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听课笔记

世界古代史听课笔记
世界古代史听课笔记

世界古代史听课笔记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世界古代史——1101

历史班

(一)

史前时代

原始社会具有三个基本的要求:公有性,血缘性和民主性

(二)古代文明的兴衰

1054

年,西欧世界

划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204

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攻占君士坦丁堡

(三)现代文明的历程 1

古代文明的特征:

个体生产,自然经济,农本社会和乡居生活,普遍的超强经济强制和人身依附,思想的束缚 2

、现代文明区别于古代

文明的要素和特征:生活的社会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人身的自由,政治的民主化,思想的自由化

第二章

古代埃及

第一节

尼罗河文明的起源

一、古代埃及历史的重新发现 【

希罗多德(古希腊哲学家)】

【马涅托的《埃及史》托勒密王朝《古埃及朝代纪年》

】 【拿破仑一世开创埃及文明研究,并发现了罗塞塔石碑 】 【埃及学的奠基人,法国历史学家商博良。公元1822

年,开始破译埃及文字——

罗塞塔石碑 】

【马斯伯乐(法国人)埃及古代考古博物馆馆长,

19

世纪末

詹姆斯.布里斯泰德(美国人),20世纪初埃及学博士 】 二、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埃及古代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孟菲斯时期(第一至第十王朝)、底比斯时期(第十一至第二十王朝)、赛易斯时期(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五王

朝)】

【阿门内姆哈特三世修建莫里斯水库】 三、史前文化 【 1、旧石器文化转向新石器文化——奥玛里、梅里

姆达、法尤姆

】 【2

、新石器文化(铜石并用文化)——巴里达文化(前

4500—4000

年):母系氏族社会;阿姆拉特文

化(前4000—3500

年):父系氏族社会,涅加达文化I 】

四、尼罗河文明的萌芽

——格尔塞文化:前

3500—3100

年,

涅伽达文化II

【与巴达里文化、阿姆拉特文化之间的非连续性:外来文化

象形文字的出现】

【冶炼术的发

明】

【国家的雏形】 五、早王朝

包含第一至第二王朝,前3100—2686

年,都于孟菲斯

【第一王朝约公元前3100

—2890

年,第二王朝约公元前2890—2686

年】

第二节

古王国

一、王朝更替

【埃及作为整体和独立的发展时期:古王国—中王国—

新王国,第三至六王朝,前2686—2181

年,都于孟菲斯,主神为拉神】

【1、第三王朝(公元前

2686—2613年),伊塞.霍特姆创造金字塔】 【2

、第

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

年)】

【3

、第五王朝(公元前

2494—2345

年),太阳神崇拜逐步狂热】 【4、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

年)】

二、法老统治 【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权、神诸权于一身,一切

官吏由法老任命,最高审判权,对财产支配权】

三、古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古埃及的需求:叙利亚的木材,东非的象牙,阿拉伯的香料】

四、古王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

【谁修建了金字塔?奴隶,工匠,外星人?】

第三节

中王国

【第一中间期:第7—10

王朝,前2181—2040

年;中王国:第11—12

王朝,前2040—1786

年】

【第二中间期:第13—17

王朝,前1786—1567

年——

政治重心南移,贵族势力膨胀,离心倾向明显,法老权利丧失,都于底比斯,主神阿蒙神】

一、第一中间期

【第七至十王朝,前 2181—2040年,《伊浦唻陈辞》《聂费尔列胡预言》】

【第七王朝只统治了70

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

2181—前

2130

年】

【第九王朝:统治约409

年】

【第十王朝:公元前2130

—前

2040年】

【第十一王朝:公元前

2040年—

2000年】

二、中王国 【第

11—12

王朝,前2040—1780

年,

都于底比斯,主神阿蒙神。基本特征:生产逐渐恢复,私人经济扩大,政治重心南移,贵族势力犹存,离心倾向明显,法

老权力衰微】

【12王朝:公元前

2000—前

1786

年】

三、第二中间期

【第13—17

王朝,前1786

年—1567

年。喜

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建第15—16

王朝。喜克索斯人意为外来的统治者】

第四节 新王国 【第

18—20

王朝,前1567—1085年,都于底比斯,进入青铜时代】

【新王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底比斯神庙】

【僧侣势力的膨胀,左右政局】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经济生活的进步:农业方面,发明了新的灌溉设施,相当于水车。手工业方面,纺织业,金属加工业和玻璃制造业是主要部门。发明了脚踏风箱,提高炉温,金属

