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及降氟方法

合集下载

山东典型地区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山东典型地区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山东典型地区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高氟地下水是世界性的健康隐患之一。

我国是高氟地下水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典型地区包括山东半岛、四川盆地、贵州、陕西等地。

其中,山东半岛是我国高氟地下水重要分布区之一。

高氟地下水严重威胁着山东半岛地区的人畜健康和经济发展。

因此,研究山东典型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对于指导该地区高氟地下水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研究典型地区的地质、水文条件及水化学特征,分析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和迁移规律。

2.深入探究山东半岛地区岩石氟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地下水中氟与岩石、土壤、水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3.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典型地区地下水氟的赋存状态及其与地下水基本性质如PH、温度等的关系。

4.对照同类地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不同区域形成高氟地下水的共性和个性。

(二)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和采样:对研究区实施现场采样,获得样品数据;分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元素、稳定同位素、氟和硼等微量和轻重稀土元素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其相互关系。

2.室内实验: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仿真不同环境条件下氟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高氟地下水的成分及演化规律,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分析。

3.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氟与地下水相关性模型,探究氟同多种因素(如地下水流动、水体化学、地质构造等)的作用机理,揭示高氟地下水成因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研究进展和预期成果(一)研究进展1.初步采集了采自研究区地下水的样品,并对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2.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初步探究了影响研究区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因素。

(二)预期成果1.揭示了研究区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为高氟地下水的治理提供支持。

2.较全面掌握了研究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3.构建高氟地下水成分及演化规律的数值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基础。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于明年年初开始,研究期为三年。

山西农村饮水高氟水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山西农村饮水高氟水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标 志。氟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 饮用水适宜 的氟化 物浓度为 l / mg L以下 , 如果水 中氟化 物含 量超过 1 gL 就会 m ,, 对饮用者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 害 , 能够使人患有不 同程度
氟对人体的损害具有慢性且长期的特点 , 受害较轻者会出
现牙齿发黄、 断裂 , 俗称氟斑牙 , 也就是 常说 的黄牙病 ; 重者会 引起氟骨症 , 表现为驼背 、 行动不便 , 至导致智力出现问题 , 甚
用水高氟地区, 如晋 中市平遥县云家庄村 , 当地饮用水氟含量 达 31mg ,由于长期饮用这样的高氟水 ,0o . / l L 8o以上 的村民患 /
有氟 中毒 , 年轻人多表现为氟斑牙 , 中年以上 的人严重的除身
体变形 、 关节疼痛外 , 两腿不能站直 , 的甚至不能走路 ; 有 还有
重的地方病长期 以来并没有引起 当地百姓高度注意。 3 高氟水处理的必要性 在水资源等各种 资源 日益 匮乏 的今天 , 在地球 自然 生态 环境 日益恶化的今天 , 污水资源化 、 氟水 处理 利用 , 合理开发 现有水资源 已成为 国家乃 至世界发展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省 因饮用水含氟过高而致病 的人数不 断增加 、 病情加 重和人民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 断提 高 , 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需求 人
分布在全省 6 6个县( ) , 市 区 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业 县 , 主要 分布在大同、 忻州 、 太原 、 临汾 、 运城 、 上党等六大盆地及沿黄 县市,4 . 万农 民喝着含氟超标 的水 , 36 6 7 不同程度地受 到高氟 水的危害 ,部分地区水 中氟含量 比国家标准高出几倍甚至几 十倍 。0 7 20 年省卫生厅对我省 1 5个县 9 9 6 个村的高氟水进行 了筛查 , 筛查水样 48 5 , 4 份 结果超过 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的 有 42 7 个村 ,占4 .1 8 %,最高平均水氟含量达到 了 8 6 g 7 . m/ 9 L

氟超标饮用水降氟技术

氟超标饮用水降氟技术

氟超标饮用水降氟技术一、氟是人体生命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

适量的氟能使骨、牙坚固,减少龋齿发病率。

饮用水适宜的氟质量浓度为0.5~1 mg/L。

当饮用水中氟含量不足时,易患龋齿病;但若长期饮用氟质量浓度高于1 mg/L的水,则会引起氟斑牙病;长期饮用氟质量浓度为3~6 mg/L的水会引起氟骨病。

氟长期积累于人体时能深入骨骼生成 CaF 2 ,造成骨质松脆,牙齿斑釉,韧带钙化,关节僵硬甚至瘫痪,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

