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精选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期末精选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期末精选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期末精选达标检测(Word版含解析)

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则()

A.3 ~ 4 s 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3 s 末质点的速度为零,且运动方向改变

C.0 ~ 2 s 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 ~ 6 s 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均为 2 m/s2

D.6 s内质点发生的位移为 8 m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矢量的负号,只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参与大小的比较,所以3 s~4 s内质点的速度负方向增大,所以做加速运动,A错误,3s质点的速度为零,之后开始向负方向运动,运动方向发生变化,B错误,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所以0~2 s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 s~6 s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均为2 m/s2,C正确,v-t图像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所以6 s内质点发生的位移为0,D错误,

考点:考查了对v-t图像的理解

点评:做本题的关键是理解v-t图像的斜率表示运动的加速度,围成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负面积表示负方向位移,

2.节能减排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假设公交车通过城市十字路口时允许的最大速度为10m/s,一辆公交车在距离十字路口50m的车站停留,乘客上下完后,司机看到红灯显示还有10s,为了节能减排.减少停车,降低能耗,公交车司机启动公交车,要使公交车尽快通过十字路口且不违章,则公交车启动后的运动图象可能是()

A.

B.

C.

D.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详解】

因速度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由速度图像可知,A、B、D三个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均大于50m,且速度不超过10m/s;C图像中公交车的位移可能恰好等于50m,且速度小于10m/s,故公交车启动后的运动图像可能是ABD。

故选:ABD。

【名师点睛】

此题是对速度时间图像的考查;关键是知道速度-时间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结合公交车的运动情况即可分析解答.

3.某班同学去参加野外游戏.该班同学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同时从营地A出发,沿各自的路线搜寻目标,要求同时到达营地B,如图所示为其运动轨迹,则关于他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组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

B.甲、乙、丙三组的平均速率大小相同

C.乙组的平均速度最大,甲组的平均速度最小

D.乙组的平均速率最小,甲组的平均速率最大

【答案】AD

【解析】

【详解】

AC、三个质点从A到B的过程中,位移大小相等,时间相同;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段的比值,故平均速度相同,故A正确,C错误;

BD、三个质点从A到B的过程中,路程不全相同,时间相同;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值,由图象知乙组的平均速率最小,甲组的平均速率最大,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AD . 【点睛】

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轨迹的长度,故从M 到N 过程中,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但路程不等;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而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段的比值.

4.历史上有些科学家曾把在相等位移内速度变化相等的单向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现称为“另类匀变速直线运动”),“另类加速度”的定义式为0

s v v A s

-=

,其中0v 和s v 分别表示某段位移s 内的初速度和末速度>0A 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0A <表示体做减速运动,而现在物理学中加速度的定义式为0

t v v a 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 不变,则a 也不变

B .若>0A 且保持不变,则a 逐渐变大

C .若A 不变,则物体在中间位置处的速度为

2

s v v +

D .若A 不变,【答案】BC 【解析】 【详解】

AB .若A 不变,有两种情况一是:A >0,在这种情况下,相等位移内速度增加量相等,通过相等位移所用时间越来越短,由0

v v a t

-=

可知,a 越来越大;第二种情况A <0,相等位移内速度减少量相等,平均速度越来越小,所以相等位移内用的时间越来越多,由

v v a t

-=

知a 越来越小,故A 错误,B 正确; CD .因为相等位移内速度变化相等,所以中间位置处位移为

2

s

,速度变化量为 0

2

s v v - 所以此位置的速度为

00

022

s s v v v v v -++

= 故C 正确,D 错误。 故选BC 。

5.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

记录遮光时间Δt.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x,用

x

t

?

?

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

度.为使

x

t

?

?

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_____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即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更短,更接近瞬时速度,故A正确;

6.如图所示,两位同学从滑道最高端的同一位置先后滑下,到达低端的同一位置,对于整个下滑过程,两同学的()

A.位移一定相同

B.时间一定相同

C.末速度一定相同

D.平均速度一定相同

【答案】A

【解析】

下滑过程中的始末位置相同,即位移相同,由于两者与滑梯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同,所以导致运动情况不同,即运动时间,以及到达末端的速度不一定相同,A正确BC错误;位移大小相同,而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所以两者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7.如图所示为飞行员(丙)在跳伞训练,飞机驾驶员(甲)和地面指挥员(乙)在观察了

丙的运动后,发生了争论。关于甲、乙争论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选取了地面为参考系B.乙选取了飞机为参考系

C.两人的说法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D.两人选取参考系不同导致观察结果不同【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甲、乙两人的说法分别是以飞机和地面作为参考系研究运动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他们的争论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引起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在08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是一公认的世界飞人,在“鸟巢”400m环形赛道上,博尔特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0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m决赛的两倍

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

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D.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20.64m/s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应用平均速度的公式求物体的平均速度;理解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明确在体育比赛中100比赛是直道,200米是弯道.

