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阶层人群对死亡的态度调查报告
死亡人口调研报告

死亡人口调研报告死亡人口调研报告一、引言死亡人口调研是对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段内死亡人口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通过这一调研,我们可以了解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死因分布、性别比例等情况,为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和途径,如问题调查、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等,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性别、地域等进行分类、分组,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分析1.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本地区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呈现一定的特点。
例如,在20岁以下的人群中,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感染病、遗传疾病等;而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老年人的死亡率较高,主要是因为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2.死亡人口的死因分布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本地区死亡人口的死因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
例如,最常见的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这反映了该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习惯。
3.死亡人口的性别比例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本地区死亡人口中,男性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从事高风险行业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有关,例如从事危险工种、吸烟、酗酒等。
四、调研结果对社会政策的影响1.制定相关健康政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死亡人口特点,可以制定预防婴幼儿传染病的政策,提高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等。
2.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根据死亡人口的常见死因,可以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制定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政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推广。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针对死亡人口中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的现象,可以制定相关性别平等保护政策,加强男性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防治工作,改善男性的生活习惯,提升男性的健康水平。
五、结论通过对本地区死亡人口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死因分布、性别比例等情况,为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自杀调研报告

自杀调研报告自杀调研报告引言自杀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自杀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减少或预防自杀事件的发生。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自杀调研。
我们共收集了100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
我们的调研对象年龄跨度较大,从18岁到60岁不等。
调研结果1. 自杀的主要原因:压力和抑郁是造成自杀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有68%的受访者因长期面临工作、学习和家庭压力而考虑过自杀;此外,有4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或现在正在经历抑郁症。
2. 自杀的影响:自杀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个人,还波及到家庭和社会。
在家庭方面,调查显示,有61%的受访者认为自杀可能会让家人陷入绝望和悲伤;在社会方面,有74%的受访者认为自杀对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3. 自杀的预防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自杀预防措施:-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有人可以倾诉,提供心理支持。
因此,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提供心理辅导,可以帮助那些在压力下挣扎的人。
- 提高自杀意识:加强自杀意识的宣传,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
- 确立支持网络:建立一个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和社区,使人们感到彼此之间的支持和理解。
这将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个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 消除社会歧视:在社会层面上,我们需要努力消除对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歧视和污名化,为受影响的人群提供公正的对待和支持。
结论自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个体和社会层面上都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其发生。
本调研报告提供了一些自杀预防措施,并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行动,减少自杀的发生,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不同年龄阶层人群对死亡的态度调查报告(DOC)

不同年龄阶层人群对死亡的态度调查报告班级:姓名:指导老师: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对于一个生命的诞生,大家都喜悦迎接。
但对于生命的结束,则因其涉与太多复杂情绪与各种禁忌,导致社会文化对死亡普遍的不愿触与,甚而加以排斥、避讳。
虽然如此,但谁都知道,无论你是天才,还是庸者,只要是生物,都会有死亡的一天。
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要接受的结局,但每个人对死亡的观点却都不同。
