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自由观

合集下载

论海德格尔学生时期的“自由”思想

论海德格尔学生时期的“自由”思想

论海德格尔学生时期的“自由”思想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学生时期,海德格尔对“自由”这一概念有着深刻的
思考,这些思想为他后来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德格尔的“自由”思想首先表现在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上。

在他的时代,自由往
往被理解为对外部约束和束缚的摆脱,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自由。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理解实
际上是对自由的误解,因为它忽略了人的存在状况。

在他看来,人的存在是一种放置在世
界中的存在,是在世界中被限定和塑造的存在。

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摆脱外部限制,而是在
这些限制和塑造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意义。

这种自由并不是自我意识的自由,而是存在的自由,是对自己存在的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

海德格尔的“自由”思想还表现在对现代技术文明的批判上。

在他的时代,技术的发
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威胁。

在海德格尔
看来,现代技术文明的发展导致了人的生活世界被技术所主宰,人陷入了对技术的盲从和
奴役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自由被剥夺了,人成了技术的奴隶。

海德格尔主张从技术
文明中寻找一种新的自由,这种自由既不是摆脱技术,也不是对技术的盲从,而是一种不
断审视和反省技术,使技术成为人的存在和自由的工具。

通向自由之境——庄子和海德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通向自由之境——庄子和海德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通 向 自由之 境
— —
庄 子 和 海 德 格 尔 的 自由观 比较
王 谨 业 张 小 琴
( . 江句容市第 三 中学 ,江 苏镇 江 22 0 ;. I 1镇 10 32 徐州 师范大学法政 学院 ,江苏徐州 2 1 1 ) I 2 6 1
[ 摘 要 ] 庄子和 海德格 尔都 旨在人 与物相 交相融 的终极境域 中, 为人类 找到 一条 “ 向 自由之 境” 通 的道路 , 但
于天 ” 天 ” 。“ 就是 “ 是 莫 得 其 偶 , 之 道 枢 。枢始 彼 谓 得其环中, 以应无 穷 。是 亦 一无 穷 , 非亦 一 无 穷 。故 日莫若 以明 ”的道 枢 之境 。“ 明 ” 是 指 “ 以 就 空灵 明
觉 之 心无 所 偏 地 去 观 照 ” _ ( ’ “ 明 ” 心 去 。2 用 以 J 之
奇书, 也成为那些深 受世俗形智所 束缚而渴 望 自由 之 人心 目中 的一 盏 明灯 。 冯友 兰先 生认 为 , 庄 周 哲 学 , 触 到 两 个 哲 学 “ 接
中的重要 问题 : 一 个 是 人 与 自然 的 问 题 , 个 是 自 ‘ 一 由与必 然 的 问 题 ’ ” ’ 庄 子 》 。 [ ・ 《 ] 筋 内篇 第 一 之 “ 逍
他 们思考 自由的具体切入 点和路径有所 不 同: 自由的方式看 , 从 庄子认 为人 可 以获得 无 限 自由, 海德格 尔则认 为人 只 能获得 有限 的 自由 ; 自由的归所看 , 子的 自由是泯物 我、 物我 齐一” 自由与 自然 的合谐 , 从 庄 “ 的 海德 格 尔的 自由则是 聚集“ 、 、 、 四者的共在 自由世界 。 天 地 人 神” [ 关键词 ] 庄子 ; 海德格 尔; 自由; 无限 ; 有 限 [ 中图分 类号 ] B 2 . 23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6 1—19 (0 0 0 0 9 0 6 6 2 1 )7— 0 5— 5

海德格尔十句格言

海德格尔十句格言

海德格尔十句格言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海德格尔的十句格言,每句格言都简要介绍了他的思想和观点。

1. "存在是最基本的事实。

"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它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方式。

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而且是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构建和实现。

2. "存在是时间的展开。

" 海德格尔强调时间在我们的存在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认为存在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每个瞬间都是独特的,无法再次重复。