氟慢性中毒还可产生软组织损害,甚至肿瘤发生,并有致白血病的危险性。

据近年的资料报道,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化物还有致癌、致畸变反应。

为了防止和减少氟病发生率,控制饮用水中的氟含量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不少地区饮用水源的氟含量较高,目前,全国农村约有70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 ( 氟含量 >1mg/L) ,水中含氟量最高可达 12 ~ 18mg/L,导致不同程度的氟中毒。

如内蒙古雅布赖地区,东北克山地区,安徽北部、宁夏大部、河北部分地区、天津等。

有效降低饮水中的氟含量,其途径一是选用适宜水源,二是采取饮水除氟,使含量降到适于饮用的范围。

选取适宜水源往往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多数情况下采用饮水除氟方式获得洁净饮水。

饮水除氟是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将水中过量的氟除去。

氟(F)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生命元素,原生环境中氟过量或不足均会导致机体产生疾病。

国家规定生活饮用水中适宜的氟含量为0.5~1.0 mg/ L[1]。

高氟地下水指氟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并使人体产生氟中毒现象的地下水体。

高氟地下水影响区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内陆除上海市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病区。

全国饮水型地方氟病分布面积约220万km2,据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氟斑牙患者3 877万人、氟骨症患者284万人[2]。

因此探讨我国高氟地下水形成的特点,并提出防止氟中毒方案具有现实意义。

1 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氟的富集是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球化学演变的结果,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主要影响因子概括为背景岩石、蒸发作用、地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降氟改水防止慢性氟中毒探讨

降氟改水防止慢性氟中毒探讨

湖 区降 氟 改水 的措 施 。
关键词 : 慢性氟中毒 : 降氟改水 ; 运城市
中 图分 类 号 : 5 9 R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下水与中、 深层地下水混合开采 。 造成 了浅层地下水通过井筒 向中、 深层 地下水渗漏 , 致使原来 含氟量适宜的中 、 深层地下水也变成 了高氟水。 () 6 工业 “ 三废 ” 的污染也是造成高氟水的一个重要原 因。盐湖 区及 其周边地 区一些磷肥厂、 化工厂 、 冶炼厂 、 璃厂等会排 出含氟较高 的废 玻 水、 废气与废渣 , 废水下渗直接污染地下水 , 废气与废 渣则 1大力推广植树造林 。 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 防治水土 流失 。 减 少含氟矿物的搬运 、 堆积 。 降低地下水 的含氟量。 () 2 严禁浅层地下水与中、 深层地下水 混合开采 , 以防止高氟浅层水
向中、 深层地下水渗漏 。 人为造成 污染 。 () 3 认真研究盐湖区的水 文地质条件 , 积极寻找含氟量适宜的中 、 深
20 年 07
第 1卷 7
第 1 期 4
收稿 日期 :0 7 0 — 0 20 — 3 2
降氟改水 止慢牲 氟中毒探讨
史 晓 红
(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 院, 山西运城 ,4 0 4 040 )
摘 要: 介绍 了运城 市盐湖区的概 况, 分析 了其 高氟水的分布及成 因, 出了运城市盐 提
再送人水塔供居 民饮用。
在全区的浅层地下水 中, 氟含量超标 面积达 9 1 m , 4 .k 2占全 区浅层 9
地下水面积 的 8 .%。其 中氟质量浓度在 6m, 一 2m, 75 eL 1 eL的有 14k / / 2 m ,
() 6 在经济条件一般的乡镇 , 可采用 活性炭或活性 铝接触系统进行 吸附除氟。这种吸 附系统可设计成移动床式、 流动床式、 固定式 等 , 而且 吸附剂还 能通过化学及热处理法使其再 生 , 以降低造价。这种处理 方法 成本不高 , 但除氟效果很好 。 () 7 对经济条件好的乡镇 、 单位及住宅 区 , 可用较先进 的方法除氟 , 如蒸馏法 、 离子交换法 、 电渗析法 、 逆渗透法等 。 这些方法除氟能力极强 , 但造价较高 , 设备复杂 , 而且技术含量高, 操作麻烦。 ( ) 济条件好 的家庭可用小型逆渗透净水机除氟。一般家庭可用 8经

