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危害及评估

合集下载

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

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

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邵东华肌松弛药松弛骨骼肌(简称肌松),是全麻中重要的辅助用药,用以在全麻诱导时便于作气管内插管和在术中保持良好肌松。

使用肌松药可避免深全麻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但肌松药没有镇静、麻醉和镇痛作用,肌松药不能在病人清醒时应用,更不能替代麻醉药和镇痛药。

使用肌松药必须注意气道管理,根据肌松程度作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保证病人有效和足够的每分钟通气量。

肌松药还适用于危重病人在机械通气时消除病人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之间的对抗,以及用以治疗痉挛性疾病等。

每一个肌松药均有其药理学上的特性,因此使用时要结合病情,根据手术需要、病人病理生理特点、伍用的麻醉药和治疗用药选用适当的肌松药和合理的用量。

一.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许多生理和病理因素可以影响肌松药在体内的分布、消除及神经肌肉接头对肌松药的敏感性,从而影响肌松药起效、强度和时效。

此外有许多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的药物相互作用增强或减弱肌松药作用。

(一)影晌肌松药的药代动力学凡影响肌松药在体内分布和消除者均可影响肌松药作用。

如增加肌松药与蛋白的结合量,可增加其在体内分布容积,延缓由肾排泄。

增加细胞外液量可增加肌松药在体内分布容积。

肝或肾功能损害,使肌松药在体内消除延缓,作用时效延长。

非典型性假性胆碱酯酶影响琥珀胆碱和米库氯胺在体内分解,使其作用延长;肝疾病致体液在体内潴留可增加肌松药分布容积,以及球蛋白增加使与某些肌松药结合里增加,因此肌松药的初量可能较正常人大。

肾功能衰竭病人不宜应用经肾排泄的肌松药如戈拉碘按、阿库氯胺等,而对部分经肾排泄的肌松药如泮库溴铵等时效也延长,琥珀胆碱和阿曲库铵在体内消除可不依较肾功能,对肝肾功能不良的病人也可以安全使用。

(二)影晌肌松药的药效动力学1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浆和细胞外液pH改变对肌松药作用影响十分复杂,较为肯定的是呼吸性酸中毒增加氯筒箭毒碱和泮库溴铵的肌松作用,且使其作用不易为新斯的明拮抗;代谢性碱中毒同样抑制新斯的明对上述两肌松药的拮抗,且延长和增强戈拉碘按作用;低钾血症和高钠血症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低钙血症和高镁血症减少乙酰胆碱释放,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钙剂可用来拮抗肌松药与镁的协同作用。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雷尼替丁、氨茶碱,等
减弱肌松药效应的病理生理情况:
碱中毒、高血钙、高血钾、低血镁、烧伤和妊娠,等
∴在合用上述药物或有上述临床病理生理情况时 应适当增加肌松药用量
特殊病人肌松药的选择 剖宫产病人
肌松药属于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较少透过胎盘屏障 应选择起效快、时效短的肌松药 防止产妇返流误吸和对新生儿呼吸影响 建议用琥珀胆碱插管、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全麻维持期肌松药剂量
为避免发生去极化肌松药的Ⅱ相阻滞作用
不主张 麻醉维持期多次反复注射或持续输注琥珀胆碱
非去极化肌松药单次补充剂量为插管剂量的 1/2~1/3
持续静脉输注速率:
罗库溴铵 8 ~ 12 μg·kg-1· -1 min 顺阿曲库铵 1 ~ 2μg·kg-1· -1 min 阿曲库铵 6 ~ 12μg·kg-1· -1 min
影响 ED95 的主要因素
年龄: 儿童 > 中青年 (琥珀胆碱、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维库溴铵)
老年人罗库溴铵 ED95 比中青年低 10% 左右
性别:女性罗库溴铵 ED95 比男性低 30% 左右 琥珀胆碱 30%, 阿曲库铵 51%, 罗库溴铵 25% 蛋白结合率: 维库溴铵 30% ~ 57%, 顺阿曲库铵 0%
肌松药
追加肌松药的原则
药物特性 患者病理生理特点 根据
药物相互作用
手术不同阶段 对肌松要求
决定追加肌松药 时间和剂量
以最少的肌松药剂量达到临床肌松的要求
麻醉与手术期间多选用中、短时效肌松药
长时间手术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手术后需行机械通气
可选用长时效肌松药 注意术后呼吸抑制延长
常用肌松药的推荐剂量
注意:长时效的非去极化肌松药不宜持续输注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罗库)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罗库)

