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研究——以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为例
日本文学作品中文译本翻译方式对比研究

日本文学作品中文译本翻译方式对比研究作者:王梦雨蒋苇苇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8期王梦雨蒋苇苇内容摘要:《挪威的森林》是由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所著,原版首版于1987年在日本发行,距今已有30余年,却仍在热销中。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这本书都很受读者欢迎。
对该小说进行翻译的有众多版本,其中影响最深也就是最主流的译本有两个,一是由林少华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本,还有一本是由赖明珠翻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译本。
由于两人翻译风格以及所运用的方式不同,这两种译本一直存在争议,译本的受众群体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本文从文学翻译方式的角度出发,主要对比研究林少华译本与赖明珠译本在直译与意译以及增译与减译的运用的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增译与减译译本对比一.文学翻译的原则及方式《三省堂スーパー大辞林》中将“翻译”一词解释为“ある言語で表現されている文を,他の言語になおして表現すること。
また、その文。
反訳”即把用某种语言表达的文章改成用其他语言表达,亦指这种改用其他语言表达的文章。
文学翻译与应用文翻译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茅盾曾言,文学翻译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文学翻译必须保有原始风格的特点,需要鲜明的形象、优美的形式、典雅与习俗的和谐、丰富的词与情、形式和精神的完美。
在翻译中,存在着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直译与意译,增译与减译。
直译是指在翻译的时候尽可能的保持原作的语言方式,包括语言、比喻的手段、句子的结构等,与此同时,也要保证语言通顺、简单易懂。
意译,是对原文意义的翻译,只要求表达原文的主旨,而不注重细节,只需要翻译自然流畅。
增译法是指译者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
减译法是指在充分表达原文意义的情况下省略一些句子或单词,使得翻译更真实,更易于读者理解。
二.《挪威的森林》原作及主流译本、译者《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由村上春树在1986-1987年间创作。
论芥川龙之介《蜜柑》的题目翻译问题

《 蜜 柑 》 是 芥 川 龙 之 介创 作 于 1 9 1 9年 4月 的一 篇短 篇小 说 ,因 日文原 文字数仅 为三千字 左
“ 橘 ” 等 ,是 否妥 当 ?笔者对 “ 蜜 柑 ” 的意 象很
右 ,也被称作小 品文。 《 蜜柑》用简洁的笔触 , 描述 了一 段火 车上 发生 的小 故 事 。 “ 我 ” 乘 坐 的
洁若 、林 少华 等 翻译 家 将 题 目译 为 “ 桔 子 ” 或
[ 收稿 日期 ]2 0 1 5— 0 3— 2 6
[ 作者简 介]詹 雪,北京 大学外 国语 学院 日语语 言文学专业博 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 日本近现代 文学。
① 原 文为 “ 南 题材 老芥川氏加 口殒 ℃聪0 允匕墨、既 c :南弓感勤 I 二 打允扎允” 。
1 9 8 5 :1 8 3 ) 。 由此 , “ 蜜 柑 ” 意 象 的 出现并 没
有 成为 一个 问题点 ,在 读者 看来 似乎 芥川看 到 的
记了 自己对于周遭的不满郁闷。这则短小的故事 以其对人性温暖的描绘感动了许多读者 ,并曾入 选 日本小 学 的国文课 本 。
冬 日的 火 车 上 ,小 小 的 “ 蜜 柑 ” 不 仅 展 现
究竟 “ 蜜 柑 ” 是 不 是 可 以直 接 翻译 为 “ 桔 子”
或 “ 橘”呢? 经 笔者 查 阅 , 国 内对 《 蜜 柑 》 的 题 目翻译 情况 ,大致 如下 :文 洁若 、高 慧 勤 、赵 俊 洋等 三
要探 讨 这 个 问题 ,首 先 必 须 解 决 文 章 中
“ 蜜 柑 ” 的 出现是 作 者 根据 事 实 的如实 记 录 还 是
二 等车厢 上来 了一 位手拿 三 等车票 、着装 打扮 看 起来 十 分 邋 遢 的 十 三 四 岁 女 孩 ,心 情 抑 郁 的 “ 我 ” 难 以抑制 对她 的反感 之 情 。 当火 车穿 过 隧 道之 时 ,女孩 不顾 寒冷 执 意打 开 车 窗 ,让 “ 我”
中国2000年以降日本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综述·下篇

世小说研究两个方面。2010年前后,唐代传奇与平安朝 世怪异小说与〈剪灯新话〉——以〈金凤钗记〉的日本
物语的关系成为日本学界的一个新热点。以此为背景, 翻案为例》(2013)、《志怪之胤 : 论日本近世怪异小
李宇玲提出在更为宽广的“唐代传奇”框架中去讨论唐 说家浅井了意的跨文化翻案》(2016)。
代小说与平安朝物语的关系,先后发表『“王昭君”と 平安物語』(2012)①和『禁忌の物语の系谱——平安
故事在日本的演变反映了日本天皇与后宫关系与中国 的迥异。②此外,还有薛曦(2015)《〈竹取物语〉与
讨有利于揭示浅井了意翻案手法的全貌。 读本小说研究的主要聚焦点是《雨月物语》和《八
中国唐代传奇——基于文学创作手法的文本考察》、 犬传》。蔡春华(2000)《中日两国的蛇精传说——从
王洋(2016)《中国文学对日本平安时期物语文学的影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蛇性之淫〉谈起》指出:《蛇
上代神话传说方面,1980 年代《古事记》曾一度受
背景和佛教意涵。李东军(2004)《〈水浒传〉美刺说 到关注,但主要是被作为中国的比较神话研究的参照。
与〈南总里见八犬传〉劝惩说之比较》指出江户时期盛 其后,刘毅(1994)《高天原浮世绘——日本神话》对“记
行的“劝善惩恶”文学思想虽来源于儒家诗教,但缺少 纪神话”与《风土记》中的神话故事及特点做了系统的
关键词:日本古代叙事文学;原典实证;中日比较;多样化态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18)02-0067-05
(四)志怪传奇
究还有吴艳(2012)《中国志怪传奇在日本近世怪异文
志怪传奇的热点分别集中在平安朝物语研究和近 学中的形变——以〈伽婢子〉为例》、司志武《日本近
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