锻造技术随之出现】

【新王国后期的主要内容:是19王朝法老拉美斯二世与赫梯人之间的战争,战局是两败俱伤,公元前1283

年双方签署交战合约。】

【图特蒙斯三世(古代埃及的拿破仑)将帝国版图扩张到顶点】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改革来削弱神庙的权利——

目的:排斥神庙影响和僧侣势力,强化王权——实质是宗教改革形式的政治斗争——

教俗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了改革的成败,结局:恢复原有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僧侣势力进一步加强,法老地位衰

微】

【埃赫那吞改革的意义:埃赫那吞宣称那吞是唯一存在的神,不仅是埃及的神,也是全世界的神,这种神教的思

想,是古代社会进入帝国阶段在宗教观念上的反映,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文化核心,以后的犹

太教进一步发展了—

神教思想。】

第五节 后期埃及

一、第三中间期:公元前1085—

前715

年,包括21

至25王朝 【21王朝,下埃及的塔尼斯

;利比亚人:22—24

王朝;努比亚人:25王朝(苏丹,埃塞俄比亚)】

二、后埃及 26—31

王朝 【26

王朝:普萨美提克一世

建立(利比亚舍易斯时期);27

王朝:波斯人;28—30

王朝:埃及人;31

王朝:波斯人(公元前343

年)】

【传统的货

币:铜矿、银矿】

三、马其顿—

希腊统治

【公元前305

年,托勒密称帝,特点:王室成员内部】

【亚克兴海角之战

(公元前30

年,埃及成为罗马的一部分)

【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第六节

古埃及文化

一、宗教(信奉多神)【鹰神(荷鲁···)、太阳神、阿蒙神——

来世的观念,保存的古埃及木乃

伊就是证明】

二、文字与文学

【圣书体(象形)石碑、祭祀体(僧侣体)、世俗体】

第三章

古代西亚

一、西亚古代史分类:【公元前4000

年代中期—

3000

年,两河流域南部】

【公元前2000年,两河流域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公元前1000年,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先后崛起】

【公元前1000

年后期至7

世纪,希腊罗马入侵】

二、西亚古代史特点:【西亚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之一】

【居民成分复

杂,国家兴亡更迭频繁,政治上缺乏连续性,各国历史持续时间较短】

【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王室神庙经济居支配地位】

【各国均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

【各国历代统治者大都注重健全法制,重视法典的编纂制度】

第一节

两河流域

I 古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

一、气候干旱,河流构成主要水源

二、古代居民(两河流域南部的苏

美尔人)

三、亚述学的诞生与发展:以楔形文字的破译为标志 【1700年,托马斯.海德称其为楔形文字】 【乔治.

格罗

特芬德是首位译出楔形文字的人,德国中学教师,分辨出其十个字母】

【贝希斯顿铭文,高4米,宽20米,古代波斯

文,巴比伦文,埃兰语】

四、苏美尔文化(铜石并用时代) 【1、埃利都.欧贝德文化(前4300—3500年)原始社会末

期的父权制阶段,出现最早的社会分化】

【2

、乌鲁克文化(前3500—3100

年)社会分化明显;神庙建筑的发展】

【3、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前

3100—2800

年)

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城邦成为两河流域早期国家的历史形式】 【4、早王朝时期(前

2800—2371

年)】

五、乌鲁卡基

那改革内容:【1

、取消弊政,减免赋税,禁止官员侵夺平民财产】

【2

、壮大公民队伍,是许多失去公民权利的平民重新

恢复公民身份】

【3

、兴修水利,改革社会的陈风陋习,推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守法】

【4

、苏美尔人城邦的特点是浓厚

的宗教色彩和神权的影响,宗教政治与世俗政治浑然一体】

【5、阿卡德王国:前2371—2191年】

【6、乌尔第三王朝(前2113—2006

年)青铜时代,《乌尔纳姆法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文法典。前2006

年之于埃兰人和阿莫利人。】II

古巴比伦王国

一、古巴比伦王朝的兴起

二、《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a ·等级制度和阶级性。三个等级: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抢、买、贬)b ·

土地制度 c ·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d ·婚姻制度】 【2、特点:一部涉及各法权部门的总综合性法典;用刑极为残酷的法典;保留着同态复仇法和私刑制的残余;保留着凭神发誓和神明裁判