结论
国产罗库溴铵与进口罗库溴铵具有相似的药 效学特性 对循环系统无明显不利影响
罗库溴铵
一、起效与插管: 1、标准插管剂量:0.6mg/kg(静脉麻醉下2倍ED95)可在60秒内达到插管 条件。 2、快速诱导插管:1.2mg/kg,可取得满意插管条件。 插管时是麻醉风险的高发期,如常发生误吸、反流、喉痉挛等 二、作用时效: 门诊手术:需要起效快,维持短,恢复快。 0.3~0.45mg/kg可维持约20分钟。 中等时长手术: 0.6mg/kg作用时间约30~40分钟。 长时间手术: 对于超过90分钟的手术,A加大初始剂量、B追加剂量、C连续滴注。
肌松药
琥珀胆碱 阿曲库铵 顺阿曲库铵 罗库溴铵
新生儿
0.625 0.226
婴 儿
0.729 0.226 0.043 0.225
儿 童
0.423 0.316 0.047 0.402
成 人
0.3 0.25 0.05 0.3
维库溴铵
哌库溴铵
0.047
0.048
0.035
0.081
0.048
0.05
0.05
0.6
2-3
1.5
45-60
23-75
60-80
60-70
T25%:给药至肌颤搐恢复25%之间的时间,也称为临床时效。 T75%:肌颤搐由25%恢复至75%之间的时效,也称为恢复指数。 T95%:给药至肌颤搐恢复95%之间的时间,也成为总时效。
肌松药的使用
置入喉罩
• 静注诱导药物→1~2×ED95肌松药→置入喉罩,需保留
阿托品使用禁忌
婴幼儿/老年人 脑损害患儿 青光眼患者 心率失常/心衰/冠心病/二尖瓣狭窄 溃疡性结肠炎 返流性食管炎 前列腺肥大

新斯的明与阿托品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时效性及对心率的影响

新斯的明与阿托品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时效性及对心率的影响
尹长恒,
赵光远,等 . 不同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良性
结节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0,
23(2):
153-155.
[2]刘
杰,许崇国 . 不同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疗效及
对患者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刊,
2020,
55(3):
304-306.
[3]李小毅 . 2015 年美国甲状腺学会《成人甲状腺 结 节 与 分化 型甲 状
[4]
(T3)、30 min(T4)的心率(HR)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行 t 检验。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作用,且通常是两药混用。但因阿托品起效快,而新斯的明起效
力学的改变会造成围术期心肌缺血,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n=32]
组别
胸闷
震颤
心悸
合计
观察组
1(3.12)
1(3.12)
0(0.0)
2(6.24)*
对照组
3(9.38)
2(6.24)
1(3.12)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χ2=7.726,
P=0.009 < 0.05。
6(18.75)
口服左甲状腺素药物治疗[4]。左甲状腺素属于内源性甲状腺素
中的一种左旋同分异构体,可有效抑制人体垂体前叶的合成、
[1]
阿托品起效快而新斯的明起效慢,同时应用会引起心率增快。
为此,本研究探讨了新斯的明与阿托品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中
的时效性对患者心率的影响,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课件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课件
10%插管剂量肌松药
间隔 2~4 min
静脉麻醉药 中枢镇痛药 90%插管剂量肌松药
21
两种非去极化肌松药先后使用
➢为调整某种肌松药的作用时间而换用另一种肌松药
需待先使用的肌松药经 3 ~ 5 个半衰期后才能表现出第二种
肌松药的时效特性
表现先给肌松药 时效特性
经先给肌松药 数个半衰期
表现后给肌松药 时效特性 22
注意:长时效的非去极化肌松药不宜持续输注
16
看ETCO2波形以下提示自主呼吸
5%
微弱的膈肌收缩可以出现ETCO2切迹, 不代表外周肌肉收缩力恢复或自主呼吸充分恢复 需要严格肌松的手术,可以追加肌松药了
time
17
ICU 患者应用肌松药的剂量
一般给予镇静药和镇痛药,调整通气参数就行 仍有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对抗时才考虑给予肌松药
44
能较有力地 咬住压舌板
握力达到基础值 80% 以上
自主呼吸 PETCO2 能保持正常水平
VT≥5ml/kg
自主呼吸 SpO2 能保持正常水平
35
肌松药残留的预防
• 控制肌松药的合理用量 • 拮抗肌松药的残留作用 • 肌张力未充分恢复前用机械通气支持呼吸 • 维持血液动力学和水、电解质平衡
• 拔除气管导管后吸空气安静观察 5--30 min饱和度维持正常
39
拮抗药使用注意事项
新 斯 的 明 禁 忌证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瓣膜严重狭窄 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孕妇 支气管哮喘 机械性肠梗阻 尿路感染 尿路梗阻
40
阿托 品禁忌证
拮抗药使用注意事项
婴幼儿
溃疡性结肠炎
脑损害患儿
返流性食管炎
青光眼患者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肌松药是一类常用于麻醉手术中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肌肉信号传导,使患者的肌肉松弛,达到手术需要的效果。

