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合川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调整对策的思考

合川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调整对策的思考

合川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调整对策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合川是重庆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作为重庆市的重要城市之一,合川的产业结构一直是该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合川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过去的几年中,合川的产业主要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如钢铁、机械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合川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当前形势下,了解合川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如何进行调整对策至关重要。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才能实现合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

【背景介绍】这一部分将对合川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为接下来的探讨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参考依据。

1.2 问题提出由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合川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的压力。

急需通过升级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急需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合川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合川作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其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问题。

合川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汽车、化工、钢铁等行业占据了较大比重。

这些传统产业在面临市场竞争、环保压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合川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成熟,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市场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服务业比重不足,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发展不均衡,无法有效支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合川产业结构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传统产业的高能耗、高排放特点突出,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也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万州区李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重庆市万州区李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重庆市万州区李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张万青佘兴蓉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17年第01期摘要截至2015年,重庆市万州区李子栽培面积8000 hm2,居果树栽培面积第二位,已投产1333 hm2,李子年产量3万t。

品种主要是青脆李,有少量脆红李。

建议政府加强引导,充实技术力量,强化李子基地建设,吸纳运营商和引进加工企业参与李子产业发展,既要注重鲜销,也要培育加工企业;既发展传统销售模式,也注入现代的“互联网+”销售理念,将万州的李子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又一项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李子产业;发展现状;对策;重庆市万州区中图分类号:S66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17.1.007知网出版网址:http:///kcms/detail/50.1186.s.20170123.1743.00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1-23 17:43:00李子已经成为重庆市第三大水果,栽培面积约3.13万hm2;万州区李子面积居果树栽培面积第二位,已投产1333 hm2,李子年产量3万t。

万州区李子产业起于20世纪90年代未,一直处于增加态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水果的需求量日趋增加,李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酸甜可口,具有独特的李香味,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的分泌,改善食欲;新鲜李肉中的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谷酰胺等氨基酸,有利尿消肿之效,对肝硬化有辅助疗效;李子中抗氧化剂含量高,堪称是抗衰老、防疾病的“超级水果”。

万州区地处四川盆地东缘,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热,秋长,春早,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天气温和,无霜期长,境内平均气温 17.7℃,平均年日照时数1484.4 h,平均年降水1243 mm。

万州处三峡库区腹心,交通便利,商贸繁荣。

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拥有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深水港码头和海关口岸,高铁即将通车,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重庆市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表 2 重庆水果产业结构
( 资料来源: 重庆 市农业委 员会 ,20 ) 0 8
收入 的 12以上 ,成为最重 要的果树种类 和排在首位 /
基金项 目: 国家科 技部柑橘 支撑计 划 (0 7 A 4 B 41; 20 B D 7 0. )国家 农业部 公
益性行 业( 农业) 专项 资助 项 目( y yx 70 3; 庆市 科委复 合微 生 科研 n hz 0—2)重 物与柑 橘节 水综合 技术研 究资 助项 目 (0 7 C16 ) 20 A 0 5 。 作者简 介: 平 (94一 ) 刘 18 ,女 ,山东 泰安 人 ,果 树专业 研究 生 ,主要从 事果树 生理 生态研 究 。Ema :igi4 9 @16 o 。※通 讯作 者 - i pn l 8 1 2 . r l u cn


农 业
21 年 第 3 00 期
N O. 20 10 3
21 0 0年 3月
M a r. 201 0
S t ou h Chi g i ul e na A rc t ur
重庆 市水果 产业发展现 状 及对策研 究
刘 平 ,曾 明 ,文泽 富 (西南大 学园艺 园林 学院,重庆 4 0 1; 075 重庆 市农业委 员会 ,4 2 方