的宗教成分。】

【3、意义】

三、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III 亚述帝国

——

历史分期:早期亚述(前2500

年—1500

年);中期亚述(前1500

年—1078

年);新亚述(

也称亚述帝

国,前935—612

年)

一、古亚述【贸易活动发达】

二、中亚述【城邦向王国过渡,君主政治形势】 三、新亚述(武力征服)【沙尔马内塞尔三世时期,亚述地位下降。提格拉特拍拉沙尔三世改革,重新开始对外扩张,亚述帝国到达强盛

时。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前704—681

年)、伊萨尔哈东(前680—

669年)】

四、亚述帝国的覆亡原因:1

、从根本上,亚述帝国(112

页)

IIII 新巴比伦王国(前

626—539年) 一、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二、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 三、社会经济

四、新巴

比伦王国的灭亡

第二节

古代波斯

一、伊朗高原的早期环境和早期历史 1

、五个自然区:扎格罗斯区:内陆荒漠盆地式中央荒漠盆地;

里海沿岸地区;古代的帕提亚;东伊朗 2、早期历史:前

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前

5000年的铜石并用;前

3000

年的青

铜文化。

3

埃兰:三个阶段:古埃兰时期(前2700—1600年);中埃兰(前1400—1100

年);新埃兰(前800—600

年)

4

米底:前700年建国,前612年联合迦勒底人比亚述,550

年灭于波斯帝国。

二、阿黑门尼德王朝 【 1

、波斯人的兴起:法尔斯,前7—6

世纪臣服米底,10

个部落,前558年建国,前550

年灭米底。】 【2

、风比西斯:征服埃及,前522

年,波斯发生暴动。】 【3、大流土:扩张与改革】 【4

、阿黑门尼德王朝的衰落】

【5、锁罗亚斯德教: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国教,又称拜火教与袄教,创始人锁罗亚斯德;经典《阿维斯塔》知识《波斯古经》;教义仪式:传播

三、安息王朝(帕提亚) 【1

、安息王朝】

【2

、丝绸之路】 四、萨珊王朝:226—651年

【1、王朝的建立:开国皇帝:阿尔达希尔】 【2

、与罗马的战争:沙普尔一世俘获罗马皇帝】

【3、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争:库斯鲁一世,版图极盛。395年,罗马帝国分治;卡瓦德一世(488—498

);

争夺海上丝绸之路。丧失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地区。】 【4

、阿拉伯人的入侵:637

年,穆斯人击败波斯人,卡狄希亚在位时期;末代皇帝,651

年伊嗣埃死亡,撒珊灭亡。

第三节

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 一、赫梯 【

1

、位置】

【2、鼎盛:领有地中海、黑海与叙利亚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度攻入两河流域,攻陷巴比伦城。16

世纪铁列平当政时期,君主制度逐渐成熟。】 【3

、灭亡:前13世纪,弗吉尼亚人席卷地中海地区,赫梯遭肢解。】

【4

、社会生活:铁器发明、制造、使用】

二、腓尼基(迦南之子)(古希腊)(罗马人

称之为布匿人)

【1

、位置:阿克城,十字军东征最后据点,阿克城陷落为十字军东征结束。】

【诸多国家无统一政

权】 【3、海上贸易:前

2000—1000年,东地中海及黑海。前

1000—600年,西地中海;以贩卖奴隶为主】

三、巴勒

斯坦

【1

、早期历史:巴勒斯坦(地理概念)希伯来(语言文化概念)以色列(政治概念)犹太(宗教概念)希伯来(迦

南人称之为从河那边来的)巴勒斯坦,犹太人词源考证】

【2、士师时代:前1200—1020

年】

【3、王国时代(鼎盛时期):鼎盛(926

年)与分裂】 【4、灭亡亚述灭亡以色列,新巴比伦526年攻犹太国。公元7

世纪中叶,伊斯兰人】

【5

、犹太教;发端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的巴勒斯坦“先知运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之囚”时基本形成,至公元