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本文系“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的系列论文之一,该研究项目是由罗选民教授主持的湖南省教委科研项目。
提要〕中日两国的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代以来,在学习西方的浪潮中,日本文学也通过翻译大量被介绍到中国来。
本文将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分为三个时期加以述介,探讨日本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及其意义。
〔主题词〕日本文学、翻译、历程中日两国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日本文学脱胎于中国文学。
不管是神话、诗歌还是小说,就古典文学这一范畴而言,中国文化均给日本文学以丰富的营养。
而历史进入近代之后,中国的维新志士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与西方列强的距离,为“师夷长以制夷”,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起初以翻译政治、自然科学为主,后来在梁启超的倡导之下,文学翻译也发展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日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翻译日本文学,或者通过日语转译西方文学成为一种风潮。
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掀开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崭新一页。
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状况的分期考察,探寻日本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及其意义。
本文拟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三、新中国成立之后。
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据李芒先生所言,远在三四百年前,我国就开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日本考》一书的“歌谣”部分,刊载了日本短歌39首,为明代李言恭、郑杰编纂。
但这样的翻译活动显然并不具有自觉的意义。
而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翻译则有着极为鲜明的自觉意义。
提起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他于1898年翻译了东海散士(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该小说发表于1858年,主要表现的是争取祖国独立解放的情绪,强烈反对专制政治。
《佳人奇遇》发表于《清议报》上,梁启超为此写了《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序》,后来改题为《译印政治小说》。
这篇序言重点阐述了翻译小说的重要意义,并认为政治小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文学作品中コトニハ句式翻译策略定量研究—兼与《日本语句型词典》词条做比较

日本文学作品中コトニハ句式翻译策略定量研究—兼与《日本语句型词典》词条做比较孙甜甜;李光赫【摘要】本文从74部日本文学作品和其汉译本中共选取383个コトニハ句式例句和与之相对应的383个汉译句,并对该两组之间的关联度(即コトニハ句式和汉译句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函数检验。
其结果显示,在单句与复句中的翻译策略不尽相同。
而通过本次分析得知:コトニハ句式中,单句的多倾向于用“对于…”、“无标句”来翻译,表示“单句中的惯用形式”的多倾向于用“事情”、“无标句”来翻译。
在复句中,表示「ナイコトニハ否」与“如果/的话/否则/如果,的话”、「コトニハ肯」与“如果”之间双向关联度很高;表示「ナイコトニハ否」条件句还倾向于以“无标句”来翻译;「コトニハ肯」多译为“因为”;能译为或译成“如果”、“如果,的话”、“否则”、“只要,才”极有可能是表示「ナイコトニハ肯」;译成“的话”的句子极有可能是「コトニハ否」的コトニハ句式。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年(卷),期】2018(006)003【总页数】9页(P502-510)【关键词】コトニハ句式;日汉对译;日本语句型词典;函数检验【作者】孙甜甜;李光赫【作者单位】[1]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1.引言日本くろしお出版社出版的《日本语句型词典》(2002年)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不仅在日本教师与学生人手一本,而且在中国也成为了日语专业学习者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自卡西欧电子辞典EV-SP3900之后,已都将此书收入其中。
目前国内广大的日语师生大部分都通过该词典进行教学与学习。
然而,当我们在进行日语教学或者日语研究的过程中,若干问题点摆在我们眼前。
因词典的出版年代较早(1998年出版日文版,2002年出版中文版),与我们基于日本语学的最新研究和分类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同。
而且,其汉译部分也只是停留了在对普遍性翻译的记述。
_万叶集_研究中的中国话语_王晓平

128 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 6 期
