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运营与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辨析_林竹

合集下载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既能够创造繁荣的经济发展,又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活力城市的建设目标。

一、活力城市的理论城市活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活力城市理论的核心是“人、地、物、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共生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其中,“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休闲、文化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在实现活力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是活力城市的基础,但是过度增长也会引发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因此,城市规模的控制应当紧密结合人口变化和城市功能需求的变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城市空间的设计:城市设计应该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提供功能区域布局和空间组织方案,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要。

同时,注重营造美丽、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3. 经济与发展:活力城市的经济发展应注重创新发展,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环境,吸引人才和企业来到城市,创造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4. 文化与价值:活力城市的文化基础是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因素。

城市应推行文化品牌战略,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营造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力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5. 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环境和生态的优化是活力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

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可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绿色能源、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等措施来实现。

二、活力城市的实践活力城市的理论为城市规划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实现活力城市呢?1. 提高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品质是活力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城市应注重空间环境的度量和评估,开创城市“一公里商业圈、五分钟人居圈”的城市设计模式,注重建筑形态和风貌的保护等,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国森林生态 网络体系工程 就是把 整个 国土作 为一个 研究对象,从生态方面应该怎么 去做 。当时 ,我们
就提 出 了一 个 理 论 ,要 建 设 一 个 良好 的 生 态 体 系 , 就必 须 有 一 个 大 的骨 架 布 局 ,就 是 “ 、线 、面 ” 点 相结 合 ,依 据 以人 为 本 ,科 学 的 发 展 观 。 “ ” 就 点

建设发达的产业体系。这个很重要 ,一经提出以后 ,
林业 就 不仅 是 一 个 任 务 了 ,不 光 是 产 业 发 达 ,搞 木
个新城 ,比如扬州就是在西部新建一个城 ,相对
投资 、环境等问题 比较容易解决。 城市到底该如何建设?肯定不 能像 以前 “ 摊大
饼 式 ” 发展 ,新 建 一个 城 市相 对 投资 、意见 相 对少 。
各位领导 、各位新老朋友 : 今 天我想跟大家汇报一点工作 和思想 。说到新
老朋 友 ,因为 这 里 有 很 多 老 朋 友 。我 在 安 徽 农 业 大
业 不仅 是 栽 树 和解 决 木 材 的问 题 ,而 是 要 提 高 到 国
家的层面及国家的战略转移 ,不仅仅是部门的事情 ,
是 国家 的需要 。因此 ,温家 宝 总理 提 出 了 四个 地 位 : “ 贯彻 可 持续 发 展 战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林 业具 有 重要 地 位 ,在 生 在
加 了一个 “ ” 字 ,即 政 府 指 导 的 产 、学 、研 相 结 政
“ 中国可持续 发展林业 战略研究 ” 中还提 到一 个很重要的战略就是城市林业 战略。过去 ,大家都
说 城 市里 头 基 本 上 是 园 林 ,是 城 建 部 门管 的 ,现 在
合 ,后面加了一个 “ ”字 ,还要 在广泛 的实践 当 用

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摘要:在各种各样城市化问题的影响下,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已经成为了各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各个城市的管理部门要提升对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视程度,加强城市管理执法力度,为人民群众创建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有效发挥出城市管理的职能作用,促进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

关键词:城市管理;发展;建设1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1.1有助于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城市作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不仅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需要科学设计,城市治理、城市综合执法也同样需要科学的方式来指导进行。

城市管理将城市规划、设计、治理综合为一个过程中去解决,有利于从源头去预防城市问题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积极作用,对于已有城市问题,也有利于在后续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予以避免,尊重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实现科学建城、科学治理、科学发展的有机结合。

1.2有助于城市的精细化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也在日益增强,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居民要求之间日益增长的矛盾问题。

城市管理人员应从形式上管制市民的不良行为、非法行为,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参与城市管理。

应从市民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研究现存的问题及市民的现实性需求,解决市民的问题。

强化便民服务型的管理手段,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高效处理问题和纠纷,消除或解决市民与市民、市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

坚持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尽力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为核心理念去建设城市、治理城市。

2城市管理的实践策略2.1构建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体系进一步明晰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界限,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并尽可能使之法定化。