面对未知的死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解脱,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好的终结,更有人感到恐惧并避讳不谈。
而不同年龄的人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更是不同的。
那到底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展开了一次社会调查.........一.调查的目的和方法调查目的:为了了解现阶段中国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对死亡的态度与对生活的态度。
并了解现阶段多数中国人的心态是趋于乐观还是悲观。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在网络上派发调查问卷和采用匿名自填方式,当场回收并对调查问卷与时补充修正。
内容包括对死亡的态度、对死亡的一些看法和观念、接受死亡的情形以与想到有关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等。
其中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85份,有效问卷560份,应答率95.73%。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摘取):回答人比例性别数男24042.86%女32057.14%回答人比例年龄层数15岁以下387.14%16-2332257.14%24-306110.71%31-406010.71%41-50397.14%50以上203.57%203.57受教育程度回答人比例数没有受过正式教育00.0%小学254.46%初中6010.71%高中559.82%中专/技校8014.29%大专或大学非本科11320.18%本科20736.96%本科以上203.57回答人比例是否有宗教信仰数有8214.64%冇42885.36%回答人比例听到死亡,你觉得?数觉得无所谓9917.86%心里害怕28050.0%不害怕 18132.14%回答人比例你认为哪种死亡最常见数自杀193.57%谋杀00.0%病逝14325.0%交通意外24142.86%自然灾害9717.86%自然死亡6010.71%回答人比例当你听到有人自杀时,你会?数漠视冷淡8314.29%表示愤怒15728.57%惋惜怜悯32057.14%回答人比例是否想过死亡之后的事数有(至第11题)23642.14%冇(至第12题)32457.86%回答人比例你有过自杀的念头吗?数从没有过34060.71%偶尔会有22039.29%经常会有203.57%回答人什么原因有自杀的念头?比例数家庭矛盾22039.29%情感问题26046.43%金钱问题18132.14%事业挫折11921.43%人际关系矛盾6210.71%其他13825.0%你觉得你对死亡的态度是?回答人数比例坦然20035.71%忌讳认为不吉利6010.71%不会讳忌死亡,但也不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30053.57%你的死亡观是?回答人数比例对于死亡感到恐惧与焦虑 8715.54%尽可能地避免去想到或提与死亡 16930.18%死亡是一件很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事情 23040.07%死亡是疼痛与苦难的解脱 122.14%对死亡后的生命有所期待 6211.07%从表格数据我们可知:1.接受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相当,,分别占57.14%和48.76%,总体趋于平等。
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现状及教育对策——基于对江西省南昌市区高中生的调查的开题报告

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现状及教育对策——基于对江西省南昌市区高中生的调查的开题报告摘要: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的存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区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探究其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的现状,并结合教育实践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0%的高中生曾经出现过自杀意念,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大多数高中生对自杀持消极态度,但仍有3.3%的高中生认为自杀是解脱的方法;高中生的自杀风险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家庭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教育对策: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韧性;加强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加心理咨询服务,及时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关系;心理咨询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itude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become a focal point of social concern. This paper takes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ir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itude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combined with educational practice to propos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show that about 40%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had suicidal ideation, with females higher than males; Most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suicide, but still 3.3%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believe that suicide is a way to release themselves. The suicidal risk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actors.Based on the above survey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and create a good family atmosphere; Increas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s and timely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suicidal ideation; suicidal attitude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amily relationship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报告