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中不断展开和演变的。

3. "存在是担负责任的存在。

" 海德格尔强调人类的存在是一个担负责任的存在。

我们必须承担起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责任,以实现我们的存在和价值。

4. "存在是被他者认同的存在。

"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还与他人的存在相互关联。

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认同来构建自己的存在。

5. "存在是被世界呈现的存在。

" 海德格尔强调我们的存在是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体验来实现的。

我们的存在在世界中显现,并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定义和塑造。

6. "存在是自由的存在。

"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的存在是自由的。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塑造我们的存在,并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负责。

7. "存在是真理的展开。

"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与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体验来发现和认识真理,真理是我们存在的核心。

8. "存在是关注的存在。

"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的存在是关注的存在。

我们关注自己、他人和世界,并通过关注来实现我们的存在和价值。

9. "存在是语言的存在。

"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和交流我们的存在和经验。

海德格尔自由观

海德格尔自由观

海德格尔自由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存在,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终极本体。

只有存在本身才使那种摆脱了任何限制的自由成为现实,而在他之前所有的哲学都只是存在者意义上的存在,都是受限制的、处于“遮蔽”状态的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意义上的、绝对的存在,无法实现绝对的自由。

也就是说,在他之前所有的哲学都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也就谈不上解决自由的问题。

任何存在者都只是一种受限制的存在,只有“存在”本身才是没有限制的真正本体意义上(也就是他所谓的存在意义)的自由存在。

他于是从“存在”的无限性推出了“自由”的绝对性。

但是,“存在”这一绝对的、没有任何限制的本体的假设必然会导致一种虚无主义的错误。

也就是说,那种没有任何限制、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实体是不存在的。

因为所谓没有任何外在限制的存在,也就是没有任何外在关系的存在,而关系就是属性,也就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那么,没有任何外在关系的限制,也就是没有任何属性和没有任何本质的存在,而没有本质及属性就是不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时空总是关系的时空,任何的存在总是一定关系中的时空存在,关系既时空,关系外的存在也必然是时空外的存在,而时空之外的存在也就是不存在。

没有联系就没有本质,也就没有物的存在,更谈不上什么物的自由了。

这显然是一种存在和自由的悖论。

何况,关系既差异,差异也就是关系。

那种自我同一的绝对本体,因为与外部没有任何的关系,也就意味着它与外部没有任何的差异,那么,内在的本体就是外在的现象,没有任何差异的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就是自身绝对同一的、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片树叶。

一方面,绝无限制的存在就是世界本身,另一方面,存在和世界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差异。

这就是绝对本体的悖论。

这或许是绝对本体论者所不愿看见的,然而,这却是一个逻辑事实。

本体与外在世界的区别于是就变得毫无意义。

海德格尔否定了在他之前几千年哲学的本体(存在),但他忽略了这一点,既当他把在他之前的存在(本体)存在者化的时候,也就是把存在者存在(本体)化。

“自由的现象学”与艺术现象学———从《马丁·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论及艺术本源问题

“自由的现象学”与艺术现象学———从《马丁·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论及艺术本源问题

收稿日期:2024-04-08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社科基金博士项目“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艺术思想比较研究”(项目编号:校2021019)。

作者简介:颜 军,哲学博士,湖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陈燕倩,贵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自由的现象学”与艺术现象学———从《马丁·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论及艺术本源问题颜 军/湖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陈燕倩/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德国思想家君特·费格尔在《马丁·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一书中指出,虽然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主导问题,但自由问题才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中心主题。

因此,如果把海德格尔哲学称之为“现象学”,那么,这种哲学也可叫做“自由的现象学”。

费格尔谈到他对自由的关注受到了艺术的启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海德格尔后期的艺术之思。

费格尔把自由视为一个自由的敞开域,这实际上正是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的某种规定。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是万物如其所是得以显现的自由境域,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互相映射的游戏。

这种关于艺术的现象学思考,不仅奠定了海德格尔在当代艺术现象学中的核心地位,也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重要的视域。

