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海德格尔的技术观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正是由于作为“现象”的技术蔽而不显,使得通常关于技术的诸多议论远离技术的本质,对技术的本质视而不见。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就在于使技术这种“现象”澄明起来。
技术作为“现象”的深藏不露,与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密切相关。
特别是在近代,这个通过科技的繁荣而使形而上学极度发达的时代,技术正是作为完成了的形而上学在起作用。
“技术这个名称本质上应被理解成‘完成了的形而上学’”正是“形而上学的完成”这个维度规定了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走向。
技术作为真理的发生方式:质疑技术中立论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超越存在者的层面,直追存在本身。
如果他真的把运思的焦点对准了“技术”,那么,技术就不是在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技术,技术就一定承担着让存在者的存在得以开显的决定性角色,也就是说,技术必定要作为真理发生的方式,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就是开显。
通常人们都说,技术是今天最显著的现象,因为我们在这儿那儿到处都碰到技术的东西,技术占据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空间。
然而,这里说的“现象”绝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
在这个技术支配一切的时代,技术的本质作为一种“现象”反而可能是最不显著的。
在时下关于技术的众多谈论甚至争论中,人们关于技术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海德格尔称为流俗的技术概念:它把技术看成是工具,看成是人的行为。
由于共同的禀承这种工具论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观,海德格尔称那些表面上对立的双方——盲目的推动技术者和无助的反抗技术者——始终是一回事。
说他们是一回事并不是说他们持有相同的观点,也不只是说他们有着某种共同“语言”,而是说,他们对于他们共同持有的技术观完全缺乏反思,特别是,在他们双方或多或少持有的技术中立的看法中,这种反思被完全消解和完全放弃了。
人们为何会持有技术中立观,以及为何会放弃对工具论和人类学的技术观的反思呢?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在我们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技术的东西中,哪一样都是人们为着某种用途和目的而制造的工具,无论这些工具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
试论海德格尔现代技术观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1试论海德格尔现代技术观杨泽辉【摘 要】海德格尔的观点中将现代技术作为了工具性的和人类学中的“流行观点”,他从现代技术的本质出发,运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将现代技术解释为技术的构造,即现代技术是对世界的展现。
在他的观点中,现代技术的本质是“框架”。
本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了海德格尔在现代技术领域的相关思想,并对这种思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 现代技术 思想在历史中,对于技术的批判来自各个方面,比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提出“技术创造者是敌视人类安宁的”的观点。
海德格尔作为德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曾经提出了反对将技术作为传统工具的观点,并且以批判的形式对现代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它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对待科学的态度仍有很大的价值。
一、海德格尔相关观点分析(一)对传统流行观点的扬弃在传统的流行观点中,现代技术被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是人类的活动,这种观点从技术的目的性和工具性对现代技术做出了界定。
然而,海德格尔并不十分赞成这种观点,他认为这种界定并不能完全地反应技术的本质,并由此出发,海德格尔对传统观点的目的性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技术并不仅仅只是手段,它还具有其他的本质的作用。
“使用新技术要求我们与事物有一种关系”,现代技术不仅仅是人与事物之间的中介,还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观点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另外,现代技术具有一些独特的东西,其本身在实践中也参与到对自然和世界的改造之中,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改造自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这方面,海德格尔与传统观点也存在很大的分歧。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人们在分析技术本质方面,应当着重分析这种现象是如何吸显现的。
(二)对现代技术的本质的探寻海德格尔在对关于传统技术观点进行分析的情况下,从技术的本质出发,运用现象学的观点对技术本质进行了探寻。
他认为,技术是对现象进行展现的途径,技术的本质是展现,及即是真理的景象。
浅析海德格尔的技术观

浅析海德格尔的技术观作者:苏晨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海德格尔(简称海氏)的技术思想与其存在主义密切相关,他认为,技术的本质在于解蔽,我们对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只抓住了技术的“正确的东西”,但却没有抓住技术的“真实的东西”即技术的本质;而要抓住技术的本质,我们就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
现代技术是建立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又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故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通行的强势进入,所以现代技术已经渗透到世界各个领域,使人渐渐沦落成为技术的附庸。