2 1 年 第3 00 期
N o. 20 10 3
2 0年 3月 01
M ar 20 1 . 0
So h Chi rcu t r ut na Ag i lu e
库 区发展 的鲍威尔 、斑菲 尔、切斯勒 特 、红 肉、夏金 性农业保 险 ,保费财政 补贴 7 %,为果农撑起 一面遮 0 等晚熟脐 橙品种 , 以及奥林 达 、德 尔塔夏橙 、w - 默 避 自然 风 险的 “ 护伞 ” 保 。

2021年重庆李产销情况及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2021年重庆李产销情况及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China Fruit News Vol.38No.122021【导读】李是重庆市第二大水果,也是当地山区特色水果。

文中列举的重庆李产业遇到的问题、症结和对策都是“三品一标”的问题,即品种培优、品牌打造、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

2021年重庆李产销情况及产业发展对策建议文/寇琳羚1,孔文斌1,曾卓华1,熊伟1,刘健2,唐君3,胡万芬4,韦洁敏5经过7年的发展,李做为重庆市山区特色水果,规模已跻身全国第三,成为重庆山区扶贫的大产业。

一、生产形势面积、产量实现九连增,但增长速度放缓。

根据2021年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生产情况调度显示,截至2021年6月,全市李种植面积达9.59万hm2,预计产量68.7万t,同比分别增长5.58%和2.54%。

这是自2012年(2.43万hm2,23万t)以来连续9年规模增长(见表1),但面积、产量增长速度放缓,分别约占全市水果规模的19.09%、11.33%,其中巫山、万州、巫溪、奉节、开州、黔江、石柱等7个区县种植面积在0.33万hm2以上;产量最大区县为开州区,2021年产量达11.43万t,每667m2产量1267kg,远高于全市477kg的平均产量(见表2)。

2021年3—5月,与去年同期相比,重庆降雨空间分布不均,渝东北地区雨水偏多,低温连阴雨对脆李生产有一定影响。

其中巫山、巫溪、云阳、梁平等渝东北区县,由于李花期遇雨,造成挂果量减少20%~30%左右,但合川、潼南等渝西区县2月底开花挂果情况较好。

6月以后,全市进入雨热同季的天气,相继出现“6.17”“6.27”“7.5”“7.15”区域性暴雨,正值早中熟李成熟采收,对全市李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

巫山、万州、巫溪、奉节、黔江、石柱等区县李产量,未达到全市每667m2产量477kg的平均水平。

其中,巫山、云阳、黔江产量分别为9万t、5.5万t、0.7万t,同比减少10%、8.33%、36.36%(见表1)。

目前重庆市栽培李品种多达二三十种,主表12012—2021年重庆市李生产、销售情况年份2012201320142015202020192018201720162.4323.08.682.7025.610.642.9325.711.163.8427.912.074.7239.010.505.9041.313.887.0548.610.007.6151.215.339.0967.09.9020219.5968.711.80面积/万hm2产量/万t单价/元·kg-1注:按种植面积大小排序。

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脆李 ’ ‘ 巫 山 黄 肉青脆 李 ’ ‘ 黄腊李 ’ ‘ 合 川 皇 吃 巫溪 、万 州等各地 的农委 、农服 中心深入生产 一线 , 李’ ‘ 中国红 肉李 ’ ‘ 珍珠 红李 ’等一大批地方 优 良 针对 栽培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针对性地 做 了调查 和研
6 0 0 0 h m ,在李子品牌打遣方 面取得 了一些成绩和优 势。针对存在 的问题 ,提 出 “ 在各 集中产 区建立 品比 园,解 决品种 混乱的瓶 颈问题 ;开展 李标 准化栽培 ,推 动产业合理 布局 ;优 化产业结构 ,建立规
范 的 市 场秩 序 ” 等 发展 对 策 。
产业 发展的瓶 颈问题 ,提 出产业发展 的对 策 ,对促进 1 . 2 栽培品种
重庆市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 十几 年来 ,重庆市 果树 研 究所 ( 2 0 0 6 年 以前
称谓 )、重庆市农业科学 院果树研 究所 ( 2 0 0 6 年以后
1 栽培现状
1 . I 产业布局及发展规模 重庆市李产业近几年一直 呈快 速上升发展态 势。
收稿 日 期 :2 0 1 6 - 0 7 - 0 5
称 谓 )开 展 的李 树 品种 资源研 究 工作 较 多 ,以 下将 不考虑 时期 ,将 以上2 个研 究机构名 称统 一为 “ 重庆 市果树所” ;万 州、黔江 、巫 山等 区县果 经技术推广 站也相继开展 了优 良李品种 的引种栽培 和地方种质资
第1 0 卷 第3 1 期
V o 1 . 1 0 No . 31
南方农业
S o u t hCh i n a Ag r i c u l t u e r
2 0 1 6 年1 1 月