前538

年返国建立神权体系,耶和华是神。《摩西王经》《创世纪》《利东记》

第四章

古代印度 来源于印度河一词,本意为水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一、自然环境 【1

、位置与范围:喜马拉雅山南侧亦或南亚次大陆】

【2、孤立性】 【3、南部与北部的差异及历史进程的非同步性:地理上的差异,南方历史进程相对落后与北方,北印度河与恒河平原;南印德干高原;印度半岛最南端。

二、史料

【1、印度本地的历史文献:各种王朝世系表;编年史;历史故事】

【2、外国人的着作】

【3、宗教和哲学文献】

【4、印度史诗:《摩词婆罗多》《罗摩衍那》】 【5

、铭文材料】 【6、古代钱币】

三、古代印度历史沿袭 【1

、哈拉巴文明:前2300—1750年】 【2

吠陀时代(前1400—600

年,分为二期);早期吠陀时代(前1400—900

年);后期吠陀时代(前900—600

年)】 【3

列国时代:前600—400

,早期佛教时代】 【4

、孔雀王朝:前324—187年】 【

5

、贵霜帝国:公元1—5

世纪】

四、

古代印度历史的特点:【1

、政治上:长期分裂与短暂统一相交替】 【2

、社会经济结构以农村为主】 【3

、各种宗教盛行】 【4

、种姓制度】

第二节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摩亨佑达罗) 一、发现:印度河流域 二、时间:前

2500—1750

三、哈

拉巴文字

四、创造者

第三节 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一、雅利安人:南俄草原

—伊朗—印度 二、吠陀时代(前

1400—600

年):【《梨俱吠

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

【1

、早期吠陀时代:前1400—900

年】

【2、后期吠陀时代:前

900—

600

,开始使用铁器】《梵书》

第四节

孔雀王朝和贵霜帝国 一、孔雀王朝:前

324—187

年 二、巽迦王朝:前187—57

三、贵霜帝国公元1—5世纪

第五节

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又称卡斯特制度)是一个以婆罗门为中心的的制度 一、起源:征服与种族的对立—

早期吠陀时代【婆罗门、刹帝制和吠舍、首陀罗,不可接触者(社会等级)

二、演变

:【早期吠陀时代(肤色差异)雅利安人/

达萨】 【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梨俱吠陀》】

【孔雀王朝:亚种姓和贱民】

【婆罗门:最高等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乃神职人员】

【刹地利,乃战士和统治者,实际掌握政治军事权利】

【吠舍: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祭品】

【首陀罗: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三、种姓

的差异

【1、职业世袭不变】 【2、实行婚内制】 【3、宗教生活界线分明,宗教权利不平等】 【4、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第六节

婆罗门教

一、开端:早期吠陀时代

二、经典 吠陀 三、多神崇拜:梵天 【1

、梵天(四面佛):印度创造之祖,辩才天祖】

【2

、湿婆(毁灭神):地、水、火、风、空、日、月、祭司】

【3

、毗湿奴太阳神):欢乐、太阳

的象征

四、教义:业力轮回:造业(行为)——

轮回(升迁)——

达摩(规范)——

梵我一致(终极境界)

五、

种姓制的神化

第七节 佛教 一、背景:前6世纪新旧势力的消失

二、创立:乔达摩·悉达多,尼泊尔,刹帝利种姓

三、教义:四

谛——苦、集、灭、道

四、典籍:经、律、论三藏。

第五章

古代希腊

第一节

琴文明与荷马时代

一、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1、自然环境:爱琴海世界、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屿、小亚西部,产橄榄油和大理石】

【2、古代居民:希腊人的五大集团: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多利亚人和阿卡亚人,阿提卡半岛的爱奥尼亚人,希腊中部诸地的爱奥利亚人,马其顿的马其顿人】

【3、古希腊的历史分期】 二、爱琴文明 三、荷马时代【荷马、但丁、维吉尔、米尔顿】 【铁器时代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城市与工商业的衰落】

第二节

古风时代 一、城邦形成的时代 【1、希腊城邦的界定:是古希腊一种政治共同体,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城市国家,小国寡民】

【2、城邦的形成:城邦是政治和宗教中心,包括卫城、市集、庙宇、浴场和竞技场,除了城邦公民还有外邦人或奴隶,有特定的庇护神,庆祝的节日,不同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也各有不同】

【3、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的规模:经济生活仍是小规模的,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城邦的公民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实行共和政体,

行政官员都是义务的职位,法治的原则是轮番法治,集体民主主义为准则】

【4、自给自足,闭关主义】 二、海外殖

民的时代【1

、原因:耕地的不足与生存空间的需要;社会矛盾与政治斗争;技术条件许可】 【2、范围:东地中海及黑海,西地中海,向北向西扩进】

【3

、性质:希腊人文明的扩张与制度的延伸;从农业向商业的转变】

【4

、历史影响:

分散殖民,缓解了母邦人口过剩的压力,使城邦制更加巩固;扩大了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工商业的发

展,促进了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展开和民主政治的形成;促进文化交流】

三、斯巴达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居民为

多利亚人【1

、来库苦改革(前825—800

年)详见P156;核心内容:地域关系与公共权力】 【2

、社会结构:斯巴达人,

皮里阿西人,希洛人】

【3、贵族政治,军事统治】

【4、伯罗奔尼撒同盟】 四、雅典

位于阿提卡半岛,居民为爱奥尼亚人。【1

、提秀斯改革(169页)】 【2

、梭伦改革(P161),意义和影响:这次改革是雅典平民对贵族斗争的一项重大胜利,债务奴隶制的废除,扩大了雅典城邦的社会基础,为雅典的强盛开辟了道路;按财产划分等级、权利、义务,

以及设立新的政治机构等措施,不仅改造了制度,也为工商业阶层登上政治舞台以及平民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就为雅典由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梭伦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无疑会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为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

【3、庇西特拉图的翦主政治】 【4、克利斯提尼改革(P164),意义:改革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国家建立的过程;改革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进

入了雅典为中心的古典时代】

第三节

古典时代

一、希波战争

【1

、战争起因:a 、波斯在小亚、色雷斯及马其顿的扩张(领土扩张之争)b

、公元前500

年小亚希腊城邦的反抗 c

、爱情海霸权的争夺】 【

2、战争进程:a

、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

年,波斯战败,腓力波德斯 b

、温泉关战役,公元前480

年,薛西斯 c

、萨拉米海战,479年波斯人退出希腊本土 d

、提洛同盟和雅典霸权:前479—449

,战场—

爱情海】

【战争结局:前449

年,阿卡里阿斯合约:波斯放弃爱情海的霸权,波斯人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P170)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

【1

、战争起因:雅典与斯巴达的政体差异

和政治矛盾;雅典与科林斯的商业竞争和经济矛盾】

【2

、战争进程:阿西达莫斯之战——

西西里远征——

前415—

413

年;前413—404

年,斯巴达军队进攻阿提尺半岛,雅典投降。】

四、古典时代的结束

第四节 希腊化时代 一、马其顿人的兴起

【1

、腓力二世的改革】

【2

、喀罗尼亚战役】

【3

、科林斯会议】

二、亚历

山大帝东征:a

、矛盾的转移与扩张的趋向 b 、内部矛盾的缓解与波斯帝国屡屡插手西方世界 【扩张进程:I 强渡克拉尼克河:前333

年伊苏斯战役与叙利亚和埃及的征服 II 公元前331

年,高加米拉战役,前327年改入印度河流域。前325

年,返回巴比伦,东征结束,前323

年,亚历山大去世,32岁】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解体

【安提柯王朝控制希腊世界】

【托勒密王朝控制埃及】

【塞琉(西亚)古王国控制叙利亚】 四、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遗产 【专制的王国逐渐取代希腊传统的城邦制度,进而形成王权神化的倾向】

【小农经济普遍衰落,地权集中的趋势明显加剧,大地产成为主要地产形势】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往明显扩大,希腊世界的文化中心发生东移】 【希腊化时代双重倾向:东方诸地区的希腊

化,希腊世界的东方化】

第六章

古代罗马

第一节

意大利半岛的早期历史

一、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1、自然环境:a 、农业性:大地产与小农经济的对抗在罗马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b

、内部联系性:是意大利较早形成统一国家的重要条件 c 、外部开放性:是罗

马人在地中海世界广泛扩展直至建立地中海帝国的重要条件】

【2、古代居民:利古里亚人、伊达拉里亚人、翁布里亚人、拉丁人、希腊人】

二、意大利半岛的早期文化 【特拉马尔文化(母系氏族)前1700—1100

年】

【维兰诺瓦文化(铁器时代父系氏族)前1000—800

三、伊达拉里亚时代(前8—6

世纪):社会性质:阶级社会抑或早期国家阶段,

揭开意大利文明的序幕。

四、王政时代(前8—6

世纪)的罗马(前753—510

年)【1

、罗马建城】 【2

、王政时代,

前753

年罗慕路斯建城至前510

年小塔克文统治结束,历经七王 a 、王政前期:军事民主制末期

——Rex

拉丁文中的王,拉

丁文中字母“u

”用字母“v

”代替——

元老院即长老会议,由300

氏族长组成,政治生活的核心——

库利亚大会即民众大

会 b

、王政后期:无权性,私有性,依附性(罗马平民的特点)】 【3、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的改革:I 改革的背景:社会结构的变化

