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C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

合集下载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10项推荐操作标准:①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②吸引过程影响氧合时,建议预给氧。

③建议机械通气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④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⑤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⑥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式吸引方式。

⑦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⑧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⑨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道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

⑩建议气管内吸痰吸引时间小于是15秒。

1、0简介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通的一项操作。

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步骤。

吸引技术包括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要断开呼吸机连接,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罩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

有两种深度方式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

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2、0患者准备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气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

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力的选择需要联合考虑。

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过气道内的吸引压力小。

2、1成人患者吸引管不超过气道内导管内径50%,儿童和婴儿50-60%,不超过70%。

2、2吸引前给成人患者30-60秒的100%吸氧浓度,婴幼儿患者给提高吸氧浓度10%。

通过以下方式完成操作:2、2、1呼吸机调节吸氧浓度。

2、2、2呼吸机临时高浓度吸氧功能。

2、2、3不推荐手动通气来提高氧浓度,如果没有前两项提高氧浓度技术,操作者需确认PEEP。

2、3每次吸引前应检查负压,压力应在有效清除分泌物前提下越小越好。

AARC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

AARC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吸引(2010)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s 2010翻译:北京朝阳医院西区ICU 杨磊孙崇祥校对:杨磊10 项推荐操作标准: (1)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4) 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6) 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吸引方式。

(7) 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8) 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果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9) 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

(10) 建议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15 秒。

[Respir Care 2010;55(6):758–764. © 2010 Daedalus Enterprises] 1.0 简介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遍的一项操作程序。

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个步骤。

吸引技术包含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断开呼吸机与人工气道的连接。

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置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

有两种吸引深度方法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指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气道湿化指南

气道湿化指南

气道湿化指南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2012气道湿化指南2014-02-08美国呼吸治疗协会临床实践指南——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时的气道湿化:2012AARC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RespirCare,2012,57(5):782–788.译者:中日友好医院ICU孙菁夏金根1.有创通气患者均应进行气道湿化。

2.主动湿化可以增加无创通气患者的依从性和舒适度。

3.有创通气患者进行主动湿化时,建议湿度水平在33~44mgH2O/L之间,Y型接头处气体温度在34~41℃之间,相对湿度达100%。

4.有创通气患者进行被动湿化时,建议热湿交换器提供的吸入气湿度至少达到30mgH2O/L。

5.不主张无创通气患者进行被动湿化。

6.对于小潮气量患者,例如应用肺保护性策略时,不推荐使用热湿交换器进行气道湿化,因为这样会导致额外死腔的产生,增加通气需求及PaCO2。

7.不建议应用热湿交换器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HMV概述有创通气时因上呼吸道被旁路,湿化对于预防低体温、呼吸道上皮组织的破坏、支气管痉挛、肺不张以及气道阻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某些严重情况下,气道分泌物的过于黏稠可导致气管插管阻塞。

然而,目前仍无明确观点表明额外的加热、加湿对于无创通气具有明确的必要性,但是湿化的确可以增加无创通气患者的舒适度。

两种湿化装置可以用于有创通气患者吸入的气体的加热湿化,主动湿化是指通过加热湿化器进行主动加温加湿,被动湿化是通过热湿交换器(人工鼻)来进行的。

目前有三种类型的热湿交换器或者人工鼻:疏水型、亲水型和过滤功能型。

主动加热湿化器通过对吸入气体加温并增加水蒸气的含量来进行加温、加湿。

被动加热湿化器(人工鼻)的工作原理是指通过储存患者呼出气体中的热量和水分来对吸入气体进行加热湿化。

上呼吸道可提供75%的热量和水分给肺泡。

2022版《AARC临床实践指南:人工气道内吸痰》解读

2022版《AARC临床实践指南:人工气道内吸痰》解读

2022版《AARC临床实践指南:人工气道内吸痰》解读
丁亚平;夏姗姗;童祥飞;张晨美;周红琴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22(36)22
【摘要】解读与分析2022版《美国呼吸治疗协会临床实践指南:人工气道内吸痰》的形成方法学及实践推荐意见,以期使医护人员了解人工气道吸痰的最新证据,为规
范医护人员临床操作、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提供指导。

【总页数】5页(P3953-3957)
【作者】丁亚平;夏姗姗;童祥飞;张晨美;周红琴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人工气道内吸痰的临床护理进展
2.人工气道内吸痰的临床护理进展
3.气道冲洗联合膨肺吸痰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4.人工气道内吸痰的临床护理进展
5.不
同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深度对人工气道吸痰的对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管插管内吸痰技术