值得注意的是,经由费格尔强化了的“自由”概念,让我们隐约窥见了海德格尔从“存在”出发的艺术现象学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马丁·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艺术现象学;自由;艺术本源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4)03-0019-11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4.03.003 德国思想家君特·费格尔(GünterFigal)在《马丁·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MartinHei degger:Ph nomenologiederFreiheit,该书德文版首版于1988年,中文译本由聊城大学哲学系陈辉博士于2023年翻译后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文简称《自由的现象学》)一书中宣称,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自由的现象学”。

罗素与海德格尔对自由意志的讨论近现代哲学中的人类自由与决定论

罗素与海德格尔对自由意志的讨论近现代哲学中的人类自由与决定论

罗素与海德格尔对自由意志的讨论近现代哲学中的人类自由与决定论自由意志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在近现代哲学中一直备受争议。

罗素和海德格尔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家,他们对于人类自由和决定论的讨论颇具代表性。

本文将比较并分析罗素与海德格尔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近现代哲学中的人类自由与决定论。

1. 罗素对自由意志的观点罗素主张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即人们有能力自主地做出选择和决定。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存在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性来作出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罗素强调人的意愿和决定并非完全受制于外部因素,而是由个体的自主性所主导。

罗素提出自由意志的支持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作为有心智的存在所独有的特征。

其次,罗素基于人类经验和直觉,认为个体在做出选择时受到的限制有限,除非有特殊情况或强制性因素,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

2. 海德格尔对自由意志的观点海德格尔则持有相对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自由意志并非人类的本质属性,而是由存在方式所决定的。

他强调人类存在是与世界、他人和自己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人的自由意志受到了各种外部和内部的限制。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处于一种“投射性存在”的状态中,人们不仅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深受自身历史和个人经验的束缚。

他认为人类是被存在所塑造和限制的,而非能够完全自主地选择和决定的。

因此,海德格尔对自由意志持有一种相对悲观的态度,强调人们在选择和决定中承受的各种限制和压力。

3.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分析罗素和海德格尔在对自由意志的理解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罗素认为人类具有自主能力和意愿,可以通过自由意志的行动来塑造自己的命运。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类存在受到了多种影响和限制,在选择和决定中难以摆脱外部和内部的束缚。

然而,这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并不完全对立,还存在一些相通之处。

罗素和海德格尔都承认人类存在是世界和他人联系的,都认为人的选择和决定受到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制约。

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

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

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马克思主张实践自由,海德格尔认为诗意境界是人的终极存在感。

这两种思想背景虽然相差甚远,但是在现实性终极关怀上却存在共通点。

马克思认为实践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社会应当为人们提供更大的自由度,让人们发挥自己的价值。

他不认为人是别人的道具,在社会关系中应该实现平等和自由。

海德格尔则重视人的存在感,他认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们应该思考自己的存在,并通过自己的存在来实现与世界的连接。

诗意境界是人的内心态度与外部世界相连结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终极存在感。

然而,这两种思想背景的目标是相同的,即使在现实性终极关怀方面也是如此。

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解释这一观点。

1.实践自由与诗意境界的共同之处实践自由注重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和平等。

它认为,人们应该有一定的自由度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实践自由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不必要的压力和束缚。

这种自由度的追求也可以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这与海德格尔在诗意境界中所提倡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是相匹配的。

在诗意境界里,人们需要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接触来发掘自己的本性,进而让自己与世界相连。

同样地,在实践自由中,人们应该有机会发掘和展示自己的长处,让自己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自由程度应该由社会来实现。

两种思想背景都主张人类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

2.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关注马克思主张实践自由时,特别注重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和平等。

这是因为,社会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社会关系不能完全阻挡人的自由,并且应该有助于推动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在这一点上,诗意境界也有类似的关注点。

