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吸引的指南共25页文档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

(10) 建议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15 秒。 (推荐
级别:C级)
选择吸引管
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气 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力的 选择需要联合考虑,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过气道 内的吸引压力小。
一次性吸痰管的选择
气管插管内径
吸痰管外径
7mm
10FR
Hale Waihona Puke 7.5mm12FR
8mm
14FR
8.5mm
14FR
9mm
16FR
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 盐水(推荐级别:C级) 。
(6) 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 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吸引方式。 (推 荐级别:B级)
(7) 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推荐级别:B级)
(8) 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果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 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推荐级别:B级)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
ICU 王红娟
气道分泌物的吸引是指患者咳嗽能力降低而不能有效 排除气道内的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及其他异 物,需外界吸引下排除,以保持气道的通畅。
why?
人工气道吸引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1)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 引。 (推荐级别:C级)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推荐级别: B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推荐级别:B级)
浅度吸引指吸引管 插入一定预设深度, 通常为人工气道长 度加上辅助装置的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减少并发症
遵循指南进行操作可以降低操作过 程中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保障患者的安全。
解读指南的方法和步骤
01
02
03
04
获取指南
获取最新的气道内吸引指南, 确保所依据的资料是最新的、
权威的。
02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和重要性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
气道内吸引是通过吸引装置清除 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液、异物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吸引时,吸引装置产生负压,将 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液、异物等
吸出体外。
吸引装置包括电动吸引器和简易 吸引器,电动吸引器又分为便携
吸道通畅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引言 •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和重要性 • 气道内吸引指南的主要内容 •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 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气道内吸引是呼吸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指南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关于气 道内吸引的规范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气道内吸引指南的主要内容
• 气道内吸引是呼吸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用于清除呼吸 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下是气道内吸引指南的解 读。
04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解读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规范操作流程
通过解读气道内吸引指南,医护 人员可以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操作 流程,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
性。
提高医疗质量
避免损伤气道黏膜
2023年人工气道护理指南(第一部分)

2023年人工气道护理指南(第一部分) 2023年人工气道护理指南(第一部分)
1. 引言
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人工气道护理的全面指导。
通过本指南,医护人员可以了解到人工气道的类型、使用原则以及相关的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效果。
2. 人工气道的类型
人工气道可分为以下几类:
- 气管插管
- 气管切开
- 经鼻气管插管
- 气管缩窄导管
3. 人工气道的使用原则
人工气道的使用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 在合适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类型
- 确保人工气道的正确放置和稳定性
- 定期检查人工气道的通畅性和漏气情况
- 采用适当的护理方法和技巧,预防并减少人工气道相关并发
症的发生
4. 人工气道的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
为了提供最佳的人工气道护理,需注意以下技巧和事项:
- 定期清洁人工气道及周围皮肤,避免感染
- 维持人工气道的湿润,预防黏液堵塞
- 确保人工气道管道的通畅性,避免阻塞
- 合理调整人工气道的位置和深度,确保通气效果
- 定期更换人工气道相关器械,减少感染风险
5.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人工气道护理的指导原则和技巧,希望
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人工气道护理服务。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确保安全有效。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汇报人:2023-12-25•引言•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和重要性•气道内吸引指南的主要内容目录•气道内吸引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气道内吸引指南的实施和效果评价•结论01引言目的和背景气道内吸引是呼吸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指南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关于气道内吸引的规范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气道内吸引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避免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的气道内吸引指南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十分必要。
指南的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从事呼吸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
同时,本指南也可作为医护人员培训和教学的参考材料。
02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和重要性气道内吸引是通过吸引装置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的过程。
呼吸道内分泌物和异物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及时清除。
吸引装置通过产生负压吸引力,将呼吸道内分泌物和异物吸出体外,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和异物,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氧合效率。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气道内吸引的重要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病情加重,甚至可能引发全身感染。
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发症和死亡率上升。
呼吸道内分泌物和异物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窒息等严重后果。
不进行气道内吸引的后果03气道内吸引指南的主要内容气道内有分泌物潴留、需要清除呼吸道异物的患者,如昏迷、呼吸道梗阻、呼吸衰竭等。
适应症气道黏膜损伤、出血、严重心肺疾病等。
禁忌症适应症和禁忌症了解患者病史、用药情况、呼吸道情况等,以便确定适应症和禁忌症。
评估患者情况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引设备,如吸引器、吸引管、吸痰管等。
准备吸引设备告知患者及家属操作目的、注意事项,让患者保持安静,配合操作。
2023年人工气道护理指南(第一部分)

