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合集下载

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

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

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一个超级重要的事儿——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这可关系到好多人的健康呢!
你想想看啊,在医院里那些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人,气道吸引就像是为他们打通呼吸的关键通道。

就好比我们走在路上,遇到了堵塞,得想办法清理干净才能顺畅通行一样。

(比如说,就像清理马路上的障碍物,让车辆能正常行驶。


那这个指南呢,就是告诉医护人员们该怎么做才是最正确、最有效的。

比如说,什么时候该吸,用多大的力气,从哪儿开始吸等等。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乱来的呀!(就像我们做饭,盐不能乱放,火候也要掌握好,不然菜就不好吃啦!)
咱就说,有个病人正在靠着机械通气维持生命呢,这时候气道吸引要是没做好,那岂不是很危险?(难道这不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吗?)医生和护士们就得严格按照指南来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和护士还得密切配合呢!医生可能会说:“注意看指标,准备开始吸引了!”护士就会回应:“好的,准备好了!”(这不就像是一场紧张的接力赛,每一棒都要交接好呀!)
我觉得啊,这个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真的是太重要了!它就像一个贴心的小指南,默默地守护着病人们的健康。

(简直就是生命的保护神嘛!)我们一定要重视它,医护人员们更是要认真学习、准确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人们更加安全、舒适地度过治疗过程。

所以呀,大家都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个指南哦!别不当回事儿!。

新生儿呼吸机操作常规

新生儿呼吸机操作常规

新生儿呼吸机操作常规一、经口气管插管的操作常规。

1.患儿头呈轻微仰伸位,肩下垫2–3cm高的布类。

2.镜片放入口腔,术者用右手固定新生儿头部,使头部与躯干成一直线,左手取灯珠开亮的喉镜,将镜片伸入新生儿口腔右角,在舌及硬腭之间缓缓进入约2cm,将舌尖推向左侧,镜片移到中线,继续前进。

3.镜片向前插入,前进同时,术者利用手腕力量,轻轻使镜片垂直上提,以免镜片压伤上颌齿龈。

4.暴露声门,待进到舌根及会厌之间空隙时,再进一步使用腕力将镜片顶端提起,使会厌被挑起向前贴于镜片下面,声门即能暴露。

5.插入导管,术者右手将气管内导管放入口腔内,当声门开放时即将其轻轻插入,切忌声门未开,使用暴力硬插,损伤声带。

6.插入深度,导管插入声门深度以导管前面黑色粗线条记号为标准,使记号处正好进入声门口,见表。

7.固定导管,插入后术者用右手固定导管,左手取出喉镜,在助手帮助下,用H型粘膏固定导管。

8.检查,将导管与呼吸复苏器连接,抱球做人工呼吸,注意观察胸部是否起伏,双侧起伏是否相等,并用听诊器在两侧腋下部听诊,检查双侧呼吸音是否相等。

9.纠正,若误插入导管,抱球时胸廓不起伏,上腹部可听到气流声,应拔出重插,若插入太深,右侧胸廓起伏较左侧大,右侧呼吸音较左侧强,应退出1.0cm左右,再重新检查。

10.连接呼吸机,经检查后确定导管在气管内,插入深度也合适,便可将导管与呼吸机管道连接。

二、CPAP操作常规1.操作者用肥皂,流水洗双手。

2.调整呼吸机或简易装置上的压力=5cmH2O,氧浓度=60%。

3.淮备好纱布垫,垫于患儿枕部,两边留出绷带。

4.将消毒好的鼻塞放置在患儿的鼻前庭部,两端用绷带绕过头面部两侧的耳上部分,紧紧绑牢。

5.上CPAP前尽可能有血气指标,上CPAP后注意观察呼吸机(或空压机)运转情况,病人面色,自主呼吸及有否腹胀。

6.每2小时吸痰一次,每4小时放松绷带一次,防止压迫过紧,产生局部压迫性损伤。

7.根据原发病需要监护SaO2、Bp,心率或呼吸。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护理目标】
能洗净痰液,呼吸道通畅
【操作重点步骤】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以及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2.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3.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

4.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5.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6.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7.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结果标准】
1 清醒的患者了解吸痰的必要性并配合操作。