但是,肌松药也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对其作用进行监测,以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神经肌肉传导监测:肌松药的主要作用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肌肉传导,使肌肉松弛。

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肌肉的反应来评估肌松药的效果。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肌电图(EMG)、人工触发肌电传导监测(TOF)等。

这些监测方法可以通过测量肌肉的电活动来判断肌松药的作用程度,从而调整肌松药的剂量。

二、呼吸监测:肌松药能够通过阻断呼吸肌肉的神经肌肉传导,导致呼吸肌肉麻痹,从而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为了保证患者的呼吸安全,需要进行呼吸监测。

常用的呼吸监测指标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SpO2)等。

通过对呼吸监测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呼吸功能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辅助通气等。

三、血压、心率监测:肌松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如血压的下降、心率的改变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循环动力学的变化,需要进行血压、心率监测。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无创血压监测、心电图(ECG)等。

通过对血压、心率的监测,可以判断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保证患者的循环稳定。

四、肌张力监测:肌松药的应用会导致患者的肌肉松弛,为了评估肌松的程度和调整肌肉松弛药的剂量,需要进行肌张力监测。

目前,常用的肌张力监测方法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监测、加权肌张力监测等。

通过对肌张力的监测,可以判断肌松的程度,及时调整肌松药的使用和剂量。

总之,监测肌松药的作用是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呼吸、血压心率以及肌张力等指标,可以评估肌松药的作用程度,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功能的稳定和安全。