学研究百病的术语, 而是切实从八世纪中日文学关系的实际出发的理论思考。中西进认为 , 深化《 万叶集》 比较文学研究必然进入历史的研究, 因而他以后的著述《 万叶史的研究》 、 《 万 叶集形成的研究》 、 《 万叶的世界》 、 《 万叶集原论》 等 , 都进一步将《 万叶集》 放在当时中国、 朝鲜、 日本生机勃勃的文化交流大潮中确立它的位置 , 阐述它的特点 , 把人们带回到那个奋 力吸取大陆文化的时代。特别是对其与最早的汉诗集《 怀风藻》 与其它汉文学的关系, 展开 了深入论述。 研究《 万叶集》 的著述早已汗牛充栋, 而长期以来 , 对其中汉文学的研究却是最为薄弱 的。这正是汉文学整体在近代倍遭冷落的命运的一个缩影。正如石川忠久所说 : 战后汉 文被认为是落后于时代而遭到轻蔑, 丧失了汉文训读的素养 , 因而国文学研究者不去搞日本 汉文学研究 , 而另一方面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又认为搞并非是中国古典的日本汉文路子不对 , 结果今天日本人的汉诗文就成了 弃儿 。 较之处于汉文学高峰期间的平安汉文学、 五山 汉文学和江户汉文学 , 《 万叶集》 中的汉文学就更多些遭遇白眼的理由 , 其内容不丰、 用语稚 拙 , 且夹杂于和歌之间 , 甚至看不出独立成篇的价值。 《 万叶集》 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 以日本最具影响的几种大词典为例, 几乎都没有给足汉 文学的地位。《 大辞林》 说是 歌集 , 《 日本古语大辞典》 说它是 现存最古的和歌集 , 长达 数百字的辞条, 竟然对汉诗文只字未提。《 日本古典文学大事典》 说 和歌集 , 但也收录了少 数汉诗文。 即便中国学者 , 对于《 万叶集》 中汉文学的研究价值认识也不充分。王三庆在 《 日本汉文小说丛刊》 的序言中曾经对日本汉文学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作了如下阐述: 这些 汉文作品纵使以中国文字为肌肤, 脉络中流动的却是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和血液, 在文化和文 学的传承转化当中, 曾经以思想前卫、 引领一代风骚的姿态, 走向未来, 没想到遭受双方如此 的排斥 , 弄得两面不是人, 也真无可奈何 。陈庆浩等学者还在继续编选《 日本汉文小说丛 刊》 , 该丛书如果没有收入或提到《 万叶集》 中的《 游松浦河序》 将是一个遗憾。因为这段文 字虽以歌序的形式出现, 而实际上却是奈良文士在《 游仙窟》 影响下创作的日本最早的汉文 小说之一, 谈论日本小说、 尤其是汉文小说的发端, 是不能舍此顾左右而言它的。 不仅中国的诗词歌赋、 书翰及游戏笔墨曾经是万叶歌人模仿学习的对象 , 而且《 千字 文》 这样的蒙书, 也是某些歌人的案头之书。笔者《 敦煌文学与万叶集》 一文中曾以 戚谢欢 招 的解释为例, 来说明今已散佚的李暹《 千字文注》 在《 万叶集》 中的投影。卷五 863 吉田 宜书状中 , 作者吉田宜在赞美友人的和歌之后 , 写到自己吟读后的感受 : 耽读吟讽, 戚谢欢 怡。最近出版的伊藤博《 万叶集释注》 , 说 戚 字是
日本文学(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

(12~16世纪)
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 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 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 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 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僧人 随笔中的传世之作是鸭长明的《方丈记 》和吉田兼好的 《徒然草》。两篇随笔各具特色,被誉为随笔文学的双 璧。该时期诞生的能与狂言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 “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为主,体现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世阿弥(1363~1443 )在能乐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 论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古典日本文学
古典日本文学兴于九世纪至十二世纪,古典日本文学的经典名著《源氏物语》。古典日本文学与日本平安时 代的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时被誉为“日本艺术与文学的黄金时期”。
日本文学形式
日本的文学体裁主要分为散文和韵文, 散文包括: 物语 -古物语 -虚构物语 -歌物语 -拟古物语 -军记物语 说话 小说 -私小说 -剧本 戯曲 -能 -歌舞伎 -文楽(人形净琉璃) 随笔 日记 纪行 传记・自传 -往生传 文艺评论
日本文学(以日本语写作的文 学作品)
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
目录
01 历史时期划分
03 文学家与作品
02 日本文学形式 04 著名文学家
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有一千多年。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 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 方文学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在日本,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出现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
二战后日本文学的研究——以《挪威的森林》为例

二战后日本文学的研究——以《挪威的森林》为例研究背景:日本自二战后连续两位文学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足见其文化影响至深至远。
研究目的:探究其文学的初层内涵,了解其魅力所在,深刻了解中国强大的近邻——日本。
研究内容: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为本次研究的核心,借此书探究日本文学。
可行性分析:可行。
研究方法:咨询老师、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网络了解。
研究步骤:1.了解二战后的日本背景。
2.了解日本主要的文学家。
3.重复阅读《挪威的森林》。
4.对《挪威的森林》中体现的日本文学特色作着重分析。
预期成果:深入理解《挪威的森林》,初步了解日本文学。
一、二战后日本文化的繁荣和困惑战后日本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为文化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的发达及其大众化现象。
这是因为战后扩大了思想言论的自由度,且从制度上得到保证;战后劳动者权力的扩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大众文化昌盛的契机。