辽宁省典型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辽宁省典型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辽宁省典型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乔晓霞;孙熠;刘玉洁【摘要】By taking hydrogeological survey,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water quality testing, the study i-dentifies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in a region with typical geological proper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oride content and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 shows that fluoride content va-ries from regions in different landforms. As clay layer is a good place for fluoride gathering,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of groundwater with high fluoride content is conducted from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material basis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groundwater with high fluoride content always can be found in the upper layer of phreatic water and clay layer. The study could b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groundwater with low fluoride content.%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调查、综合物探法、水化学及水质检测方法,探测辽宁省典型地区水化学特征,分析了水化学特征与地下水氟离子的含量关系;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分布不同;主要从高氟地下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水文地质环境对氟离子变化的制约,粘性土层是富集氟离子最好场所等方面分析辽宁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原因,通过研究了解到高氟地下水一般存在于潜水的上部及粘土层中,这一研究为今后寻找低氟水源提供前期有力资料奠定基础。

鄂北岗地高氟地下水形成条件与改水降氟措施探讨

鄂北岗地高氟地下水形成条件与改水降氟措施探讨

鄂北岗地高氟地下水形成条件与改水降氟措施探讨
郎文捷;周天慧
【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
【年(卷),期】2007(21)4
【摘要】鄂北岗地是湖北省有名的高氟地下水分布区,主要是浅层地下水中氟含量超标,它是在含氟矿物较多、孔隙潜水迳流不畅的高氟环境下形成的,因此,改水降氟应改饮含氟低的深井水.
【总页数】4页(P407-410)
【作者】郎文捷;周天慧
【作者单位】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荆州,434020;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荆州,434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11
【相关文献】
1.鄂北岗地小麦7500kg/hm2技术原理研究Ⅰ.鄂北岗地小麦7500kg/hm2主要技术措施 [J], 阮吉洲;王文建;任生志;史耀东;匡会琴;刘华伟;孙付山;许燕子;郭光理
2.永城矿区高氟地下水的氟源及其地质构造因素(Ⅰ)——永城矿区高氟污染地下水成因探讨之一 [J], 尹国勋;付新峰;赵群华;张威
3.控制永城矿区高氟地下水的地球化学因素——永城矿区高氟污染地下水成因探讨之二 [J], 尹国勋;毕大园;张威;徐华山
4.控制永城高氟地下水的地理、气象和人类活动因素——永城矿区高氟污染地下水
成因探讨之三 [J], 尹国勋;朱利霞;赵群华;张威
5.鄂北岗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论证 [J], 李智民;赵德君;程伯禹;贾淑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述高氟水处理方法及新技术介绍

综述高氟水处理方法及新技术介绍

综述高氟水处理方法及新技术介绍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饮用水适宜的氟质量浓度为0.5~1mg/L。

当饮用水中氟含量不足时,易患龋齿病;但若长期饮用氟水质量浓度高于1mg/L的水,则会引起氟斑牙病;长期饮用氟质量浓度为3~6mg/L的水会引起氟骨病。

我国含氟地下水分部广泛,尤其在西北干旱地区,约有7000万人饮用含氟量超标的水,导致不同程度的氟中毒。

工业上,含氟矿石开采、金属冶炼、铝加工、焦炭、玻璃、电子、电镀、化肥、农药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常含有高浓度的氟化物,造成环境污染。

对于这些含氟废水,目前国内大多数生产厂尚无完善的处理设施,所排放的废水中氟含量指标尚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严重污染者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按照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氟离子浓度应小于10mg/L;对于饮用水,氟离子浓度要求在1mg/L以下。

高氟水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国内常用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即沉淀法与吸附法。

除这两种工艺以外,还有冷冻法、活性炭除氟法、超滤除氟法、电渗析除氟法等,但至今很少推广于除氟工艺,主要是因为成本高、除氟率低。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处理高氟水的化学沉淀法、絮凝沉淀、传统吸附剂三种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及日本新的树脂型的氟吸附剂与之比较后的应用前景。