解:A、200米比赛为弯道,路程大小是200米(位移不是200m),100米比赛为直道,位移大小为100米,故A错误;

B、由于200米比赛为弯道,无法求出其位移大小,故平均速度无法求,故B错误;CD、100米比赛的位移大小为100米,因此其平均速度为:==10.32m/s,故C正确D错误;

【点评】

体育运动与物理中的运动学规律有很多的结合点,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9.如图所示为A、B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时间(x-t)图像.A质点的图像为直线,B质点的图像为过原点的抛物线,两图像交点C、D坐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B追上A,t2时刻A追上B

B.t1~t2时间段内B质点的平均速度小于A质点的平均速度

C.质点A做直线运动,质点B做曲线运动

D.两物体速度相等的时刻一定在t1~t2时间段内的某时刻

【答案】D

【解析】

图象的交点表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而相遇,t1时刻A追上B,t2时刻B追上A

,故A错误;t1~t2时间段内,两质点通过的位移相等,则B质点的平均速度与A质点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故B错误.两物体的速度均为正值,故两质点均做直线运动,选项C错误;因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故由图像可知两物体速度相等的时刻一定在

t1~t2时间段内的某时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要理解位移-时间图象点和斜率的物理意义:知道两图线相交表示相遇,斜率表示速度.

10.物体沿直线A到B,前一半位移以速度v1匀速运动,接着的后一半位移以速度v2匀速运动,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12

2

v v

+

B

12

v v

C.12

12

v v

v v

+

D.

()

()

12

12

2v v

v v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全程的位移为2x,则汽车以速度v1行驶了前x的位移.以速度v2行驶了后x的位移,则

汽车通过前x位移的时间为

1

1

x

t

v

=

汽车通过后x位移的时间为

2

2

x

t

v

=

全程的平均速度

12

1212

2

2v v

x

v

t t v v

==

++

故选D.

二、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易错题培优(难)

11.频闪摄影是研究变速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短暂的强烈闪光,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如图是小球自由下落时的频闪照片示意图,某同学以下落过程中的某一点为原点,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建立坐标轴,并测量各时刻的位置坐标x1、x2、x3、x4。为了利用频闪照片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以下几种方案合理的是

()

A.看各位置坐标x1、x2、x3、x4是否成等差数列

B.看各相邻位置坐标差(x1-0)、(x2-x1)、(x3-x2)、(x4-x3)是否成等差数列

C.作x-t图,看图线是否为一条直线

D.作x-t2图,看图线是否为一条直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自由落体运动可知

2

1

2

x gt

=

因此各位置坐标x1、x2、x3、x4不成等差数列,故选项A错误;

B.根据逐差法公式

2

x aT

?=

可知,邻位置坐标差(x1-0)、(x2-x1)、(x3-x2)、(x4-x3)成等差数列,故选项B正确;

C.在x-t图中,匀变速运动的图像为二次函数图像,因此选项C错误;

D.在x-t2图中,存在水平直线,这表示静止,而不表示匀变速运动,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12.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在连续两段时间m和n内,对应面积均为S,则经过b时刻物体的速度大小v为

A.

()

()

22

m n S

m n mn

+

+

B.

()

m n S

mn

+

C.

m n S

mn

-

()

D.

()

()

22

m n S

m n mn

+

-

【答案】A

【解析】

【详解】

s

在连续两段时间m和n内,对应面积均为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

2

2

1

-

2

1

2

b

b

S v m a m

S v n a n

=???

=?+??

解得经过b时刻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

()

22

b

m n S

v

m n mn

+

=

+

故选A。

13.甲、乙两质点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v-t 图象如图所示。关于两质点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0时,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同

B .在0~t 0内,乙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 .在0~2t 0内,乙的平均速度等于甲的平均速度

D .若甲、乙从同一位置出发,则t 0时刻相距最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t=0时,甲的速度为正,乙的速度为负,说明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反.故A 错误.根据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在0~t 0内,乙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故B 错误.根据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时间轴上方的位移为正,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为负,则知在0~2t 0内,乙的位移小于甲的位移,则乙的平均速度小于甲的平均速度,故C 错误.若甲、乙从同一位置出发,甲一直沿正向运动,乙先沿负向运动,两者距离增大,后沿正向,在t 0时刻前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两者间距增大,t 0时刻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两者间距减小,所以t 0时刻相距最远,故D 正确.故选D 。 考点:v-t 图像