重庆市渝北区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重庆市渝北区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重庆行政 2021年第1期重庆市渝北区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宋博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㊂重庆市渝北区聚焦 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迅速提升,全面构建具有渝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塑渝北发展新优势,引领渝北走向新的增长周期㊂一、清醒研判渝北区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当前,渝北区以汽车为代表的传统产业 旧力减弱”,以智能终端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力将生”,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㊁经济增速换挡期,产业发展主要面临 两个失衡㊁一个不高㊁一个不足㊁一个不优”的问题㊂(一)产业分布失衡从空间分布看㊂渝北全域经济总量中,2019年自主板块GDP㊁工业产值仅占40%左右,自主板块增长1个点,仅能带动全域经济增长0.4个点,即便自主板块一直保持平稳增长,但对维系全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用有限,存在 小马拉大车”困境㊂从产业链条看㊂部分行业链条还不完整,比如智能终端产业,虽然引进了OPPO㊁传音等龙头企业,但相关配套企业引进力度还不够㊂传音㊁OPPO 等企业为生产手机配套的显示屏㊁主板㊁芯片等零部件,主要从广东等沿海省市购买运回㊂(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制造业 一业独大” 一企独大”㊂汽车和笔电行业主导地位较突出, 一荣俱荣㊁一损俱损”风险犹存㊂汽车和电子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0%,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㊂工业结构整体偏向重工业, 船大难掉头”情况较突出㊂ 第二梯队”行业发展遭遇 天花板”,难再有跨越式发展㊂金融业㊁建筑业㊁房地产业等GDP占比较大行业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随着行业市场逐渐触顶,将步入缓慢增长通道,很难再实现爆发式增长㊂新兴产业处在培育壮大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支撑㊂比如,2020年上半年,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在疫情期间对全区经济起到了一定稳定作用,但由于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处在培育壮大阶段,占GDP比重较小,对经济增长拉动有限㊂(三)产业发展能级不高汽车产业停留在中低端㊂虽然汽车产业规模较大,但中低端整车产品占比较高,整车单价10万元以下的产品占比达到75%,单车均价仅8万元左右,远低于全国16万元/辆的平均水平㊂商贸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㊂目前,渝北区大型商业体主要集中在两江新区直属板块及三龙地区,除新光天地外,尚无规模大㊁形象佳的代表性商业综合体㊂两路空港商圈虽发展多年,但体量较小㊁档次较低,在主城商圈中并不突出,集聚辐射能力有限㊂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和悦来会展城正在快速崛起,但提升能级需要时间㊂(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用地不足㊂目前,全区可供出让的工业用地不足2000亩,仓储物流和商业用地均不足1000亩,极大限制了产业发展,部分招商引资项目无地可落㊂交通通达性有待提升㊂虽然拥有江北机场㊁龙头寺火车站以及多条轻轨和高速公路,具备多式联运交通能力,但城区内部交通网络不够高效便捷,路网密度仅为6.82公里/平方公里,与上海浦东12.6公里/平方公里差距巨大,与成都双流的8.2公里/平方公里也有一定差距㊂(五)产业发展环境不优政策零散化㊁碎片化㊂产业升级涵盖不同行业㊁不同地域㊁不同标准,涉及经信㊁科技㊁发改㊁财政㊁人社等职能部门和园区平台,资源条块分割,协调机制不畅,存在 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情况,导致政策体系较为单一,连贯性不够,合力不足㊂人才储备不足㊂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缺口巨大,全区两院院士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01智库观察的专家仅15人,规上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只占15%左右,本地人才流失严重㊂二、推进渝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政策引导㊁基础设施㊁人才创新㊁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优质的生产要素保障,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㊂(一)完善政策措施归集形成 