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统筹指挥、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城管体制,即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市城市综合管理中长期规划,研究决策城市综合管理重大事项,指挥协调城市综合管理重大问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学科,它探究城市内外部的经济关系、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城市的发展与经济效应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介绍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及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城市形成与发展理论、城市距离与交通理论、城市劳动力市场理论等。

其中,城市形成与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包括中心与边缘理论、区位理论等。

城市距离与交通理论关注城市之间及城市内部的距离与交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地理经济学、交通经济学等。

城市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城市中的劳动力流动、职业分工等问题,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创新创业理论等。

二、城市经济学实践城市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发展战略等。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手段来达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城市管理则是指通过政府机构、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来管理城市的经济活动、公共服务等方面。

而城市发展战略则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等手段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经济学实践中,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特点和经济结构。

例如,对于资源型城市,需要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对于制造业城市,需要研究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路径等。

此外,城市经济学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合作,如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等,以获取更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

三、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指导城市管理和规划的实践,使城市的发展更加科学和可持续。

其次,城市经济学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避免重复错误,加快发展步伐。

同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在城市经济学的影响下,一些城市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转型。

城市管理、城市管治与城市经营的比较

城市管理、城市管治与城市经营的比较

() 1城市管治 的 由来 及 内涵 与社会 发展 、 术进 步 同步 技 的除 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外 , 就是在工 业化 与城市化 过程 中的市 民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及对城 市的要求不 同 . 几千年 前的城市与 近代的城市 内涵 已经发 生了很 大变化 , 以前 的 城市 是商 贸城 市 , 业也 只是 以手 工业 为 主 . 工 工业发 展起 来后就 成 为工业城 市 , 工业化时代 以服务 业为 主的第 三产业 迅速发 展 . 后 社会 的 分工 、 技术发展所 提供 的可能性 及 人们 的 生活方式 、 工作方式 的转变 , 市的发展也从 以前各个 具有很强独立性 或相对 封闭 城 的城市 向不 断开 放 、 互 联 系 的大 都 市圈或 全 球城 市 方 向发 相 展, 城市只是 某一 范 围内城 市网络 的一 个点 , 这样 城 市 的管理 方式也 随之 而改变 。 城市管治理论形成于 1 9世纪 的产业 革命 之后 。产业 革命 对城市 的最 大冲击 就是 由于 大量 的工业 企业 开始聚 集在城 市 及城市 的周 围 、 市人 口急剧 增 长形 成对 城市 空 间划 分 的需 城 要, 也就出现了城 市规 划理论 :2】 纪 以后 , (世 不仅在 城 市规划 理论方 面为适应各 个时期 城市发 展 的需要 而衍 生 出很 多 的分 支理论 , 2 在 0世纪后期 发 生在西 方发达 国家 的经济 全球化 现 象, 使人们意识到 世界城 市将会 发 生根本性 的变 革 , 城市 不仅





即包 括设 计阶段 的规划 管理 、 施阶段 的建设 管理 、 实 运行 阶段 的功能管理 ;3 现代化 的城 市管 理要求发 挥城 市社会各类 主 () 体的作用建立起 以政 府为主导 , 有营利 性企业 、 非营利组织 、 社

城市管理的发展与实践

城市管理的发展与实践

城市管理的发展与实践一、城市管理的定义和意义“城市管理”一词是指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改善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包括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交通管理、文化体育等方面。

城市管理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城市化的顺利实施。

城市管理可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确保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与管理,维护城市秩序和安全。

这是城市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城市管理得当,城市化才能更好地发展。

2.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管理可以对城市环境进行监管和管理,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这是维护人类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 增强城市竞争力。

好的城市管理可以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城市管理的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城市的管理从古代就开始了。

埃及和巴比伦城市管理体现出古代城市治理的模式和特点。

在中国,从唐代成立车驾司到现代化的市政府机关,城市管理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

二十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世界各国开始大力投入城市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推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三、城市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当前,各地方政府对城市规划和管理越来越重视,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与管理办法,但城市管理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挑战着城市管理发展的现状。

1. 城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城市管理中,一些地方存在流于形式,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工作效率的提升。