海氏技术之思有其独创性和现实性,但也有其片面之处,本文试从海氏技术观的分析中找到现代技术发展的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技术本质;存在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040-04当今是一个“技术的时代”,工业文明发展迅速,现代科技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它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强制性的存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也都打上了技术的烙印。
我们需要借助各种复杂的技术系统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要。
“正如荷兰哲学家柯塔宾斯所指出的,技术代表了人类对行动效率的追求。
”[1]我们虽然享受着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我们还没有掌控这把“双刃剑”的发展轨迹,我们依然不知道它是人的兴盛的力量,还是毁灭的“灾星”。
我们对技术仍是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我们不禁要对技术进行追问。
在众多的技术哲学家思想观点中,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非常深刻。
他讨论了科学与技术在塑造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揭示出技术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必然境遇。
海氏从现象学的角度剖析和解读技术的本质和人类何以解决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理解现代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海氏的技术观(一)处于西方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现代技术从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现代技术的根源,这是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其技术观中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摘要:作为一位活在20世纪的现代人,海德格尔与现代技术世界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隔膜,他不断的对技术进行追问,并认为造成当今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并不是现代技术手段本身的优劣,而是由现代技术的本质一一座架这种解蔽方式所决定的,他对技术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存在”问题的沉思之上的,本文主要从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下来把握其技术批判理论,同时又反过来从技术批判理论着眼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关键字:海德格尔;座架;现代技术;存在论Heidegger's theory of Technology on the base of Ontology Abstract:As a modern people who are live in the 20th century, Heidegger and moder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seem to have a natural diaphragm, he will continue to ask, and the causing of the human's existence predicament of root is not modern technology’s pros and cons, but the ess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is determined by the enframing ,this disclosing of the decision, his criticism of technology is established on his thinking of ontolog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Heidegger's ontology theory to grasp the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and in turn from the critique of technology theory with an eye to understand Heidegger's ontological thought.Key words:Heidegger;Enframing;Modern technology ;Ontology引言在这个世界图象的时代中,人类的生活被日益强大的现代技术所支配着。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一文,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文献之一,是对现代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和反省。
该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现代技术发展的本质和其对人类的影响。
文中的关键概念是“技术”和“现代”,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并不是指工艺、器具或机械设备等物理性的东西,而是指现代存在的一种基本特征。
这种特征就是对于一切事物的将其视为资源、计量、规划和生产的方式。
而“现代”则指的是这种技术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高度发展和扩散。
海德格尔同时也认为,这种技术特征所带来的问题不是表面上的技术问题,而是影响到人类的本质,甚至是对其存在意义的质疑。
现代技术不断追求效率和生产力,使人类掉进了“技术的陷阱”之中,不断追求生产和消费,从而忽略了人类的基本本质,变得空虚和失落。
海德格尔在文章中提出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拒绝思考。
也就是说,人们不去思考现代技术对我们的影响,不去探索人类存在的真谛,而是沉浸在消费和娱乐中。
这种方式无法解决问题,只会加剧技术的陷阱。
第二个解决方法是,逆向思维,重新思考人类本质和存在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了解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和内在本质,才能适度应对现代技术的负面影响,使其成为我们的工具和朋友,而不是主宰我们的生命。
在整个文中,海德格尔强烈地呼吁人们要重新思考现代技术的本质和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以新的方式应对现代生活。