2 患者的气道通畅,无黏膜损伤。

【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要点说明
数据和具体方法进行表述列。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操作流程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操作流程
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操作 流程(总 1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准备 实施
评价
核对医 嘱
评估患 者
用物及 患者准 备
操作步 骤
注意事 项
1、吸入气溶胶达到局部治疗(解痉,消炎,祛痰)及全身治 疗的目的。 2、核对医嘱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手 腕带。 3、评估患者血氧、血压等生命体征稳定,呼吸机参数稳 1定、。呼吸机专用带“T”型连接管喷射雾化器,按医嘱抽 取雾化药物,注入雾化器(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 忌)。 2、 患者床头抬高 30~45 度。
1、将细菌过滤器接于呼吸机呼出端。 2、将带“T”型连接管喷射雾化器接至呼吸机吸入(送 气)肢中段;将驱动气源与雾化器连接。 3、调节氧气流量 6-10L/分,观察有无雾气产生;对于Ⅱ 型呼衰患者不建议使用氧气雾化吸入,可使用雾化泵, 连接好按下电动开关即可。 4、雾化进行中,由于外接气流,会显示监测呼出潮气量 增加,同时增加患者触发呼吸机做功,如患者出现无效 触发和人机对抗,应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雾化时间一 般 15 分钟左右。 5、雾化完毕,先关闭氧流量表,10 分钟后取下雾化器和 细菌过滤器,将细菌过滤器置于无菌盘。(如细菌过滤 器内积水过多或潮湿则丢弃)。 6、整理用物,雾化器清洁晾干处理。
1、驱动气源可选择氧气、小型空气压缩泵、呼吸机雾化 接口,COP 患者不建议使用氧气雾化吸入。 2、如果呼吸机湿化使用人工鼻(HME),雾化时应取 下。 3、雾化药物对呼出端流量传感器的可能产生损坏,雾化 时呼出端接细菌过滤器可以降低延长流量传感器使用寿 命。 4、雾化器贮液罐注意保持直立,以保证药液能全部雾化 完1、。操作熟练,雾化器连接正确,符合规范。 52、雾化后期可间患配者合生排命痰体措征施平。稳,气道通畅,呼吸机通气 良好,无明显人机对抗。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正确的气道内吸引操作有助于及时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 畅,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 疗质量。
减少并发症
遵循指南进行操作可以降低操作过 程中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保障患者的安全。
解读指南的方法和步骤
01
02
03
04
获取指南
获取最新的气道内吸引指南, 确保所依据的资料是最新的、
权威的。
02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和重要性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
气道内吸引是通过吸引装置清除 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液、异物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吸引时,吸引装置产生负压,将 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液、异物等
吸出体外。
吸引装置包括电动吸引器和简易 吸引器,电动吸引器又分为便携
吸道通畅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引言 •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和重要性 • 气道内吸引指南的主要内容 •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 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气道内吸引是呼吸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指南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关于气 道内吸引的规范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气道内吸引指南的主要内容
• 气道内吸引是呼吸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用于清除呼吸 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下是气道内吸引指南的解 读。
04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解读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规范操作流程
通过解读气道内吸引指南,医护 人员可以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操作 流程,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
性。
提高医疗质量
避免损伤气道黏膜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6页,共10页。
(9) 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直径)要小于他们使用的气管插管的直径的 50%,婴儿则要小于70%(It is suggested that a suction catheter is used that
occludes less than 50% the lumen of the endotracheal tube in children and
routineusenormalsalineinstillationpriorendotrachealsuctionshould建议对使用高浓度的氧或peep或具有肺泡重新塌陷风险的成人和婴儿采用封闭式吸痰theuseclosedsuctionhighfio2orpeeporlungderecruitment建议对婴儿采取封闭式的气管内吸痰endotrachealsuctioningwithoutdisconnectionclosedsystem如果有急性肺损伤的病患发生由于吸痰导致的肺泡重新塌陷建议避免将病患与呼吸机断开和采用吸痰后的肺复张avoidancelungrecruitmentmaneuverssuctioninginducedlungderecruitmentoccursacutelunginjury
上述建议发表在RESPIRATORY CARE .JUNE 2010 VOL 55 NO 6
供大家参考。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7页,共10页。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2014
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专家共识补充内容
• 关于密闭式吸痰管:吸痰过程中,封闭式 吸痰可降低肺塌陷和低氧的程度,降低吸 痰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推荐级别:A级 )。封闭式吸痰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 对VAP的发生率无影响(推荐级别:A级) 。封闭式吸痰管无需每日更换,当出现可 见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推荐级别:B级)。 封闭式吸痰管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最 长可7天更换(推荐级别:D级)。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要点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要点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要点
1、应按照指明的流程进行气道吸引。

2、吸引负压应控制在-80~-150mmHg(约-11~-20kpa)。

3、吸引前后应给予30-60s纯氧。

4、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无菌手套,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可使用清洁手套。

5、置入吸引(吸痰)管过程中应不带负压。

6、置入过程中感觉有阻力或刺激咳嗽时,应将吸引(吸痰)管推出1-2cm,然后轻柔旋转提吸。

7、从置入到退出吸引(吸痰)管,宜在15S内。

8、应先进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进行气道内吸引。

9、更换吸引部位时,应更换吸引(吸痰)管。

10、密闭式吸引(吸痰)管更换频率参照产品说明书,出现可见污染或套囊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11、吸引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律和血压。