14.某同学放学准备乘坐805路公交车,到达公交站时,看见公交车已经沿平直公路驶离车站,司机听到呼喊后汽车马上以2m/s 2的加速度匀减速刹车,该同学同时以4m/s 的速度匀速追赶汽车,汽车开始刹车时速度为8m/s ,减速前距离同学12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交车刹车第1s 内位移为1m

B .公交车从开始刹车5s 内位移为15m

C .公交车刹车过程平均速度为4m/s

D .该同学追上汽车所需的时间为7s 【答案】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汽车减速至停止所用时间为t ,加速度大小为a ,初速度v 0以向前为正,根据

0v at v =+可得

2

8m/s =4s 2m/s o v t a =

= 由此可知汽车在第1s 内没有停止,第1s 内的位移为x 1,时间为t 1则有

210111

2

x v t at =-

解得

17m x =

故A 错;

B .由上可知,汽车减速4s 后已经停止,所以汽车5s 内的位移实际上是4s 内的位移,设此位移为x 2,则有

221

2

x v t at =-0

解得

216m x =

故B 错;

C .公交车刹车过程平均速度为

216m =4m/s 4s

x v t =

= 故C 正确;

D .设同学追上汽车所用的时间为t 2,同学的速度为v 人,在这个时间内汽车的位移x 3,同学的位移x 4,汽车刹车前与同学的距离为L ,根据题意有

2302212x v t at =-

42x v t =人 34x L x +=

解得

26s t =或22s t =-(舍去)

由于汽车刹车过程只需要4s ,所以说明人在追上汽车前汽车已经停止,则26s t =也不符合题意舍去;设人要追汽车的实际位移为x 5,人追上汽车的实际时间为t 3,整个过程有

52x L x =+

53x v t =人

解得

37s t =

故D 正确。 故选CD 。

15.两辆儿童赛车a 、b 在两条平行直轨道上从同一起点、同向行驶.它们在0~t 0内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则

A .图像交点说明两车位移相同

B .两车速度相同时b 车在前

C .0~t 0内两车平均速度相同

D .两车的加速度均越来越小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 .图象交点说明两车速度相同;速度图象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的位移,两车速度相同时b 车的位移比a 的大,而两车是从同一起点、同向行驶的,所以两车速度相同时b 车在前,故A 错误,B 正确;

C .根据速度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知00

t 内a 车的位移比b 车的大,根据x v t

=

可知a 车的平均速度比b 车的的平均速度大,故C 错误;

D .根据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两车的加速度均减小,故D 正确。

16.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力F 作用下开始运动,以物体静止时的位置为坐标原点,力F 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x 轴,物体的加速度随位移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位移为x 1012a x

B .位移为x 3时,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

C ()0232a x x +

D .0~x 2过程中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x 2~x 3过程中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答案】AB 【解析】 【分析】 【详解】

BD .在0~x 2过程中,物体加速度a 0不变,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x 2~x 3过程中,物体加速度逐渐减小,但是加速度仍为正值,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位移为x 3时,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选项B 正确,D 错误;

A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位移为x 1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1v =选项A 正确;

C .由公式2202t ax =-v v 可知图像面积表示

22

02

t v v S ax -==

又位移为x 2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2v =故物体的最大速度为

232max 22x x v S v =+=选项C 错误。 故选AB 。

17.在光滑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物体以10m/s 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始终为5m/s 2,方向沿斜面向下,当物体的位移大小为7.5m 时,下列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1s

B .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3s

C .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s

D .此时的速度大小一定为5m/s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 .当物体的位移为向上的7.5m 时,由运动学公式2

012

x v t at =-

,7.5m x =+,解得 13s t =,21s t =

故A 、B 均正确;

C .当物体的位移为向下的7.5m 时,7.5m x =-,由2

012

x v t at =-

解得

32t =(或42t (=舍去

故C 正确;

D .由速度公式0v v at =-,解得

5m/s =-v 或5m/s v =、v =-

故D 错误。

故选ABC 。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18.甲、乙两质点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对这两质点在0~3 s 内运动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2 s 时,甲、乙两质点相遇

B .在甲、乙两质点相遇前,t =1s 时,甲、乙两质点相距最远

C .甲质点的加速度比乙质点的加速度小

D .t =3 s 时,乙质点在甲质点的前面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 C .由图可知