战后日本文化的大众化特征,主要表现:⒈在劳动者的各类文化团体、文化俱乐部相继出现并展开活跃的活动;⒉旧文化形态的复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众文化和高级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大众化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为社会主人的大众的主体素质,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导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费价值,从而导致创作热情锐减,以至颓废文化泛滥,也就是说,战后日本文化繁荣的同时,却出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负面现象即文化的颓废与停滞。
二、日本文学简介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1), 30-37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0.81005Translation of Japanese Literary Titles—Take the Winning Works of The Akutagawa Prize from 2000 to 2015 as an ExampleAnran Cheng, Chengxiang Hu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Received: Jan. 22nd, 2020; accepted: Feb. 6th, 2020; published: Feb. 13th, 2020AbstractA good literary work can only be read and appreciated by read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be-come an eternal classic if it is accompanied by a good 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is the punchline, it i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directly affects the reader's accept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mainly bases on the winning works of The Akutagawa Prize from 2000 to 2015 as an example, appli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Fumiko Fujinami, analys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used in the translated titles of the winning works of The Akutagawa Prize 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nslated titles,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literary titles i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word-by-word translation", supplemented by other translation methods.KeywordsThe Akutagawa Prize Works, Title Translation, Fumiko Fujinami, Translation Method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研究——以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为例程安然,黄成湘*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收稿日期:2020年1月22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6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13日摘要好的文学作品只有配上好的翻译,才能被不同国家的读者阅读、欣赏,成为永恒的经典。
在文学作品的*通讯作者。
程安然,黄成湘翻译过程中,标题的翻译可谓是点睛之笔,它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直接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
文章以2000年至2015年“芥川龙之介奖”获奖作品的标题翻译为例,主要运用藤涛文子的翻译理论,通过实例分析“芥川奖”获奖作品的汉译标题使用的翻译方法,探讨汉译标题的优点和不足,发现目前我国在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翻译上具有以“逐词译”为主,其他翻译方法为辅的特点。
关键词“芥川奖”作品,标题翻译,藤涛文子,翻译方法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唐代贾岛说:“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
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之相,足可坐窥万象”1。
标题翻译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目标语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
只有好的标题翻译,才能吸引更多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研究首先在中国知网和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中以“标题翻译”“文学标题”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时间范围为:1985~2019年,并对与本文研究无关的内容进行了筛查和剔除,结果表明,对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英美文学方面,主要探讨了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方法、翻译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如李嵩(1985)从文学语言运用角度总结出文学作品标题的三大译法:力求简练、明朗确切、文采斐然[1]。
虞建华(2008)指出导致翻译不当的四大误区:自由发挥;媚俗倾向;脱离语境;过于直白[2]。