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报告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报告想要了解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有必要仔细地调查清楚,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通过随机取样,在20xx年1月到2月,对来自6个地区的364个人进行了安乐死认知态度的社会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对安乐死有较高的认知,且个人的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对其选择有较大影响。
但在调查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上,人群表现不同态度,同时也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原因,因此,对于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还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及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进行安乐死的有关调查,借以了解和评价社会公民对安乐死的态度,并期望为安乐死的合法化寻找民意基础,及分析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1.调查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6位调查员家乡的各层次人群(包括河北、陕西、湖南、湖北、江苏五省),受调查人群年龄在16-76岁之间,以自愿形式参加问卷调查。
1.2.调查内容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职业、身体状况;对安乐死了解程度、对安乐死态度及理由和对安乐死合法化态度及理由,同时还包括安乐死实施问题。
1.3.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给被调查对象,受调查者以无记名自填问卷方式填写,针对一些年老的受调查对象采用委婉访谈方式进行调查,依据其观点态度代替其填写问卷;同时也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2.1.问卷回收情况问卷发放364份,纸质问卷33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92.1%;网络问卷34份,有效问卷34份,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338份。
2.2.受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在338位受调查对象中,男性172人(50.89%),女性166人(49.11%),身体状况基本为良好;年龄分布上,18岁及以下的人群227人(67.16%),31-50岁的人群58人(17.16%),51-60岁的13人(3.85%),61岁以上9人(2.66%);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水平64人(18.96%),高中、中专文化人群70人(20.70%),大专、本科文化人群201人(59.47%),硕士及以上3人(0.9%);职业背景,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人员30人(8.87%),医务工作者40人(11.83%),教师10人(2.9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人(5.92%),工人35人(10.36%),自由职业者25人(7.40%),在校学生148人(43.79%),务农30人(8.87%)。
死亡 调研报告

死亡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死亡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探讨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对于死亡的害怕和接受程度以及不同文化对死亡的看法。
通过调研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死亡的思考和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反应,为提升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3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包括对死亡的认知、死亡的害怕程度、对死亡的态度以及不同文化对死亡的看法等问题。
三、调研结果1. 死亡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65%)将死亡定义为生命的终结,不再存在的状态。
而有20%的被调查者将死亡理解为生命的轮回,是一种转化和再生的过程。
另外有10%的人认为死亡是与生命并存的,是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2. 死亡的害怕程度在对死亡的害怕程度问题上,结果显示有48%的被调查者对死亡感到害怕,而有32%的人则表示对死亡感到无所谓或不害怕。
另外还有20%的人对死亡持有一定的经济观念,害怕因死亡而失去财富和财产。
3. 对死亡的态度大部分被调查者(71%)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必然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死亡,有34%的人认为应该勇于面对,接受死亡带来的改变。
另有26%的人则持有一种悲悯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一种不公正和残酷的现象。
4. 不同文化对死亡的看法通过对不同文化对死亡的看法进行比较,发现东方文化(如中国、日本等)更加注重对死者的悼念和祭祀仪式。
而西方文化(如美国、英国等)则更多地强调对死亡的认知和接受,倾向于将死亡视为生命的结束。
四、调研结论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死亡的认知存在差异,有人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有人认为是生命的轮回和转化。
2. 对于死亡的害怕程度人们存在不同观点,一部分人害怕死亡,一部分人无所谓或不害怕。
3. 人们对死亡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过程,有些人认为应该勇于面对和接受死亡。
4. 不同文化对死亡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东方文化更注重悼念和祭祀,而西方文化更强调对死亡的认知和接受。
养老院老人与居家老人死亡态度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8 卷 总第 1 4 6 期 2 0 1 3 年第 5 期 总第 6 0 2 页
养老 院老人 与居 家老人死亡态度调查报告
黄子玲
摘 要 :本文在回顾 国内外对死亡态度研 究的基础之上,以江西省部分县城的老人为研 究对象,对住 养老院老人和居家老人的死亡态度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进行研 究。
关 因素进行 研究 。
2 . 4 研 究工具
中的人死亡环境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随着社会 的发展 ,老人们在不 同的年龄 ,不同的环境 下对
死 亡有 着不 同 的见解 。在对 江西 省 广 丰 、玉 山等