;II 内容:部落重组,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吸收平民进一步融入罗马社会,按照财产划分罗马人等

级,确定相应的兵役。在部落重组的基础上设立新的公民大会森都利亚大会; III

意义:地域关系的发展与公共权力

利的完善】 【4

、罗马人暴动与王政时代的结束】 第二节

罗马共和国

一、罗马共和国前期的社会矛盾——

平民与贵族斗争 【1、原因——政治权利、土地、债务】

【2、进程:a

、第一阶段:前5世纪(内容:权力的争取;手段:撤离运动;结果:保民官的设立与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b 、第二阶段:前4—3

世纪(内容:土地的分配与债务的废止;结果: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霍滕西】 【3、结果:a

、社会关

系的改变:贵族的特权与垄断被打破,平民经济与小所有制得到广泛发展;自由人与奴隶之间的界线日益严格,罗马人与

外籍奴隶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 b

、政治生活的变化:元老院地位不变,特里布斯会议成为最高立法机构 c 、外部扩张的动势:内部矛盾的缓解,罗马人在地中海世界扩张,罗马共和国实行公民兵制】

二、罗马人的扩张 【1、意大利半岛的统一:a

、伊达拉里亚战争:前5—4世纪,控制台伯河流域与亚平宁半岛西北的伊达拉里亚地区 b

、萨莫奈战争:前4世纪中叶至3

世纪初,控制亚平宁半岛中部 c 、希腊战争:前3

世纪,控制亚平宁半岛南部与西西里岛】 【2、地中海的征服:a

、布匿战争:前264—146

年,击败腓尼基人在北非的殖民地,迦太基征服西地中海(3

次)——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

218—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前149

年—146

年 b

、马其顿战争与东地中海的征服】 【3

、统治政策:意大利半岛分而

治之,将征服地区分为五种类型】

三、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征服危机

【1

、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三次矛盾

起义:a

、西西里奴隶起义前137—132

年,前103—102

年 b

、斯巴达克起义影响:I

罗马奴隶制的经营方式趋于改变,分

散耕作的特许析产逐渐取代原因大钟植园 II

奴隶的反抗促使自由人在更大范围内联合起来,使罗马共和国向帝制过渡的深层背景】

【小农和大地主的矛盾:a 、格拉古兄弟改革:罗马基础的三位一体制(土地、士兵、农民)的深刻危机 b 、马略军事改革】

【3、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的矛盾——同盟战争 】 四、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过渡:实质——政治基础的扩大和权力的集中,罗马人对于国家权力的垄断让位于统治阶级内部广泛的权力分享,统治阶级借助于元首政治和君主政治

的形式实行广泛的政治联合【1

、苏拉的独裁】 【2、前三头同盟(庞培、克拉苏、凯撒)前60年结盟】 【3、凯撒的个人独裁】 【4

、后三头同盟(安东尼、屋大维、雷比达)前43年结盟】 【5

、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前

27

年罗马元老院赠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正式确立元首制,标志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第二节

罗马帝国

一、公元1—2

世纪罗马帝国的繁荣

【克劳狄王朝皇帝(

14—68

年):提比略(14—37

年);夫里古

拉(37—41

年);克劳狄(

41—54年);尼禄(54—68

年)】

【弗拉雅王朝(69—96

年):韦拔芗(69—79

年);提图

斯(79—81

年);图密斯(81—96年)】

【安敦尼王朝(96—192

年):涅瓦尔(96—98

);图拉真(98—117

年);哈

德良(117—138

);安敦尼(138—161

)维鲁斯与马可.