对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从文字特点、年代分类、翻译策略等角度进行考察。
如周以量(1985)中从日本文字本身的特点上分类探讨了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问题[3]。
杨真(2013)分析考察了上代至近现代时期的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和“误译”的是非扩张,进而探求日本文学标题翻译变化的原因[4]。
梁曦(2014)运用实例分析了不同翻译策略的优缺点,重点总结了各种翻译策略的适用类型[5]。
综合归纳先行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对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上不够精细具体,因此本文通过具体考察“芥川奖”获奖作品标题的汉译,运用藤涛文子的翻译理论,运用实例探讨“芥川奖”获奖作品标题汉译的方法和特点。
考虑到“芥川奖”获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发展不够完善,汉译工作难以紧跟“芥川奖”获奖作品的更新速度,因此本文具体定位到2000年到2015年“芥川奖”获奖文学作品,举例分析其汉译标题的方法,并试图总结出当今中国在标题翻译中的特点。
2. 藤涛文子的翻译理论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中赖斯对于文本类型的分类,文学作品属于高度的表情型文本,在明确标题翻译特征的基础上,本文避开以往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的“直译”“意译”翻译论,采用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相关的归化·异化翻译理论来分析问题。
藤涛文子对功能翻译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类,尤其在文学作品这类表情型文本的研究中,藤涛文子提出了具体的分析评价方法[6] [7],基于此,本文以该理论为指导来分析日本文学标题的翻译。
藤涛文子以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目的论为基础,从原文(ST)包含的形式、内容、效果等要素中哪些1出自《二南密旨·论题目所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诗文评类存目。
程安然,黄成湘要素得到了传达,哪些又受到了变更的角度出发,对翻译方法进行了分类,以此叙述分析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如何表现的问题[8] [9]。
Table 1. Fumiko Fujinami’s translation methods表1. 藤涛文子翻译方法一览表2序号翻译方法传递要素特点1 移植形式导入原文的拼写2 音译形式导入原文的音声3 借用形式内容翻译单词的构成要素4 逐词译形式内容逐字逐词翻译5 释义内容用其他语言构造表示同一内容6 同化效果用目标文化中的其他内容置换7 省略整体性删除原文中的元素8 追加整体性添加原文中并不存在的元素9 解说整体性用注等进行超语言性的说明表1所述的翻译方法,1~4是在翻译中重点传递原文形式面的内容,其实是传递出异文化要素的异化翻译方法,但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读者对目标文的理解障碍。
5~8则是在异文化传递中适当地进行加工润色,使得目标文易于理解。
其中“释义”实际上是舍弃形式上的对等,保持原文意义的再现。
而“同化”则是运用目标文化中的内容对原文进行置换,舍弃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只保留原文的表达效果。
“省略”和“追加”主要是考虑到译文的整体性和流畅性,“解说”则可以和前文所述的任何一种方法并用。
3. 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标题汉译方法在此节中,笔者将用藤涛文子的翻译方法来分析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标题的汉译,总结归纳日本文学作品标题汉译的特点,探讨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本节讨论的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的汉译标题,均是有中文译本或是官方网站认可的汉译标题,不包括小众或个人翻译的汉译标题。
3.1. 移植藤涛文子在首次提出此翻译方法分类时,以村上春树所著《挪威的森林》的德译本第一章为例,分析了在德译本第一章中各个翻译方法的运用,但她在分析中发现,《挪威的森林》德译本的第一章中完全没有使用“移植”的翻译方法,究其原因发现日语中有字母和文字混用的现象,而直接译为德文,不加改动,对一般读者而言,会造成阅读障碍。
而中国和日本由于都使用汉字,同时部分汉字的原义是共通的,还有部分汉字虽然在开始时,只在各自的表意系统中存在发展,但在中日文化交流发展过程中,已逐渐被两国人民接受,成为两国共有的表意文字。
另外在日德翻译中出现的因日语中字母和文字混用造成的无法直接翻译的现象,在日汉翻译中则比较好处理。
因为字母和文字混用的现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很早就有,非常著名的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因此翻译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为“移植”翻译方法的使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2藤濤文子。
日独翻訳にみる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行為―『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独語訳分析」[J]。
『ドイツ文学論集』,2005,第34号,pp. 31~50。
(原文为日语,此表内容为笔者译)程安然,黄成湘下面将就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中的典型例子分析汉译标题中“移植”的运用。
1) 『異類婚姻譚』本谷有希子著译名:《异类婚姻谭》唐辛子译(见附录)“異類婚姻譚”在《大辞林》3中,是作为专有名词出现的,它是物语、传说的一种,以人或动物与异类结婚为主题。
“異類”在大辞林中有三条解释条目:种类不同、种族等不同的生物;人类以外的动物,禽兽、妖怪等;不同寻常的人或物。
在了解本谷有希子所写的作品内容后,笔者认为该作品更多的是将人的异化以怪谈的形式来表现。
小说汲取了日本古代说话文学的源头活水,讲述了妻子与“异类”丈夫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