在肌松药的应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相关参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现代全麻包含了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肌松药的应用,对维持适当麻醉,避免麻醉过深所导致的生理干扰、为手术提供安静术野和良好的操作条件,增加机体对气管插管的耐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全麻的三要素之一;但是多年来,临床评价肌松药的标准多以临床征象为主,如睁眼、抬头、举臂、吐舌、潮气量及吸气负压等试验,因影响因素多,且很不精确,其实验结果评价肌松作用有很大局限性,故并不可靠;许多文献报道,可采用神经刺激器等进行肌松药的监测,有些可达定性,有些指标具有定量意义,对临床合理应用肌松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全麻期间肌松监测的意义1决定最佳的气管内导管插管时机;2维持适当的肌松,保证对气管内插管的良好耐受,为术者提供松弛,安静的术野,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尤其精细手术的进行;3避免琥珀胆碱过量,并对其用量过多引起的II相阻滞作出正确诊断;4合理使用药物,可节省肌松药量;5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6指导肌松药的使用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7对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进行原因的鉴别,确诊是否存在肌松药的残余效应,及决定最佳拔管时机;二、肌松药作用的监测方法1.神经刺激器是临床上常规应用的肌松药作用监测仪,要求操作简单,轻便,安全可靠;脉冲宽度,单相正弦波,电池使用时间长;理想的神经刺激器应为桓流,呈线性输出;输出电压300-400V,当皮肤阻抗为千欧姆时,输出电流25-50mA,最大电流60-80mA;但末梢较冷时.皮肤阻抗增大>千欧姆,则输出电流减少,对刺激的反应降低,为克服上述缺点,神经刺激器应有电流指示及低电流报警,避免判断错误;远端电极放在近端腕横纹1cm尺侧屈腕肌桡侧,近端电极置于远端电极近侧2-3cm处;对尺神经刺激,产生拇指内收和余四指屈曲,凭视觉和触觉估计肌松程度;此方法系客观指标,主观评价的方法;2.加速度仪为新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仪;基本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公式为f=ma,因质量不变,力的变化与加速度呈正比,即加速度可反映力的变化;测定时将微型加速度换能器,固定于拇指端腹侧,将刺激电极置于尺神经体表处,刺激方法与神经刺激器相同,技术要求恒流60mA,阻抗小于5千欧姆,脉冲信号;当尺神经受刺激后,拇指移位换能器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加速度仪进行分析,可自动显示各项参考数并有图像与数据,以及趋向和打印;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功能的精确度与机械测定相似;而且换能器不易受外界影响,操作简单、方便,是可用于临床及临床科研工作的极好工具;3.肌机械图MMG 对腕部尺神经行超强刺激,用力移位换能器能测定拇收肌或外展小拇肌产生的收缩力,转换成电信号,经放大后显示在荧光屏上或打印记录;为测量准确并重复性后,需加一定的前负荷50-300g,以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等长状态;若前负荷低或没有前负荷.均可使肌肉产生的收缩力降低,影响测定的准确性;该方法主要用于临床研究;4.肌电图MEG 诱发MEG是观察和记录肌肉的复合动作电位,评定相应肌电反应;电极可放在手部、腕部、前额或足底;但以刺激之神经为主,测定反应振幅和肌电活动的积分,代表运动单位肌电反应的总和;MEG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测定肌电部位相对较多,准确性虽高,但不及肌机械图;因MEG测定的不是肌肉产生的收缩力,而是产生收缩力之前的电活动,可用于婴幼儿;三、电刺激的类型和方式1.单次颤搐刺激single twich stimulation 刺激频率,刺激时间,一般每隔10秒刺激一次,也可每秒刺激一次,以便使神经肌肉终板功能恢复至稳定状态;刺激频率越快,肌肉收缩幅度降低越明显,储存的乙酰胆碱消耗也越快;衰减与频率呈正比;单次颤搐刺激需在用肌松药测定反应对照值,用药后的测定值以对照值的百分比来表示神经肌肉功能的阻滞程度;其优点是简单,可用于清醒病人,并可作重复测试;缺点是敏感性差,终板胆碱能受体有75%-80%被阻滞时,颤搐反应才开始降低,90%受体被阻滞时才完全消失;故单次颤搐刺激恢复到对照值水平时.仍有可能存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余作用;2.四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TOF TOF又称连续4次刺激,频率2Hz,每次的四个超强刺激,波宽,每组刺激为2秒,两个刺激之间相隔12秒,以免影响4次颤搐刺激的幅度;在给肌松药之前先测定对照值,4次反应颤搐幅度相同,即TOFT4/T1=;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和琥珀胆碱引起II相阻滞时,出现颤搐幅度降低,第四次颤搐反应T4首先发生衰减,第一次颤搐反应T1最后发生衰减,根据TOF比值,判断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功能阻滞类型和深度;T4消失表明阻滞程度达75%,T3和T4消失阻滞程度分别达到80%和90%,最后T1消失,表明阻滞达100%程度;如4次颤搐都存在则表面阻滞程度不足75%,去极化肌松药阻滞时,使4次颤搐反应幅度同时降低,但不发生顺序衰减,如剂量过大,可发生II相阻滞,T4/T1比值小于50%并有强直后增强现象;TOF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刺激方式,可在清醒时取得对照值;即使没有对照值,也可直接读数,同样有临床指导意义;3.