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存在与美

合集下载

《无言之美》PPT课件

《无言之美》PPT课件

无言美在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品牌理念
通过品牌名称、标志、口号等元素,传达出品牌的核心理念和价 值观,让消费者在无形中感受到品牌的独特魅力和品质保证。
品牌形象
通过视觉形象、品牌气质、品牌声音等元素,塑造出品牌 的形象和个性,让消费者在无形中产生认同感和忠诚度。
品牌传播
通过广告、公关、社交媒体等渠道,将品牌的理念和形象传播出 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品牌,从而达到“不言而喻”的传播
道家的无言
道家思想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表 达了不可言说的思想,认为有些真理 和美是超越语言的。
西方哲学中的无言之美
尼采的“永恒轮回”
尼采认为,最高的艺术是超越语言的,能够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 表达的东西。
海德格尔的无言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不可言说性,认为语言只是对“存在”的 有限表达。
维特根斯坦的无言
无言美的价值
强调无言美的独特价值和 意义,以及它对人类生活 和文化的贡献。
无言美的概念
定义
无言美是指通过非言语的 方式传达美感和意义,如 沉默、留白、暗示和象征 等。
特点
无言美具有含蓄、内敛的 特点,需要观众或读者通 过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去领 悟和体验。
与言语美的关系
无言美与言语美并非对立 ,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构 成完整的艺术表达。
02
无言美的表现形式
无言美的表现形式• 请输入您的内容 Nhomakorabea03
无言美的哲学思考
东方哲学中的无言之美
禅宗的无言
诗词的无言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美不能通过语言来 传达,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领悟。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通过描绘自然 景物来表达无言之美,如山水画、静 谧的风景等。

东西方哲学家关于美的句子

东西方哲学家关于美的句子

东西方哲学家关于美的句子
东方哲学家:
1.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朱熹: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陆九渊:万物皆备于我。

4.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5.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孔子:尽善尽美。

7.孟子:充实之为美。

西方哲学家:
1.柏拉图: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亚里士多德:美是秩序、匀称与和谐。

3.康德:美是主观的形式,它自身虽然没有目的,但却具有普遍性和必然
性。

4.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5.叔本华:美是意志的客体化。

6.尼采:美是生命的巅峰体验。

7.海德格尔:美是存在之澄明。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从古希腊开始的代表美学家和其具体观念,对美的评价,分类,理解一、从精神意识中探究美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1、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或“美是理式”说)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大希庇阿斯篇》A、美根源于美的理念即美本身B、理念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C、美的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

现实事物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2、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理念也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须显现,与现象,与有限的感性形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评价:美的定义颠倒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见解包含了辩证法思想1、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2、肯定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美的3、康德的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含有目的性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认知(知)《实践理性批判》意识(意)《判断力批判》美学(情)康德的哲学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因此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定义4、克罗齐(1866~1952)“美是直觉即表现”说(经验描述)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美的根据在于心灵,他说:“美不是物的事实,它不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心灵作用与食物而产生的直觉。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中探讨美的根源(唯物主义美学)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美在食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说认为一般不能脱离“个体”单独存在,认为美在感性事物本身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美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2、达芬奇(1432~1519)的美是事物“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他在《画论》中指出,美不是来自神二是来自人,来自客观现实生活,美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比例和谐。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04(2004)02-0001-05现代削方美学以存在为核心,而后现代西方美学则以语言为核心。

[1]海氏美学思想一方面确立了存在的本体地位,从而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另一方面又开拓了语言释义学的存在领域,从而又标志着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如果说康德美学问题(人的二重性问题)之解决标志着近代西方美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那么海氏思想工作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和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2]海氏的存在本体论美学与语言释义学美学就像两盏明灯,照亮了美学的未来之路。

中国主流美学对实践的关注,往往是以牺牲存在、语言的维度为代价的。

中国当代非主流美学如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修辞论美学、否定美学等又往往在青眯存在(此在)与语言的同时,又漠视了实践的基础功能。

未来美学本体既不是中国主流美学的‚实践‛,也不是西方美学的‚存在‛和‚语言‛,而是包含实践与语言的‚生活存在‛。

一、海氏美学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近代西方美学是一种认识论美学,它在黑格尔那里得到最为完备的体现。