自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法。问卷共有 4 2 道 县 6 0岁以上的 1 9 2 名 ( 其中住家老人 9 6 名 ,养 题 目,其 中反 映死 亡 焦虑 或恐 惧 的题 目共 1 5道 , 老 院老人 9 6 名 )老 年人进行 个别访 问与 问卷 调查 反映死亡逃避的题 目 共1 5 道,反映死亡接受 的共 后 ,得 到以下 结果 ( 见表 1 和表 2 ) :
等等。我 感觉时 ,就可谓之死亡 ;哲学家们所谓的死亡是 对老年人的死亡态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查 对人类死亡现象和死亡事实进行全方位的形而上 国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人 的死亡态度时还用 了比 中国人死亡态 学的思考 ,犹如哲学对具体科学一样 ,有一种统 较多的文献查找法 ,如郑晓江的 《 6 、 7 】 ,朱继英的 《 沦生死观的演变》1 8 ] 摄和指导作用Ⅲ ;而在临床 医学上 , 死亡就是指不 度之检讨》[
表 1 9 6名 居 家 老 人对 死 亡 的态 度
3 _ 2 居 家老 人 和住 养 老 院 老人 对 死 亡 态度 的
死亡调查报告总结

死亡调查报告总结死亡调查报告总结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死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面对,死亡都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死亡的原因和情况,调查报告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总结一份死亡调查报告,探讨其中的主要发现和思考。
调查报告中提到的死亡案例主要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人群。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死亡的共同特征和趋势。
首先,调查报告指出,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所调查的案例中,年轻人的死亡率相对较低,而老年人的死亡率则明显上升。
这一发现与我们对生命过程的认识相符。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机能逐渐衰退,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从而增加了死亡的风险。
其次,性别也在死亡率的差异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调查报告显示,男性的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
这一现象可能与男性在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上的差异有关。
男性更容易从事危险性较高的职业,如建筑工人、矿工等,从而增加了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
此外,地区也是影响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调查报告发现,某些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可能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等因素有关。
一些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疾病的治疗不及时,从而增加了死亡的风险。
除了对死亡率的分析,调查报告还对死亡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报告指出,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中,心脏病、癌症和中风是最常见的疾病。
这些疾病往往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通过对这些疾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减少死亡的风险。
此外,意外事故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报告中提到的意外事故包括交通事故、工业事故和溺水等。
这些意外事故往往是突发的,无法预测和避免。
然而,通过对事故原因的研究,我们可以制定更加有效的安全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
在对死亡调查报告的总结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死亡的一些共同特征和趋势,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年龄阶层人群对死亡的态度调查报告班级:姓名:
指导老师:
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对于一个生命的诞生,大家都喜悦迎接。
但对于生命的结束,则因其涉及太多复杂情绪及各种禁忌,导致社会文化对死亡普遍的不愿触及,甚而加以排斥、避讳。
虽然如此,但谁都知道,无论你是天才,还是庸者,只要是生物,都会有死亡的一天。
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要接受的结局,但每个人对死亡的观点却都不同。
面对未知的死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解脱,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好的终结,更有人感到恐惧并避讳不谈。
而不同年龄的人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更是不同的。
那到底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展开了一次社会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现阶段中国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对死亡的态度及对生活的态度。
并了解现阶段多数中国人的心态是趋于乐观还是悲观。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在网络上派发调查问卷和采用匿名自填方式,当场回收并对调查问卷及时补充修正。
内容包括对死亡的态度、对死亡的一些看法和观念、接受死亡的情形以及想到有关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等。
其中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85份,有效问卷560份,应答率95.73%。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摘取):
性别回答人数比例
男240
42.86%
女320
57.14%
年龄层回答人数比例
15岁以下38
7.14%
16-23 322
57.14%
24-30 61
10.71%
31-40 60
10.71%
41-50 39
7.14%
50以上20
3.57%
20
3.57
受教育程度回答人数比例
没有受过正式教育0
0.0%
小学25
4.46%
初中60
10.71%
高中55
9.82%
中专/技校80
14.29%
大专或大学非本科113
20.18%
本科207
36.96%
本科以上20
3.57
是否有宗教信仰回答人数比例
有82
14.64%
冇428
85.36% 听到死亡,你觉得?回答人数比例
觉得无所谓99
17.86%
心里害怕280
50.0%
不害怕181
32.14%
你认为哪种死亡最常见回答人数比例
自杀19
3.57%
谋杀0
0.0%
病逝143
25.0%
交通意外241
42.86%
自然灾害97
17.86%
自然死亡60
10.71% 当你听到有人自杀时,你会?回答人数比例
漠视冷淡83
14.29%
表示愤怒157
28.57%
惋惜怜悯320
57.14%
是否想过死亡之后的事回答人数比例
有(至第11题)236
42.14%
冇(至第12题)324
57.86%
你有过自杀的念头吗?回答人数比例
