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完整版)

合集下载

纵隔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完整版)ppt课件

纵隔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完整版)ppt课件

.
12
胸腺增生
婴幼儿胸腺较大,青春期以后逐渐 退化;成人的胸腺由脂肪组织代替
一般密度均匀,呈肌性密度,无钙 化,增强后轻度强化
.
13
.
14
胸腺瘤
(1)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偏上:位于升主动 脉﹑右心室流出道和主动脉等血管前间隙
(2)良性胸腺瘤:轮廓光滑,生长缓慢
恶性胸腺瘤:轮廓不规则,有分叶, 生长较快,可伴有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
食管裂孔疝
常见
胸腹膜裂孔疝
婴幼儿及老人常见,左侧多于右侧
胸骨后裂孔疝
少见,先天性膈疝
.
5
.
6
纵隔感染性病变
急性纵隔炎
少见,严重,胸骨切开术及食管穿孔 为常见原因
纤维化性纵隔炎
罕见的引起胶原增生的慢性进行发展 的良性病变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牙源性、咽部、颈部感染可能伸展至
纵隔
.
7
纵隔肿瘤
.
37
食管癌
(1)鳞癌多见,食管无浆膜层, 周围器官受累
(2)食管壁增厚/肿块 (3)管腔狭窄及上段管腔扩张 (4)淋巴结/血行转移
.
38
.
39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 神经节细胞肿瘤 副神经节细胞肿瘤 神经母细胞肿瘤 神经节母细胞瘤
.
40
神经源性肿瘤
(1)主要是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2)肿瘤强化明显 (3)脊柱及肋骨改变 (4)椎间孔扩大,椎管内肿瘤呈哑铃状
.
32
.
33
食管病变
食管憩室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食管感染性和炎性病变
.
34
食管憩室
与食管相通的囊状突起 好发部位:咽食管憩室,支

纵隔病变影像诊断 ppt课件

纵隔病变影像诊断  ppt课件
54
神经源性肿瘤
55
神经源性肿瘤
56
(2) CT表现
① 后纵隔脊柱旁区类圆形或半圆形肿块;
② CT平扫密度均匀,但因含脂量较高,其密度略低于邻近 的肌肉;
③ 良性边缘锐利,恶性边缘不清,侵犯周围结构;
④ 发生在椎间孔处的肿瘤,呈哑铃状,部分在椎管内,部分 在椎管外,CT可清晰显示椎间孔扩大,附近结构受压; ⑤ CT增强扫描:神经鞘瘤有不同形式的强化,而其他神经 源性肿瘤强化无特征。
57
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
58
神经源性肿瘤X线及CT
59
(3) MRI表现 ① 非神经鞘 瘤 MRI T1WI上呈中等偏低信号 , T2WI上呈高信号;
② 神经鞘瘤MRI 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 高信号;
③ 增强MRI神经鞘瘤T1WI呈明显环形强化,非鞘 瘤呈均匀强化;
④ MRI对椎管内外哑铃状肿瘤的定位、观察脊髓 的受压情况较CT更清晰。
32
胸内甲状腺肿CT表现
33
(3) MRI表现
① 位置:MRI冠状位及矢状位成像可清晰显示肿块的来源; ② T1WI为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③ 肿块内囊变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④ MRI不能显示钙化; ⑤ MRI增强T1WI不规则强化伴周围界限不清提示恶性。
34
胸廓内甲状腺肿MRI
35
4、淋巴瘤
36
(1) X线表现
① 位置:肿块多位于中纵隔、气管与肺门附近,少数位前纵隔; ② 肿瘤多呈分叶状,向纵隔两侧突出,有时一侧明显; ③ 肿瘤可经肺门沿肺间质向肺内浸润,也可侵及胸膜及心包而产生胸 腔及心包积液。
37
淋巴瘤治疗前后胸片表现
38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课件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课件
气管、食管可受压变形、移位 上纵隔密度增高,胸骨后方透亮度减低
13
胸内甲状腺肿
CT表现:
特定部位:上纵隔胸骨后气管周围 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冠、矢状显示与颈部甲
状腺相连 密度特征:密度较高、不均,见囊变、出血、
钙化 强化表现:明显持续强化
14
正常甲状腺
15
甲状腺肿胸内延伸
胸内甲状腺肿
霍奇金病 (HD):淋巴结侵犯为主,结外受累少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跳跃式侵犯,广泛,结
外受累多
58
淋巴瘤
临床表现 临床上霍奇金病多见,以侵犯淋巴结为主,常起 自颈部,青年多见,其次为老年。而非霍奇金 淋巴瘤常呈跳跃式,就诊时病变常已广泛,结 外器官多已受累,青少年多见,其次为老年 早期常仅触及淋巴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 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食管或上腔静 脉受压时出现相应症状
59
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著,边缘分叶
CT:
纵隔间隙内淋巴结肿大,分散或融合呈块;压迫 邻近结构变形、移位
密度均匀或不均,可伴坏死,钙化少见
增强检查呈轻度强化
可侵犯胸膜、心包、肺
MRI表现:等T1WI ,中高T2WI信号
60
淋巴瘤 右纵隔明显增宽,边缘清楚呈分叶状。 侧位上气管前后密度增高,气管后带增宽
30
胸腺瘤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一般表现 约30~50%胸腺瘤出现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5%有胸变上窄下宽(液体重力作用)
31
胸腺瘤
CT表现:
类圆形,可有分叶,可有囊变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位于中线一侧或两侧 增强检查近似均匀性强化 恶性胸腺瘤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可
43

