不是可随手拿来,又可任意抛弃的东西,它不会由人左右。

技术强迫事物按照技术设定的框架去展现,事物成为了被技术统治的,只具有单纯的、齐一性的功能的物质。

同时,人被技术奴役,存在遭受危险,而这危险源出于技术之本质,“所以,说到底,座架占统治地位之处,便有最高意义上的危险。

”[8]与把科学看成是技术的基础,现代技术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技术只是科学的一般应用的观点不同,海德格尔却看到了这种一般看法所遮蔽的真相,即技术规定着科学。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在本质上先于科学并要求使用科学,现代科学是现代技术的产儿,“无论如何,我们似乎害怕面对这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即今日的科学归属于现代技术的本质的领域,而不是其它。

”[9]支配现代技术的本质的座架,也支配着现代科学,现代科技的一体化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技术本质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技术语言及其向语言的全面的入侵与扩张,并导致了语言的技术化。

技术与科学的语言所用的命题或陈述都只是关涉存在者,而忽略了这一事实,即语言存在却是比任何命题或陈述更为本源性的,技术的语言违反与偏离了语言之原初本性。

语言的发展中渗入了技术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对语言的逻辑—语法的内容展开探讨的语言科学。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语言科学所追求的元
语言就是语言技术化的形而上学。

受技术的规定,与技术一样,元语言学在这里也具有了技术的本质即座架,技术的本质也同样设定与规定了语言科学。

技术对语言的危害是巨大的,“语言到处迅速地被荒芜,不仅在一切语言的应用中损害了美学的和道德的责任,而且还是出自人的本性被危害。

”[10]在技术时代,语言由此沦落为技术统治的工具。

并且,语言不仅作为普通的工具,而是成更高级的信息工具。

由于人的本性基于语言本性,“因此语言的技术化最终是人的存在的技术化,它排除了对于开端性语言的倾听。

”[11]技术语言和语言的技术化,远离了语言本身,危及到人的生存。

克服技术语言和语言的技术化,是克服技术主义的重要方面。

这是在存在层面上对形而上学的克服,因为语言不仅是存在的家园,更是存在与思想的根据。

希腊人把技艺称为
tec hnē,技艺关联于一种美的艺术的创造,它介于技术与艺术之间。

现代技术的根源与技艺相关,也是一种创造,但技术比技艺走得更远。

因此,克服技术只能通过技艺而回到艺术。

在其本性上,技术的克服乃是技术语言向诗意语言的回归,这里的诗意不再是持存的创建,而是接受尺度,即倾听存在和语言的道说。

对技术语言和语言的技术化的克服,并不是要放弃技术语言和技术,而是要让技术语言限制在技术之领域,不要越出技术领域而滥用,让语言永葆诗意之本性。

本篇文章共3页,此页为第二页上一页后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