12、吸引后应评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音和机械通气波形,记录吸引物的颜色、性状和量。

13、每次吸引结束后应及时、充分地冲洗管路。

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可用清水。

14、条件允许时可持续监测气囊压。

15、对于插管时间超过48-72h的患者,宜使用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没1-2h进行声门下吸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 AARC)
有效的气道内吸引:可帮助插管病人
改善气体交换 PIP 气道阻力 肺顺应性和潮气量 血氧饱和度
吸引指征与禁忌证
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吸痰(B 级证据,强推荐) 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D 级证据,弱推荐) 基于对患儿临床状况的评估,而不应该作为MV时常规护理的一部分
预充氧不常规应用于吸引流程(D级证据,弱推荐) 若在吸引时出现SPO2 ,则立刻或在下次吸引前30~60 s 及吸引后 1 min 在基础吸入氧浓度上增加 10%(B 级证据,强推荐)
负压吸引压力与吸引深度
负压为 80~100 mm Hg(D级证据,弱推荐) 采用浅吸法: 插入深度为气管导管长度加外接长度(B 级证据,强推荐)
2020新生儿机械通气时 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
概念
气道内吸引(endotracheal suctioning, ETS):
是呼吸管理和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从患者的人工气道内将肺内分泌物吸出
整个过程包括
准备 吸引 后续护理
“鸟巢姿势”(facilitated tucking position)减少早产儿气道内吸引操作时的疼 痛(A 级证据,强推荐)
吸引后监护
气道内吸引操作后,严密监测 生命体征、分泌物的性状、机械
通气参数(D级证据,强推荐)
无菌操作
在整个吸引过程中,应使用无菌技术(B 级证据,强推荐) 必须遵守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关于侵入性手术操作标准预防措施
0.9% 氯化钠溶液灌洗
不建议 0.9% 氯化钠溶液灌洗在气道内吸引时常规进行(C 级证据,弱推荐) 仅在气道分泌物黏稠而常规治疗措施效果不佳时,才应注入 0.9% 氯化钠溶液(0.1
mL/kg,最大剂量 0.5 mL)以促进排施
气道内药物灌洗
不推荐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糜蛋白酶气道内灌洗协助排痰 (D 级证据,弱推荐)
吸引指征与禁忌证
人工气道內出现可见的分泌物或血液 双肺听诊湿啰音、痰鸣音或呼吸音降低 氧饱和度下降,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且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 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呼吸频率增加、三凹征等,考虑为气道堵塞引起 呼吸机监测面板上出现锯齿样的流速和/ 或压力波形,排除是管路积水和 / 或抖动
的指导方针,以减少 VAP 发生
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吸引
纤支镜不宜常规应用于新生儿气道分泌物的清除 用于常规吸痰效果不佳或有明显肺不张,且高度怀疑
是分泌物阻塞引起的患儿(D 级证据,弱推荐)
Thanks
等引起 压力控制模式下潮气量下降或容量控制模式下PIP升高,考虑为气道分泌物引起 反流误吸
气道内吸引管型号选择
新生儿吸引导管外径不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 1/2 至 2/3(C 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说明:气道内吸引的不良反应主要与吸引负压有关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大 标 题吸内引容前 预 充氧
说明:负压会损伤黏膜,黏膜损伤的程度与使用 负压的多少、时间长短以及导管的插入深度直接相关
负压吸引压力与吸引深度
深吸引
置入吸引管直至遇到阻 力后将导管拔出 1 cm 后再施加负压进行吸引
浅吸引
气管导管长度+外 接长度
吸引时间与重复吸引次数
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吸引过程(A 级证据,强推荐) 整个吸引时间限制在 10~15 s 内,实施负压的时间不超过 5 s(C 级证据,弱推荐) 最好 1~2 次完成吸引,避免超过 3 次以上的重复吸引(D 级证据,弱推荐)
注: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早产儿,由两位护理人员共同执行 一位协助呼吸机管道脱开与连接 另一位执行吸引操作
封闭式吸引
推荐新生儿:封闭式吸引系统(B 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高吸氧浓度、高呼气末正压(PEEP):封闭式吸引系统(B 级证据,弱推荐)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封闭式吸引系统(D 级证据,弱推荐)
乙酰半胱氨酸用法支持儿童雾化吸入与口服 盐酸氨溴索支持静脉输注 糜蛋白酶建议成人雾化使用
促进排痰相关措施
吸引前胸部物理治疗
不推荐吸引前常规进行胸部物理治疗 仅在痰液多、黏稠或者出现肺不张时考虑使用 治疗期间稳定头部(D 级证据,弱推荐)
常用护理措施:
胸背叩击
震动排痰仪
电动牙刷
疼痛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