2. 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一些城市管理部门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形地貌、人口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甚至出现城市废弃问题。

城市规划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

城市规划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

城市规划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摘要:一个城市的发展,其规划和管理之间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城市规划给后期管理奠定了基础,简化城市管理的难度,同时,城市管理能有效协助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深化城市规划效果。

在城市规划时,相关人员一定要科学分析,深度了解城市发展趋势,同时,必须拟订有效的城市规划具体方案和详细措施,为城市发展奠基。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引言城市初期规划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之间联系紧密,城市规划影响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所以,科学规划城市、有效管理城市能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奠基。

但是,在当前城市发展中,还有许多的问题和缺陷,有关范围和工作小组必须要重点关注,根据实际情况拟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促进城市的长久以及健康发展。

1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1.1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规划必须和房地产的人文、环境以及生态情况吻合,城市规划是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伴随规划的实际实施,各个城市努力奋斗,已经获得较好成绩,以全新全面的角度拓展城市各个功能,当前,绿色低碳显然成为各个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当今社会,各个城市迎来建设新征程,努力实现具有低碳环保特色的现代城市,从中可以看出,在城市的后期规划以及城市管理中,城市的基础规划是基础的力量。

1.2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理的效果作用非常明显。

所以,大部分城市都对有关措施进行不同程度的完善,实现更好的管理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特色魅力和有关方面的城市管理水平。

对城市来说,基本框架确定后,就会在新区的建设、旧区的改造方面投入许多财力,整个城市会建设许多发展区以及旅游区,给城市后期管理奠基。

科学合理管理城市,一定程度会提高城市的发展速度,促进整个城市民生和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城市管理在城市发展中担任关键角色。

2城市规划设计现状2.1规划失效问题很多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存在有一些误区,很多时候规划与建设不同步,规划还没有完成,已经完成建设,或者有些城市会出现规划的实施期限已经到了,仍未具体实施。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大热点话题。

我们希望的是一个活力四射、宜居舒适的城市,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城市理想呢?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如何打造一个活力城市。

一、理论篇:如何定义活力城市?活力城市是指那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这些城市充满着创新、机会、活力、活跃的环境和开放的气氛。

它们引领着经济发展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实现城市的活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的角度看:1. 人口流动显然,人口密度的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人口流动,城市能够吸引来自不同地区的各种人才,这些人才会带来创新和活力。

比如,企业家和创业者可以开设新的公司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学者和专业人士可以开展研究和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人口密度的增加也可以改善公共设施、交通系统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状况,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城市活力的另一个因素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在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时,政府必须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

政策应该鼓励创新和创业,同时也要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该以人民的需求、利益和意愿为中心,而不是着重于特定的先进性和技术力量。

二、实践篇:如何实现活力城市?在理论方面已经谈到了城市的活力与发展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从实践角度出发,看看在真实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实现城市的活力。

1. 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用性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应该是提高城市的可用性和可达性。

城市交通系统的拓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是关键点。

同时,具有人性化、便利和高效指数的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如广场、公园、购物中心、博物馆、大学、图书馆等设施的建设,也能大大提高城市的可用性。