传统除氟方法综述化学沉淀法对于高浓度含氟废水,一般采用钙盐沉淀法,即向废水中投加石灰,使氟离子与钙离子生成CaF2沉淀而除去。

该工艺具有方法简单、处理方便、费用低等优点,但存在处理后出水很难达标、泥渣沉降缓慢且脱水困难等缺点。

氟化钙在18℃时于水中的溶解度为16.3mg/L,按氟离子计为7.9mg/L,在此溶解度的氟化钙会形成沉淀物。

氟的残量为10~20mg/L时形成沉淀物的速度会减慢。

当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盐类,如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铵时,将会增大氟化钙的溶解度。

因此用石灰处理后的废水中氟含量一般不会低于20~30mg/L。

石灰的价格便宜,但溶解度低,只能以乳状液投加,由于生产的CaF2沉淀包裹在Ca(OH)2颗粒的表面,使之不能被充分利用,因而用量大。

高氟水治理方法综述

高氟水治理方法综述
各 方 面 进 行 了分析 对 比 。
【 关键词】 地方性 氟中毒 ; 活性氧44 毒是 因为人们生活在高氟环境 中. 长期过量摄入氟引 起机体慢性 中毒的改变。在水体中 , 当氟含量大于 1 m / 时 . . g 0 L 称为氟 超标 , 也称高氟水。 溶解性固体含量> 5 o - 时, 10 几 称为苦咸水 。 高氟地 下水指氟含量超过饮 用水标准并使人产生氟中毒现象 的地下水体
一 .
121 发 浓 缩 型 ..蒸
活性 氧化铝
A 0 lS 也
2 ( k) . 兀,g 4
01 . 2
030 . 0
为浅层高氟水 主要成 因类型 。 氟在地下水 中的富集一般具有分带 性规律 , 从山前到细土平原或滨海平原 . 地下水含氟量逐渐增高 。 其主 要机理为上游富含氟粒子 的地下水 , 在径流途 中到地势平坦或低洼地 带, 由于地下水径流滞缓 、 水动力条件差 、 水位埋藏浅 、 蒸发作用强烈 , 负离子等化 学元素在特定表 生地球化学环境下 在浅层地下水 中浓缩 富集 。
21 年第2 期 02 3
科技 一向导
◇ 教论述◇ 高
高氟水治理方法综述
门青青 李慧君
( 州 大 学 水 利与 环 境 学 院 郑
李涔苒
河南
张秋字
郑州 400) 5 0 1
【 要】 摘 在我 国很 多地方都有地方性 氟中毒不 同程度的流行 , 多农村及偏远地 方的人饱受高氟水的危害。 很 本文从高氟水的产 生. 分类开 始, 阐述 了寻找 新水源的降氟方法, 具体有沸石除 氟的优 点和活性氧化镁 , 活性氧化铝除氟的优 缺点分析 , 从使 用数量 , 处理成本 , 处理效果等
1 . 滤 富 集 型 . 2溶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及降氟方法更新时间:1-25 16:15 作者: 范基姣,佟元清,李金英,王立新,李戎,刘志勇摘要:以华北平原和关中盆地数据为例,分析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背景岩石、蒸发作用、地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并针对我国高氟水特点,提出防止氟中毒的方案。

关键词:高氟水;影响因素;防氟方案0引言氟(F)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生命元素,原生环境中氟过量或不足均会导致机体产生疾病。

国家规定生活饮用水中适宜的氟含量为0.5~1.0 mg/ L[1]。

高氟地下水指氟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并使人体产生氟中毒现象的地下水体。

高氟地下水影响区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内陆除上海市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病区。

全国饮水型地方氟病分布面积约220万km2,据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氟斑牙患者3 877万人、氟骨症患者284万人[2]。

因此探讨我国高氟地下水形成的特点,并提出防止氟中毒方案具有现实意义。

1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氟的富集是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球化学演变的结果,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主要影响因子概括为背景岩石、蒸发作用、地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1.1背景岩石氟广布于自然界中,地壳岩土中的含氟矿物就在百种以上,绝对不含氟的岩土是很少见的。