他认为,人类不能逃避技术,但我们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根源,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技术,而不是让技术成为我们的主宰。
总之,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
它警示人们要重新审视自己和对世界的认识,重新思考科技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地应对。
这篇文章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人们在长期的科技进步中忽略的问题和不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哲学经典。
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

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他的思想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关
于技术的启发和有益的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动态的,与人类社会之间就存在着强有力的联系。
技术是
一种既丰富又多样的形式,它可以用来表现人类对于思考和实践的努力。
他认为,在技术革新和变革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可利用性”等问题。
只有将技术正确地定位和调节,才能让技术具有永久性的可行性和持久的有效性。
此外,海德格尔还强调了技术和自然的关系,他指出,人类技术不仅是一种建
设性的活动,同时带有一定的“认知和改变”的功能。
他的理念被广泛的应用于人类各领域,包括工业生产、金融服务、旅游文化等。
在高等教育中,海德格尔技术哲学也为人们带来了有利于发展的积极思想。
从
海德格尔理论出发,教育机构和学生应该抓住技术新发展的关键点,实行有效的新技术应用,以达到知识的传播和快速的学习的目的。
把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作为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指导,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快更迅速,比如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任务完成,提升知识和思维能力等。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无疑是一个积极的教育思想,它变革了对技术事物的理解,激发了人们对技术实践的社会性应用和理解,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深刻理解和发现技术文明的无形之美。
试论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海德格尔的启示

试论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海德格尔的启示摘要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对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只抓住了技术的“正确的东西”,但却没有抓住技术的“真实的东西”也即技术的本质;而要抓住技术的本质,我们就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
本文在海德格尔这一思想的启示下,首先从分析技术之“正确的东西”之所以没有抓住技术之“真实的东西”的方法论根源入手,提出并论证了自己对于技术之“真实的东西”的一种理解方法,从而形成了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
其核心思想是:所有技术都是由人的目的性预期与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取得统一的过程及产物。
文章最后还对争论了多年的技术的价值负荷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负荷着人类价值。
1、启示:从“正确的东西”到“真实的东西”关我们都把技术视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也即视为一种工具性的东西。
我们对此确信无疑。
然而,这是正确的吗?这又是真实的吗?“对于技术的工具性规定是正确的”——海德格尔如是说。
但他又紧接着说:“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
唯有正确的东西才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即与那种从其本质来看关涉于我们的关系中。
照此看来,对于技术的正确的工具性规定还没有向我们显明技术的本质。
为了获得技术之本质,或者至少是达到技术之本质的近处,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
”[1]从技术的“正确的东西”(即对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去寻找“真实的东西”(即技术的本质),从而进入那从其本质来看关涉于我们的系中,这是海德格尔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之一。
他找到了那“真实的东西”了吗?他进入到了那作为“存在”之“自由的关系”的理想境界了吗?在此,我们还不打算把这些问题拟为专门的论题来探讨,而只是想在其“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的启示与感召下,先就自己的力量,试着、摸索着向那“技术之本质的近处”走去。
2、技术之“真实的东西”:本文的一种回答为什么说对于技术的工具性规定是技术之“正确的东西”但却没有显明技术的本质呢?看来,在回答什么是技术之“真实的东西”以前,有必要首先回答这个问题。
浅谈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本质

浅谈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本质摘要:本文在浅析海德格尔提出的现代本质“座驾”的基础上,对现代技术本质有了经验性的理解,从而引发对自然灾害的思考,尤其是去年雪灾的思考,使得我们人类面对这些能否有所作为。
关键词:座驾本质现代技术一、现代技术本质海德格尔、雅克思・埃吉尔、芒福德、奥特加・加赛特被著名的哲学家卡尔・米切姆誉为20世纪四大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而21世纪的科学归根到底就是:“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进步同时,怎么去克服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在现代技术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现代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海德格尔用座驾一词来命名其本质,座驾?向我们诉说的是什么一个概念呢?海德格尔这样来描述“座驾”:源初地把群山展开为山的形态,并且贯通着起伏毗邻的群山的东西,是聚集者,称之为山脉。
我们的这样那样的情绪方式由此得以展开的那种源初聚集,我们称之为性情。