气管插管内吸痰技术
气管插管内吸痰技术
气管插管型号(ID)
公式:年龄/4+4 成年男性:7.5-8.0 成年女性:7.0-7.5
气管插管深度
• 导管尖端在气管的中段, 距离隆突2-3cm
• 经口插管(平门齿刻度) 男性:22-24cm
女性:20-22cm
小儿:年龄/2+12cm
• 经鼻插管(平鼻孔刻度) 则增加2-3cm
气管插管固定
气管插管湿化
• 要求湿化气道的温度接近人体 温度,利于纤毛运动,促进分 泌物排出
• 湿化不足 纤毛运动减弱 形成痰痂易堵管
• 湿化过度 痰液稀薄 易致 频繁呛咳、反复吸引易致感染 SPO2
气管插管气囊管理
气囊的作用: ① 固定作用 ② 封闭气道,保证潮气量的
供给 ③ 预防口腔和胃内容物反流
气管插管气囊管理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会机械通气临 床应用指南建议:人工气道气囊压 力保持在25-30cmH2O
• 无需间断放气体 • 每日三次检测可有效预防气管黏膜
损伤和气道狭窄
吸痰术概述
吸痰术是利用负压吸引的原理,用导管 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内的分 泌物清除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方法
推荐儿童负压在儿童负压在8080100mmhg100mmhg成人小于成人小于150mmhg150mmhg近期研究提示吸引前滴注生理盐水可以增加近期研究提示吸引前滴注生理盐水可以增加vapvap发生率发生率不建议议每次吸引前例行滴注每次吸引前例行滴注推荐吸引操作时推荐吸引操作时避免断开呼吸机避免断开呼吸机建议婴儿采取建议婴儿采取封闭式封闭式气管内吸痰气管内吸痰美国呼吸病协会aarc人工气道吸引指南浅度吸引
• 成人患者:吸引管外径不超过气管内导管内径的50%;儿童和 婴儿:不超过70%

AARC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

AARC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吸引(2010)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s 2010翻译:北京朝阳医院西区ICU 杨磊孙崇祥校对:杨磊10 项推荐操作标准: (1)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4) 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6) 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吸引方式。

(7) 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8) 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果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9) 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

(10) 建议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15 秒。

[Respir Care 2010;55(6):758–764. © 2010 Daedalus Enterprises] 1.0 简介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遍的一项操作程序。

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个步骤。

吸引技术包含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断开呼吸机与人工气道的连接。

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置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

有两种吸引深度方法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指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医脉通指南频道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临床实践指南——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时的气道湿化

医脉通指南频道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临床实践指南——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时的气道湿化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临床实践指南——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时的气道湿化:2012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Respir Care, 2012, 57(5):782–788.译者:中日友好医院ICU 孙菁夏金根1.有创通气患者均应进行气道湿化。

2.主动湿化可以增加无创通气患者的依从性和舒适度。

3.有创通气患者进行主动湿化时,建议湿度水平在33~44mg H2O/L之间,Y型接头处气体温度在34~41℃之间,相对湿度达100%。

4.有创通气患者进行被动湿化时,建议热湿交换器提供的吸入气湿度至少达到30mg H2O/L。

5.不主张无创通气患者进行被动湿化。

6.对于小潮气量患者,例如应用肺保护性策略时,不推荐使用热湿交换器进行气道湿化,因为这样会导致额外死腔的产生,增加通气需求及PaCO2 。

7.不建议应用热湿交换器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HMV 1.0 概述有创通气时因上呼吸道被旁路,湿化对于预防低体温、呼吸道上皮组织的破坏、支气管痉挛、肺不张以及气道阻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某些严重情况下,气道分泌物的过于黏稠可导致气管插管阻塞。

然而,目前仍无明确观点表明额外的加热、加湿对于无创通气具有明确的必要性,但是湿化的确可以增加无创通气患者的舒适度。

两种湿化装置可以用于有创通气患者吸入的气体的加热湿化,主动湿化是指通过加热湿化器进行主动加温加湿,被动湿化是通过热湿交换器(人工鼻)来进行的。

目前有三种类型的热湿交换器或者人工鼻:疏水型、亲水型和过滤功能型。

主动加热湿化器通过对吸入气体加温并增加水蒸气的含量来进行加温、加湿。

被动加热湿化器(人工鼻)的工作原理是指通过储存患者呼出气体中的热量和水分来对吸入气体进行加热湿化。

上呼吸道可提供75%的热量和水分给肺泡。

当上呼吸道不能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湿化时,湿化器就需要补偿丢失的这部分热量和水分。