土壤中黏土矿物为氟源,在风化过程中,这些矿物促使土壤中的元素和循环水中的元素发生离子交换。

一般情况黏土矿物土壤中除了云母、角闪石中的F-被氢氧基置换以外,磷灰石、冰晶石和萤石是循环水中F-的主要来源[3]。

磷灰石、冰晶石、萤石风化淋溶产物见下式:Ca5(PO4)3F→F-+5Ca2++3PO3-4Na3AlF6→6F-+3Na++Al3+CaF2→2F-+Ca2+以华北平原地下水背景岩石数据为例,作出地下水氟含量与岩石氟含量的相关关系图(如图1所示),显示富含氟的岩石含水层中地下水含氟量高,在地下水-岩石系统中,地下水中氟含量与含水层岩石氟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可见含水层中的富氟岩石为高氟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由于氟离子(F-)的化学性质活泼,下面进一步分析水中化学环境对其迁移和转化的影响。

1.1.1地下水的pH值在pH值低的酸性水中,氟离子与氢离子生成氢氟酸,氢氟酸溶解二氧化硅及硅酸盐岩石生成气态的氟化硅,使地下水中的氟减少,不利于氟的富集;另外由于氟离子(F-)和钙离子(Ca2+)能形成难溶的氟化钙(CaF2)[4],其反应式为2F-+Ca2+→CaF2pH值低的酸性水使反应物F-降低,而促使F-迁移,不利于氟的富集;pH值高的地下水可使铝硅酸盐矿物溶于水。

当碱金属水解时,可增强水的碱性,促使含氟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使岩石中的氟溶出,地下水中的氟含量增大。

由此得出,pH值越高的地下水越有利于氟的富集。

1.1.2水中各种离子钠质水分布区氟含量高,钙质水分布区则相反。

氟的钠盐和钙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不相同,氟化钙的溶解度为16 mg/L,氟化钠的溶解度为42×103mg/L,氟化钠在水中完全溶解时,氟在地下水中呈离子状态存在。

前者在水中溶解度很低,大部分为白色沉淀,大部分氟赋存在矿物中而未游离出来,形成地下水中高钙低氟、高钠高氟的现象[3]。

当水中钙离子为主要阳离子时,氟化钙溶解度减小,地下水中氟含量减小;当水中钠离子或者镁离子为主要离子时,氟化钙的溶解度增加。

当水中钙离子含量增加时,氟的络合物遭到破坏,钙与氟结合成难溶的氟化钙,减少了地下水中氟含量。

另外,由于碳酸根及碳酸氢根会促进氟化钙的溶解,使地下水中的氟含量增加。

1.2蒸发作用我国部分高氟水地区处于长期干旱少雨气候及高蒸发蒸腾气候条件,导致淡水循环缓慢,地下水在含水层中长期滞留。

由于地下水的低水头传导,地下水在风化含水层中水的滞留时间变长。

这些条件促使含氟矿物溶解,并促使风化产物中F-和OH-之间离子交换作用,致使地下水中F-进一步富集。

我国大部分的冲洪积扇地区,从山前到平原地下水中的氟含量逐渐增高。

在地势平坦或低洼地带,由于地下水径流滞缓、水交替条件差、水位埋藏浅、蒸发作用强烈,氟离子与其他化学元素一同在浅层地下水中浓缩富集。

一般情况下随含水层埋深加大,氟含量减低,但有些地区受古地理、古气候、古沉积环境影响,深部地下水氟含量亦较高。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一些山地丘陵地区的岩石、土层中富含氟,经过地下水的长期溶蚀以及地表水溶滤的共同作用,岩层中的氟不断迁移进入地下水,再加上干旱半干旱气候、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中氟不断富集,产生高氟地下水。

1.3地温地温是影响地下水氟含量的重要因子。

随着温度的升高,地下水中氟的含量升高。

最典型的为我国分布广泛的温泉水。

秦岭北麓、关中盆地中央及关中盆地“北山”南缘等地的断裂热水型高氟水为深大断裂型地下热水,即沿活动性深大断裂带分布的温泉、热水井等,氟含量均大于1 mg/L[5]。

在活动性深大断裂构造带,地下水在深部循环过程中得到加温,并携带某些化学组分向浅部运动,又因深部岩层中含有较多的氟化物,在高温高压下,地球化学作用强烈,产生一系列化学作用。