影像诊断学理论课胸部七纵隔

影像诊断学理论课胸部七纵隔
02
这些区域是胸腔内的重要结构, 对人体的呼吸、循环和消化等系 统具有重要影响。
七纵隔的解剖结构
胸骨后纵隔位于胸骨后方,是胸腔的入口,内有胸腺、心脏和大血管等重要器官。 胸骨前纵隔位于胸骨前方,内有胸骨上缘、胸骨下缘和胸骨角等重要骨性标志。
胸骨旁纵隔位于胸骨两侧,内有肋骨、肋间肌和肋间神经等重要结构。
总结词
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而 预防肿瘤性疾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致癌因素和早期筛查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根据肿瘤的性质和分期,治疗方法会有所不同。对于良性 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对于恶性肿瘤,除 了手术切除外,还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预防 肿瘤性疾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致癌因素,如吸烟、空气 污染等,同时也要注意早期筛查,如胸部X光检查、CT扫 描等,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
血管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等,可引起胸膜炎、胸膜积液等表现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如主动脉瘤、肺栓塞等,通过CT血管 造影、MRI等检查可确诊。
CHAPTER 04
胸部七纵隔疾病的鉴别诊断
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胸膜炎
胸膜炎症可引起胸腔积液,影像 学表现为胸腔密度增高,需要与 肿瘤、结核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
纵隔炎
纵隔炎可导致纵隔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为纵隔增宽,需要与 淋巴瘤、转移瘤等其他疾病进行 鉴别。
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胸腺瘤
胸腺瘤是常见的纵隔肿瘤,影像学表 现为前上纵隔圆形或类圆形肿块,需 要与胸骨后甲状腺肿、淋巴结肿大等 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影像学 表现为后纵隔肿块,需要与食管癌、 肺癌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讲义)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讲义)
5、纵隔间隙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其大小、部位、性质和生长 方式等相关
上腔静脉受压:头颈面部水肿 气管受压:干咳、气急 膈神经受压:膈麻痹 喉返神经受压:声嘶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影像学表现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纵隔原发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的种类 繁多。据文献报道,发病率居前六位的有:
①神经源性肿瘤; ②恶性淋巴瘤; ③胸腺瘤; ④畸胎瘤; ⑤胸内甲状腺肿; ⑥支气管囊肿。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1.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畸胎瘤及胸内
甲状腺肿)
胸腺瘤 Thymoma
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 50%。多数为成年人。
最常见发生部位是前纵隔中部,其次是上 下部。临床上胸腺瘤约25%出现重症肌无力。 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
缔组织的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 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入 口,下界为膈肌。 2、纵隔内的器官和组织:
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 胸腺、胸导管、淋巴组织和结缔脂肪组 织。
纵隔的影像解剖及分区
3、纵隔侧位分区: 纵隔的分区在判断纵隔
肿块的来源和性质上有着重要意义
三分法
(前)胸骨之后,心脏
病灶内钙化、
骨骼或脂肪 瘤灶与周围结构关系不清, 有诊断意义 浸润性生长提示恶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畸胎类肿瘤
主要诊断依据:
多位于前纵隔心 脏与大血管交界处, 密度不均,瘤灶出现 钙化、骨骼或牙齿及 脂肪等组织成分,多 可明确诊断。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第八节 纵隔疾病影像

第八节 纵隔疾病影像

重症肌无力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胸骨后肿块 CT :类圆形、分叶状肿块,可有囊变、钙化;
(侵袭性肿瘤边缘不规则,脂肪界面模糊,胸膜结 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增强呈中度均匀强化, 坏死区不强化)。
MRI: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有强化。
胸腺瘤
胸 腺 瘤
非侵袭性胸腺瘤 位于胸骨后、主动脉前,轮廓较清
【疾病概要】
为常见纵隔肿瘤(占 14 %~ 25 %), 90 % 位于后纵隔椎旁间隙。 交感神经源性肿瘤:节细胞神经瘤最常见; 节神经母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少见。 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多见,恶性神经鞘瘤罕见。 临床多无症状,多偶然发现,肿瘤大时可有 压迫症状
影像学表现