比如说,总的水分需求吸收量是44mg/L,湿化器需要补偿的部分就等于0.75*44mg/L = 33mg/L。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气道内吸引(endotracheal suctioning, ETS)是呼吸管理和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患者的人工气道内将肺内分泌物吸出,整个过程包括病人的准备、吸引以及后续护理。

一方面,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racheal tube, ETT)的存在会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咳嗽反射,并绕过上气道加温湿化功能,显著降低分泌物排出能力。

另一方面,气道内分泌物会增加气道阻力、导致肺不张、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做功,导致低氧血症。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 AARC)指出,有效的气道内吸引可以帮助插管病人改善气体交换,降低吸气峰压、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和潮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unit, NICU),机械通气时进行气道内吸引是常见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且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缺氧、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颅内压升高、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气胸和肺不张等。

因此,制订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可促进这一操作规范化实施,保证病人安全。

一、吸引指征与禁忌证推荐意见一: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吸痰(B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二: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D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说明:由于吸痰过程的相关风险和对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新生儿执行气道内吸引应基于对患儿临床状况的评估,而不应该作为机械通气时常规护理的一部分。

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进行气道内吸引:(1)人工气道內出现可见的分泌物或血液;(2)双肺听诊湿啰音、痰鸣音或呼吸音降低;(3)氧饱和度下降,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且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4)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呼吸频率增加、三凹征等,考虑为气道堵塞引起;(5)呼吸机监测面板上出现锯齿样的流速和/或压力波形,排除是管路积水和/或抖动等引起;(6)患儿在压力控制模式下潮气量下降或容量控制模式下气道峰压升高,考虑为气道分泌物引起;(7)反流误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吸引(2010)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s 2010翻译:北京朝阳医院西区ICU 杨磊孙崇祥校对:杨磊10 项推荐操作标准: (1)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4) 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6) 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吸引方式。

(7) 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8) 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果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9) 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

(10) 建议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15 秒。

[Respir Care 2010;55(6):758–764. © 2010 Daedalus Enterprises] 1.0 简介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遍的一项操作程序。

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个步骤。

吸引技术包含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断开呼吸机与人工气道的连接。

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置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

有两种吸引深度方法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指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2.0 患者准备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气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

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力的选择需要联合考虑,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过气道内的吸引压力小。

2.1 成人患者,吸引管不超过气管内导管内径的50%,儿童和婴儿50%-66%,不超过70%。

2.2吸引前给予成人患者30-60秒的100%吸氧浓度,婴儿患者给予提高原吸氧浓度的10%。

通过以下方式完成操作:2.2.1 呼吸机调节吸氧浓度。

2.2.2 呼吸机临时高浓度吸氧功能。

2.2.3 不推荐手动通气来提高吸氧浓度。

如没有前两项提高氧浓度技术,操作者需要确认维持PEEP。

2.3 每次吸引前应检查负压,压力应在有效清除分泌前提下越小越好。

推荐儿童负压在80–100mmHg ,成人小于150mmHg。

2.4 密闭式吸引方式可以在吸引过程中维持机械通气和氧供。

2.4.1 预防肺泡萎陷。

2.4.2 高吸氧浓度和PEEP时。

2.4.3既不增加也不减低VAP的发生危险。

2.4.4 每日更换密闭式吸引管并不能减低VAP的发生风险,也不节省成本。

2.5患者须有脉搏血氧监测仪进行氧合状况监测。

3.0 操作步骤3.1 为避免气道粘膜损伤,推荐浅度吸引。

3.2 深度吸引的相关损伤比浅度吸引大。

3.3 每次吸引时间不要超过15秒。

3.4 开放式吸引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3.5 气道内生理盐水滴注:经人工气道滴注生理盐水,认为可以稀释气道内分泌物,便于粘稠分泌物的清除,但是,支持这个假设的循证资料很少。

生理盐水的滴注可以引起刺激性咳嗽从而增加分泌物的清除。

近期研究提示吸引前滴注生理盐水可以增加VAP的发生率。

大量的研究文献提示生理盐水的滴注没有益处。

不建议每次吸引前例行滴注。

4.0 吸引后护理4.1 吸引操作后应给予至少1分钟的高浓度氧,尤其患者在吸引前和或吸引中并发低氧血症。

4.2 不例行给予过度通气。

4.2.1 有明显肺泡萎陷证据时可以尝试肺复张手法。

4.3 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5.0 环境气道内吸引操作需有经过培训的人员在包含并不限于以下的环境进行:5.1 医院5.2 其他护理机构5.3 家庭5.4 门诊5.5 诊所5.6 医疗救护转运车6.0 适应征6.1 需要维持人工气道的通畅。