2. 培育活力企业城市唯一能够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是发展新业态和文化。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的开创性和创新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绝大多数城市已经进入城镇化 发展的成熟阶段,城市管理的相关活动 更多地属于管理和维护的范畴,可以认 为美国的城市经理制度是城市经营理论 在美国城市管理范畴内的实践形式 [9]。 城市经理制的实施基础是将城市的立法 权交由民选议会掌握,再由市议会聘任 一名城市经理执掌行政权,使得政治与 城市问题相对独立,全面推动了美国城 市政府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有效降低了 政府运作的成本,提高了城市公共资源 配置和政府服务的效率。
[ 文章编号 ] 1006-0022(2014)09-0116-06 [ 中图分类号 ]TU984.199 [ 文献标识码 ]C [ 作者简介 ] 林 竹,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116
Urban Management 的概念也越来越 频繁地出现。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许多国外 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 Urban Management 进行研究,并尝试给出一个详尽、 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直到现在仍 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从城市综合发展 的角度出发,Ray Pahl 在他的著作《谁 的城市》中认为 Urban Management 即是将城市的各种匮乏资源进行分配的 过 程 [2]。 相 似 的,Kalpana Sharma 将 其定义为“一系列可以指导城市范围内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社 会 和 经 济 发 展 的 行 为”[3];Clarke 偏重于城市经济发展角 度的研究,认为其是一项促使资本更加 高效流动的重要工具 [4]。
英国新城运动可以说是西方国家典 型的由政府主导的城市经营实践,属于 城市经营在开发范畴内的实践。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 如失业、贫困 等 ),并摆脱伦敦“摊大饼”式蔓延所带 来的诸多困扰,在政治上赢得民意,在 丘吉尔政府的强力推动之下,通过设立 专门的城镇和国家规划部,在短时间内 规划并开发了伦敦周边数十个卫星城镇。
城市经营与城市运营仅一字之差,然而两者在理 论基础、概念表述和具体操作模式等方面有相似性, 更有差异性。目前,我国的学术界和理论界还未对城 市运营模式的出现给予足够的关注,关于城市运营本
身以及基于城市运营的规划理论研究已经落后于实践 的发展,出现了理论空白现象。同时,对于城市经营 和城市运营两者的辨析也存在不足。学术界、政府和 企业界对于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缺乏清楚的认识。 本文通过追溯城市经营的概念和渊源,从理论基础、 概念表述和理念模式上对两者进行比较,明确两者的 异同,并进一步阐述了在现阶段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下, 市场与规划在上述两种发展模式中的功能地位和运作 方式的特点及作用。
2014 年第 9 期 第 30 卷 117
的混淆,大多数学者将两者等同。例如, 2012 年中共中央党校进行的城市运营相 关课题研究,提出城市运营的定义为“政 府和企业在充分认识城市资源基础上, 运用政策、市场和法律的手段对城市资 源进行整合、优化、创新而取得城市资 源的增值和城市发展最大化的过程。” 从这个表述上看,强调了政府和企业可 以成为城市运营的联合主体,但从内容 和实操上未能对城市经营进行实质性区 分,尚不能完全概括目前我国实践中城 市运营模式的特点。
必须向议会提交工作报告。通过政企合 作制度,政府无法对新城开发公司进行 过多管制,从而保证了开发公司一定的 独立性。在开发资金方面,新城开发公 司的资金由中央政府划拨有息贷款,每 年的利息高低也由中央财政部决定。新 城开发公司的赢利来源于住宅、工业厂 房和商业建筑出租的租金和出售住宅所 获得的利润。 2.1.2 美国城市经理制 (City Manager System)
总体来说,新城运动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绩:70% 的工厂搬迁至卫星城, 大大缓解了伦敦市内的交通和住房压力; 城乡交通得到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达 到 90% 左右,成为全世界城市化水平最 高的国家之一。
新城运动的基本开发模式是以政府 选定的新城规划建设公司为开发主体, 政府负责前期的整体规划以及项目推进 过程中的质量把控,新城开发公司每年
然而,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向与新型 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将从前二十年的政府 推动、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变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 2013 年 12 月中央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新 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并于 2014 年 3 月出台了《国家 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年 )》,阐明了“市场 主导、政府引导”的城市发展方向。我国社会各界、 资本市场、各类经济主体以及学术界期望从前二十年 的“政府引导、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向“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转型逐步变为现实。在这种 以市场为导向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观的主导下,脱胎于 城市经营 (Urban Management) 的城市运营 (Urban Operation) 可以说是具有自主创新意义、具有我国特 色的城镇化发展市场模式,其正逐渐成为近年城市开发 建设管理及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重大转型方向,部分先知 先觉的政府和企业正在探索以城市运营为基本商业模 式的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合作模式。
但 是, 我 国 城 市 运 营 模 式 所 对 应 的 理 论 体 系 尚 未 建 立, 或 者 说 模 糊 不 清。 因 为 我 国 的 城 市 运 营 模 式 出 现 的 时 间 较 晚, 并 且 其 是 由 国 外 的 Urban Management 理论及其在我国的早期实 践 ( 城市经营 ) 共同发展而来的,在一定 程度上造成了城市运营与城市经营概念