现在座驾一词用来命名那种促逼着的要求,这种要求吧人聚集起来,使之去订造作为持存的自行解蔽的东西。
按照海德格尔的诠释刻画,座驾有四个基本特征,即促逼、摆置、订造、持存。
“促逼”意味着自然被迫以物质性、功能性的存在方式。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不是顺应自然,而是控制和支配自然,让自然不断地满足自己的要求。
自然不再是其所是,而只是作为不断满足人需要的“对象”。
“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的要求,要求自然提高本身能够开采和储藏的能量。
促逼就是吧自然当作能源的供给地,在这里土地不再是土地,植物不再是植物,动物不再是动物,它们都作为提供能量的对象而存在,人的主体不断膨胀,致使人不断深入控制自然,自然为之自然,不过是在人的促逼着的开发、改变、储藏、分配、转换的过程中来提交自身的“自然”。
“摆置”意味着从某一个方向去取用某物,把某物确定在、固定在某物上,因此它有表示着定位的意思。
摆置是从促逼的意义上来限定事物的,它把事物只看作有用的东西去开发和摆出,某物的存在是以某使用性而存在。
比如使“空气为着氮料的出产而存在,土地为着矿石而被摆置,轴为着原子能而被摆置,而原子能则可以为毁灭或和平利用的目的而被释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海德格尔通过对技术的追问阐发了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病因,分析了技术时代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
同时。
海德格尔又通过他独特的语言观和艺术观提出了拯救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和对语言、艺术的沉思,都既具有其合理意义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现代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其所发挥的威力更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今天,技术正变成全球性的力量,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染指人类历史的根基。
同时,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生存质量的改善并不总是成正比的。
技术对文化整体的深远影响,不能不令人深思。
对此问题的有效回答涉及到对现代西方文化的评价。
海德格尔正是从这一视角开始了他的技术之思。
一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思考及其所发表的论著主要集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都是由他的一系列演讲整理而成的,并于1971年结集出版,名为《关于技术的追问》。
其中主要的文章有两篇,即写于1949年的《关于技术的追问》,1954年的《科学和反思》。
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近现代社会的建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思维方式、理论模型、先进设备,都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然而人们也意识到,与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相伴随的却是人类生存家园的屡遭破坏,残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思:既然技术被认为是人类用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为什么它反而成了人难以控制甚至人反受其控制的力量?换言之,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们在从事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是并不需要关心技术的本质问题的。
因此,对技术的本质进行追问,这显然是一个技术之外的哲学问题。
经过一系列艰深的推理论证,海德格尔认为:在古希腊时期,技术曾作为一种技艺和艺术,是一种认识方式,一种让显露的方式,使“存在物从遮蔽中而特地进入其显象的显露中去,techne(技术),从来不指制作活动”。
然而,随着现代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人们对它的偏执误解和滥用,海德格尔认为,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准确地说,技术正在被扭曲:首先,技术已变成一种“限定”(stellen)。
“限定意味着:从某一方面去取用某物(从氮的方向去取用空气,从矿石的方向去取用土地),把某物确定在某物上,固定在某物上,定位在某物上。
”海德格尔举例说,水电厂被置于莱茵河水流之中,它把莱茵河水流限定在水压上。
这样一来,莱茵河在技术时代只作为水压提供者而呈现出来的面貌,就与诗人荷尔德林眼中的莱茵河完全不同了。
海德格尔认为,在技术时代,不仅人限定了事物,而且人本身也完全受制于技术的视野。
其次,技术已成为“强求”( Heraufordem)。
这种强求向自然提出了开采和储藏它的能源的无理要求。
在技术时代的耕作方式中,“土地不作为土地,植物不作为植物;在动物饲养中,动物不作为动物;在能量获取中,莱茵河不作为莱茵河,等等;而是技术展现攻击性地对待它们,强求它们的存在,使它们变成可估计的,可统治的,使它们变成单纯的格式,成为供毫无顾忌地贯彻权力意志充分利用的贫血的东西”。
这样,强求得到了严重侵害事物的存在的特征,在这种严重侵害中,事物被迫放弃它们本真的存在,被迫得到单纯的物质性和功能性的存在。
事物只得到一个异己者,只得到它们的本质的破坏者,如此而已。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在本质上已成为一种“框架”(Ge-stell)。
也就是说,技术成为框架似的完全束缚着人,束缚着人的视野,使人只知道从事技术的制造和生产,这种原来人类认识世界的去蔽方式,现在反而使人受其制约和束缚,成为遮蔽的主要表现。
实际上,科学技术已成为意识形态,它已被许多人认为是绝对值得信赖的东西,是唯一包医百病的济世良方,是真理的唯一化身。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时代由于技术的秩序化和千篇一律化,已失去本质上的丰富性,人成为只为技术、服从技术的“技术动物”,这样也就出现了生存困境、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海德格尔陷入这样的沉思:“在技术化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二海德格尔的深思体现了他对人类家园问题的关怀。
海德格尔认为,由于现代人过于执迷于技术,运用技术对自然进行算计、盘剥与征服,造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地球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了,变成荒芜的地球、“迷失的星”,因而现代人觉得“无家可归”了。
面对人类因技术的滥用而导致的种种危机,海德格尔试图提出拯救人类的思想。
为了说明拯救是可能的,海德格尔援引了荷尔德林的一段诗句:但哪里有危险,哪里便有救。