6.2 需要清除气道内积聚的分泌物,有以下指征之一时:6.2.1 V-P曲线环有锯齿状改变和或气道内明显的大水泡音。

6.2.2 容量控制模式时气道峰压增加或压力控制模式时潮气量减少。

6.2.3 氧合和或血气值的恶化。

6.2.4 气道内明显有分泌物。

6.2.5 患者没有有效地自主咳嗽能力。

6.2.6 急性呼吸窘迫。

6.2.7 怀疑胃内容物或上气道分泌物的误吸。

6.3 需要获取痰液标本进行化验检查时。

7.0 禁忌症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所必需的一个操作。

无绝对禁忌症。

8.0 并发症8.1 减小肺的动态顺应性和功能残气量。

8.2 肺不张8.3 缺氧、低氧血症。

8.4 气管和或支气管粘膜损伤。

8.5 气道狭窄/气管痉挛。

8.6 增加下气道细菌定植。

8.7 改变颅内血流灌注和增加颅内压。

8.8 高血压。

8.9 低血压。

8.10 心律失常。

8.11 生理盐水例行滴入相关并发症:8.11.1 过度咳嗽。

8.11.2 氧合状况恶化。

8.11.3 支气管痉挛。

8.11.4 气管内导管内壁细菌生物膜下移至下气道。

8.11.5 疼痛、焦虑、呼吸困难。

8.11.6 心动过速。

8.11.7 增加颅内压。

9.0 方法的局限性气道内吸引并不是一个良性的操作,操作者必需保持警惕相关损害和并发症,采取所有必需的预防措施保证患者安全。

气道内吸引无法清除外周气道内分泌物。

10.0 评估吸引需要操作者需要常规评估患者吸引适应征。

11.0 吸引效果评估11.1 机械通气波形和呼吸音改善。

11.2 最高吸气平台压缩小并气道峰压降低。

降低气道阻力或增加动态顺应性。

压力控制模式时增加送气潮气量。

11.3 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或氧合状况(脉搏血氧饱和度)。

11.4 清除肺内分泌物。

12.0 吸引所需物资12.1 设备12.1.1 负压12.1.2 负压调节器12.1.3 液体收集瓶和连接管12.1.4 一次性无菌手套(开放式吸引);一次性清洁手套(密闭式吸引)。

12.1.5 无菌吸引管12.1.6 无菌水和水杯12.1.7 护目镜,口罩和其他标准防护设备12.1.8 可调节的氧供装置12.1.9 脉氧监测仪12.1.10 连接氧气设备的简易呼吸器备用12.1.11 听诊器12.2 附加装置12.2.1 心电图仪12.2.2 无菌痰液收集器12.3 操作者受过相关培训,可以正确进行需要吸引评估、正确执行操作和操作后评估的执业医生、护士和呼吸治疗师。

13.0 监测(操作前、中、后)13.1 呼吸音13.2 氧合状况13.2.1 皮肤颜色13.2.2 脉氧13.3 呼吸频率和节律13.4 血流动力学13.4.1 脉率13.4.2 血压13.4.3 心电图13.5 痰液特征13.5.1 颜色13.5.2 量13.5.3 粘稠度13.5.4 气味13.6 咳嗽特征13.7 颅内压13.8 呼吸机参数13.8.1 气道峰压和平台压13.8.2 潮气量13.8.3 压力、流速、容量曲线13.8.4 氧浓度14.0 频率临床提示有吸引适应征时进行气道吸引。

15.0 感染控制15.1 遵循CDC标准防护措施15.1.1 手动通气时,避免污染气道15.1.2 整个吸引过程保持无菌15.2 所有设备应进行适当的处置或消毒。

16.0 推荐操作标准循证级别16.1 推荐不常规例行进行气道内吸引,当有气道分泌物指征的时进行吸引。

(1C)16.2 吸引前进行预给氧。

(2B)16.3 推荐吸引操作时避免断开呼吸机. (2B)16.4 基于婴儿和儿童相关的研究,推荐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

(2B) 16.5 吸引操作前,推荐不例行给予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2C)16.6 婴儿,合并肺萎陷风险、高吸氧浓度和PEEP成人患者采用密闭式吸引。

(2C).16.7 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式吸引。

(2B)16.8 吸引操作可以导致肺泡萎陷并急性肺损伤患者,应避免断开呼吸机,可以采用肺复张手法(2B)16.9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2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