受 到 新 公 共 管 理 理 论 的 影 响,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学 者 将 Urban Management 的 研 究 重 点 从“ 单 维 度” 转 为“ 多 维 度”, 如 Anthony Churchill 认为复杂化的经济 和政治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重大的影 响,故 Urban Management 不再只是 指代一个单核的管理系统,而是一系列 的、多元的、服务于城市发展的活动, 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之间都会相互 影 响 [5]。 相 似 的,IlariaBramezza 认 为 Urban Management 作 为 一 项 系 统的、详尽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 参 与 [6]。Kenneth Davey 则 更 具 象 地 指出 Urban Management 的关键点在 于“政府、规划师、投资者等各方的工 作程序能够有机结合,且各自的利益可 以 在 城 市 的 发 展 中 得 到 实 现”[7]。 总 的 来 说,20 世 纪 80 ~ 90 年 代 以 来 针 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交通便捷化的迅速发展,首先 由 Tiebout 发现各辖区之间个人、商家和企业可以自 由地移动 ( 用脚投票 ),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促使城市 政府之间产生竞争,而竞争就会促使政府像其他经济 组织一样提高效率。他认为城市资源具有越来越强的 商品属性,而政府其实与一般的公司并无本质区别, 从而使最早出现在企业中的竞争力的概念开始被引用 到城市甚至区域的层面 [1]。结合城市竞争理论以及 20 世 纪 60 年 代 欧 洲 各 地 方 的 改 革 运 动,Ray Pahl 首 次提出了 Urban Managerialism 理论 [2]。相应的,
城市运营与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辨析
□ 林 竹
0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历 史上的奇迹,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快速上升,城市规 模急剧扩张,在我国现行且特有的城市管理体制下, 以政府推动、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成为 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以此模式为基础的城市规 划建设与城市经营管理的理论也相应建立,其中城市 经营成为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主流模式和学术界的主要 研究方向。
的城市经营观》等。 徐惠蓉将目前关于城市经营的观点
归纳为三个方面:①类似于城市营销, 即将经营企业的理念运用于城市经营中, 将城市中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通过与市场 经济体制接轨加以包装整合,作为产品 来经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②强调 对市场经济手段的利用,以此为工具优 化配置城市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 效率,完善城市功能,以提升城市整体 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③从城市经营的 主体来说,实现城市综合开发建设主体 的多元化,放弃政府大包大揽的行为, 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民营和私人资本投 资与参与管理城市公共事业建设,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 [8]。 1.2.2 国内对城市运营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2 城市经营的国内外实践
2.1 国外实践 笔者认为,城市经营理论的实践根
据城市的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城市开发 范畴内的实践与城市管理范畴内的实践 两类,前者的经营对象为待开发或者正 在规划建设的新城区域,而后者的经营 对象则是建成区域或者城市。 2.1.1 英国新城运动 (New Town Movement)
1.2 国内对城市经营与城市运营概念 及内涵的研究 1.2.1 国内对城市经营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基于国外的相关研究,我国经济界 的专家和学者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提 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管理”“城 市土地有偿使用”等观点,实际上就是 城市经营观念的雏形和起源。1998 年 9 月,在上海召开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 周年的研讨会上,城市经营的概念首次 被正式提出。在近几年的学术杂志上, 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城市经营在我国的发 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关于城市经营的 文章很多,如陈虎等的《关于城市经营 的再思考》、徐巨洲的《城市经营本质 是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管理》、赵 燕菁的《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 刘文俭的《城市经营概论》、张敬淦的《城 市经营提升城市竞争力》及金经元的《我
1 城市经营与城市运营的概念与内涵
1.1 国外对城市经营与城市运营概念及内涵的研究 首 先 需 要 明 确 的 是, 由 于 国 内 外 市 场 发 育 程 度
的不同,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背景和城乡管理体制的 差异,我国目前的城市经营与城市运营模式并不能完 全等同或直接对应欧美的城市经营理论,但可以借鉴 Urban Management 的概念,译为城市管理,也被译 为城市经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城市经营 与城市运营都是由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欧美国家的 Urban Management 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而来的 ( 图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