海德格尔界定了“何为拯救?”他认为:“拯救并非意味着从危险中夺回某物。
拯救的真正意义是指,某物自由地进入其现身之中。
拯救大地不是控制它征服它。
”也就是说,拯救是让事物自由地显现自己,敞开自己,是使事物在整体上“居于它们自身之中,这意味着它没有限制地居于相互关系之中”,而不是开发与耗尽、控制与征服事物及其自在的相互关系。
有了拯救的目标,现在就要有拯救的手段和方法。
在此,海德格尔借助了语言和艺术:首先,海德格尔阐述的关于语言的思考与传统的语言观截然不同。
海德格尔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及其语言的推崇与偏爱,是众所周知的。
海德格尔的用意是什么呢?在海德格尔看来,在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及其语言中,人与存在保持一种原始的亲近。
自柏拉图之后,尤其是到了技术时代,这种亲近关系被“主体一客体”二元对立的概念化语言打破了,论文存在与人隔离、疏远了。
海德格尔试图令人相信,在诗性的语言中,存在经历着自身,存在与思想统一于“言说”。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进行表达的工具。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在事实上,语言才是人的主人”,只因语言自己言说,人才借此而说话。
语言言说的根据不在人,而在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应当从哲学移交给“思想”。
“思想”与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前逻辑的、前概念化的,也即是返回到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与存在保持的那种亲近状态,返回到“主体一客体”对立形式之前的古希腊语言中去。
海德格尔这种全新语言观的实际思想主旨就在于改变技术时代人们对任何事物都试图支配和操纵之的蛮横态度,而这种态度只会掩饰事物的本质和敞开与澄明,从而影响人类的认识本身。
洞察了海德格尔哲学的实际主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海德格尔晚期对“语言,作为存在之家”的诉说那么痴情。
其次,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沉思也委实与众不同。
他所说的“艺术”有他自己特殊的规定性:“艺术既不能认为是文化成就的领域,也不能认为是精神现象,它属于转让的敞开。
经由转让的敞开,‘存在的意义’才能被规定。
”这表明,他所沉思的艺术是不同于通常的艺术的,是服从于他的存在问题的。
梵高所画的一双农妇的鞋,在海德格尔看来就别有一番意味:道出了人对大地(自然)的从属关系。
后期海德格尔特别注重大地是人的居住地,是人的立足之处,是人持久的根基。
这是他诗意的说法。
用一般的话来说,大地也就是地球和自然,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应该加以维护的,而不应该像技术时代的人们那样,听任任何无限度的科技发展的误用乃至破坏。
这也正是海德格尔诗意的说法中的潜台词。
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除了绘画和建筑(如希腊庙宇等)外,还涉及到了少数与他有相同思想倾向的诗人,如荷尔德林、里尔克、格奥尔格、特拉克尔等。
他认为,每一首诗都是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就是使人从技术的生产方式的经验中,从统治利用自然的欲望中转人对世界进行思考性体验的生活中,即回到浑然一体的自然中。
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中包含着深刻的现实动机:在艺术中为形而上学寻找出路,以使人类从传统的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以便拯救被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技解得支离破碎的自然,以拯救已被科学推到毁灭边缘的人生世界,即人的生存本身。
三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和对语言、艺术的思考,都既有合理意义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海德格尔在尼采之后看到了技术文化是一种危机文化,因为作为万物统治者的人是中心。
虽然技术人在技术中寻找自己的安宁,但他在根本上是没有保障的。
因为人被技术束缚,他便在虚无中被击得粉碎。
事实上,当我们反观人类文明的发展旅程时,可以看到,无论是生存困境、“文化冲突”,还是环境恶化、资源危机问题,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的矛盾问题。
技术的展开与物质福利的增长,与人的存在、自由、幸福的矛盾的增长有某种联系。
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文化的问题。
海德格尔对提示这些问题贡献颇大。
论文我们应当如海德格尔那样,关注我们当前打上技术烙印的文化的重大问题。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视野中,他对技术的考察反思是与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命运紧密相联的,即从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家园出发来思考问题,体现了十分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色。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技术一路凯歌的今天,在科学技术极速膨胀所展示的灿烂成就面前,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
我们在深刻领会海德格尔技术批评理论的现实意义的同时,还应看到这一理论的局限性。
海德格尔为了把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病因说透,过分强调技术时代的危险,对技术的巨大解放作用,却完全只字不提。
而事实上,与现代科技完全对着干是徒劳无功的,况且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种种现代危机不能不求助于现代科技。
既然科学技术最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性,人类舍弃科学技术再回归自然又不可能,那么我们就不必拒绝接受现代科技的赐福。
正确的态度应是既重视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工具合理性,又重视对价值合理性的不懈追求。
海德格所提出的拯救之方,即他的晦涩的语言观、艺术观的寓意在于强调自然是人生存的根基,人必须在天地之间获得自己的生存尺度,因而归根到底是“自然为人立法”,这就与康德哲学中“人为自然立法”这一根本精神形成鲜明对比,而实际上这两种主张都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单向的立法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互动统一,就是自然合乎人之目的性与人之合乎自然规律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