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娉.婷(pīng)压.榨(yā)鸠.占鹊巢(jiū)矫.揉造作(jiǎo)B.箴.言(jiān)冠.冕(guàn)间.不容发(jiān)相得益彰.(zhāng)C.勾.当(góu)诓.骗(kuāng)箪食.壶浆(sì)强聒.不舍(guō)D.豢.养(huàn)撩.逗(liáo)舍.身求法(shě)前仆.后继(f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言行相顾断章取义强聒不舍心无旁骛

B.神情恍忽荡然无存花团锦簇棱角分明

C.铬尽职守自之知明恼羞成怒重蹈覆辙

D.一抔黄土涕泗横流怒不可遏歇斯底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红树林》写得很深入,绝非浮光掠影

....地看看就能完全领会。

B.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

....,让同学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

D.三月中旬,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盐河风景观光带的绿化种植工作正在如火如

...荼.的进行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进攻技术单一,使球队面对强敌束手无策。

B.81岁的胡院士在摘得山东科技最高奖后,殷殷嘱咐“科技创新还要靠年轻人”。C.看到满山青翠的草木和悦耳的鸟鸣,他顿时感到身心舒畅。

D.5月24日,大约有260多名干部职工在现场聆听了道德模范们的报告。

5、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时,桑德尔已经脱掉了长裤,站起身时,又脱了绒线衫。

②桑德尔全身充满了活力,汤姆·金知道,这是从来没有失去过朝气的生命。

③于是一个赤膊裸臂的年轻人就展现在汤姆·金的眼前。

④这种锐不可当的朝气,会在长期的战斗中从每一个疼痛的毛孔里挥发掉,等到青春在一场场角逐中付出代价之时,也就是他不再年轻之日。

⑤厚实的胸脯,再加上强筋壮骨,浑身上下的肌肉块就像活物似的,在缎子般的白皮肤下滑来滑去。

A.①③②④⑤B.②①④⑤③C.①③⑤②④D.②①③⑤④

7、古诗文默写。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追击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意思一致。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以.战

A.以.我酌油知之B.不以.疾也

C.所以.来者D.必以.分人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参与) B.小大之狱.(监狱)

C.随恭行阡陌

..(田间小路) D.久留徒.扰贤者耳(白白地)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肉食者/谋之。

B.(甲)文中曹刿请见鲁庄公,通过三问三答,使鲁庄公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

C.(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乙)文“重德化,不任刑罚”体现了执政者注重德治。

D.(甲)(乙)两文的表达方式略有不同,(甲)文主要运用描写,(乙)文主要运用抒情。

4.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5.(甲)(乙)两文都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结合(乙)文,请具体说明选文是如何刻画鲁恭的?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寒门多出贤

①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这更引起了人们关注。我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②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七十二人。这些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七十二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故事呢?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辛酸,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

④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⑤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

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中心论点:寒门多出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身“寒门”,意味着多付出。

2.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一个自然段的末尾,为什么?

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3.第②段中,划线处的两个例子,年代相隔不远,可否删去一个?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

②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

③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④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

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⑤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却只有稀硫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⑥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⑦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⑧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⑨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机器扎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⑩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坦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便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羊城晚报》2018年6月19日 ) 1.作者围绕“棉花”这条线索,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第⑤自然段中“我”种棉花的相关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3.如果要把第⑦段画线的句子推荐给其他同学,你写的推荐理由会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棉花的味道”有什么含义?

5.文章结尾说“棉花的味道”“将伴随我一生”,为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说说。

四、写作题(40分)

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7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A

A

B

B

B

C

玉盘珍羞直万钱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长烟落日孤城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A

2.B

3.D

4.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5.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袁安的下属”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当地社会安定、民风淳朴,从侧面表现了鲁恭重视道德教化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从而刻画了鲁恭注重道德教化的形象。

1.①寒门多出贤的原因。②出身寒门怎样成为贤才。③出身“寒门”,意味着多学习。

2.这句话应该放在第③段的末尾。因为这句话举孔子出身寒门的经历使他有了贤思贤举的事例,真实有力地论证了寒门经历是出贤的原因之一,正好与第③段的观点相符。

3.不能删除。理由:从历史演变、举例丰富、更有说服力等角度,证明贤人多出身寒门。颜回是儒家七十二贤之首,曾参不仅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发扬了孔子的学说,而且被道家庄子所称道,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

1.种植、管理、采摘棉花;母亲给我们做棉衣;年老后依然穿棉织物

2.不能删除,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打顶”后的棉花与不“打顶”的棉花的区别,突出母亲具有丰富的种植棉花的经验,同时也借此表达在很多时候的深刻哲理。

3.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望无际的棉田比作一片无垠的雪地,把母亲采摘棉花的画面比作织女在编织白毛毯,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棉花的外形与质地,表现出作者对棉花的喜爱,对勤劳母亲身影的赞美。

4.一是棉花自身的味道,是母亲生前喜欢的味道;二是蕴含深深的母爱,三是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5.我在母爱中成长起来的,母亲管理棉花就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棉花的味道,其实就是妈妈对我的爱,这种爱会一直温暖我,母亲教给我道理,母亲用棉花打顶才能丰收的事实,教育我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