政策包”㊂全面梳理㊁高效集成㊁统一制定并发布渝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政策,注重发挥临空比较性优势,突出对先进制造业㊁现代服务业㊁农文旅㊁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支持㊂重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㊂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行绩效评估,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吸纳新建议新需求,支持新业态新产业,加大信贷融资㊁创新创业㊁技术服务㊁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创新力度,制定出符合产业发展规划㊁准入门槛明晰㊁政策差异性强的专项财政㊁土地㊁金融㊁人才等扶持政策㊂(二)强化精准招商丰富匹配招商 工具”㊂高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土地㊁厂房㊁楼宇㊁人力㊁资金㊁资源等 六资”清单,动态掌握渝北招商 家底”,强化项目前期策划包装㊂加强招商投促全流程管理,强化项目落地后续服务,加快实现招商落地投产无缝衔接,更多更快推动企业升规纳统㊂明晰招商重点方向㊂依托渝北楼宇资源㊁产业基础㊁综合交通等优势,着眼未来,主动争取,长效投入,精准识别需要的行业㊁产业,把适合渝北的好东西 搬回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走㊁产品服务向终端走㊁资源集成向远端走㊂(三)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㊂梳理近年来招商项目落地情况,加快推进江小白总部基地㊁中新合作等签约项目加快落地㊂加快推进OPPO㊁两江国际商务中心等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尽快投产达产㊂做深做细做实前期工作㊂按照储备一批㊁开工一批㊁建设一批㊁竣工一批㊁投产一批要求,科学遴选确定年度重点项目,倒排进度滚动实施,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㊂重视规划设计论证,强化三方日志㊁前期记录制度执行,加强招投标监管,压实建设㊁设计㊁施工㊁监理各方质量㊁安全㊁进度等工作责任,全面理顺优化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机制㊂(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水平㊂创新投融资体制,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升级引导基金㊁软件产业基金等,充分发挥临空产业发展基金等的引导作用,采用银行支持㊁政府担保㊁企业抵押等形式深化银政企协作,将银行新增区内企业贷款纳入考核奖励㊂发挥好 科创贷” 助创贷” 科技创新券”等金融工具撬动作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㊂增强产业园区平台承载㊂加快前沿科技城㊁空港新城㊁空港工业园等产业平台的路㊁电㊁水㊁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仙桃数据谷130万平方米在建楼宇尽快完工㊂按照 产城融合”理念,加快完善各园区商贸㊁餐饮㊁娱乐㊁医疗㊁教育㊁交通等生活配套服务㊂(五)强化人才引育培高效集聚 高精尖缺”人才㊂紧扣主城都市区融合发展新要求,聚焦智能制造㊁航空物流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高端业态,健全人才 引育留用”全链条,完善 塔尖” 塔基”人才政策体系,落实 以才引才㊁以才聚才”工作机制,推动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㊂(六)增强产业发展协同拓展与周边区域产业合作广度和深度㊂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强与四川广安㊁达州和重庆北碚㊁长寿等周边区县产业合作,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既有全局性又有区分度的产业错位发展格局,共同争取国家㊁市级政策支持㊂加强与两江新区的产业配套协作㊂坚持 两江兴㊁渝北兴”发展理念,紧跟两江发展新动态,推动形成联合招商㊁代理招商㊁统一招商㊁定向落地工作机制,共享土地㊁人才㊁信息等招商资源,全力争取两江招商项目更多地落户渝北板块㊂协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㊁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依托保税口岸和机场枢纽功能发展保税物流㊁保税贸易,支持保税港区㊁龙兴工业园加快发展电子信息㊁智能终端产业㊂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责任编辑:张 波501。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重庆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入手,分析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现状在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主要包括水果业、茶叶业、特色蔬菜业、畜牧业等领域。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万州区的红心柚、南川区的沙梨、酉阳土鸡、石柱黄桃等农产品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重庆市政府也加大了对特色效益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在一定程度上,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尽管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主要以水果、茶叶、特色蔬菜等为主,缺乏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一旦某种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就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2. 产品质量不稳定。