热水中氟化氢发生电解与水中Na+、K+结合形成氟化物溶于水中,导致氟含量增高,形成高氟地下水。

这种类型高氟水多以泉的形式出露,沿断裂呈带状分布。

根据关中盆地地下水数据统计,温泉水的含氟量高于常温水含氟量,而且水温越高,含氟量越高[2]。

另据关中盆地地下热水数据统计[5],当关中盆地地下热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含量达到930 mg/L时,地下热水中氟含量达到峰值(如图2所示),推测我国地温影响类高氟水普遍有此特点。

1.4人类活动人为污染型高氟水,系指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致使地下水中氟含量增高而形成的。

人类活动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

含氟化物大气烟尘和工矿企业的含无机或有机氟废水排放,使大量可溶性和不溶性氟进入地表水体和浅层地下水体中。

在传统灌溉条件下使用肥料,导致Cl-,SO2-4, NO-3和F-进入地下水中,使水中氟离子富集,F-含量在农灌区地下水中含量高于其他土地类型地区[3]。

2降氟方法针对我国高氟水形成的特点,防氟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2.1寻找新水源寻找适当含氟量的新水源是降氟理想、经济的途径。

寻找新水源有三种途径:①打防氟深井。

在查清氟的形成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寻找低氟含水层;②选择适于饮用的地表水作水源。

适于饮用且经济技术条件许可的可开发利用的地表水和泉水;③利用雨雪作水源。

在既无适宜的地下水又无地表水的地区考虑因地制宜,修建水窖,收集雨雪水以备饮用。

2.2人工降氟由于我国高氟区分布范围广,许多地区没有可供利用开采的低氟含水层,而引用地表水工程费用巨大,甚至无水可引,故采用人工理化方法降氟是另一条必然的途径。

目前国内外降氟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分为三大类:混凝沉淀法(投药法)、滤层吸附法和电化学法。

前两类方法主要针对单纯氟离子含量较高,而其他指标相对较低或符合饮用水标准的高氟水地区,而第三类方法主要针对氟离子含量较高,而其他指标相对也较高,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高氟-苦咸水地区。

另外,美国发明了一种仅适于软化水同时使用的溶解性小的镁盐,它与水中氟相对连续作用,降氟后泥浆连续沉淀,从而达到降氟目的[6]。

但是,目前的降氟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憾。

因此,保护好水源地,采取综合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为长远策略。

2.3综合生态环境治理含氟化物大气烟尘和工矿企业的含无机或有机氟废水应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在进行各类环境影响评价时加强氟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评价。

改变传统灌溉方式,例如大水漫灌,应该由先进灌溉技术———喷灌代替,这样可以减少风化作用和溶滤作用,减少水蒸发损失,防止氟大量富集。

种植适当生态植物覆盖土壤以减少蒸发,防止高氟水产生。

2.4加强防病知识教育政府应加强对人民的防病知识教育工作,使人民了解高氟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是防氟的有效手段之一。

3结语背景岩石是巨大的氟源,是形成各类高氟水的物质基础,包含大部分黏土的土壤强烈吸附氟是F-的主要来源,循环水的碱度也是F-存在的原因。

钠质水分布区氟含量高,钙质水分布区则相反;干旱气候决定了高氟水分布的广泛性;封闭或半封闭的地形,地下水径流条件差,高蒸发蒸腾率和风化区的低水头传导性,引起水在含水层中滞留时间长,也是引起含氟矿物溶解而增加地下水中F-含量的辅助原因。

地温产生深部高氟地下水源,当地下热水中溶解性总固体达到某一数值时,氟含量达到峰值,推测我国地温影响型高氟水具有此特点。

人类活动污染主要是工业和农业污染。

针对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寻找浅层低氟潜水源、开采深层地下冷水,并采用适当的人工降氟方法是减少高氟水危害的主要和有效的措施,但若根治其危害应长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时政府应加强防病知识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1]徐静,刘国华,郦逸根.氟的生物环境地球化学与含氟水处理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04,(10):209-211.[2]安永会,张福存,孙建平,等.我国饮水型地方病地质环境特征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6,2(2):1.[3] Rao,S. N.,D. J. Devadas. Fluoride incidence in groundwater inan area of Peninsular India[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5):243-251.[4]蔡珩.阜阳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浅析[J].地下水,1999,21(3):129-131.[5]范基姣.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循环模式及可更新性研究[D].河北: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6]佟元清,李金英,王立新,等.地下水降氟方法对比研究[J].中国水利,2007,(10):116-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