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考古诗鉴赏精选答案版

合集下载

最新咸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最新咸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咸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唐)赵嘏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案】(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

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西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西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西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韦应物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分题赋诗。

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②楚江:指长江。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⑥浦:近岸的水面。

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滋,润泽。

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

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陕西宝鸡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

陕西宝鸡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通用版】2020年中考语文精选专题《古诗鉴赏》(含答案)

【通用版】2020年中考语文精选专题《古诗鉴赏》(含答案)

【通用版】中考语文模拟分类汇编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示长安君①[宋]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出使辽国临行时写的。

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这首诗用词凝练,颈联用“”和“”二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使离别悲情更为浓烈。

2.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曾云“当时只道是寻常”,王安石在此诗中通过日常生活表现情感恰好印证了这句话。

请结合颔联赏析。

【答案】1.三年、万里2.通过描写兄妹俩用不着世俗的客套,随意准备些酒菜边吃边聊,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两人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表达了兄妹间久别重逢的快乐亲切之情。

古诗词阅读题乌江亭乌江【唐】杜牧【宋】李清照胜败兵家事不期①,生当作人杰,包羞忍耻是男儿。

死亦为鬼雄。

江东子弟多才俊,至今思项羽,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3.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第二首:。

4.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杜牧:李清照:【答案】3.遗憾,惋惜赞扬,肯定4.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

【答案】一定要登上泰山山顶,去领略一下众山小(居高临下)的气势。

结尾想象,以虚写(衬)实,用憧憬登临泰山,来显现泰山巍峨高耸的气势,用泰山的雄伟衬托作者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俯视一切的人生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代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陕西省汉中中学语文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汉中中学语文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汉中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律诗B. 小令C. 古体诗D. 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A解析:(1)A(2)D(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

“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

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阅读精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园子中的葵菜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在阳光的照耀下干涸。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描写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叹,鼓励人们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努力,有所作为。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诗歌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柳枝怎样的特点?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手法,把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剪裁出了春天。

表达了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和对春天的赞美。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儿童”这一意象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从“笑问”一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与诗人的现实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诗人的无奈和辛酸。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久居异地,回到家乡后对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伤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龙城飞将”用典,实指名将卫青和李广,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希望朝廷选用贤能之人,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请赏析“入”“孤”两词的妙处。

“入”这一动词,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势的到来,江雨悄然而来的的动态能被人分明的感知;“孤”字,情寓景中,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2)全诗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采用比喻的修辞,诗人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自比冰心置于玉壶,刻画了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本诗写了山林什么特点?是采用什么手法表现的?幽静,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2)请描绘诗歌三、四展现的画面。

忽见路过的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将那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青苔之上。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歌的一、二句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浥”是打湿的意思,“柳”谐音“留”,借景抒情,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分别不舍之情和相见不知期的惆怅,及对朋友前途的担忧。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自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写的是____重阳___(节日),从_____登高和插茱萸_______可以看出。

(2)全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独自在他乡的孤独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请描绘诗歌一、二句展现的画面。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升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从上而下,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试赏析诗歌的前两句。

以乐景衬悲情,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友人时惆怅的情绪淡淡地流露了出来。

(2)诗歌的三、四句采用什么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的三、四句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只写作者远望友人的孤帆远去最终消失在水天尽头,之间长江向天边奔流。

无一字写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对友人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______湍急(迅疾)_________的特点。

(2分)(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2分)“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看似平淡,其实很妙,请赏析“开”字妙在何处?这一“开”字,描写一泻千里的长江,势如破竹,撞开“天门”,表现出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观。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视听结合,黄鹂在鸣叫,是听觉,白鹭飞上青天,是视觉。

写出了早春的生机勃发的景象。

(衬托,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衬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的前两句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什么样的景象?“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结合诗歌,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会“懒困”?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鸟语花香让人感到无比惬意舒适。

(2)尾联“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道,试加以品析。

“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通过描写视觉上艳丽的色彩,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首联所写画面?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包含忧愁的游子,伴他入眠。

(2)结合诗歌说说,本诗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对愁眠”?一方面,作者漂泊在外,羁旅孤寂冷清,令他思家思亲;另一方面,眼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等凄清环境加重了她的羁旅孤寂。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独怜”一词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独怜”是“只喜爱”。

形象写出了作者对生长在涧边的幽草的喜爱,侧面突出了作者惬意恬淡的心境。

(2)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请结合整首诗歌加以品析。

“舟自横”三字与“野渡无人”相接相对,表面写小舟独自漂在水面上。

实写作者的悠闲和自得。

两句巧妙以景衬托出作者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洞庭湖》【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请用优美的文字描述诗歌首联描绘的画面。

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湖面的开阔廖远,夜晚湖面的平静如未磨之镜般光泽暗淡。

(2)全诗在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妙处?诗歌两处巧妙运用比喻手法,将湖面比做未磨的镜子,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生动形象,读来饶有趣味。

2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试赏析首联“偷采白莲回”一句中的“偷”字。

“偷”此处贬义褒用,始终是“悄悄的”的意思传神写出了小娃不告诉他人,自己悄悄采摘白莲的机灵,突出了孩子的可爱与天真。

(2)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手法,通过描写水面的浮萍被冲开的痕迹,巧妙表现出孩子悄悄划船经过浮萍的样子,与“偷”字呼应,写出了小娃的童真。

2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诗中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语,称赞蜜蜂“占尽风光”,这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

(2)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从两个角度回答。

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2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_______思念家乡或急切归乡____的感情。

(2)传说王安石为用好“绿”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