部分农民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一些质量安全问题,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市场销售不畅。

重庆市部分特色农产品由于基础设施滞后,无法及时、新鲜地送达市场,导致销售困难,也无法实现良好的价格。

部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推广不到位。

4. 技术创新不足。

部分农民对新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产品档次较低,市场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5.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重庆市农业生产中存在一些污染问题,特别是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这些污染对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引言: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直辖市,也是中国的中央城市,辖区面积达到比较大的50000平方公里。

重庆市具备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同时拥有极高的经济发展活力。

重庆市的经济差异在不断发展变化,经济总量的扩大与区域差异的拉大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例如,经济差异、增长福利等都是重庆市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重庆市受制于其地域,拥有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差异性,以及乡镇之间的经济差异性。

根据数据显示,重庆市中山北路在城市核心地位上其他城市不可比拟,因而富有富裕家庭、高端产业资源和服务资产。

这造成城市中心非常繁华,而周围地区大量停滞,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2.不同地区开发程度不平衡随着重庆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建设,重庆市的商业、金融、服务、旅游、制造等行业处于相对发达的状态,特别是重庆市的核心城市区域,发展程度相对高于其他城市重要地区。

这造成了不同地区开发程度不平衡的现实状况。

3.贫富差距大在重庆市内,富裕家庭不断增多,因此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尤其是重庆市的城市中心地带,贫富之间的差距尤为明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市的西部山区、沿江地区等地区人均收入相对较低,而在此过程中,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形成了南北差异甚至国际差异。

4.经济结构差异严重重庆市的经济结构由于地区差异,形成了不同方向的极为明显的差异性。

重庆市的制造业发达,而其他一些地区则受到经济结构的限制,包括重庆市的电子产业、机器制造业、食品加工和生物技术等,相对于制造业的比重较小。

因此,经济结构差异严重,成为限制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5.区位发展优势不明显区位发展优势为重庆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由于发展历程的差异,各地区区位发展优势也不尽相同。

因此,如何挖掘各地区的区位发展优势、实现区域间相互补充、相互协作,是解决重庆市经济差异性的重要问题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曹剑黄志伟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16年第11期摘要截至2015年,重庆市约栽培有李树3.14万hm2,产量达27万t,稳居重庆市第三大水果生产地位。

以渝北、巫山、万州和开县栽培面积大,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渝北、巫山的栽培面积均超过6000 hm2,在李子品牌打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优势。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各集中产区建立品比园,解决品种混乱的瓶颈问题;开展李标准化栽培,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李;发展现状;发展对策;重庆市中图分类号:S66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16.31.016知网出版网址:http:///kcms/detail/50.1186.s.20161124.0947.015.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4 9:47:00李(Prunus salicina Lindl.)果色鲜艳,甜酸适口,风味甘美,芳香多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极强的观赏和食用价值,个别品种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李在重庆栽培历史悠久,地方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是地方重要的核果类果树树种之一,也是重庆市重点发展的水果之一。

李由于栽培容易、树形优美、适应性强,在重庆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受市场利益驱动,重庆各地均开始大面积发展李产业,其中尤以巫山、渝北、万州等区县发展较快。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指导,栽培品种混乱、管理水平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凸显,严重制约了李产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因此,对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对促进重庆市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栽培现状1.1 产业布局及发展规模重庆市李产业近几年一直呈快速上升发展态势。