强直刺徽tetanic stimulation 当刺激频率增加时,肌肉可发生强直收缩,目前临床上采用50Hz持续5秒的强直刺激;其所诱发的肌肉收缩力量相当于人类自主用最大力量所能达到的肌肉收缩强度;大于50Hz则肌肉不能迅速作出反应,非去极化阻滞及琥珀胆碱引起II相阻滞时,强直刺激开始,神经未梢释放大量乙酰胆碱诚,神经肌肉功能阻滞被部分拮抗,肌肉收缩反应增强,出现衰减现象fade;衰减程度取决于神经肌肉功能阻滞的深度,刺激频率和次数;停止强直刺激后,乙酰胆碱的合成量增多,颤搐反应增强,称强直后增强post-titanic potentiation;但在部分非去极化阻滞时,应用强直刺激后,因乙酞胆碱的合成和消除率加快,肌颤搐幅度可增强一倍以上,即谓强直后易化post-titanic facilitation,PTF现象;4.强制刺激后计数post-titanic count stimulatiom ,PTC 当肌松药作用使TOF和单次颤搐刺激反应完全消失时,在此无反应期间,先给1Hz单次颤搐刺激,然后用50Hz强宜刺激5秒,3秒后用1Hz单次刺激16次.记录强直刺激后单次颤搐刺激反应的次数,称PTCo PTC与T1开始出现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是较深度肌松的良好指标,并可预计神经肌肉收缩功能开始恢复的时间;5.双爆发刺激double burst stimulation,DBS 连续2组和频率50Hz的强直刺激,每两次间隔20ms,两组强直刺激间相隔750ms,称DDS;如两次短阵强直刺激有3个脉冲,则称谓DBS3、3;但也有学者研究DBS3、2及DBS4、3;DBS的衰减与TOF的比值密切相关,应用DBS可在较深肌松条件下评价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状况;临床上应用DBS还可用于没有记录装置时能更敏感地用拇指感觉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恢复程度;四、肌松药作用监测的临床意义可指示肌肉松弛程度;判断肌松恢复过程;监测非去极化肌松药阻滞和恢复过程;主要应用TOF监测,一般从注药到TOF完全消失为起效时间,TOF消失期间为无反应期,T1消失为中度阻滞,注药到T4出现为T1高度25%恢复,T1高度25%-75%的时间为恢复率或称恢复指数,TOF仅有一次反应为90%-95%阻滞;TOF四次反应都出现,指示神经肌肉传递功能60%-95%恢复;在没有记录的情况下,目测或用拇指感觉不能精确地估计起效和恢复时间,其价值只能监测肌松药用量过多,不能完全排除肌松药的残余作用;琥珀胆碱双相阻滞:1I相阻滞,静注琥珀服碱后.产生典型的去极化神经肌肉功能阻滞;TOF和强直刺激反应无衰减,也无强直后易化现象;2II相阻滞,血浆胆碱脂酶异常,用大剂量琥珀胆碱及正常患者持续静滴琥珀胆碱过量,可发生非去极化II相阻滞,又称脱敏感阻滞.TOF及强直刺激反应发生衰减,并出现强至后易化现象;用琥珀胆碱持续静滴时,TOF监测可避免用量过多;胆碱脂酶正常的病人发生II相阻滞,可谨慎地用新斯的明拮抗,但胆碱脂酶异常者拮抗无效;PTC的临床意义:1判断非去极化肌松药的阻滞深度;一些复杂精确的外科和眼科手术,必须防止病人突然移动,应维持PTC=0,保证没有咳嗽和呃逆,横纹肌完全麻痹;2指导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连续输注;根据PTC数目调整输注速度;PTC数目减少表示阻滞深度增加,PTC<10,TOF消失,PTC 5-10,可保证适当深度的阻滞;3了解肌松作用恢复时间,以便及时追加药物或使用拮抗药;五、肌松药作用监测的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刺激方法如麻醉诱导时常选用单次颤搐和TOF,手术期间中度阻滞及恢复期间用TOF监测,如需深度阻滞则采用PTC,在恢复室病人应用TOF和DBS;2.熟悉监测仪的性能多数情况下应用神经刺激器,目测或拇指感觉以主观判断肌松程度;但应备有能记录的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分析仪,这在肝肾疾患、神经肌肉病变、肌松药持续输注的病人尤为适用;3.电极安放部位必须正确用酒精清洁皮肤,并可涂电极胶,使皮肤阻抗小,刺激后可取得良好反应,使结果正确可靠;刺激部位以尺神经最常用;也可选用股后神经、腓总神经及面神经;4,先测定对照值在使用肌松药前先测定单次颤搐刺激和TOF反应的对照值,以了解肌松程度及恢复期;应注意在患者入睡后再测定基础值,以免引起不舒服的感觉;5.注意其他因素对肌松作用的影响对有可能发生神经肌肉功能阻滞延长的病人,应加强肌松作用监测,并注意全麻药、局麻药、抗生意等与肌松药的相互作用,还应注意体温、肝肾功能、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其他多种因素可能对肌松效应产生的影响,对监测结果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吸入麻醉剂产生协同肌松效应维持剂量减少50%
可为佐证)
医学ppt
8
增大剂量可缩短起效时间
min
6
5
4
3
21ຫໍສະໝຸດ 0 2×ED954×ED95
8×ED95 Cisa
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对起效时间影响
闻大翔等.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1,21(2):69
医学ppt
9
快速插管对肌松剂的要求
• 安全:顺阿曲库铵 • 肌松:目前用的肌松药基本都可以 • 速效:琥珀胆碱、罗库溴铵
医学ppt
18
减轻肌松药的组胺释放
组胺释放的水平与反应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组胺浓 度是正常血浆浓度10-20倍时导致严重的心血管虚脱
1)合理掌握剂量 阿曲库铵静注0.3-0.4mg/kg可以 没有组胺释放的反应。但药量分别增至0.5mg/kg、 0.6mg/kg和0.8mg/kg,则分别有30%、50%和90%的病 人产生组胺释放反应
目前最接近理想要求的肌松药:
• 顺阿曲库铵 Hofmmen自行降解,更适用于老年、心脏和脏 器功能衰竭的病人及肝、肾移植手术。
• 罗库溴铵 起效快,有特殊的拮抗药
sugammadex
医学ppt
10
讨论问题
• • 二、肌松药的不良反应 • 三、肌松药残余作用与拮抗 • 四、肌松药应用的选择
医学ppt
杭燕南教授提供
医学ppt
16
血浆组胺含量 (ng/ml)
正常条件下血浆半衰期大大短于1min
正常组胺水平应低于1ng/ml,超过2ng/ml
必然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
医学ppt
17
测定 Cisa.给予前后的血浆组胺水平(ng/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拔贤写在课前的话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表明,即使应用中效肌松药,以临床或主观方法是很难完全避免术后肌松药的残余作用。