从没有过340
60.71%
偶尔会有220
39.29%
经常会有20
3.57%
什么原因有自杀的念头?回答人数比例
家庭矛盾220
39.29%
情感问题260
46.43%
金钱问题181
32.14%
事业挫折119
21.43%
人际关系矛盾62
10.71%
其他138
25.0%
你觉得你对死亡的态度是?回答人数比例
坦然200
35.71%
忌讳认为不吉利60
10.71%
不会讳忌死亡,但也不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300
53.57%
你的死亡观是?回答人数比例
对于死亡感到恐惧及焦虑87
15.54%
尽可能地避免去想到或提及死亡169
30.18%
死亡是一件很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事情230
40.07%
死亡是疼痛与苦难的解脱12
2.14%
对死亡后的生命有所期待62
11.07%
从表格数据我们可知:
1.接受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相当,,分别占57.14%和48.76%,总体趋于平等。
2.填写问卷的多为18-30岁的年轻人,占总比例67%以上,51岁以上的老年人较少。
3.受教育程度多为大专及以上的本科等,本科以上的较少。
4.填写问卷的多为未婚,少部分是同居或已婚的。
5.没有宗教信仰的占大多数,为五分之四之上。
6.对于死亡到來的时间,有两种最能够被接受的观点是" 自然死亡"和"年老死亡"。
三.调查结果分析
①对死亡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560个人中,对死亡的态度上,将近二分之一的人表示不会避讳死亡,也不能坦然面对死亡,对死亡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占35%左右,剩下10%的人认为死亡不吉利并忌讳提及。
在调查结果中,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接受死亡,但对死亡的排斥无明显差异。
另外,儿童(0-15岁)对死亡的概念并不全然了解,死亡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终结,甚至认为是“恶魔将他们带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死亡的概念趋近真实,对死亡的态度有一定害怕心理,但并不强烈,也无出现焦虑心理。
青少年对死亡的态度呈现出一定的害怕与不理智的心理,受青春期叛逆的影响,青少年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及分裂的情绪,一部分容易造成对生命的轻视与较大的死亡焦虑感这两个极端。
青少年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大部分处于该阶段的人都很少思索死亡。
成年人对死亡的态度趋近自然接受的状态,对死亡的理解成熟,不再特别忌讳提及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生阶段。
不过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成年中期(40-50岁)的比成年初期(25-40岁)的人更害怕死亡,部分人出现死亡焦虑的情绪。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比较受社会经历与生活态度的影响,相对乐观的老人对死亡的理解趋近客观、真实,他们已能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生与死,面对死神的即将到来他们已经做好平和、淡然的准备。
少数比较消极的老人则害怕死亡,认为死亡离自己不远,故而时常感到焦虑。
总而言之,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死亡的态度各有不同,同时,同个年龄阶段的人由于受社会经历、个人心理及精神状态的影响也呈现出对死亡的不同态度。
②宗教信仰以及对死亡的态度
在调查结果分析中,85.36%的人有宗教信仰,14.64%无宗教信仰。
有宗教信仰的比无宗教信仰的人相比,对死亡的来临更多地表现出不害怕、不避讳的态度,认为死亡后仍有另一种生命意义的呈现。
且有宗教信仰的人多为成年人,少数为年轻人与老年人。
③不同年龄的死亡观
根据死亡态度量表,笔者此次调查将死亡观分为5个维度,分别为死亡恐惧与焦虑,死亡逃避,中立的死亡接受,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
其中,15.54%的人表现为死亡恐惧或焦虑,其中大多数为成年中期(40-50岁)的人,少数为青少年。
30.18%的人表现为死亡逃避与40.07%的人表现为自然接受,不同年龄阶段均有分布,无明显差异性。
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占2.14%,意指将死亡视为逃离痛苦人生的一种途径,对生活的恐惧超过对死亡的恐惧,甚至曾有自杀倾向,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与成年初期的人中。
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占11%左右,主要集中在具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中,儿童与青少年群众分布最少,多见于成年人与老年人中。
他们认为死亡是通往快乐的一种途径,是通往来生之门,并且相信死后仍有生命,对死亡比较少焦虑与害怕。
总结:
1. 对死亡持恐惧态度的人数仍占一定分量,普遍人只能接受“自然死亡”和“年老死亡”,当人们或者亲人受病魔侵袭时,对死亡的恐惧与身体的痛苦无法让人坦然面对。
2.在儿童阶段,人们对死亡的概念较为模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死亡的恐惧越大。
再抽出大学生人群为样本,调查发现年龄越小者死亡恐惧越高。
不同年龄层青少年在趋近导向死亡接受上有显著差异。
在成人的初期,人们倾向于视死亡为完全的剥夺者,调查发现最年长组成人显然比年轻组更接受死亡,视死亡为生命的解脱,另外也比中年人组更相信有来生。
大多数老年人反而较不恐惧或焦虑死亡。
PS: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为在互联网和现场随机派发问卷的调查方式,这种调查方式可能造成被调查者一定程度上多数为年轻人,反之,老年人及幼年的较少。
且易忽略一些看不到此问卷的工作者。
调查的对象非常有限。
三.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措施
关于个人死亡态度的建议:
死亡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的生活态度,即使我们身处在较为平安的状态,但生命是无常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平时我们就应该多思考死亡。
在年轻的阶段,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整个人生做好一个规划并勇敢实践,以避免当死亡来临时的手足无措与带来永久的遗憾。
在年老
的阶段,应建立起个人的死亡准备,包括预立遗嘱,交代丧礼,遗物,遗言等物质上的准备,珍惜自己的晚年生活,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而面对自己或家属经受病魔的侵袭与死亡的降临时,应藉著陪伴,关怀,症状缓和,舒解疼痛,乐观地面对剩下的生命,发现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认知生命的终极意义及出路,尽早接受死亡并为死亡做准备。
由家属哀伤的关爱与依恋不舍,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藉此领悟生命的有限,善加利用生命及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关于社会的建议:
普及生死教育,让更多人主动思考死亡,减少社会上患有死亡恐惧与焦虑的人群,以寻求生命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