诗意境界重视个体与世界的连接,而这种连接通常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实现的。

诗意境界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也意味着要重视自己与社会关系。

海德格尔的论证逻辑

海德格尔的论证逻辑

海德格尔的论证逻辑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存在与存在者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存在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存在是一个超越存在者的概念,是存在者的基础和前提。

存在不是一种对象或实体,而是一种超越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的概念。

存在者则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存在的具体化和实体化。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和存在者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存在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它是超越语言的,而存在者则是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和认识的。

存在是不可分的,它是所有存在者的基础和前提,而存在者则是可以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或个体。

存在是超越时间的,它是永恒的、无限的,而存在者则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

存在论差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差异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存在论差异指的是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它涉及到存在的本质和存在者的本质之间的不同。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差异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因为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任务——对存在本身的理解和探索。

只有通过对存在论差异的研究和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才能真正认识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地位。

时间与历史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的维度之一,是存在的表现形式之一。

时间不是一种客观的、外在的概念,而是内在的、主观的概念。

时间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

同时,海德格尔也强调历史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存在的另一个维度,是人类存在的具体化形式之一。

历史不是一种客观的、外在的概念,而是内在的、主观的概念。

历史是人类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

自由与责任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自由与责任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类存在的必然要求。

同时,责任也是人类存在的必然要求之一,是人类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自由不是一种无约束的状态或行为,而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自由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存在,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终极本体。

只有存在本身才使那种摆脱了任何限制的自由成为现实,而在他之前所有的哲学都只是存在者意义上的存在,都是受限制的、处于“遮蔽”状态的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意义上的、绝对的存在,无法实现绝对的自由。

也就是说,在他之前所有的哲学都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也就谈不上解决自由的问题。

任何存在者都只是一种受限制的存在,只有“存在”本身才是没有限制的真正本体意义上(也就是他所谓的存在意义)的自由存在。

他于是从“存在”的无限性推出了“自由”的绝对性。

但是,“存在”这一绝对的、没有任何限制的本体的假设必然会导致一种虚无主义的错误。

也就是说,那种没有任何限制、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实体是不存在的。

因为所谓没有任何外在限制的存在,也就是没有任何外在关系的存在,而关系就是属性,也就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那么,没有任何外在关系的限制,也就是没有任何属性和没有任何本质的存在,而没有本质及属性就是不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时空总是关系的时空,任何的存在总是一定关系中的时空存在,关系既时空,关系外的存在也必然是时空外的存在,而时空之外的存在也就是不存在。

没有联系就没有本质,也就没有物的存在,更谈不上什么物的自由了。

这显然是一种存在和自由的悖论。

何况,关系既差异,差异也就是关系。

那种自我同一的绝对本体,因为与外部没有任何的关系,也就意味着它与外部没有任何的差异,那么,内在的本体就是外在的现象,没有任何差异的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就是自身绝对同一的、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片树叶。

一方面,绝无限制的存在就是世界本身,另一方面,存在和世界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差异。

这就是绝对本体的悖论。

这或许是绝对本体论者所不愿看见的,然而,这却是一个逻辑事实。

本体与外在世界的区别于是就变得毫无意义。

海德格尔否定了在他之前几千年哲学的本体(存在),但他忽略了这一点,既当他把在他之前的存在(本体)存在者化的时候,也就是把存在者存在(本体)化。

从这个作为自己逻辑前提的悖论出发,海德格而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所苦苦追寻的“存在”究竟在那儿,他最后只能承认,自己所有的工作只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探索存在的路”。

因此,绝对自由赖以为基础的绝对本体“存在”,只是一个逻辑的虚构,以此虚无本体为基础,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诡辩——自由就是虚无,就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无。

绝对的自由的大厦因此也就轰然倒塌。

而且,作为最抽象的思辨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这一个迂回曲折的关于存在意义上的自由思想,也似乎没有超过最感性的经验哲学家休谟多少。

早在《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187年以前的1740年,休谟就在自己的《人性论》中认为,任何的存在者,无论如何自由自在地发展,无论如何自己决定自己,但由于受制于自己的存在(内在必然的本质),因而这种自由发展本质上都是不自由的。