0=2m/s v 甲,0=1m/s v 乙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由图可知

22=m/s 3a -甲,21

=m/s 2

a 乙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选项C 错误;

AD .由公式2

012

x v t at =+得1s 、2s 、3s 时两质点的位移分别为

15m 3x =甲,28

m 3

x =甲,3 3m x =甲

1 1.25m x =乙,23m x =乙,3 5.25m x =乙

因为甲、乙两质点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可知t =2s 时,甲、乙没有相遇,t =3s 时,乙质点在甲质点的前面,故A 错误,D 正确;

B. 在甲、乙两质点相遇前,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由图可知,当t =1s 时,速度相等,甲、乙两质点相距最远,选项B 正确。 故选BD 。

19.物体以速度v 匀速通过直线上的A 、B 两点间需时为t ,现在物体由A 点静止出发,匀加速(加速度大小为a 1)至某一最大速度v m 后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2)至B 点停下,历时仍为t ,则物体的

A .v m 可能为2v ,与a 1、a 2的大小有关

B .v m 只能为2v ,无论a 1、a 2为何值

C .a 1、a 2必须满足1

212a a a a + =2v

t

D .a 1、a 2值必须是一定的

【答案】BC 【解析】

由于物体先做匀加速,后做匀减速,所以通过的路程

221122212211111

22222

m m m m m s a t v t a t v t v t v t v t vt =

+-=+-==,所以v m =2v 与加速度无关.选项A 错误,B 正确;匀加速运动的时间和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之和t =

12m m

v v a a +,而v m =2v ,代入得1212a a a a + =2v

t

,选项C 正确,D 错误;综上本题选BC.

20.屋檐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m 的窗子的上、下沿,如图,(g 取10m/s 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滴水的时间间隔是0.2s

B .此屋檐离地面的高度是3.2 m

C .此时第3滴水的速度大小是4m/s

D .水滴通过窗子的平均速度大小是6 m/s 【答案】ABC 【解析】 【详解】

A.设第二滴水的位移为x 2,第三滴水的位移为x 3,水滴落下的时间间隔为T ,由2

12

h gt =得,

()2

2132

x g T =, ()2

3122

x g T =

, 231m x x -=,

得:

0.2s T =,

故A 正确;

B.下落时间为

40.2s=0.8s t =?,

下降高度为:

2

1 3.2m 2

h gt =

=, 故B 正确;

C.此时第3滴水下落时间为

0.4s t =,

故速度为:

4m/s v gt ==,

故C 正确;

D.滴通过窗子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231

m/s 5m/s 0.2

x x v T -=

==, D 错误;

三、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易错题培优(难)

21.水平传感器可以测量器械摆放所处的水平角度,属于角度传感器的一种,其作用就是测量载体的水平度,又叫倾角传感器。如图为一个简易模型,截面为内壁光滑的竖直放置的正三角形,内部有一个小球,其半径略小于内接圆半径,三角形各边有压力传感器,分别感受小球对三边压力的大小,根据压力的大小,信息处理单元能将各边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来。如果图中此时BC 边恰好处于水平状态,将其以C 为轴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缓慢转动,直到AC 边水平,则在转动过程中( )

A .当BC 边与AC 边所受压力大小相等时,A

B 处于水平状态 B .球对A

C 边的压力一直增大 C .球对BC 边的压力一直减小

D .BC 边所受压力不可能大于球的重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正三角形内部的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随着角度θ从0°到120°增大过程中,角α与角θ之和保持不变,且α + θ = 120°,所以角β也保持不变,β = 60°,由平衡条件和正弦定理得

()

sin sin sin 120AC BC N N G

βθθ==?- 所以球对AC 边的压力

23

sin sin sin sin sin 603

AC

AC G G N N G θθθβ'====? 球对BC 边的压力

()()()23sin 120sin 120sin 120sin sin 603

BC

BC G G N N G θθθβ'==?-=?-=?-? A .当BC 边与AC 边所受压力大小相等时,即AC

BC N N ''=,则θ = 60°,此时AB 处于水平状态,故A 正确;

BC .角度θ从0°到120°增大过程中,sin θ和()sin 120θ?-都是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球对AC 边的压力和球对BC 边的压力都是先增大后减小,BC 错误;

D .当0 < θ < 60°时,BC

N G '>,即BC 边所受压力有可能大于球的重力,故D 错误。 故选A 。

22.如图所示,物块A 放在直角三角形斜面体B 上面,B 放在弹簧上面并紧挨着竖直墙壁,初始时A 、B 静止。现用力F 沿斜面向上推A ,但A 、B 仍未动,则施力F 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