因此,对神经-肌肉功能的客观监测和评估,以及对肌松药残余作用的桔抗,对肌松药的安全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您将能明确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危害及评估方法。

病例:女, 31 岁,体重 46kg 。

因附件肿物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肿物切除术。

全麻诱导的药物为:丙泊酚 100mg +芬太尼 0.1mg +潘库溴铵 8mg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

诱导后 10min 开始手术, 45min 后结束。

停止吸入安氟醚, 10min 后病人清醒,唤之睁眼;自主呼吸恢复,呼吸 12 次 /min ,潮气量 220 ~ 280ml ,带插管自主呼吸空气时, SpO2 为 95 %。

吸痰后拔管,送回普通病房。

1h 后拔除胃管, 5min 后循环骤停。

经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

但出现明显的缺氧性脑损伤。

虽经过脑复苏,神志未能恢复, 7 天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专家意见:死因不明;手术损伤不大,出血很少;麻醉恢复,拔管指征明确。

死亡与手术及麻醉无明显相关。

病人是否出现迷走反射?肌松残余作用:是指在应用肌松药后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过程中,发生肌无力体征和症状,同时 TOFr 低于一定值 (<0.7 or <0.9) 。

一、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危害性(一)对呼吸功能的损害可能损害吸气流速,引起呼吸道梗阻或误吸入。

Fikermann 对 12 名自愿受试者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检测加速度仪在测试肌松残余作用、肺功能、上呼吸道功能中的作用;同时观察肺功能、上呼吸道功能与拇内收肌 TOFr 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方法是:以罗库溴铵 0.01mg/kg 诱导,维持 TOFr为 0.5 和 0.8 在 5min 以上。

在肌松稳态时,评价呼吸功能、喉部及面部肌肉的功能。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阻滞高峰时 (TOFr 为 0.5) ,用力吸气流速为对照值的 53 ±19% ,用力呼气流速为对照值的 75 ± 20% 。

可见,肌松药残余作用对气流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 TOFr 为 0.5 时,用力肺活量( FVC )大于对照值 90% 以上的占 80% , FVC 在80% ~ 90% 之间的占 15% , FVC 小于 80% 的占 5% 。