X线:脊柱旁肿块,椎间孔扩大,邻近骨质吸 收破坏 CT :①纵膈内脊柱旁类圆形实性肿块,可有 囊变,可有钙化;②边缘光滑锐利;③典型 者呈哑铃形位于椎管内、外,椎间孔扩大并 压迫性骨吸收 ④增强后实性部分轻中度强 化;恶性者边界不清,临近骨质破坏。
临床上以HD多见,以侵犯淋巴结为主,结外少
见,侵犯纵膈较多见。多见于青年,其次老年。
NHL主要结外器官受累;多见青少年,其次为老 年。早期多无症状,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中晚期 有发热、乏力、贫血、消瘦、肝脾肿大等,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主,边缘呈扇贝 样、锯齿状,侧位片纵隔密度增高。 CT :纵隔淋巴结肿大, 前、中纵隔最多 见,融合或分散存在,中心可坏死,放疗后 出现可钙化; 增强轻度强化;可有胸腔积 液、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肿块 。 MRI:肿大淋巴结呈等T1、长T2信号 。


淋巴瘤
平扫 恶性淋巴瘤
增强

肺与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纵隔肿瘤及其它)课件

肺与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纵隔肿瘤及其它)课件

3、畸胎瘤(teratoma)
❖先天性肿瘤,来自原始胚胎组织的残留物,随心脏大血管下降而入 纵隔。 ❖病理上分囊性(皮样囊肿)与实性;前者多为良性,含中外两个胚 层衍生物(毛发及皮脂物),后者可为良性或恶性,含内中外三个胚 层衍生物,如脂肪、毛发、牙齿、骨骼、腺体、呼吸及胃肠道组织。 ❖较小无症状;较大压迫症状;支气管瘘时可出现咳嗽、咯血、咳出 毛发、钙化物。 ❖颈部体表形成瘘管,可溢出脂类物质及毛发。 ❖胸腔积液、肺性骨关节病,恶性者可转移。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大部分融合成 团,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
平片:双侧上纵隔影增宽,边缘略呈分叶状。 CT:两侧前中纵隔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淋巴瘤
淋巴瘤
平片:左中上纵隔影增宽, 边缘呈分叶状。侧位肿块 位于前中上纵隔。 CT:左侧前中上纵隔肿块, 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轻度
强化。
中上纵隔囊性肿块,邻近气管受压
支气管囊肿
中纵隔气管旁肿物,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支气管囊肿
5、淋巴瘤(lymphoma)
❖HD、NHD,以HD多见,与颈部及全身 淋巴结病变同时发生,或先于其它部 位淋巴结病变
❖平片纵隔增宽,双侧突出,边缘清楚, 分叶状
❖CT示前纵隔、气管旁、气管与支气 管组和隆突下淋巴结中大常见,可融 合或分散存在
胸腺瘤
左前中纵隔肿块,边界清楚,CT增 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胸腺瘤
(有囊变)
左前上纵隔肿块,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呈不均 匀强化,内见低密度囊变区。
男性,30岁,有重症肌无力
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 (钙化)
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 (囊变)
侵袭性胸腺瘤
左前纵隔肿块(↑),边界 不清楚,侵犯心包及胸膜, 心包积液及双侧胸腔积液; CT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5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6
右膈神经
左膈神经
左肺
上腔静脉 气管
右迷走神经 左喉返神经
食管
主动脉弓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7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前层
胸腺 左头臂静脉 胸腺静脉层 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2.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6
(二)中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2.内容
心 心包 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后方- 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
下方- 左、右肺静脉和左心房
左侧- 左锁骨下动脉、左迷走神经
右侧- 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 弓、右迷走神经、右纵隔胸膜等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5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Dr.Feng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