他说:“每一个物体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决于一种绝对的必然性,而事物不仅无法把自己改变成一个天使、灵魂或者是任何的超自然的存在,甚至不能丝毫偏离他自己正在运行于其中的、被精确设计的路线。

”[①]他认为这种受制于必然性的物体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限制”,根本无自由可言,那么,他所谓的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无限制就只能是脱离自己必然性的存在,而没有必然性的存在也就是无根据的存在——自由就是虚无!表面上看,休谟讲的是感性的世界,而海德格尔讲的是抽象思辨的世界,两人的思维层次好像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他们两个都沿循着同样一种思维模式,都不约而同地把事物自身内在的根据(或者说本质、存在、必然性等等)认作是一种限制,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反过来变成了自由自我实现的路障。

为摆脱这种实现自由的路障,他们不约而同地共同追求这种根据之后更深刻的、没有任何限制的根据的根据,最终走向一种无根据的根据、无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载体的、非物的自由,也就是无自由的自由状态!所以,海德格尔还是没有超出休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对休谟的一种倒退。

而处于他们之间的黑格尔则正确地解决了限制和自由的关系。

一方面,他强调自由就是摆脱任何外在的限制地自主存在状态,把自我限制作为自由的第一要素。

只有自己限制自己,才能摆脱外在的限制,超越常识中的恶无限,实现真正的自我限制的真无限,从而获得无任何外在限制的绝对自由。

另一方面,他又避免了封闭于外在关系的孤独自我的虚无主义悲剧,指出外在关系就是自我的关系,外在他物正是自己的他物。

他认为,真正的无限毋宁是“在别物中即是在自己中”,或者从过程方面来表述,就是:“在别物中返回到自己”[②]。

因此,别物和自己不是相互对立的,别物不是其他,而正是自己的别物,别物的限制也就是自己的自我限制。

而通常意识里那种与有限对立的无限,其实只是一种“坏无限”。

“象这样的无限,只是一特殊之物,与有限并立,而且以有限为其限制或限度,并不是应有的无限,并不是真正的无限,而只是有限。

”[③]而只有自己限制自己,才能够摆脱任何外在限制,才是现实的真无限。

独立于任何不属于自我的外在限制,同时又随时受到真正属于自己外在限制的真无限,才是现实的绝对自由存在。

他这样说:“自由正是在他物中即是在自己本身中、自己依赖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决定者”.[④]因此,黑格尔的本体并不同于海德格尔那个自我排斥的孤立的本体,而是内外有机统一的现实本体。

自己和他物,自由和限制因而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因此,自由就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自我限制和非我无限制。

二者互为前提,自我限制是非我无限制的基础,反之亦然。

自我限制包括自我内在限制和自我的他物的外在限制两个方面,自我的他物的外在限制不是和自我本身不相干的非我,而正是自我的他物,这种属于自我的外在限制正是自我内在限制的表现,在自我的他物中也就是在自我中。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内外同一的关系,事物自己外在的展开过程才表现为自我回归的过程。

而唯有这种自我的限制,才能使事物完全独立于非我的那种不相干的外在关系的限制或者干扰。

所以,事物在自我关系中的存在也就是自由在自我限制中的存在,而事物对非我外在关系的独立和解放也就是无限制。

故自由就是自我的无限制。

这一命题包含了限制与无限制的辩证统一。

说明如下:第一,自我既限制,肯定既否定。

自由永远是具有特定本质的、具体事物的自由,永远不能脱离这种物质的实体而存在。

因此,任何自由的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自己的内在本质的限制,自由永远是内在本质限制下的自由。

自由之物就是一种限制。

物的自由正是以这种限制作为自己的第一基础。

人的自由发展正是以人的本质的约束和限制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否则人可以“自由”发展成为吸血虫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任何一个随心所欲的存在,这世界可就乱套了。