如果以 90% 为标准,约有 20% 是对呼吸功能有损害的。

下表是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与 TOFr 的关系 ( 例,n=12)TOFr 不能抬头 5sec 不能含口片不能正常吞咽可见肌收缩衰减上呼吸道梗阻0.5 ± 0.16 1 11 #10 # 1 8 #0.83 ± 0.06 0 5 7 #0 41.02 ± 0.01 0 1 1 0 1注:与 TOFr=1.02 比,# p<0.05总之,当 TOFr 为 0.8 时,仍可损害吸气流速,有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和误吸入的危险,拔除气管内插管是危险的。

虽然 TOFr 可用于预测神经 - 肌肉功能的恢复状况,但 TOFr 为0.8 时仍有可能损害呼吸功能。

(二)肌松药残余作用与术后并发症肌松药残余作用可能导致的术后并发症有哪些?通过研究发现,哪种并发症最常见?肌松药残余作用可能导致的术后并发症有呼吸衰竭、肺部并发症、误吸入。

其中,呼吸衰竭是在 PACU 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下表所示:病例数 ( 例 ) 死亡数 ( 例 )通气功能衰竭24(72.8 % ) 5(20.8 % )误吸入5(15.2 % ) 1(20 % )呼吸道梗阻2(6.1 % ) 0急性肺水肿1(3 % ) 0张力性气胸1(3 % ) 0总数33 6Mogensen 于 1997 年进行了关于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POPC) 的危险性的研究。

研究显示,腹部 POPC 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与肌松药的类型有关。

TOFr 恢复到0.7 时,长效肌松药 ( 潘龙 ) 组的 POPC 发生率,显著高于卡肌宁或维库溴铵组。

应用潘龙后, TOFr 恢复到 0.7 时,年龄≥ 70 岁者的 POPC 为 45 %,而≤ 40 岁者仅为 15 %。

年龄≥ 70 岁者,潘龙组的 POPC 为 45 %,而中效肌松药组为 15 %。

Sundman 等人应用视频测压法评价了维库溴铵残余阻滞对咽喉部肌肉功能的影响。

20 位志愿受试者在部分神经肌肉阻滞时吞咽液态显影剂,在 X 线透视下观察和测压法来评价咽喉部肌肉功能。

在 TOFr 为 0.8 时,有 20% 受试者咽喉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受到明显损害,食道括约肌张力明显降低。

为了观察肌松残余阻滞时误吸的发生率与残余阻滞程度的关系,对 14 位受试者调节维库溴铵的输注速度,使 TOFr 值达到 0.6-0.8 ,以同样方法评价咽喉部肌肉功能。

结果表明, TOFr 恢复到 0.6 时,咽喉部肌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 28 %,为对照组的 4 倍。

二、肌松残余作用的评估(一)主观 (临床) 标准一般认为,如果病人清醒,并能很好合作,主观标准有一定可靠性,如有效咳嗽,舌抵抗,握拳、抬头及抬高下肢持续 5 秒等。

其他呼吸参数,如用力肺活量、潮气量和最大吸气力等,对于判断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都很有帮助。

但对于未清醒者,以上测试则很困难。

(二)客观标准 (监测)完全不需要病人合作的方法主要是对外周神经刺激反应性的测定 ( 拇内收肌 ) 。

常用的刺激方法有单次颤搐刺激、四个成串刺激、强直刺激、强直刺激后计数、双短阵强直刺激 (DBS) 等。

以下不属于肌松残余作用评估主观(临床)标准的是()A. 有效咳嗽B. 四个成串刺激C. 舌抵抗D. 抬高下肢持续5秒正确答案:B解析:答案A、C、D都属于肌松残余作用的评估的主观(临床)标准,只有B.四个成串刺激,即TOF属于客观标准。

故答案选择B.(三)传统标准以 TOFr<0.7 作为肌松残余作用的标准。

Ali(1975) 认为,在应用筒箭毒碱后的恢复过程中,当拇内收肌的 TOFr 恢复到 0.7 时,受试者的用力肺活量可恢复到 90%以上,最大吸气力恢复接近正常,呼吸功能基本恢复。

临床医师普遍接受拇内收肌 TOFr>0.7 作为肌松作用基本消退的标准。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肌群对肌松药的敏感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所以对 TOFr<0.7 作为肌松残余作用的标准还是存在很多质疑的。