奥里略(161—180);康茂德(180—192

)】

【1、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

【2、政治的发展:a 、基础的扩大与机构的完善 b

、皇权抑或元首权力的强化,构成罗马帝国前期政治生活的基本脉络;罗马帝国前期的表现——

行省奴隶主与罗马奴隶主的逐渐融合】

【3

、经济的进步】

二、公元三世纪的危机*

塞维鲁王朝(公元193—235

年)古典时代前后期分水岭 *

马克里鲁斯 *

埃拉伽巴路斯 *

亚历山大·

塞维鲁(标志

塞维鲁王朝灭亡)

【1

、经济危机: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财政枯竭(隶农制在这一时期盛行)】

【2

、政治危机:政

局动荡和离心倾向;争夺王位,帝国境内起义不断】

【3

、蛮族的威胁】

三、晚期的罗马帝国(晚期古典,早期拜占

庭)

【1、戴克里先(284—305)的改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四帝共治制;行政和军事改革】

【2、君士坦丁(306—337

)的改革:政区改革(强化专权);迁新都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尼西亚信条】

【3、395年,罗马帝国的分治;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七章

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

第一节

一、中世纪

【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黑暗时代”】 【2、社会形态演进的特定阶段——

封建社

会】

【中世纪亚欧非大陆三足鼎立的文明格局】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起源

【1、奴隶制社会的解体】 【2、原始社会的

解体】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个体生产: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生产规模小】 【2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

形势】

【3、人身依附】 【4、超经济强制,生产资料所有者对直接生产者具有政治、法律的强制力量】 四、中世纪的

开端和结束 【1

、开端:传统上定为476年或西罗马帝国灭亡,或约等于公元500年】 【

2、结束:1500

年前】 【3

、分期:5—10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时代;11—14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14—15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

时期】

第三节

法兰克王朝

一、墨洛温王朝(481—751

年)【1、1

法兰克人国家的建立:a

、克洛维即位 b 、苏瓦松战役 c 、皈依基督教】

【2

、萨利克法典:法典反映了土地所有制】

【3

、罗马高卢的传统延续:a

、贵族地产的延续以及罗马贵族与

法兰克贵族的融合 b

、隶农,罗马释农与法兰克农民的融合 c

、皈依基督教】

【4

、采邑改革:a

、背景:无条件的土地

封赐;内部的松散性;病原的枯竭】

【2

、内容: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部分没收散会的土地,分封

给官员及将领;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3

、影响:农民地位,加强了农民对土地和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加快了封建化进

程;兵源与军制,骑士制度的基础,对劳动者的控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封建阶级内部联系加强了;等级结构:递进分

封式;权力的分割,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阶梯状的等级结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二、加洛林王朝(751—987

年)【1

、丕平即位】 【2、查理大帝(742—814年)的统治:a

、扩张:774年,伦巴德;778年,西班牙边区;772—804

年,莱茵河右岸及多瑙河流域 b

、加冕:800

年 c 、加洛林文艺复兴】 【3、查理帝国的分裂,虔诚者路易(814—840

年)

一、

英国 【

1、早期历史:a 、凯尔特人

b 、罗马人的入侵和占领 c

、日耳曼人的迁徙

d

、丹麦人入侵呢,阿尔弗雷德大

帝《威德摩尔合约》

【2、王权的强化:征服者威廉(1066—1087年)威廉一世;通过土地层层分封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

级制度;亨利一世(1100—1135

年)金雀花王朝(1154—1399

)亨利二世(1154—1189

)】

【3、议会君主制:约翰

(1199—1216

)亨利三世(1216—1272

);《大宪章》王权与封建主的矛盾未曾从根本上解决;1265

年,召开贵族、骑士

和市民代表组成;1343

年,议会制形成两院制】

【4、中古后期的英国:I 、瓦特泰勒起义 a

、背景:地租和黑死病;1349

年“劳工法令”税收沉重; b

、进程 c 、结果:1382年,人丁税按财产状况制定税收标准;1390

年,废除“劳工

法”,人身依附相对减轻 II

、玫瑰战争(1455—1485)

】 二、法国 【1、查理帝国解体的政治形势 加洛林王朝——加佩王朝】

【2

、王权的强化和议会君主制:腓力二世(1180—1223

年)布汶战役;路易九世(1126—1270

)完善机构,

领土扩张,司法、货币、战争;腓力四世(1285—1314

);腓力王朝和瓦罗亚王朝初年的法国】

【3

、英法百年战争:I

起因:a

、法国领地的争夺 b

、佛兰德尔的控制 c

、加佩王朝的继承权 II

、进程(1337—1453

):第一阶段(1337—1360

年)克勒西战役(1346

)普瓦堤埃战役(1356

);第二阶段:(1369—1453

) III

、影响:法国的统一,英国走向海上称

霸】

三、德意志

【1

、政治进程(没有统一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强大,封建进程缓慢):奥托一世(936—973)奥托成