一、概 述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
(一)纵隔的概念
1、概念:纵隔是左、右纵 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囊肿
• • • • • • • 淋巴管瘤 支气管囊肿 食管囊肿 心包囊肿 神经肠源性囊肿 胸导管囊肿 感染性囊肿
支气管囊肿
• 先天性病变,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 常位于中纵隔气管旁或肺门附近, 右侧多见 • 薄壁水样密度肿物,均匀,壁光滑 • 增强扫描囊壁有强化
食管病变
• 食管憩室 •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 食管感染性和炎性病变
• 胸内甲状腺肿 • 甲状旁腺肿瘤 • 甲状旁腺囊肿
胸内甲状腺肿
(1)大多数位于前上纵隔,与颈部甲 状腺相连 (2)良性者多见,恶性者少见 (3)随着吞咽动作肿块可上下移动 (4)CT值略高,明显强化
二、胸腺疾病
• • • • • • • 胸腺增生 胸腺瘤 胸腺癌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胸腺淋巴瘤及转移性肿瘤 胸腺脂肪瘤 胸腺囊肿
食管憩室
• 与食管相通的囊状突起 • 好发部位:咽食管憩室,支 气管旁憩室,膈上憩室 • 检查方法:X线
食管病变
食管良性肿瘤 • 食管平滑肌瘤 • 食管息肉 • 食管乳头状瘤
食管病变
食管恶性肿瘤 • 食管癌 • 食管平滑肌肉瘤 • 食管癌肉瘤 • 食管恶性淋巴瘤 • 食管转移瘤
食管癌
(1)鳞癌多见,食管无浆膜层, 周围器官受累 (2)食管壁增厚/肿块 (3)管腔狭窄及上段管腔扩张 (4)淋巴结/血行转移
三、生殖细胞肿瘤
• • • • • 畸胎瘤 精原细胞瘤 内胚窦瘤 绒毛膜上皮癌 胚胎癌
畸胎类肿瘤
• 分实质性畸胎瘤和囊性畸胎瘤 (皮样囊肿) •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 • 密度差异大(脂肪﹑钙化﹑水样 ﹑软组织影等) • 畸胎瘤可有恶性变
四、纵隔淋巴结病变
• • • • • 淋巴结转移 淋巴瘤 淋巴结结核 结节病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纵隔常见疾病CT影像学表现
纵隔分区
纵隔是位于两侧胸膜腔之间的器官总称
• 前为胸骨,后为脊柱 • 上为胸廓入口,下为膈肌 • 两侧有纵隔胸膜
纵隔分区
纵隔气肿与血肿
• 气肿:气体积聚纵隔 来源:肺、纵隔气道、食管、颈部和腹腔
自发性纵隔气肿:大多继发于间质性肺气肿 鉴别:气胸
• 血肿
外伤
裂孔疝
• 食管裂孔疝
淋巴结转移
• 肺癌最常见转移 • 纵隔淋巴结分组
淋巴瘤
(1)分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2)全身性疾病 (3)纵隔、肺门及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 (4)肺内浸润
淋巴结结核
• • • • • 儿童原发综合征 纵隔内或肺门淋巴结肿大 常见隆突下 钙化(儿童少见) 环状强化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 • •
神经源性肿瘤
• • • • • 神经鞘瘤 神经节细胞肿瘤 副神经节细胞肿瘤 神经母细胞肿瘤 神经节母细胞瘤
神经源性肿瘤
(1)主要是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2)肿瘤强化明显 (3)脊柱及肋骨改变 (4)椎间孔扩大,椎管内肿瘤呈哑铃状
血管源性肿瘤
• • • • 血管瘤 血管肉瘤 血管外皮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胸腺增生
• 婴幼儿胸腺较大,青春期以后逐渐 退化;成人的胸腺由脂肪组织代替 • 一般密度均匀,呈肌性密度,无钙 化,增强后轻度强化
胸腺瘤
(1)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偏上:位于升主动 脉﹑右心室流出道和主动脉等血管前间 隙 (2)良性胸腺瘤:轮廓光滑,生长缓慢 恶性胸腺瘤:轮廓不规则,有分叶, 生长较快,可伴有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 (3)囊变及钙化 (4)可伴有重症肌无力
脂肪性肿瘤
• 脂肪瘤 • 脂肪肉瘤 • 脂肪堆积症
罕见疾病
谢谢!
常见
• 胸腹膜裂孔疝
婴幼儿及老人常见,左侧多于右侧
• 胸骨后裂孔疝
少见,先天性膈疝
纵隔感染性病变
• 急性纵隔炎
少见,严重,胸骨切开术及食管穿孔为常 见原因
• 纤维化性纵隔炎
罕见的引起胶原增生的慢性进行发展的良 性病变
•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牙源性、咽部、颈部感染可能伸展至纵隔
纵隔肿瘤
一、胸内甲状腺及甲状旁腺肿物
1. 2. 3.
罕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样病变 纵隔淋巴结好发 局限型(透明血管型:明显均质强化):
肺门或纵隔孤立性肿块,气管右旁多见 纵隔内呈浸润性生长的肿块 纵隔内多发散在的肿大淋巴结

多中心型(浆细胞型:轻度或中度强化):
结节病
• 原因不明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非 干酪性肉芽肿性疾病 • 大多为双侧,境界清楚,“马铃薯 样肿块” • 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