拇内收肌的 TOFr 达 0.7 以上,仍有部分病人存在呼吸肌无力及吞咽困难而发生呼吸功能障碍,有误吸入的危险。

因此,判断肌松残余作用的标准应重新评定。

食道括约肌张力的高低可影响术后误吸入的发生率,因此 Eriksson 在研究中观察了残余肌松的程度与食道括约肌张力的关系。

结果表明 , 当 TOFr 恢复到 0.6 、 0.7 、 0.8 时,食道括约肌张力都显著低于对照组, TOFr = 0.9 时才接近对照值。

下图是食道括约肌张力与 TOFr 的相关比较:Debaene 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应用单次插管剂量 (2 × ED95) 的中效肌松药后,在PACU 的残余肌松作用的发生率。

研究选取 526 例病人,应用 vecuronium, rocuronium, or atracurium 三种中效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

不再接受任何肌松药,也不进行拮抗。

在 PACU潮气量大于43 ( 74.1% )34 ( 73.9% ) 1.000300ml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单纯依据临床标准拔管者,拔管后肌松残余作用发生率较高,TOFr<0.9 者为 37.1% ,肌松残余作用对呼吸功能有明显受损。

握拳有力 5 秒、抬腿 5 秒、抬头 5 秒、咳嗽有力等临床指标对于判断肌松残余作用有参考价值。

三、年龄对肌松药药效的影响通过相关研究,试解释年龄对罗库溴铵靶控输注的药代学和药效学有哪些影响?为了明确年龄对罗库溴铵靶控输注药效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罗库溴铵在单次给药时,老年和青壮年的起效时间相同,但老年组无反应期明显延长。

停止 TCI注药后, T1 恢复到 25% 、 50% 、 75% 的时间和恢复指数老年组较青壮年组显著延长。

全凭静脉麻醉罗库溴铵靶控输注的药效学研究中,目的主要是对不同年龄患者靶控输注罗库溴铵的药代学、药效学进行分析,观察年龄对罗库溴铵靶控输注药代学和药效学的影响。

将年龄 61 ~ 80 岁的 20 例研究对象归入老年组,将年龄 18 ~ 60 岁的 20 例归入青壮年组。

研究方法为:初始靶浓度为 1.0 μg /ml ;根据肌松监测逐渐递增靶浓度;最终靶浓度选择以维持 T1 最大阻滞在 90 %~ 95 %。

以 T1 和 TOFr 的数值作为药效学监测指标;每个抽血点时的 T1 值, T1 恢复至 25 %的时间,恢复指数, TOFr 恢复至 0.7 、0.9 的时间都要记录。

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非常明显,维持相同的肌松程度老年人所需靶浓度和罗库溴铵用药量比青壮年低;老年组患者肌松恢复时间显著长于青壮年患者;说明老年人对罗库溴铵的耐量明显低于青壮年人。

老年人肌松药效学改变原因:1. 药代动力学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 V1 和 CL1 逐渐下降。

2. 心输出量降低,肝肾功能改变:依赖肝代谢的药物药效延长。

3. 神经肌肉接头的改变。

4. 不同类型肌松药的影响也不同。

另外一个研究是应用实时定量 PCR 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比较青年和老年大鼠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表达和分布的差异。

研究方法是使用 qRT-PCR 技术,通过对受体单位的 mRNA 进行定量分析。

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成像技术,通过对肌细胞膜进行断层扫描,得到完整清晰的突触后膜图像。

对受体分布面积和受体区长、宽进行测量。

结果显示,青年组大鼠腓肠肌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 nAChR 表达高于老年组 (P<0.05) 。

青年组大鼠乙酰胆碱受体 mRNA 表达量显著高于老年组,为老年组的 3.48 倍。

两组终板受体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如右图所示。

青年组突触后膜荧光染色连续、弥散,红色受体染色区中隐约可见分支状高亮区,整体荧光密度较高。

老年组受体分布区荧光染色不连续,受体呈环形岛状分布,外环高亮染色,内部为暗区,突触后膜整体荧光染色密度较低。

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老年大鼠突触后膜 nAChR 表达较青年组有显著减少。

受体数目减少可能是导致高龄者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敏感,恢复延迟的原因。

与青年组比较,老年大鼠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受体分布在形态上有明显变化,与受体 mRNA 表达量变化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