为散权的代言人;(1024—1125

)法兰亚王朝;腓特烈一世

霍亨斯陶芬(1138—1254);大空位时代(1254—1273

)鲁道

夫一世(1273—1291

)】

【2、对外扩张:a 、南侵意大利奥托一世时代(951/961)腓特烈一世(152—1190

) b

、东进运动,目标:西斯拉夫人地区以及波罗的人地区,阶段:易兆河——

奥德河——维斯瓦河】

四、意大利 【 1、 公国,侯国,城市共和国 a

、威尼斯——

过境贸易与贵族政治 b 、佛罗伦萨——

呢绒加工业与贵族政治:柯西莫·

美第奇(1389——1464)

无冕之王洛估伦·

美第奇(1469——1492);

执政官制度,12

世纪下半叶,执政官制度被另一种政治形势所取

代,后者以统治委员会为中心】

【2、中部:公元754年,丕平献土,“教皇”称呼出现;教皇国被并入统一之后的意大

利共和国】 【3

、南部:1060年诺曼人 12世纪西西里王国】

五、西班牙 【1

、西哥特时代:410

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419

年,法国土鲁斯】 【2、穆斯林的统治:阿拉伯帝国的行省,阿拉伯是东方文化传入西方的桥梁】

【3、基督教国家的兴起与反攻:8—10

世纪准备阶段,11—13

世纪高潮阶段,14——15

世纪收尾阶段(收复失地运动)格拉内达陷落

标志其结束

历史遗产:伊斯兰教的影响,基督教势力的膨胀

第五节

十字军东征

持续了将近200

年;西欧势力对东方的入侵;结局失败

一、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1、宗教方面: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教会的分裂与重新统一的需要】

【2

、世俗方面:生存空间的需要;对东

方财富的向往;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3

、外在条件:阿拉伯人与突厥人政权的衰微;拜占庭帝国的动荡】

【4

、直

接起因:1095

年克勒芒宗教会议】

二、基本进程 1096——1291

,共8

次 【1、第一次:

1096—1099

,收复耶路撒冷,建

立四个封建政权——

耶路撒冷王国,余客公国,的黎波里伯里,爱德萨伯国】

【2

、第二次:1147—1149

,保卫耶路撒

冷】

【3

、第三次:1189—1192年,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与十字军的反攻

【4、第四次十字军:I 、背景:a 、拜占庭帝国的状况:经济上小农地产的瓦解和普罗尼亚大地产的兴起(对国家实力的削弱)。政治上,中央集权的衰落(地方贵族分

裂倾向加剧,叛乱不断政局混乱,皇室内讧皇位更迭频繁)。军事上,战斗力的下降(帝国兵源枯竭,军队雇佣军化,海军的衰弱) b

、第四次十字军的转向 II 、影响:a

、改变了东地中海地区的政治格局 b 、拜占庭失去东地中海的控制权

c

、加深了拜占庭同罗马教廷之间的矛盾 d

、改变了巴尔干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5、第五次:1217—1221,进攻埃及失

败】

【6

、第六次:1228—1229,进攻叙利亚】

【7、第七次:1248—1254,进攻埃及】

【8、第8次:1270,进攻突尼

斯。终点:1291

,阿克城的陷落】 三、历史影响 【1、消极影响:人力与财力的浪费 】 【2

、积极影响:a

、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东方金属加工技术,纺织技术,制糠技术的传入 b

、流通领域的活跃(货币关系的扩大和窖藏贵金属重见天日 c

、城市的繁荣,庄园的衰落,教会势力的消长

第六节

东欧诸国 一、拜占庭 【1、相关问题:a 、“拜占庭”帝国的来源:君士坦丁堡,以古城拜占庭为基础,以军士

坦丁堡为都城

沃尔夫最早将“拜占庭”称谓用于中世纪希腊 b 、拜占庭帝国的起始年代: 3世纪说(284年)4

世纪说

(324

君士坦丁一世统一,330迁都说,

395

罗马帝国一分为二)5

世纪说(476

,罗马城陷落)6

世纪说(查士丁尼一世,

527)7世纪说(610伊拉克略王朝建立)

8

世纪说(726

年) c 、拜占庭历史分期:社会转型的早期阶段(

330—610

),

发展强盛的中期(610—1056

),1056—1453 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