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目送》读后感800字

初中《目送》读后感800字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

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

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

颤动一下?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

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

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

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

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

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

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

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

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

在着。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

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

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

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

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

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

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

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

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

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

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

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

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

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

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

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

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

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

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不

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大人们不可理喻,自己才是对的;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情”只不过是一句用于不同场合的套语,从没有理解过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有些时候,我

们总认为亲人的爱天经地义,从未想过要回报些什么……

寒假期间,每至黄昏,阳光洒满阳台,手捧一杯青茗,静读名著。《目送》这本书是

我读得最虔诚、最走心的。它让我改变了昔日那些不成熟的、无知的对于亲情的认知。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

这句话的时候,心头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

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地回眸,而是选择了将背影留给妈妈。因为,

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

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

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烧希望然后又一点

点作文/的黯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

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这句话是这样的简单明了,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自己的裙子上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

的时候,一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

“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着。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行渐远的脚步,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头。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

背影也愈来愈小……”我曾数次这样目送父亲的背影我的视线却也无数次与父亲的回眸碰撞,我能清晰地年到父亲眼中的热泪,坚强的父亲只有在这时候会展现最脆弱的一面。也

许这也就是父母与子女的不同,长大后的我们只懂憬前方,而父母却对亲情无比留恋。

所以,珍惜亲情吧,珍惜那一直跟随着你的目光。被目送时,留下一个回眸吧,让目

送的人心中留一份温存。

等到日历的记忆不再清晰,徒留下人的喟叹,若把目送的回眸都装进心里,纵使记忆

已泛黄,也依旧笑如春风暖。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

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龙应台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仿佛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永远是一种最令人心碎的姿态,而我们每个人,却注定用这种姿态,和我们的

过去不断残忍地告别。曾经许诺一起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终究会在某

个渡口离散。

而目送,便是最后无声的告别。正如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

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

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然而值得我们目送的究竟是什么?是书中《目送》一文对儿子远行的怅惘?是《如果》中对父亲年华逝去的追忆?还是《散步》所说给母亲安心的“海报”?抑或是《跌倒》中

对“失败”的人生感悟?或许还是《(不)相信》中“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真的,不好说。龙应台没有说清楚,我也没有思虑清楚。

想必如果目送者与“被目送”者经年以后相遇,一定会感慨万分吧。若是你我在目送

中分离后又在某个渡口有缘相遇,你自合拢温柔仰面微笑,我自高举金罍接风洗尘,轻念

一句:“伊人,可否还依旧?”也许,这样就已足够。

生命的旅途中,值得我们感悟的事物太多太多,而这一切,都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被冲淡,留给我们的,或是一时的感悟,或是一世的警醒。我们留不住它们,只能任它们随似

水流年淡去,我们能做的,只是目送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渐行渐远。因此,一切

需要珍惜。珍惜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到来之时,享受这一切的过程。珍惜这一切即使是在

目送的时候,也要珍惜这目送的时刻。目送,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作者

她早已说清楚,而我,也已经思虑清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