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教案定稿教学内容

《原毁》教案定稿教学内容
《原毁》教案定稿教学内容

《原毁》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特点;

3.通过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使学生形成对人对己的个性判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基础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掌握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法指导:

1.注意掌握论辩文的特征,抓住论的对象,把握辩的过程,明确作者观点;

2.反复诵读,理清文章脉络,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对韩愈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3.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文题解读: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三、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

参见《金太阳导学案》P2基础知识1—3和预习检测1—2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

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加点的字词:

其责.己也重以周

...(要求;严格;表并列;周密)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简约)

重以周,故不怠.(懈怠)

而我乃.不能是(副词,却,竟然)

早夜以.思(连词,表修饰)后世无及焉.(代词,他)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陷;过错)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代词,这)

能有是,是足为良人

..矣;(品行良善的人)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

..矣。(多技能的人)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助词,取独用法)

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舜,大圣人也(判断句)

3.口头翻译第一段。

4.归纳第一段主要内容,并说明采用哪种论证方法,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阐述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有何用意?

明确: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形成板书)

这一段似乎离开“原毁”的题旨,实则是树立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的产生,就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为下面的论述作了有力的铺垫。

六、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课文第二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周全)其待己也廉.(少,低)

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甚)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声望)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叫做,称为)

2.口头翻译第二段。

3.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说说该段论证的中心是什么?请摆出“毁”的具体表现。结合第一段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翻译下列句子:

①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②即其新不究其旧

③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④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2.诵读课文第一二段,回顾该两段所写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二段写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一、二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二、诵读课文3、4段后,解释并疏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为是者.有本有原(……的人)

怠者不能修.(修养品性)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朋友,同伙)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同“悦”)士之.处此世(助词,取独)

而望名誉之.光(助词,取独)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庶几,差不多)

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怠与忌之谓也(主谓倒装)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状语后置)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判断句)将有作于上者(状语后置)

三、研读文本

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明确: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怠”和“忌”,而“忌”是主要原因。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2.对比是本文的主要说理方法,说说本文的对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四、归纳中心

作论的缘由: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五、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