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得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学情、教学模式、方法、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得失,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学情分析

高一在初中已学过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模式

秉持我校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把知识问题化,设置有逻辑,有层次,小坡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学生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与对比教学法

1).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为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引用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来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这样引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地球的自转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处理我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画的演示来阐明自转的基本特征。

①打开课件演示多媒体动画“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最后得出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传,结合课件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通过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来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采用的参照物不同所得的周期也不同,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如以太阳为参照点,那周期就是太阳日。(关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不展开叙述。)

④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和教材上的图1.16,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赤道最快极点为零。

3.说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这是本节又一个重点,我采用比较教学法)

①观察公转示意图,提示学生观察太阳所在的位置及地球公转方向,然后阅读教材这部分的文字找出公转周期。

总结得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周期为一个恒星年。还可以看出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又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演示地球公转中日地连线的面积相等速度的特点,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结论: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所在,空间概念强,比较抽象。我对此的处理如下:

①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并观察黄赤交角的空间示意图,讲清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及黄赤交角的形成

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如果地球正着身子公转,则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如何?

应该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的(即地轴倾斜):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故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黄赤交角。

总结:一轴两面三角度

②展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并阅读课本16页第一自然段,追问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周期是多少?

总结: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周期为回归年。

③活动展示:

活动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文本与课本活动的要求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小组代表主动到讲台上展示。

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总结。

活动探究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读

展示题目,让学生通过题目的练习总结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的判读方法。

拓展总结:左右二至日,上下为二分日

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

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

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

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

5、本节内容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七、说得失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因为本节课抽象难懂,若语言的描述能力不足,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