根据重庆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重庆市约栽培有李树3.14万hm2,产量达27万t,稳居重庆市第三大水果生产地位。

重庆市李产业主要涉及开县、巫山、渝北、合川、南川、涪陵等21个区县,以渝北、巫山、万州和开县栽培面积大,发展水平较高。

其中,渝北、巫山分别开展了“中国李之乡”“中国脆李之乡”等命名活动,栽培面积均超过6000 hm2,在李子品牌打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优势。

从市场需求和区位看,渝北、合川、涪陵、南川等主城附近的区县地域优势较为明显,产销、贮运条件便利;而巫山、巫溪、万州、开县等渝东北的栽培区域,气候优势较为明显,非常适合李的栽培,但除巫山的巫山脆李规模效应较为明显外,其他区县发展难显优势。

1.2 栽培品种近十几年来,重庆市果树研究所(2006年以前称谓)、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2006年以后称谓)开展的李树品种资源研究工作较多,以下将不考虑时期,将以上2个研究机构名称统一为“重庆市果树所”;万州、黔江、巫山等区县果经技术推广站也相继开展了优良李品种的引种栽培和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研究工作,涌现出了江田园林、果之王等从事李树种苗繁育和栽培的较大规模公司。

筛选出了‘麦黄李’‘万州青脆李’‘开县晚熟青脆李’‘巫山黄肉青脆李’‘黄腊李’‘合川皇吃李’‘中国红肉李’‘珍珠红李’等一大批地方优良品种品系;成功引种了‘恐龙蛋李’‘日本李’‘布郎李’‘秋姬’‘五月早红李’‘脆红李’‘鸡血李’‘杏李’等国外在重庆市的优良适生品种,并成功引种培育出‘渝北歪嘴李’‘江田红丰李’‘清脆李’等变种;在万州、巫山、黔江、潼南、南川、万盛、彭水建立了一批李产业基地。

但是,以上国外品种和地方优良品种的栽培基本都集中在加入李子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面积小,规模不大,品种单一。

1.3 经营途径目前,重庆市的李子经营多以个人或家庭经营为主,经营水平低,生产规模小,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在发展策略上,往往是跟风冒进,一不懂技术,二不懂市场,在品种的选择上根本谈不上适地适树,这些问题均严重制约了李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重庆市已成立的李子专业合作社约有120多个,较2013年的30多个有大幅度的增加;重庆市加入李合作社的果农约2万多户、总面积约5333 hm2,仅占李栽培总面积的17%左右。

从区县看,渝北、万州、巫山、梁平的合作社数量多,但仅有极少部分形成了品牌效应,如渝北统景、大盛等镇的歪嘴李、万州分水镇青脆李、巫山曲尺乡巫山脆李等,这些都为各地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学习途径。

在产品的销售上,各地仍以本地市场鲜食为主,少有主动出击拓展外地市场的,产品形不成竞争力;李的冷藏及深加工也基本没有开展。

1.4 产业科技水平由于栽培技术简单,产业规模小,李的研究在重庆市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2000年以前,除了引种和常规栽培外,基本没有开展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

随着李产业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果树所围绕李的规范化栽培做了大量工作。

欧毅、程玥晴等开展了脆红李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水分胁迫等一系列研究,并在布朗李的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方面有所突破[1-3];王进围绕李树夏季和冬季的修剪技术、李种质资源ISSR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研究[4-6]。

除此之外,黔江、巫溪、万州等各地的农委、农服中心深入生产一线,针对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做了调查和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李生产上的技术难题[7-8]。

2 存在的问题2.1 品种参差不齐,缺乏科学指导近几年重庆市各区县引种了近百个李品种。

当某个品种在某地表现较好时,其他各地不管自身气候、土壤条件是否符合,均大量引种和栽培,没有进行科学的试验和引导,各地针对这些品种的比较试验和适应性研究也没有系统开展,是当前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各地也在积极开展优质李引种和本地良种驯化工作,期望在良种化和规模化上取得突破,但成效并不明显。