从这点而言,脱离本质必然性的自由只是空想的产物。

任何事物,只要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畅快淋淋地活泼生发,自足其性,那他就是自由的。

否则,丧失了自我,就永远无自由可言。

在这一点上,萨特是非常正确的,他认为,面对死亡的恐惧,人才能找到自己最本真的存在,他抛弃一切强加在自己头上的非本真的外在限制,按照自己的善良意志去选择和获得自己的本质以及自身存在的目的,抛弃任何不属于自己的外在关系限制而回归到属于自己的外在关系的限制,从而获得自己个性独立、满足自己自由发展,这时候的人才是一个自由的存在物。

但是,这种内在的限制不是自我封闭的、孤独的存在。

而是体现在属于自己的外在关系中。

自由是自己外在关系限制的自由。

任何本质的存在总是表现为外在关系,而关系即属性,所以,内在的本质就是一种外在的联系,在普遍联系的外在世界之中,特定的本质受制于属于自己外在联系环境的天罗地网之中。

与属于他自己的外在世界发生联系,任何的存在都是关系中的存在,也就是环境中的存在,自我决定自己也就是关系(或者说环境、非我等都可以)决定自我。

自我封闭于外在世界的孤独自由个体,只是一种逻辑的假设。

所以,自我的自由发展不是脱离于外在环境(或者说关系)的限制,而正是从与万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取得自己的存在并实现自己的自由。

部分存在主义者在这一点上却走进了死胡同,他们认为,人的自由必须在“死亡”中实现,超越实际就是"死亡",人的存在的本质就是死亡前的"恐惧",人的自由就是死亡的自由。

被死亡的恐惧所驱使的人是绝对自由的。

一方面,被恐惧所驱使本身就一种限制;另一方面,否认一切社会的和一切道德的规范,企图按照自己的善良意志去选择和获得自己的本质以及自身存在的目的。

本质上是把本真的自我对峙于一切外在的社会、自然、道德、法律等等关系,变成了一种孤独的、抽象的存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实际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

抽空了人的社会关系,也就抽空了人的根本属性。

无外就无内,没有关系也就没有属性,也就是本质的消逝,人的本质、个性就成了非人的本质、个性,人因此不再是人,人的自由因此也就必然流产!第二,自由是对不属于我的外在关系(非我的外在关系)的独立,摆脱任何不是自己他物的外在关系的限制,这就是自我的无限制。

这里要区别两个概念,既自我的外在关系与非我的外在关系。

自我的外在关系是自我内在属性的必然展开,而非我的外在关系是与自我漠不相关的外物。

自我的丧失表现在非我外在关系的限制(入侵)。

也就是自我内在关系的丧失,这就是自由的丧失。

独立于非我外在关系的限制也就是自我内在关系的无限制,也就是自我自由的基础。

故自由不在于抽象地脱离任何外在的关系,而是自我外在关系的限制和非我外在关系独立的有机统一。

也就是自我的无限制。

所以,任何自由的物体,在受制于自己的本质的同时,也受制于与自己本质发生联系的外在联系之中,这种自我外在关系的限制也就是对非我外在关系的自由,自由与限制因而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那种绝对没有限制的自由就意味着不是事物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由。

实际上,“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实际的具体“物”的自由,而具体的“物”恰好是自由的基础或者说限制。

正是这种独立的自我限制,才能摆脱非我外在关系的限制,从而独立于外物的干扰而自由存在和发展。

绝对的、毫无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现实的自由只能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的本性是自由的,人的自由也正是从万物的自由中取得自己的存在。

总之,本体的自由还是本体自我限制的自由——自由即自我的无限制。

总之,所谓“本体自由”并不是绝对无限制的自由。

现实的自由即自我的无限制,是限制与非限制的辩证统一,绝对的限制和绝对的无限制都不是现实的自由。

绝对的自由、“存在论”的自由是一种企图摆脱必然对立面的幻想,而正是这种把自由和限制截然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永远把自己对峙于对立面而始终不能实现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