整个西方现代美学就是以反对黑格尔为代表的知识本质论为开端的。

叔本华、尼采首当其冲致力于对黑格尔美学中那个居于人类思想宝座的绝对理性展开颠覆,其间经由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这个绝对理性的神话才彻底破灭,一种新的观念的现代美学才得以完全确立。

现代美学一开始就肩负双重使命:一是反对理性本质主义美学,恢复实存和性灵生命在美学中的地位;一是反对美学认识论地位,重新奠定美学的本体论地位。

前一使命由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完成,后一使命由海氏完成。

尼采和弗洛伊德彻底动摇和打击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本质主义,扭转了近代美学一边倒的认识论倾向,恢复了主体生命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弗洛伊德,使理性意识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他使无意识性本能凸现为现代思想的地平线上的一道亮景,被认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之思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之思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之思作者:杨璐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2期摘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揭示了物性、世界与大地、敞开与遮蔽等,这种艺术观牢牢立足于存在之上,没有存在,便没有了作为器具的物和物性,这样也就没有了真理。

海德格尔在这里旨在说明存在在其艺术观中的核心位置,同时也说明了存在与真理的密切关系。

在他看来,昭示存在,让存在处于“无遮蔽状态”,这即是真理。

本文通过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出发,找到通往艺术本性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艺术作品;物;器具;真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67-01一、本源之思讨论艺术作品的本质问题并不是海德格尔的最终目的,对艺术作品之源的讨论,最终还是为了解答什么是艺术这一问题。

在对艺术的思考过程中,海德格尔从未提及“艺术本质”,而是多用“本源”,本源在这里不是时间意义上的,而是将其用作本质的根源问题,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也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所从之处的根源。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作品?在这些提问中我们必须安于绕圈子。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后记中海德格尔阐述了问题的来源,“由考察美学开始,艺术作品被当做一个感性知觉的对象。

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

但也许体验也是艺术终结于其中的因素。

人们谈论着不朽的艺术作品和作为一种永恒价值的艺术,但此类谈论用的是那种语言,这种语言并不认真对待一切本质性的东西,因为它担心‘认真对待’最终意味着:思(denken)。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最全面的沉思,他所谓的艺术“终结”和“成为过去”指的是艺术作为真理获得自我存在的最高样式,作为精神实现自身的最高需要,作为人历史性生存的“绝对需要”已成了“过去的事”。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已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历史地位已让位给了宗教和哲学。

海德格尔对艺术问题的思考直接起因可以说就是在回答黑格尔所激发的艺术难题。

在后人类时代重思人文主义美学——以海德格尔的后人文主义美学观为例

在后人类时代重思人文主义美学——以海德格尔的后人文主义美学观为例

“在过去几十年,‘后人类’和‘后人类主义’ 这个关键词在学术界和大众中已经变得越加流行 了。”①可以说,“后人类”问题现在已成为当前世 界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和话题。
一 后人类问题的提出及其思想谱系
“后人类”问题,无疑与后现代、后结构、后 殖民、后革命、后哲学、后形而上学、后真理、后 主体等概念一道,构成了当代学术思潮中五光十色 的“后理论”光谱。这些新颖的提法引人深思,也 让人迷惑,下面我们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先弄清后 人类问题在现代思想中到底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它 的提出具有一个怎样的时代和思想背景?它在现当
17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后人类时代重思人文主义美学
“后人文主义 (后人道主义) ”“后人文主义者” 等,事实上也有一些学者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现 在,基于“后人类”的立场,把它们翻译或理解为 “后人类性”“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者”等其 实也是可以的,甚至可以说是更为恰当的。从“后 人文 (后人道) ”到“后人类”,一个译名的变 化,反映的不仅仅是术语表达方式的差异,而更多 的体现的是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对人是一种什么样的 存在的看法的改变,即人类在当今时代的生存中遇 到了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以及我们对人 之何为人有了什么新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来 说,从 human、humanity、humanism 到 posthuman、 posthumanity、posthumanism 的术语的沿革中,则一 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见识到西方有关“人” 的观念承继演变的思想谱系,也可以更加直接地凸 显我们下文为何要结合“后人类”的视角来重新清 理和评析西方人文主义 (人道主义) 思想传统的意 图和意义之所在。②
根 据 贝 德 明 顿 (Neil Badmington) 的 研 究 发 现,“‘后人类’(Post-Human) 一词最早出现于 19 世 纪 末 俄 国 神 秘 学 家 布 拉 瓦 茨 基 (H.P.Bla⁃ vatsky) 的人类演化理论中”③,但之后这个词就被 遗忘了,很少被人使用。直到 1976 年,美国后现 代文化批评家伊哈布·哈桑在“威斯康辛大学‘二 十世纪研究中心’举办的‘后现代状况国际研讨 会’上”④,发表了名为 《作为表演者的普罗米修 斯:朝向一种后人类主义文化》 的主题演讲,在其 中,他主张“一个由后人类主导的后现代晕圈的出 现”⑤。他说:“我们首先必须理解人类形式——包 括人类欲望和它的所有外在象征物——也许正在激 烈地改变,因而必须被重新看待。我们必须了解, 历经五百年的人文主义也许正在走向终结,人文主 义正在演变成某种东西,对之我们无可救药地把它 叫做后人类主义。”⑥