2023年人工气道护理指南(第一部分)引言本指南旨在提供具体且全面的人工气道护理指导,以促进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本文档的首部分将涵盖以下主题:人工气道简介、人工气道的使用适应症、人工气道的常见类型以及插管和拔管过程的注意事项。
人工气道简介人工气道是一种医疗程序,用于维持和管理患者的呼吸功能。
它通过将气道通道直接与患者的气管相连,提供呼吸支持。
人工气道通常用于以下情况:呼吸衰竭、无法独立维持呼吸、气道梗阻以及手术过程中需要保持通畅的气道。
人工气道的使用适应症合适的适应症是决定是否使用人工气道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使用适应症包括: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和高二氧化碳血症),严重的呼吸困难,无法自主维持气道通畅,气道梗阻,呼吸肌疲劳以及重度伤残等。
人工气道的常见类型人工气道的常见类型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气管插管是将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患者气管的过程,通常可用于暂时性通气支持。
气管切开是通过手术在患者的颈部创建一个气管切口,然后将气管导管插入以供长期通气支持。
插管和拔管注意事项在进行插管和拔管过程时,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和护理标准非常重要,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在插管和拔管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正确选择和准备插管设备,确保无菌操作,及时评估气道通畅程度,监测患者反应,提供适当的镇静剂和麻醉,以及实施有效的呼吸机支持和监护。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关于人工气道护理的基本指南,涵盖了人工气道的简介、使用适应症、常见类型以及插管和拔管过程的注意事项。
根据这些指导原则,医护人员可以提供安全和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确保患者的康复和疾病管理。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参考幻灯片

16
选择吸引管
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 气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 力的选择需要联合考虑,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 过气道内的吸引压力小。
17
一次性吸痰管的选择
气管插管内径
吸痰管外径
7mm
10FR
7.5mm
12FR
8mm
14FR
8.5mm
14FR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
1
ICU 王红娟
2
气道分泌物的吸引是指患者咳嗽能力降低而不能有 效排除气道内的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及其 他异物,需外界吸引下排除,以保持气道的通畅。
3
why?
人工气道吸引
4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1)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 引。 (推荐级别:C级)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推荐级别: B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推荐级别:B级)
6
7
8
9
10
11
浅度吸引指吸引管 插入一定预设深度, 通常为人工气道长 度加上辅助装置的
长度。
深度吸引是指吸 引管插入人工气 道直至遇到阻力,
再回抽吸引管 1cm
9mm
16FR
18
注:1FR=0.3mm
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19
20
21
22
23
24
(4) 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 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推荐级别:B级)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 盐水(推荐级别:C级) 。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

浅度吸引指吸引管 插入一定预设深度, 通常为人工气道长 度加上辅助装置的 长度。
(4)
深度吸引是指吸 引管插入人工气 道直至遇到阻力, 再回抽吸引管 1cm
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 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推荐级别:B级)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 盐水(推荐级别:C级) 。 (6) 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 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吸引方式。 (推 荐级别:B级) (7) 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推荐级别:B级)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
ICU 王红娟
气道分泌物的吸引是指患者咳嗽能力降低而不能有 效排除气道内的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及其 他异物,需外界吸引下排除,以保持气道的通畅。
人工气道吸引
why?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 引。 (推荐级别:C级)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推荐级别: B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推荐级别:B级)
注:1FR=0.3mm
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级别:C级)
选吸引压力对潮 气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 力的选择需要联合考虑,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 过气道内的吸引压力小。
一次性吸痰管的选择
气管插管内径
7mm
吸痰管外径
10FR
7.5mm
8mm 8.5mm 9mm
12FR
14FR 14FR 16FR
(8)
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果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 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推荐级别:B级) (9) 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 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气管 内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推荐级别:B 级) 。 (10) 建议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15 秒。 (推荐
2022人工气道吸痰指南(第一部分)

2022人工气道吸痰指南(第一部分)引言气道分泌物管理是生命攸关的急救技术,特别是在人工气道患者。
重症治疗团队有责任确保人工气道患者安全有效地清除分泌物。
人工气道吸痰是一种常用技术,全世界护理人员每天都在连续进行着。
吸痰过程包括患者准备、通过插入吸痰管进行吸痰以及吸痰后护理[1]。
虽然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通过气管内插管(ETT)或气管造口插管应用人工气道吸痰并非没有潜在的并发症。
短暂的不良事件,如血氧饱和度下降、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心率改变已有报道[2-4]。
不良的气道吸痰可能导致长期的伤害后果,如损害气道黏膜[5]和医院获得性感染[3]。
美国呼吸护理协会(AARC)在2010年发布的临床实践指南(CPG)就重点关注了这一过程[1]。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为机械通气和人工气道患者的安全气管内吸痰提出了10项建议,并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
人工气道的吸痰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驱动当前临床实践的科学证据已经发展。
因此,我们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在适当的时候更新有效清除人工气道分泌物的建议。
本综述提出的CPG关注以下与新生儿、儿童和成人患者人工气道吸痰相关的问题:1、在新生儿、儿童和成人人群中,人工气道吸痰的适应症和并发症是什么?2、人工气道吸痰是按计划进行,还是只根据需要进行?3、人工气道吸痰是采用开放式吸痰还是封闭式吸痰?4、患者是否应该在吸痰前进行预给氧和/或高给氧治疗?5、人工气道吸痰时是否应使用生理盐水灌洗?6、人工气道切开吸痰时采用清洁操作还是无菌操作?7、临床医生应该使用什么大小型号的吸痰管和什么压力来进行人工气道吸痰?8、对吸痰持续时间有什么限制?9、浅吸痰技术比深吸痰技术更可取吗?10、什么时候应该使用支气管镜检查来代替开放或封闭的吸痰技术?11、除使用吸痰管外,何时还应使用气管导管刮管装置?委员会组成AARC根据专家与该主题相关的已知经验、专家对参与该项目的兴趣以及专家对过程细节的承诺组成委员会。