B 之间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B .B 与墙之间可能没有摩擦力

C .B 与墙面间的弹力可能不变

D .B 与墙面间的弹力变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对A 物体,开始受重力、

B 对A 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平衡,当施加F 后,仍然处于静止,开始A 所受的静摩擦力大小为A sin m g θ,若A 2sin F m g θ=,则A 、B 之间的静摩擦力大小还是等于A sin m g θ,所以A 、B 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不变,故A 错误; B .对整体分析,因为AB 不动,弹簧的形变量不变,则弹簧的弹力不变,开始弹簧的弹力等于A 、B 的总重力,施加F 后,弹簧的弹力不变,总重力不变,根据平衡知,则B 与墙之间一定有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等于力F 在竖直方向的分力,方向竖直向下,故B 错误; CD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开始时B 与墙面的弹力为零,施加力F 后,B 与墙面的弹力变为F cos α,弹力增大,故

C 错误,

D 正确。 故选D 。

23.如图所示,在固定光滑半球体球心正上方某点悬挂一定滑轮,小球用绕过滑轮的绳子被站在地面上的人拉住。人拉动绳子,球在与球面相切的某点缓慢运动到接近顶点的过程中,试分析半球对小球的支持力N 和绳子拉力T 大小如何变化( )

A .N 增大,T 增大

B .N 增大,T 减小

C .N 不变,T 减小

D .N 不变,T 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球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和拉力,根据平衡条件作图,如图所示

图中矢量三角形与三角形ABC相似,故

mg N T

==

AC BC AB

解得

BC

=

N mg

AC

AB

=

T mg

AC

由于AB变小,AC不变、BC也不变,故N不变,T变小,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

利用相似三角形求解物体的平衡,根据受力分析找到力的三角形,和空间几何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

24.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木块靠在竖直粗糙墙壁上,且受到水平力F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撤去F,木块沿墙壁下滑时,木块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mg

B.若木块静止,当F增大时,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随之增大

C.若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当撤去F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μmg

D.若木块静止,则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mg,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C.若撤去推力后,墙壁对物体的支持力减小为零,故最大静摩擦力减为零,物体只受重力,做自由落体运动;故AC错误;

BD.木块在推力作用下静止时,处于平衡态,受推力F、重力G、向上的静摩擦力f和向

右的支持力N,如图

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F=N,G=f,当推力增大时,物体仍然保持静止,故静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始终与重力平衡;B错误,D正确;

故选D。

25.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放两个光滑球A和B,两球的质量均为m(不随r改变),它们的半径分别是R和r,球A左侧有一垂直于斜面的挡板,两球沿斜面排列并静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斜面倾角θ一定,R>r时,R越大,r越小,B对斜面的压力越小

B.斜面倾角θ一定,R=r时,两球之间的弹力最小

C.斜面倾角θ一定时,A球对挡板的压力随着r减小而减小

D.半径确定时,随着斜面倾角θ逐渐增大,A受到挡板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整体法和隔离体法分别对B球和AB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R与r的关系变化及倾角变化,分析各个力的变化。

【详解】

B.对B球的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N1、N2的合力与重力mg等大反向,在右侧力的三角形中,竖直边大小等于m g,当倾斜角

θ一定时,N 2的方向保持不变,R =r 时,N 1恰好垂直于N 2,此时N 1最小,故B 正确;

A .当R >r 时,R 越大,r 越小,N 1越向下倾斜,N 2都越大,即斜右对

B 的支持力越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B 对斜面的压力也越大,故A 错误;

C .将两个球做为一个整体,档板对A 的支持力等于两球重力的下滑分力,斜面倾角θ一定时,下滑分力一定,与R 及r 无关,故C 错误;

D .半径确定时,而当斜面倾角θ逐渐增大,两球的下滑分析增大,因此A 对档板的压力一直增大,故D 错误。 故选B 。 【点睛】

动态分析时将各个力移动到一个三角形中进行分析,比较容易发现各个力的大小变化。

26.如图,柔软轻绳ON 的一端O 固定,其中间某点M 拴一重物,用手拉住绳的另一端N .初始时,OM 竖直且MN 被拉直,OM 与MN 之间的夹角为α(2

π

α>

).现将重物向

右上方缓慢拉起,并保持夹角α不变.在OM 由竖直被拉到水平的过程中( )

A .MN 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B .MN 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C .OM 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D .OM 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AD 【解析】 【分析】 【详解】

以重物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 ,OM 绳上拉力F 2,MN 上拉力F 1,由题意知,三个力合力始终为零,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