美学资料整理

美学资料整理
宇宙论美学,代表人物有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分别从整体、和谐和对立的统一等来探讨美。
b.柏拉图美在理念,美感是迷狂,艺术是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c.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2.2.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
古典性艺术: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完全和谐静穆和悦
浪漫性艺术:精神内容超过物质形式情感的激动
什么是现代?
传统古希腊—近代思想主题是理性
现代后黑格尔——海德格尔思想主题是存在
后现代现代之后思想主题是语言
现代美学
2.4.1存在维度2.4.2心理维度2.4.3形式和符号维度
现代美学的基本特点
反诗学反美学反艺术哲学
2.4智慧
1、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关于人的基本规定的知识,不再是人与动物的区分,而是人与自身的区分。卢梭: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公民康德: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理性的人
2、智慧的表达形式
纯粹语言,在历史上表现为神言、天言、圣言,而不是人言,区别于欲望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如中国的四书五经
西方的《荷马史诗》、《新约全书》等。
存在维度
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
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早期:世界——基于此在的理解阐释语言的意义,为诠释学美学奠定基础。中期:历史——美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晚期:语言——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
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双鞋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与美
【摘要】海德格尔的文艺美学理论,是在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展开的。

他对存在做了大量的阐释,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我们可以从他对艺术与真理联系的重新诠释中找到他对美、对艺术的看法和观点。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真理的发生,是对存在的显现、澄清和去蔽。

同样,这也是他所追寻的——“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在他看来,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唯有语言才能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进入敞开的领域。

【关键词】海德格尔;美学理论;存在主义;本源;诗语言
一、海德格尔对美学的观点
对于什么是美学这个问题,是古今无数哲学家所探讨的永恒话题之一。

而对于美的认识有无数的观点存在,然而当海德格尔思考这个问题时,他对美学的解释是与存在结合在一起的。

向人们阐释着另一个新的美学定义。

“美学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自始就把艺术置于对一切存在着的传统解释的统辖之下”
“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而且把它当作广义上的感性知觉对象。

现在人们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人体验艺术的方式,被认为是能说明艺术之本质的。


“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里,艺术就成了体验的对象,艺术因此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的表达。

”①
我们可以借用一个观点来将这种对海德格尔的反传统美学观点进行总结:
他把艺术作品表现化,并使之成为体验的对象,这就是美学对艺术作品的考察方式,也是美学的根本性的起点。


在这个问题上,他将美建立在人与艺术作品的表现关系上,当人对艺术美的追求时,就意味着艺术将“物化”为艺术品,人们在艺术物化的艺术品中去追求艺术的发生。

从而找到美的真谛,由此可知,人找寻美学的存在必须进入物化艺术品的存在中,进行体验。

从而艺术品将去蔽,真理便得到自行置入和显现。

而美就在这瞬间得以阐释。

“鞋具愈单朴、愈根本地在其本质中出现,喷泉愈不假修饰愈纯粹的以其本质的出现,则伴随它们的所有存在者就愈直接有力地变得更具有存在者特性。

于是,自行遮蔽的存在便被澄清了。

这种被嵌入作品中的闪耀就是美。

”③
这里所说的自行发生,便是海德格尔认为的存在的自行出现,而真理在此时也将自行置入作品中,通过作品展现出来,遮蔽将被敞开,真理的闪现便是美的所在。

关于美与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曾说过:
“美既不能在艺术的问题中讨论,也不能在真理问题中讨论。