由于各地对引种品种适生性认识不足,对适合本地的品种及品系调查不清,缺乏品比试验和适应性的综合研究数据,故大多栽植区都存在品系单一、盲目发展等问题。

这也造成了各地上市时间集中,果品品质不稳定。

2012—2015年,铜梁石鱼、渝北印盒等15个李子基地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产品滞销的尴尬境地。

2.2 经营水平差,缺乏科技支撑由于缺乏支持和引导,重庆市多数农户仍是沿袭传统的栽培方法,零星栽植多,品种单一,管理极为粗放。

主要问题表现在:(1)建园技术落后,苗木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果园甚至刚开始挂果即成低产园;(2)在日常管理中,除草、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不实施或盲目实施,导致生产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病虫害较为严重;(3)在采收方法上,暴力采收、提前采收等问题比比皆是;(4)果品质量欠佳、优质果率不高、精品果太少。

这些问题,都对重庆市李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迫切的技术要求。

同时,由于重庆市特有的库区气候,针对光照弱、雨水多的库区特有条件,关键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良地方品种种植资源保存与开发等都亟待解决。

2.3 产业规模小,缺乏政府引导由于各地李大部分属于自给性生产,处于自产自销,缺乏龙头加工企业,无力抗御市场风险;目前重庆市李产业的龙头企业仅有渝北华兴林业(果业)一家,独木难撑发展大业。

从2014年开始,重庆市农委在开县召开了李产业发展现场培训会;2015年,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南川区召开2015年重庆市李子生产培训会,重庆市农委特经处、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果树所和渝北、合川、南川、黔江等各地代表齐聚一堂,算是拉开了李产业良好发展的序幕。

3 发展对策3.1 在各集中产区建立品比园,解决品种混乱的瓶颈问题各地要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前提下,结合区域气候、土壤生态条件,建立引入品种和入选的地方良种品比试验园,进行适应性测试。

进一步发掘地方李品种资源,积极收集和保存品种资源,开展新品种区域性试验,建立和完善李子良种繁育体系,扶持壮大一批以李子为重点的果树育苗龙头企业,推广一批地方良种,调整和优化品种熟期结构。

3.2 开展李标准化栽培,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建议进一步开展李树整形修剪、绿色生物防控、果园生草栽培和李树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等技术集成示范,提高单产效益。

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合力推进李子良种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工作,构建李子良繁体系,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升李子品质和生产效益,推动产业较快发展。

3.3 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利用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中、高海拔垂直气候调控,大力调整熟期结构,拉长货架期,走错季上市、错位发展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进一步加强大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专业合作社管理协同作用,改善传统的个体销售模式,实行集中销售、精装销售,增加冷藏库、冷藏车等贮存运输设备,建立深加工工厂,延长销售期,打造出品牌,合理规范使用地理商标;在销售上,借“互联网+”组建网络销售平台,形成多层次的产销格局,减少流通环节,打造线上线下品牌。

参考文献:[1] 欧毅,程玥晴,代正林.脆红李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西南园艺,2005(6):56-57.[2] 欧毅,王进,吴天强,等.水分胁迫对桃形李叶片含水量、质膜透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5):982-985.[3] 欧毅.布朗李矮化密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西南园艺,2002(S1):41-43,47.[4] 王进.覆盖对山地李园土壤性状和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8.[5] 王进,何桥,欧毅,等.李种质资源ISSR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J].果树学报,2008,25(2):182-187.[6] 周兴建,王进,欧毅.修剪对李树生长结果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2,6(1):5-7.[7] 黄明.巫山脆李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09,3(4):3-5.[8] 陈永春,高艳平,李世娟,等.巫溪香脆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20):157-158.(责任编辑:丁志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