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变速拨叉机制课程设计说明书

付变速拨叉机制课程设计说明书
付变速拨叉机制课程设计说明书

南昌航空大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副变速拨叉的工艺规程及机床夹具设计

原始资料:1、零件图一张;

2、生产纲领为中批量生产;

设计要求:1、重新绘制一张零件图;

2、编制该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填写一套

工艺卡;

3、任选一个该零件加工工步所需的夹具进

行设计,绘制装配图及其主要零件图

1-2张;

4、编写工艺及夹具的设计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任务书发放日期:2009 年 5 月05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完成日期:2009 年 6 月26 日专业:数控技术班级:07917213 学生:李书玉

评分:指导教师:

2009 年 6 月20 日

一、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课程设计是在完成了机械制造技术和大部分专业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次设计使我们能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际中学习到的实践的知识,独立的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初步具备了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能力和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的能力,也是熟悉有关手册、图表等技术资料及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的一次实践机会。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课程进行的一次全面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在几年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就我个人而言,希望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今后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通过课程设计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能力所限,加上经验不足,设计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教。

二、对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的作用:(略)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该零件是副拨叉零件,形状不规则,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均较高,该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分析如下:

1、主要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

(1)Φ24的圆柱

),内表面粗糙度值为3.2,其中心轴(2)Φ14的孔的尺寸精度为H9(+0.043

线是基准线偏差为Φ0.025

(3)两叉头同侧的表面粗糙度值为6.3

)凹槽表面粗糙度值为12.5

(4)零件图中14H13(+0.27

)表面粗糙度为12.5

(5)叉脚开当面40B12(-0.12

-0。24

2、毛坯的技术要求

铸件要求不能有砂眼、疏孔等缺陷,以保证零件的强度、硬度和刚度,使其在外力作用下,不至于发生意外事故。

3、零件刚度对夹具的要求

由于零件悬臂伸长,因此刚性较差,设计夹具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

4、定位基准对工序的要求

由主要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的分析可知:Φ14孔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孔,叉脚开裆面平面也是重要定位平面,它们均为以后机械加工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因此加工它们的工序是比较重要的,要在夹具设计中考虑以保证达到它们的精度要求。

三、工艺规程的设计

(一)确定生产类型

由于该副变速拔叉零件的生产纲领为中批量生产,所以加工设备采用通用机床配以专用工、夹、量具,并考虑加工工序适当集中,以提高生产率和减少机床数量,降低生产成本。

(二)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规定KTH350-10

(三)基准的选择

根据零件的图纸及零件的使用情况分析可知:Φ24孔,两叉脚开裆面,14H13 )凹槽通过正确的定位才能保证,故对定位基准的选择应予以分析。

(+0.27

1、粗基准的选择

按照粗基准的选择原则,为保证不加工表面和加工表面的位置要求,应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故此处选择Φ24圆柱的下表面为第一粗基准;

在加工各孔时,为保证加工时孔的中心位置和工件的夹紧,需要用V形架定位,故选择各外圆柱面为第二次基准。

2、精基准的选择

在加工Φ24圆柱的上表面后,应以其为精基准加工Φ24圆柱的下表面,故选择Φ24圆柱的上表面为第一精基准;然后以Φ24圆柱的下表面为第二精基准加工Φ14H9的孔;在加工Φ14H9孔满足了基准重合原则和互为基准原则。

(四)工艺路线的拟定

为保证几何形状、尺寸精度、位置精度及各项技术要求,必须判定合理的工艺路线。

工艺路线方案一:

1、粗铣拨叉头左端面,粗铣拨叉头右端面;

2、钻φ14mm孔,铰孔;

3、第一次拉孔,第二次拉孔;

4、锪端面,孔口倒角;

5、锪另一端面,孔口倒角;

6、校正叉脚高低;

7、校正叉脚开挡;

8、倒角去毛刺;

9、钻孔,去内孔毛刺;

10、校正叉交高低;

11、磨叉脚开挡面

12、按检验卡检验要求

根据此工序安排,编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及工序卡。见附表。

(五)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1、毛坯尺寸的确定:

由于零件的形状复杂,生产纲领是中批量生产,所以毛坯采取砂型铸造、手工造型制造方式,铸造材料为HT20-40,毛坯出后应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铸造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

由文献表知:该种铸件的尺寸公差等级CT为7~9级,加工余量等级MA为F 级,故取CT为8级,MA为F级。

由文献表知:可用查表法确定各加工表面的总余量,但由于查表法确定的总余量与生产实际情况有些差异,故还应根据工厂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由文献表可查出铸件主要尺寸的公差,现将调整后的主要毛坯尺寸及公差,如下表所示:

(毛坯加工余量的计算过程从略)

四、夹具设计分析

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设计其中一道工序的工装夹具。下面对工序6钻零件图中右边Φ8的孔的夹具进行设计分析:

(一)本工序的分析

1、零件图中对本工序的加工要求分析

(1)钻,粗、精铰零件图中右边Φ8H7(+0.015

0)的孔;

(2)零件图中右边Φ8H7的孔与Φ25H9的孔的距离为(84+

0.2)mm;平

-

行度为0.1 mm;

(3)Φ8H7的孔内表面粗糙度为1.6。

2、本工序前已经加工的的表面如下

(1)Φ25的孔及其两端面;

(2)零件图中右边Φ30 圆柱的上表面;

(3)零件图中左边Φ30圆柱的下表面。

(二)夹具设计分析

1、拟定定位方案和选择定位元件

(1)定位方案:以Φ25的孔及其下端面和零件图中右边Φ30圆柱的外圆柱面为定位基准;

(2)选择定位元件:主要为Φ25心轴和活动窄V形块,辅助以可调支承;

钻模安放在夹具体中,详见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3)定位误差的计算:(限于篇幅,从略)

2 、确定夹紧方案

参考夹具设计资料,采用M12螺杆及其配合螺母在Φ25的孔下端面加紧,辅以活动V形块的顶紧压力,防止工件的旋转。

3、确定引导元件(钻套的类型及结构尺寸)

详见钻模零件图。

4、夹具精度分析及计算(限于篇幅,从略)

5、绘制夹具总图

根据已经完成的夹具结构草图,进一步修改结构,完善视图后,绘制正式夹具总装配图。(详见夹具装配图)

6、绘制夹具零件图样

根据夹具装配图绘制2个主要夹具零件的零件图。(详见夹具零件图)

五、小结

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具体运用了这些知识。这次课程设计,也使自己对工艺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有了亲身体验,学会了查图表、资料、手册等工具书。通过实例对工艺规程的编制和切削用量的选择、计算等做了一个坚实而良好的基础,由衷地感谢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王希博士。

六、参考文献

1、李洪文编·机械加工工艺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00

2、邹青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茂元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刘守勇主编·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含课程设计与习题)第2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孙丽媛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及专用夹具设计指导·北京:冶金出版社,2002

6、倪森涛主编·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习题集和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化学出

版社教材出版中心,2003

7、赵家齐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8、冯冠大主编·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9、薛立锵编·电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