毋宁说:美只能在人与存在者本身的关系这个原初问题范围内讨论”。


也就是说海德格尔对于美问题的解释是与存在紧密相连的,所欲,我们想了解他对美学的观点,我们还需要对他存在主义的一些相关观点进行了解,他对美的解释是离不开艺术与真理的。

二、艺术的本质是真理的发生
什么是艺术的本质,什么是美?他所谓的存在究竟是何物?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真理的显现”而“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中,“纯物—器具—艺术品”三个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质的得区别的。

“纯物就是本真的物,它把器物也排除在外。

”“器具这一名称指的是为使用和需要所特别制造出来的东西”艺术作品是具有物的特性和要素的,但艺术作品中有超过其物性的东西存在,我们要认识美就必须在艺术品的自我显现中认识艺术的存在。

我们能在器物的使用过程中实际的遇上器具的器具因素,即物性。

器具的物性在使用过程中消逝着,消逝性促成使用性即显现性。

其中对器物而言,愈上手好用,愈忘情于用——敞开即遮蔽。

⑤真理对于艺术亦然,当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自动显现自己时,真理便出现了,艺术的本质也将出现。

“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de kunst ist das
sich-ins-werk-setzen der wahrheit)”“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美不出现在真理之外,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时,美酒显现。

⑥“美与真理并非并肩而立的。

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它便显现
出来。

这种显现——作为在作品中有真理的这一存在和作为作品——也就是美。

因此,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


海德格尔眼中,美与真理是有紧密联系的。

艺术作品作为物性的存在者,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中,艺术的本质将不假修饰的敞开,“艺术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敞开了存在着的存在”这种去蔽的真理显现本身就是美的一种方式。

三、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到的经典论点:作品是作者第一次艺术主人的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然而艺术家与艺术品依赖于一个先于他们的第三者存在——艺术。

在这个问题上,海德格尔将人们拉入了一个复杂的循环中,艺术、艺术品、艺术家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循环的艺术之谜。

“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进入自身而纯粹的自立”“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性”“尽管作品实际上首先是在创作中完成的,它的现实性也因此取决这一活动,但创作的本性却是由作品的本性决定的。

”⑦
“是艺术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成为可能,艺术则是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本源。

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共同依赖于艺术。

”⑧(下转第82页)
(上接第80页)在这个循环中,艺术家的创作并非随心所欲,
而应该在创作本性之内。

作家的创作以及作品的产生,都要依赖于艺术而存在。

在这个循环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决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最初第三者。

四、海德格尔的诗论
在海德格尔对诗的阐释中,他写下的《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文。

文中道出了自己对诗语言的观点和看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是存在的先知。

诗的活动在语言中,所以必须从语言中探索诗的本质,同样他也认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唯有语言才能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进入敞开的领域。

语言让存在者成为存在者。

“人被赋予语言,那是最危险的财富,人借语言见证其本质……”他说过“语言乃是人与人对话的所有物,人支配语言,用以传达各种经验、决定、情绪。

语言被作为理解的工具。

作为适合于理解的工具,语言是一种财富。

”语言可以揭示本质这一特性使得语言成为赋予人类的一种危险财富。

“诗不是一种虚构,也不是对非现实领域的单纯表象和幻想的悠荡漂浮,而是让无蔽发生的敞开领域。

这样,建筑艺术、绘画艺术、诗歌艺术都获得了本质的同一性,都是在与诗意的创造,都处于语言之中:唯有语言才能使存在这作为存在者进入敞开的领域。


它对诗的理解也离不开存在这一基础,是语言使得存在者进入存在,从而揭示本质,而诗是语言的形式中被赋予人类的一种有力地危险解释工具。

通过这个工具诗人在完全沉浸的状态中,利用语
言或许从更本质上应该是语言自己在倾诉。

存在者在诗中显现,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诗。

海德格尔对艺术、真理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文艺美学理论中,美学得以重新阐释,他把人们带入一个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之中,在存在与此在中探寻真理。

【参考文献】
①(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2,63.
②刘旭光著.海德格尔与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228.
③(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5:276.
④(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尼采[m].商务印书馆,2010.
⑤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6.
⑥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⑦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48.
⑧赵毅衡,傅其林,张怡,等.现代西方批评理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